课堂互动研究述评_何嘉..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5418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互动研究述评_何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堂互动研究述评_何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互动研究述评_何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互动研究述评_何嘉..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笪 何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6194/ki.31-1059/g4.2012.03.027 JIAOXUEXINLUN 教学新论 课堂互动研究述评 文 嘉 摘 要 一直以来,课堂互动都是课堂研究的重要论题 。 本文介绍了课堂互动的类型 行为 差异性 影响 等方面的观点和探讨,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 关键词 课堂 互动 研究综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指出,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 钟启泉教授 也提出,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教材为媒介,教师的教授 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 1由

2、此可见,课堂互动 是课堂研究的重要论题 。 “互动 ”通常指的是互为主体的双方借助一定媒 介(通常是言语方式)而发生的相互影响 、 相互作用, 它的内容包括信息 情感 态度等 因此,课堂互动 ” 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 生之间借助言语 身体或手势 教辅材料而发生的相 互影响 相互作用,其内容包括知识 情感 态度等 。 一 关于课堂互动类型的研究 (一)主体角度 前人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比如吴 康宁将各类互动主体进行组合以后得到的类型是较 全面的 。 同时,有些学者划分的类型是有缺陷的,比 如利比特与怀特,勒温等人,他们更多的是根据教师 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 、

3、作风等来划分,突出了教师的 主体地位,相应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互动 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仅从教师的角度来 研究是不恰当的 。 上海教育科研 2012.3 61 (二)目的 内容角度 蔡楠荣根据课堂互动的目的与内容,划分出 SHANGHAI JIAOYU KEYAN 互动 。 具体到学科领域,曹一鸣在做数学课堂实证 决问题心得的互动 。 程晓堂 在做英语教师课堂话 “ 有成员有来回的互动,效果最好) 。 王家瑾采用系 。 、 、 、 、 、 、 、 2 3 7 教学新论 JIAOXUEXINLUN 关于知识的互动 、 关于情感的互动和关于行动的 8 系列研究时,根据互动的内容,将

4、课堂互动划分为关 于数学知识的互动 、 关于数学体验的互动和关于解 9 语分析时,认为课堂互动根据互动目的可以分为四 种情况:以提高课堂参与程度为目的的互动;以建构 知识为目的的互动;以语言输入为目的的互动;组织 (谁对谁说话,什么时候说,以什么方式说)与 内容 ” (想法中的数学实质,数学概念的深度和复杂性)之 间的平衡 。 16因此,有必要将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考 察课堂互动的层次 。 (四)媒介角度 蔡楠荣提出按照课堂互动的媒介,课堂互动大 致可以分为言语互动和非言语互动两大类 。 17言语 互动主要有问答 、 讨论 、 讲听 、 要求和评价这几种基 课堂活动中的互动 。 10 本形式 。

5、 非言语互动又有通过身体或手势进行非言 上述研究成果带来的启示在于课堂互动的内容 不一定全是和学科知识有关的,也有非学科知识的 互动 。 非学科的互动不一定是不好的,有可能是为了 提高课堂上的参与度,有可能是为了课堂组织管理, 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科知识的互动 因此,非学科知 识的互动值得关注 。 (三)效果角度 从效果角度划分出的类型体现出课堂互动层次 的高低 。 其中,代表性研究如下: 马丁 布伯在研究对话时曾提出三种类型的对 话,这也代表了对话的三个层次 装扮成对话的 独白 、 技术型对话 真正的对话 。 11以此为基础,曹一 鸣划分出课堂互动的三个层次:形式互动层次 操作 互动层次 、

6、理性互动层次 。 12Kimberly 等人基于四个 要素(提问 、 解释数学思维 数学思考的来源 对学习 负责)描述出数学对话学习共同体的层次 。 13林格伦 将课堂互动分为单向互动 (师班单向互动,效果最 差) 、 双向互动(师班有来回的互动,效果尚好) 简单 的多向互动(师生来回互动,生生互动,效果较好) 、 复杂的多向互动(教师作为集体中的参与者,鼓励所 14 统工程分析方法,以教师 、 学生 、 教材三要素建构出 教学活动的一个三维坐标体系,通过对教师 学生两 个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二维教学效果动态模型,以此 分析师生互动 。 他认为师生之间存在两种互动类型: 正向互动即良好师生沟通

7、良好的教学效果;反向 互动即不良的师生沟通 不良的教学效果 。 15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从互动的展开过程 、 人员 与人员之间的交往形式来看效果好坏层次高低,但 互动效果好坏不仅和人员间交往形式有关,还和内 容有关 。 正如国外有学者在研究发展数学课堂对话 共同体时就注意到了平衡问题,即数学对话 “过程 ” 语互动和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无言语互动两种形式 。 二 关于课堂互动行为的研究 课堂互动是通过师生的一系列互动行为表现出 来的 。 其中,言语互动行为较之非言语互动行为更易 于观察得到 。 部分出于操作简便的原因,学者们对于 课堂教学中互动行为的研究大多聚焦于言语互动行 为的范畴内 。 (一)

8、课堂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分析框架 1.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范畴(编码系统) 18 弗兰德斯的编码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互动 的研究,影响了许多其他编码体系的设计 。 他把课堂 上的言语互动行为分为教师的发言 、 学生的发言和 沉寂或混乱(无有效语言活动)三类共十种情况,分 别用编码 1-10 表示 。 其中,编码 1、 可视为教 师对于学生行为的反馈 。 2.高尔顿等人的观察表 19 较之弗兰德斯的编码系统,高尔顿等人对学生 回答和教师反应和反馈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突出 了这方面的研究 。 上海教育科研 2012.3 62 SHANGHAI JIAOYU KEYAN 候答 、 叫答 、 理答 。 他

9、们针对上述四点研究了发问 方式 、 讨论的规则等 。 郑金洲等学者在研究合作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程晓樵等人的师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记录 JIAOXUEXINLUN 教学新论 组合作结构的形成 、 教师的监督与介入等一系列问 表 20 题 。 24上述注意事项是小组讨论的观察重点 。 3.讲授 张晓贵指出,在教师的讲授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是一直存在的 。 25教师的讲授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 会进行思考 。 当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感到不理 程晓樵等 人将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分为提问 、 答复 、 要求 、 评价 其他几类,前

10、四类中的每一类又可 细分下去,学生的课堂言语行为也有分类 他们的分 类更具体化 。 (二)常见的课堂言语互动行为 1.问答 在贝拉克的教学分析中,构成教学沟通的一切 发言,首先分割成四类 “教学手法 结构化 ”STR) 、 “诱导 ”SOL) 、 应答 ”RES) 、 反应 ”REA) 加以编 码,可形成 21 个教学沟通单位(教学循环) 。 贝拉克 以大量的教学案例为对象调查这 21 种教学循环的 频率,发现将近八成集中于 “SOLRESREA”。 梅 汉把贝拉克的 “SOLRESREA 对话单位作为 “教 师主导 ”teacher initiative) 、 学生应答 ”student r

11、e sponse) 、 教师评价 ”teacher evaluation)这 一 “IRE” 的问答结构来表现 。 2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我国 学者崔允 漷 等人提出了问答的基本过程,包括发问 、 22 的问题难度和清晰度 、 发问次数 、 候答时间 、 叫答方 式和范围 、 理答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 他们还根据师生 在问答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支配权的不同,将问答 的表现形式分为质问式与交互式 。 上述有关课堂问 答的结构 、 步骤 、 过程 、 表现形式等研究结论可为观 察课堂问答提供大致框架 。 2.讨论 崔允 漷 等学者在研究课堂互动行为时,提出了 讨论不同于问答的两个主要方面:讨论是

12、教师与多 个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言语互动;它的最终 目的是解决复杂 多元 开放的高层次问题 。 根据教 师在讨论中发挥作用的不同,讨论主要有全班讨论 和小组讨论两种方式 。 他们还提出影响讨论的因素 主要有师生的准备情况 、 讨论主题的适切性 、 交流的 23 习时,提出合作学习的实施要注意学习内容的设计 与编制 、 分组的技能与技巧 、 课堂的安排与步骤 、 小 解或特别不满意时,他们往往会通过其表情等外部 反应而表现出来,而学生的这些反应会对教师产生 一定的作用,使得他对自己的讲解进行一定调整 。 讲 授中的互动与问答和讨论相比,含有更多的表情与 肢体语言形式,而后者主要是口语形式 。

13、 三 、 关于课堂互动差异性的研究 (一)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差异性互动 吴康宁等学者 26指出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差 异性互动,这种差异性可表现在互动的对象 、 内容 、 时间 方式上 。 教师在与学生个体互动时,对互动对 象的选择会因学生的性别 、 职务 、 地位 、 成绩等的不 同而有所区别 。 互动内容的分配具有明显倾向性,教 师将难度不同的知识分配给不同的学生 。 对于不同 的学生,教师所给予的候答时间 、 批评表扬时间 、 评 价 情感态度等都不同 。 他们还指出,课堂中学生与 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 职务差 异 地位差异 成绩差异 。 在此基础上,程晓樵通过分

14、析互动频率与互动内容难易和学生成绩的关系来揭 示教师课堂互动对象的差异性,还通过分析教师与 学生互动时的语言 、 模式和对学生的角色界定来揭 示互动方式的差异 。 27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 课堂互动的机会差异是一种显性的受教育机会差 异,学生在互动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与学生互动时的 言语风格 、 学生在各种互动模式中的境地反映出课 堂中隐性的受教育机会差异,且许多隐性的不均等 是通过表面上的均等表现出来的 。 (二)不同水平教师在课堂互动上的差异性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专家教师与非专家教 师在课堂互动上的对比 。 代表性的研究是香港中文 大学的李琼采用课堂观察与录像法,对小学数学课 中专家

15、教师与非专家教师在课堂对话方式与内容上 的差异性所做的比较分析 。 28她从教师提问的类型 、 教师对学生想法的运用程度 、 师生对话的权威性来 源三个方面入手,其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更倾向 上海教育科研 2012.3 63 SHANGHAI JIAOYU KEYAN 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途径 。 现将相关资料 整理成 、 教 、 、 、 评 、 ” 、 、 ” ( . ( . 23, ( . , 20, : , , 教学新论 JIAOXUEXINLUN 于运用分析性与比较性问题,能够探查与运用学生 的数学想法,由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来判断答案的合 理性,课堂对话方式表现为:学生陈述 教师质 疑

16、学生解释 。 非专家教师提了更多简单回忆性 与描述过程性问题,能够认可学生的想法但没有纳 入教学中,教师成为答案合理性的决定者,课堂对话 方式表现为: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 。 四 、 关于课堂互动影响的研究 (一)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 佐斌在做课堂互动的心理学研究时,在研究假 设中提出四种影响课堂互动的因素:背景因素;观念 因素;特质因素;任务因素 。 他还指出了这些因素对 29 如下表格呈现: 上述影响因素比如班级心理气氛 家庭氛围 、 学任务 、 课的类型等对于解释课堂互动的某些现象 很有帮助 。 (二)课堂互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课堂互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就概念的 影响 程晓

17、樵从课堂互动中学生参与次数 角色扮演 、 教师态度三个方面考察课堂互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 自我成就概念的影响 。 30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来 说,在某门课中有较少参与机会的学生 、 在教学中扮 演旁观者 、 模仿者 被评价者而非参与者 示范者 、 价者,或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学生会降低对这门课 的兴趣,他们的自我成就评价基本上低于实际成绩, 反之亦然 。 2.课堂互动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科观的影响 诺曼 费尔克拉夫在其著作 话语与社会变迁 中提出,话语在社会意义上是建构性的,它有助于话 语参与者的社会身份 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 知识和信仰体系的建构,也即话语具有 “身份 功能 、 “关系

18、”功能和 “观念 ”功能 。 31具体到数学课堂教学 中,话语使用作为课堂互动的过程,影响着教师和学 生的身份 、 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数学教学的 看法 。 据此,李琼从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 学生对数 学和数学学习的看法与态度两方面考察课堂对话对 学生学习的影响 。 32她采用多水平数据分析方法(第 一层的分析单位为学生个体,第二层为教师),以学 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观各维度为因变量,以课 堂对话的三个主要变量(课堂对话的权威来源 、 教师 提问的类型 、 教师对学生想法的运用程度)为预测变 量,考察预测变量对因变量在班级变异上的解释率 或贡献率有多大 。 李琼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课堂互动对

19、学生学习 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 但她将期末成绩作为 学生成绩的参考,一次成绩不能很好代表学生的学 业情况,偶然因素较大 。 若将学生一个学期的所有数 学成绩作为参照,便能更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 。 在数据分析方法部分,李琼指出虽然她的研究设计 人为地指定了自变量和因变量,表面上是一种因果 关系,但是其研究并不能肯定回答各个变量之间的 影响与被影响关系,其研究设计实质上是一种相关 研究设计 。 虽然李琼最后的研究结果指出了课堂对 话各变量对学生成绩和数学观的班级变异解释率有 多少,但是这种解释率会因教师 学生的不同而差异 巨大 。 因此,接下去研究重点不在于指出课堂互动变 量在百分之多

20、少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而是表 明哪些互动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以及这些因素怎 样影响学生的学习 。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课堂互动 研究:意蕴与课题 J.教育研究, 2010, 10) 23吴康宁等 .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 J.教育评论, 1994, 2)45郑金洲 .互动教学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27-28; 28-29. 629佐斌 .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 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60. 7吴康宁 .我国小学课堂交往时间构成的社会学分析 J.上海教 育科研, 1995, 5) 817蔡楠荣 .互动 生成教学 M.上海 :上 海

21、三联书店, 2004: 24 24. 912曹一鸣 .数学课堂教学实证系列研究 M.南宁:广西教育出 版社, 2009: 20. 10程晓堂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2009 30. 11(德)马丁 布伯著 . 张健,韦海英译 .人与人 M.北京:作家出 版社, 1992: 31. 13 Kimberly Hufferd-Ackles Karen C.Fuson Miriam Gamoran 上海教育科研 2012.3 64 SHANGHAI JIAOYU KEYAN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22、 、 、 、 、 、 、 、 “ ” 二 、 Sherin. Describing Levels and Components of a Math -Talk Learning Community J.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04, ( 2) 14(美)林格伦著 .章志光译 .课堂教育心理学 M.昆明 :云 南人 民出版社, 1983: 363. 15王家瑾 .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J.教育研 究, 1997, 1) 16Sherin M.G.A balancing act Developing a di

23、scourse communi ty in a mathematics classroom J.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 cation 2002, 5)1821(日)佐藤学著 .钟启泉译 .课程与教师 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 2003 340, 344-349. 19陈葳 .课堂师生互动的个案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师为例 D.华 东师范大学, 2009: 20程晓樵等 .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 J.教育评论, 1995, 2) JIAOXUEXINLUN 教学新论 154-156, 163. 24程胜编著 .合作学习 M.福州 :福 建教育

24、出版社, 2005: 70- 105. 25张晓贵 .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研究 M.合肥 :安 徽教育出版 社, 2007 147. 26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 M.南京 :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01-203. 2730程晓樵 .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 2002 169-196, 244-254. 28李琼,倪玉菁 .小学数学课堂对话的特点:对专家教师与非专 家教师的比较 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7, 11) 31(英)诺 曼 .费尔克拉夫著 .殷晓蓉译 .话语与社会变迁 M.北 京:华夏出版社, 2003 59-60. 32李琼 .教师专业发展

25、的知识基础 教学专长研究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47. 何 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00062 2223崔允 漷 .有效教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信息搜索 2012 年 黄浦杯 ”长三角 “成长纪事 ” 征文评选活动启事 教育叙事是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热点 、 新方法 新途径 。 从近年研究和撰写的成果来看, 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并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叙事研究作品 。 为了更好地反映广大教师 专业成长的经历和收获,交流有关教育叙事的研究成果和写作方法, 上海教育科研 编辑部 、 上海市教育

26、科学研究院普 通教育研究所 、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以及长三角城市群教科所将联合举办 2012“黄浦杯 ”长三角城市群 “成长纪事 ”征 文评选活动 。 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参加 。 一 主题内容 围绕 成长纪事 的主题,通过对一堂课 一件事 、 一个片段 、 一次活动 一件物品 、 一个人物 、 一段经历等方面内容的 描述,反映有关教师 学生 家长 学校或集体等的成长体验和感悟思考 。 二 撰写要求 1真实 。 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真实 、 准确地反映文章所涉及的人和事,不能虚构 。 涉及个人隐私部分可以用化 名,并注释说明 。 2独特 。 选择的题材内容和观察角度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新鲜感,具有可

27、读性和启发性 。 3深入 。 能够围绕一定的主题筛选和发掘素材,有具体的细节描述,有丰富的意义内涵和多元的解读空间 。 三 注意事项 1文章篇幅一般以 4000 字左右为宜,并未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中公开发表 。 2来稿请寄纸质文本,并在文章末尾注明作者电子邮箱和电话,以便联系 。 邮寄地址: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 21 号 上海教育科研 编辑部 。 信封右下角注明 黄浦杯征文 字样 。 截稿日期为 2012 年 6 月 20 日 。 本次征文设一 、 三等奖若干名 。 优秀作品将择优在 上海教育科研 杂志上陆续发表,并在征文活动结束后结集 出版 。 上海教育科研 杂志社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 2012 年 3 月 上海教育科研 2012.3 65 SHANGHAI JIAOYU KEY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