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堵住逻辑漏洞行文密不透风.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5400130 上传时间:2022-01-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堵住逻辑漏洞行文密不透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堵住逻辑漏洞行文密不透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堵住逻辑漏洞行文密不透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堵住逻辑漏洞行文密不透风.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堵住逻辑漏洞,行文密不透风中学生写作文往往会漏出逻辑破绽,被人捉住“尾巴”,主要原因是逻辑思维不严密。我们可以在写作中针对种种逻辑漏洞,做相应的思维写作训练。一、原因结果不唯一?做密合思维训练中学生写作为了强调某观点的重要性,往往会把相关性关系视作唯一的因果关系,把不唯一的原因当作充分必要条件来运用,于是经不起质疑与追问。比如下面这段文字:创新,是一个热门的词。放眼世界,“5G”这一新科技常常引起轩然大波,它的技术专利炙手可热,无不揭示着国家对创新的看重,社会对创新的依赖。(选自考场作文走出去,引进来)这段话除了有些用词不当外,其论述逻辑也有破绽。它内含的逻辑是:5G引起

2、社会关注,由此推出社会对创新的依赖。这两者是有关联的,但由于论述者未有展示更严密的思维过程,把现象与与之较远的结论直接拼合,失去了论证的性质。5G引起社会关注,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很多,比如,人们喜欢关注新事物,社会对快捷通讯的渴望,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等等,未必一定落在“对创新的依赖”这个结论上,原因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不唯一,这样就会导致质疑:这里怎么能看出对创新的依赖呢?改变这种逻辑失误的办法就是加强原因与结果的密合度,其话题核心是“创新”,举5G的事例亦是从创新的角度辅助说理,因此,在阐释5G事例时,就要沿着创新这个表达主题表述,比如:当5G以一种崭新的思维突破了4G通信的种种短板而实现了

3、传输速度数倍提升的时候,人们为这种斩新的科技思想和通信理念欢欣鼓舞,各国政府、科研机构无不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投资并抱以热切的期盼,可见,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看重与依赖。改文是如何修补原来的逻辑漏洞的呢?首先,在表述5G的特征的时候是从创新思维这一角度来阐释的,这样就把5G这一技术定位在创新思维的表达范围内;其次,在论述各国政府、科研机构与5G的关系时,强调了它们巨大的投资与期盼,论述的落点便是对5G创新技术的依赖。这样看来,密合思维的关键点是论述要紧紧贴合论证语段的核心概念,思考的出发点与路径必须保证是在核心概念的语意范围内。有些文章乍一读好像文从字顺,仔细推敲,又好像不知所云。比如2016年全国卷

4、的漫画作文:考98分挨罚,考61分受奖。一位考生的考场作文标准因人而异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标准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衡量自己的标准,即使在社会统一的标准下,自己的标准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准则!就如同漫画里的两个孩子因不同的成绩不同的标准得到了不同的对待。这看来好像不公平,但事实却对每个人很公平。这种公平是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的,是为你量身定制的标准,是对你最好的要求。这段话的表述存在很大问题:论点表述是散落的,不集中,它表达了这样一些内涵:1.每个人都有衡量自己的标准;2.漫画上两个孩子得到不同的奖惩是公平的;3.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评价就是公平的;4.量身打造的标准是最好的标准。这段表述的点太多,没有

5、核心点,似乎每句话都正确,但放在一起,便不知所云了。说明作者在写作之初思维不清晰更不周密,这种“散”导致的结果是行文笼统混乱,虽然后文全以“标准因人而异”开头,但每个层次的论述角度并不鲜明,论题并不集中。如果以后文明确点出的“标准因人而异”为核心点,这个段落该如何表述呢?漫画中优秀者受罚,落后者得奖,看似奖罚标准不合理,实则是依据个人能力而制订的标准,因人而异的标准对于个人来说恰恰是最公平的标准,因为,它是对被评价者最好的要求。这段表述表达指向非常明确,紧紧围绕“标准因人而异”这个核心概念展开,不蔓不枝。研究这个语段的表述,可以发现,一个比较短的语段最好由一个完整的表述结构构成。所谓完整的表述

6、结构,是指话题单一集中,核心概念清晰,在这个单一的话题内围绕核心概念作原因、结论的推理论证。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便是“标准因人而异”,这也是第一段要明确的观点。修改语段从漫画的内容说起,先强调表象,优秀者受罚落后者得奖,然后指出其本质是按能力标准评价的结果;再进一步指出这种评价标准的特点是公平;再分析其公正的原因是对被评价者最好的要求。一环扣一环,一层延展一层,不散不乱。这就是密合思维的结果。二、中途偏离?做统一性思维训练很多同学会有这种感觉,本来是想这样写的,结果写着写着就写成那样了,在不知不觉中偏移了原来设想的表达航向,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种写作状况表明写作者的思维产生了不正确的滑行,具体

7、表现为,从A点写起,因为A与B有关联,于是滑到了B,又因为B与C相关联,于是就写向了C,论述在游移中不知不觉与原本的写作目的越来越远。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写作时,对论题并未形成严密的论证框架,没有统一的论述路径,这正是逻辑思维能力欠差的表现。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让考生比较这三条路径,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有一篇考场作文是语文是一种文化自觉,它的开头两段是这样写的:于我而言,语文并非只是一门学科,我更愿意将其解释为语言文化的学习与感悟。因此,我认为课堂上的有效学习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是必要的,但绝不是仅要的;课外的拓展也十分重

8、要,然而想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根本上还是要使这本源于生活的学科归于生活,即社会生活实践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和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第段的“因此”表明前后两段有因果关系,那么第段第段是不是构成了因果关系呢?“语言文化的学习与感悟”,这是对语文这个核心概念的阐释,第2段在肯定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与“提升语文素养”有一定关系之后,就强调想要提升“语文素养”必须回归生活。这里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化的学习与感悟”。“语文素养”是对学习者学习品质的表达,而“语言文化的学习与感悟”指的是学习方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不构成两段的因果关系,这是思维不统一造成的。如果思

9、维统一,应该沿着这样的思维路径展开:语文是语言文化的学习与感悟。课堂教学确实是一种语言文化学习与感悟的过程,但这个学习是在老师的灌输下被动接受的,往往会扭曲了语言文化学习的形态,带有老师的主观性,同时,感悟也难以真正落实。课外阅读当然也可以学习语言文化,但这种语言学习往往又缺失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我认为,社会生活实践才是语言文化学习最好的课堂,因为它是提升感悟质量的最佳途径。这样保持了话题与核心概念的统一。文章的表达才能有力量。如果从后文来看,文本始终围绕“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展开,那么,第1段的表达就要与其保持思维的一致。不妨改为:于我而言,语文并不是一门知识性学科,而是提升自我语言表达、思

10、辨、审美能力的实践性学科,概而言之,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学科。课堂教学对提升语文素养有一定价值,但往往拘泥于知识传授;课外阅读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但又缺乏实践的场景,也不完美。我认为,生活实践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资源,融思辨、审美、文化于一体,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以上两种修改示例告诉我们,写作者要时时心中有话题统摄性这个概念,所有的思维展开必须在这个主话题的统摄范围内,不能随意的游移,不能用类似、相近概念代替核心概念。让我们再来看看本文的第五段:社会实践是语文学习发挥作用的平台,换言之,语文学习绝不只是字词篇章那么简单。语文不仅是教知识的学科,更是教做人的学科。我们学习中国千年来的文学

11、艺术就是要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对语文学科的恭敬心。语文教育承担了人格教育的责任,我们的文化给予了我们积极向善的正能量,它要求我们以善意对待生活中的事物,要求我们带着对这个民族的尊重去维护这个国家的尊严,也要求我们以史为鉴。理性地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些都真真切切地被践行,才算不辜负十几年来学习语文的初衷。这段话远离了中心论点,远离的表现是论述角度偏离论述方向。这篇文章的论述方向是分析生活实践对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虽然段首句提出“社会实践是语文学习发挥作用的平台,意欲建立起社会实践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但在后面的行文中,其主要的表述角度是分析语文学科的性质。分析语文学科的性质,并不能起到揭示生活实

12、践与提升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因此,这段论述是偏离了文本的论述指向的。究其原因,缺乏统一构思,没有形成前后一致的论证体系。也就是思维不统一。三、表达太绝对?做反向思维训练我们写作文有时把话说得太绝对,不仅起不到加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绝对化,表明我们认识问题肤浅、思考不够全面、思路过于单一、思维不周延。透过表象攫取本质,需要对具体的事件分层探讨,沿波溯源;要把一件事情的原因分析全面,那就要变换多个角度审视,不能以偏概全;要把一个道理讲明白,可走的路径绝不只是一条,要勇于发现多种论述方式;要使论证严密,则要把因果、条件、假设等各种逻辑关系想清楚。我们来看还是关于提升语文素养那个题目的考场

13、佳作从课外阅读中吮吸的一个语段:从课外阅读中吮吸,就像是禾草从大地中吸取养分,广博而无极。课堂时间总是有限,内容也辖于经典。它们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但那已是很多世纪前的作品。从社会中学习语文,热闹、喧扰,学来的是顺于世俗的思想、修养。它们实用但不一定有根基。而课堂以外的阅读,范围一下子变广。从先秦诸子到新文化运动,从智者学派到思想启蒙,从新闻报道到娱乐周刊。古今中外,所无不包。为了否定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作者分别列出这样的理由,意思是,课堂所学经典,是人类伟大智慧,但“那已是很多世纪前的作品”,其结论是,很多世纪前的作品对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价值;显然,这不符合事实,违背逻辑,我们国家正在提倡

14、学习传统文化,诗经楚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怎么能因为“是很多世纪前的作品”就否定它对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呢?“从社会中学习,热闹喧嚣,学来的是顺于世俗的思想、修养。”这更不合逻辑,“社会”一定喧嚣热闹吗?从社会上学习就一定是顺从吗?这种否定非常无力,很容易被揪住把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属于谬误吗?这些论述都犯了表达太绝对的毛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多做些反向思维训练。本文作者为了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就否定课内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思维习惯。如果我们反向思考,我们可不可以既承认课堂学习和生活实践的价值,又能够突出课外阅读的特殊地位呢?当然可以,课外阅读、

15、课堂学习、生活实践各有特长,可以相得益彰,在此基础上再突出课外阅读的特殊价值,不是更符合客观实际,更合逻辑,更能达到表达的目的吗?不妨这样修改一下:从课外阅读中吮吸,就像是禾草从大地中吸取养分,广博而持久。课堂有效学习目标明确集中,可是囿于时空限制,往往需要课外阅读来拓展、丰富与提升。从社会会实践中学习,鲜活、有趣并能付之行为体验,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还需要在课外大量相关阅读中慢慢形成。因此,不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实践锻炼,都需要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来扩展、凝练、升华,建构体系。反思维应该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当你匆忙下结论、过于肯定的表达、得出确凿无疑的结论时,应该提醒一下自己:如果不是不是也成立;与之相反的做法,是不是也有道理。总之,我们要常常站在对面想一想,别让人抓住了把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