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城市方案(第二次集中).doc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5380485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点城市方案(第二次集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试点城市方案(第二次集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点城市方案(第二次集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点城市方案(第二次集中).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电力需求侧试点城市建设方案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电力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颁布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有效缓解“十二五”期间严峻的能源供需矛盾,建议创新管理思路,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建设模式的试点,实现城市绿色发展,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一、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试点的重要意义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以政府为主导,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技术、经济和行政手段,统筹协调电力资源配置的综合用电管理活动。通过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提高电能利用效

2、率,实现有保有限,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随着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我国快速增长的电力供给已赶不上更快增长的电力需求,迎峰度夏(冬)期间,部分地区仍出现时段性电力供不应求。截止2010年底,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已经到达9.6亿万千瓦,但是由于存在峰谷差,在高峰电力相当短缺的同时,低谷时段有近1/3的机组闲置,据初步统计分析,全国最大负荷的10%,全年仅有不到50个小时。如果满足这50个小时的电力供应,需建设相当于3000-400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投资约1400-1800亿元,而若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来削峰填谷,所需费用只占其十分之一左

3、右。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发【2010】12号)中明确要求:“切实加强用能管理,合理控制能源供应,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定和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在保证合理用电需求的同时,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这些要求都是可以通过完善和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用电结构等措施来实现的。因此,电力需求

4、侧管理是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试点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实现经济绿色增长”为目标,全面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城市能源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电能管理信息化、服务专业化、市场产业化,实现科学用电、节约用电和有序用电,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增长动力。(二)基本原则。试点城市以地级市为主,具有区域代表性;城市经济发展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约束;城市工业基础较扎实,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较强;管理者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善于抓住机遇

5、;原则上年用电量在200亿千瓦时以上,“十一五”期间年均用电增速10%以上;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基础较好;试点具备示范作用,且可复制、易推广;或可选择特大型城市用电较为集中的工商业园区开展局部试点,逐步推进。力争“十二五”期间建设20个城市或园区试点,年度目标完成5个。(三)试点目标。1、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优化用电方式,有效削减城市年度尖峰用电负荷,相当于少建X30万千瓦容量燃煤机组。2、优化工业用电结构。建设能效电厂X万千瓦,促进电力资源配置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率工业领域倾斜,使城市工业用电增速和工业总产值增速的差值比上年低0.5个百分点。(弹性系数)3、实现电能管理信息化。构建城市

6、公共电能服务平台,建设用电实时监测网络,统筹协调电力资源合理配置。4、实现电能服务专业化。创新电能服务理念,建立用电“专家门诊”,降低用户可比电费5%,彰显技术管理优势。5、实现电能市场产业化。培育新兴的现代电能服务产业,在多领域扶持用户试点电能服务外包,形成良性互动的电力需求侧服务市场。6、实现能源绿色利用。培育建立1-2个城市低碳示范园区,梯级循环利用能源,实现能源统筹规划,低碳高效。三、工作措施(一)将电力需求侧资源纳入城市综合资源规划。电力需求侧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科学管理活动,应将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所减少的能源消耗,作为资源纳入城市综合发展规划。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与城市经

7、济社会发展、能源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规划相结合,统筹协调电力资源配置,以较低电力消费增长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制定电力能源硬约束评价办法,把能源预评估做为新、改、扩建项目申报的前置条件。着力构建城市电力需求侧管理体系,建立能源消耗动态监管运行机制,有效控制城市能源消耗总量,努力实现城市用能效果的最佳状态。(二)削减尖峰电力需求。城市电力尖峰负荷具有峰值高、时间短、逐年攀升的特点,这对电力供给提出了极大挑战,而且造成电厂和电网资源闲置浪费。削减尖峰负荷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有效开展有序用电,强化负荷管理,规范工作流程,组织各行业单位实现避峰、错峰。探索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用财政资金补贴

8、,积极组织用户开展电力需求响应项目,向用户购买高峰时段的电力需求;尝试利用价格杠杆吸引用户主动参与尖峰负荷调节,削减城市最高用电负荷。通过有效削减尖峰需求,可以相当于少建X*30万千瓦机组,缓解电力供应压力,提高电力设备利用率。(三)打造城市低碳示范园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工商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聚集和住宅的关联效应,形成工商业、办公、居住等和谐发展的低碳示范园区。按照低碳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园区,对园区内工商业企业和住宅提出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排放要求,设计区域能源整体供应解决方案,推广冷热电三联供和智能用电系统,集中协调能源供应。将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等资源纳入能源统一规划分析,建

9、立能源高效利用体系,统筹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使能源消费向清洁能源倾斜,引入低碳产业,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建设智能用电双向互动平台,实现主要用户全覆盖,通过智能用电专家系统对终端用电信息的采集、挖掘、分析,可以提供完整的园区有序用电及终端用户电能管理优化方案,全面提升园区内企业电能管理水平和电能利用效率,在保障工业集中区电力正常供应的基础上,确保工业园区最高负荷需求节约10%。(四)建设能效电厂。建设能效电厂是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在工业领域,着手建设能效电厂,通过实施节电项目改造,优化用电方式,降低工业生产电力需求总量,相当于少建了同等容量的燃煤电厂。结合“调结

10、构、转方式”,以控制电力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为目标,编制十二五能效电厂建设规划,确定建设容量并分解到年度,确保稳步推进,至十二五末,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比重逐步降低。建立和完善工业用电预测预警机制和监测考核体系,对主要工业行业、产业和产品按照单位电耗创造工业增加值进行分类、排序,促进电力资源向优质产业和产品转移,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五)实施用电体检工程。专业化服务是我国能源管理上力量最薄弱、最亟待解决的重要环节,也是能源管理工作的新内容。要创新电能服务理念,建立用电“专家门诊”,即电能管理专家运用先进技术对用户内部用电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通过对用户用电的监测、诊断和评估等专业化管理,分

11、析并提出优化企业电能管理的系统解决方案。年度目标是对试点城市前100家用电大户进行用电体检,降低用户可比电费5%。通过用电体检专业化服务,不仅实现了电能管理“变抽象为形象、变经验为科学、变被动为主动、变局部为系统”的转变,而且可实现向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设备状态管理延伸,彰显技术管理优势,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六)建立城市公共电能服务平台。城市公共电能服务平台是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的创新举措,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在江苏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应用。该平台运用现代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通过安装监测仪器,采集用电数据,开展分析诊断,为用户提供电能管理整套解决方案,也为

12、政府提供能源监测和调控工具。政府主导是推动平台建设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公信力和信息优势,积极引导全社会实现资源融合。尽快制定出台推进电能服务产业化的激励政策;积极组织优秀电能服务企业开展城市“公共电能服务平台”推广活动;引入任务倒逼机制,明确平台建设进度时间表,层层落实责任。确保通过两年时间在试点城市建立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体系。到2011年末,在前50位的高耗能企业中实现平台应用全覆盖。到2012年末, 平台应用能够辐射所有行业领域。“十二五”期间逐年建成可复制、易推广的示范项目共50个,今年建成10个。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公共电能服务平台的应用面达到试点城市全社会用电量的60%。(七

13、)培育电能服务外包产业。电能服务外包是一个新型的外包服务业,具有服务技能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巨大。电能服务涉及产品制造、设备安装、网络维护、数据分析和挖潜、提供整套电能管理解决方案、应急修试、设备租赁、节能及工艺改造、电能服务保险、电能管理师培训等一系列需求。大力发展电能服务产业,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理念。积极引导和拓展各行业领域主动接受电能服务,政府机关等公共管理部门更应采取自觉行动在全社会率先垂范,改善市场环境;以能效项目为依托,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建设为主要措施,创新“孵化器”运营模式, 加快电力

14、需求侧团队的引进与培养。通过加大对标考核力度、严格行业准入标准、规范市场行为、整顿不良秩序等强势推进电力用户用购买服务的形式建立持续稳定的启动市场, 确保通过5年时间在试点城市形成100亿的市场规模,到2012年末力争达到40亿。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整体步入满足形势要求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级电力运行主管部门、省财政厅负责综合试点的指导、协调、督促和联络工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实施,省级电网负责综合试点相关工作的保障和支持配合;地市级政府应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编制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有序推进试点工作,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办公室设在经济运行主管部

15、门,具体负责综合试点的日常工作。(二)明确目标责任。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和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试点城市经济运行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履行好组织、协调、管理、监督的职责,加大工作力度,落实试点目标任务;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试点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检查、监督制度;及时进行总结经验,组织评估,择优推广。 (三)调动各方资源。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试点是一项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为试点工作创造良好局面。规划部门要将试点工作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应将与试点工作相

16、关的项目列入投资重点;财税部门要加大对试点方案中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并优先拨付,对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和企业按有关规定予以税收优惠;工商业园区有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试点项目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并及时报告进展情况;电网企业、参加试点的单位要切实加强能源基础管理工作,按照要求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落实。(4)开展宣传培训。各地要以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城市为契机,展开形式多样、点面结合的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充分发挥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手机短信等作用,广泛宣传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科学理念,普及科学、合理、节约用电知识。把电力需求侧管理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结合

17、节能宣传周活动,广泛散发宣传需求侧管理宣传画;组织试点城市开展创建绿色城市示范社区活动;组织广大青年和在校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团队,并开展节电节能知识大型巡演活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成立电力需求侧管理宣讲团,并举办专题报告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带动全社会节电意识的增强。搞好培训,务求实效。面向政府管理者、电网企业、电力用户、需求侧相关从业者开展政策法规、通用技术、运作机制和行业工艺方面的知识培训;举办重点企业电力需求侧管理培训班,提高全行业、全社会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认知。提高电力需求侧项目实施能力,加强队伍建设。五、配套政策(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试点纳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

18、围,中央财政“十二五”期间对每个试点城市给予2亿元专项资金,分4年拨付,试点城市按50%-100%比例配套。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削减尖峰负荷、建设能效电厂、打造低碳示范园区等措施,并对符合规定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活动,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二)鼓励电网企业积极参与。鼓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充分发挥其营销网络丰富、专业技术深厚等优势,在节能服务、第三方测评和能效管理平台等方面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城市试点工作,并加强与社会专业能源服务机构在用户能效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合作,提升试点城市能效管理水平。合作取得的节能量和成果可以视同电网企业的成果,计入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考核节能量指标。(三)设立城市绿

19、色发展公益基金。建立基金以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是众多国家的成功经验,是来源于能源、又用于能源的政策性资金。公益基金易于体现政府的意志,有利于实现与市场手段的结合。建议试点城市对电费中城市建设附加中的10%以及差别电价、惩罚电价等收入纳入专项,征收期暂定5年,设立绿色发展公益基金。由政府职能机构管理,基金使用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全社会和人民受益。基金主要用于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进步和项目推广应用的补贴,支持能源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可持续的市场化的建立和发展。(四)改善金融保险服务。在试点城市中积极探索金融保险业支持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工作模式。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逐步实现信贷资金向电能服务业及其应用产业的倾斜;支持引导民间和境外资本进入DSM领域, 鼓励建立DSM风投机制,拓宽能效项目融资渠道;加强贷款项目的监督检查,将资金使用情况和实施效果纳入银行征信系统,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促进电能服务业健康稳步发展;大力推进保险机构创新险种设置,积极承保公共电能服务平台产品,将电能管理服务产品安装工程及产品质量纳入保险业务,实现电能服务保单常态化。金融保险机构应设置专门岗位和专职人员,加强对电能服务产业发展趋势、信贷项目管理、保险业务设置的深层研究和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