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讲解部分)-精品文档.ppt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5344862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5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讲解部分)-精品文档.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六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讲解部分)-精品文档.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讲解部分)-精品文档.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讲解部分)-精品文档.pptx(3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六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高考历史高考历史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基础梳理基础梳理考点一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一、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1.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迫切要求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必然性)(2)具体原因: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英贸易。(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偶然性)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2.经过(1)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2)扩大:1841年初,

2、英军强占香港岛,接着攻占了东南沿海一些城市。(3)结束: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3.结果(1)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条约内容危害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完整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和人民负担,开创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的先例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有利于英国经济侵略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破坏关税主权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中英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

3、(治外法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破坏贸易主权在通商口岸设租界出现“国中之国”中美望厦条约美国兵舰可到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领海主权中法黄埔条约可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便利了列强思想文化渗透续表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4.影响社会性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从反封建转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从农民革命转变为民主革命经济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思想先进中国

4、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社会转型促使古老的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1.原因(1)根本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3)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2.经过(1)第一阶段(18561858年):1856年10月,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2)第

5、二阶段(18591860年):1859年6月,英法联军再攻大沽。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1860年10月,清政府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3.条约4.影响(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2)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并公开勾结镇压人民的反抗。(3)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部分官绅开始向西方学习,兴起了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由此起步。条约内容天津条约(1858年)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

6、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北京条约(1860年)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三、太平天国运动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爆发原因(1)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的激化。(3)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4)洋货大批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5)巨额战争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各级官吏也乘机搜刮百姓。(6)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7)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为起义作了思想和组织

7、上的准备。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2.经过(1)前期(18511856年):金田起义(1851年,兴起)永安建制(1851年,初步建立政权)突围北上,发展壮大(1852年)定都天京(1853年,同清政府对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天京突围(1856年,军事上达到全盛)(2)后期(18561864年):天京事变(1856年,由盛而衰)重建领导核心(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玕总理朝政)三河镇大捷(1858年)提出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军打到上海近郊,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1860年)天京陷落(1864年,失败)3.性质:是民主革命时期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4.评价:太平

8、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同时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考点二考点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主要原因)(2)小农经济的落后。(3)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2.表现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3.影响二、洋务运动二、洋务运动(19世纪世纪6090年代年代)1.

9、背景:内忧外患。2.概况(1)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2)口号:“自强”“求富”。(3)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积极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等条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化消极造成了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更加贫困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3.洋务活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起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19世纪7090年代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筹建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10、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发展近代教育19世纪60年代起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新式学堂有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4.结果及原因(1)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2)原因根本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内因顽固派仇视洋务;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衙门式管理、效益低下和官员腐败外因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限制先进技术出口;洋匠敲诈勒索,谋取私利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5.评价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进步性经济(1)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3)客

11、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4)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军事推动了国防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抵御外侮的力量文化教育(1)开近代教育的先河(2)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做了准备外交推动了外交的近代化局限性不改变封建制度,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可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条件: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3.概况4.影响(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2)民族

12、资产阶级诞生。(3)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生产方式使用机器、雇用工人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四、社会生活的变迁四、社会生活的变迁衣、食、住“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西餐传入;出现中西合璧的豪宅交通通信(1)淞沪铁路、唐胥铁路;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2)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大众传媒19世纪70年代起,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陆续出现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考点三考点三新思想的萌

13、发、实践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新思想的萌发、实践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出现时间 19世纪40年代19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以后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危机加深,大搞八股取士,思想被严重禁锢(2)19世纪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对华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3)鸦片战争中国失败,部分封建士大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4)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统治阶级内部分化(1)洋务运动的开展(2)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3)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和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代表林则徐:近代

14、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主持禁烟运动(2)设立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如四洲志各国律例等(3)仿制西方战舰魏源:编撰海国图志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王韬、郑观应、薛福成、冯桂芬等目的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清朝统治“剿发捻,勤远略”,维护清朝统治续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2)政治: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3)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续表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评价进步性:(1)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

15、学习的第一步(2)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3)对后来的洋务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局限性:(1)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其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2)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3)没有付诸实践进步性:(1)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局限性:只学西方的技术,坚持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不能使中国富强进步性:(1)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2)开启了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新思潮,对康梁维新思想产生了影响局限性: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

16、派续表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综合提升综合提升一、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一、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颁布时间1853年1859年背景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经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处于衰落时期目的巩固政权重振太平天国内容(1)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1)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2)经济:发展工商业,鼓励技术发明(3)文教:开设新式学堂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

17、评价(1)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3)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落后于当时资本主义的世界发展趋势(1)先进性: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2)空想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而且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未能真正实行两者关系二者在追求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

18、者的经济主张、设想的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续表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的原因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的原因(1)这些地区较早受到列强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为充分,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较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2)历史上,这些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基础好。(3)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4)交通便利。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三、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比较三、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比较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目的镇压国内起义

19、、抵御外侮(1)解决军工企业的资金、燃料、运输等问题(2)获利(3)与洋人争利,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资金来源由政府调拨政府调拨、民间筹资产品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产品主要流向市场,雇用大批自由劳动力管理方式官办,封建衙门式的、军事化的管理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性质浓厚的封建色彩,基本属于封建近代工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封建性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四、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四、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1.表现(1)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传教士传入大量科

20、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2)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以及洋务运动的兴办,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态度使其只关注西方先进的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西用”,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3)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不但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而且政治上也要求改革。2.特点(1)以来华洋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

21、2)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地作为重要窗口。(3)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史料探究史料探究主题一主题一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史料呈现史料呈现史料一史料一中国正当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

22、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史料二史料二陈恭禄于1934年前后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教育部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缘自中英两国误会:“中

23、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之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自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于是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存在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地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24、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史料应用史料应用(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3)据上述史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两位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解读解读影响史学研究和史料运用的因素:研究者立场的不同;研究方法、角度的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因此,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甚大。答案答案(1)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

25、果。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起因:中英两国的误会。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3)角度:范文澜着重从英国的侵略动机方面来分析;陈恭禄主要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方面来分析。共同原因: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主题二主题二中国近代史开端之说中国近代史开端之说史料呈现史料一史料呈现史料一在近代历史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

26、义因素,但起义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出了一个可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摘编自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近代史分期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史料二史料二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在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的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

27、就是进行维新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群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了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的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史料应用史料应用(1)据史料一,说明王明前以1861年标志性事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理由。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3)运用上述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鸦

28、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解读解读历史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历史过程中不同时期或阶段之间质的差别。近代中国的历史分期体现出不同的叙事体系,历史观念的更新也影响着历史分期的调整。答案答案(1)理由:政治观念的更新;新经济因素的引进。(2)依据: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社会思潮转化;促使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救亡运动开展。(3)政治: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如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主权。经济: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如列强向中国输出工业品,中国土货滞销,手工业走向衰败(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思想:开始

29、向西方学习,如新思潮的萌发(或师夷长技以制夷)。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主题三主题三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史料呈现史料一史料呈现史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羊”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摘编自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史料二史料二近代中

30、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史料应用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3)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角分析影响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解读解读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由鄙视到接受的过程,在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渐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答案答案(1)夷狄观: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2)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学习西方文化。“保存国粹”史实: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醉心欧化”史实: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文明史观: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全球史观: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西方联系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