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弯矩图剪力图优秀课件.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5288789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3.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力学弯矩图剪力图优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建筑力学弯矩图剪力图优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力学弯矩图剪力图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力学弯矩图剪力图优秀课件.ppt(1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建筑力学弯矩图剪力图课件第1页,本讲稿共124页第六章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一、本章主要知识点1截面内力及符号2内力图3荷载和剪力、弯矩的对应图形关系第2页,本讲稿共124页4叠加法作弯矩图、剪力图5分段叠加法作弯矩图6静定梁作内力图7刚架作内力图8三铰拱的计算9桁架的计算第3页,本讲稿共124页 二、本篇讲授的内容(一)截面内力及符号 物体因受外力作用,在物体各部分之间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称为物体的内力。对内力的正、负号作如下规定:轴力符号:当截面上的轴力使分离体受拉时为正;反之为负。第4页,本讲稿共124页 剪力符号:当截面上的剪力使分离体作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为正;反之为负。弯矩符号:当截面上的弯

2、矩使分离体上部受压、下部受拉时为正,反之为负。当所有外力(包括已知荷点,通过平衡方程求出的所有支座约束反力)已知时,通过三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可求解三个内力。截面法是结构力学计算最基本的方法。第5页,本讲稿共124页+第6页,本讲稿共124页教材例63(P73)一外伸梁如图所示。求截面11及截面22的剪力和弯矩。222PqAB121第7页,本讲稿共124页 解:1求梁的支座反力。由整体平衡可求:2求11截面上的内力 杆上外力均为已知,可求任意截面的内力。如截面11,取左段为分离体,如图所示。YAQ1PM12m1m第8页,本讲稿共124页 由 由 由 求截面11内力也可取左段为分离体,其结果见教材。

3、3求22截面上的内力。(见教材)4Q2M21第9页,本讲稿共124页l(二)内力图l内力图为表示内力随横截面的位置变化的函数的图形。l一般取杆轴线为坐标轴,横截的位置选择用X表示,则梁的各个横截面上的内力可以表示为X的函数,函数图形即内力图。第10页,本讲稿共124页l教材例67(P76)l简支梁AB受一集度为q的均布荷载作用,试作此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l分析:取左边X长的分离体,X处截面的内力按正方向假设,用平衡方程求解。第11页,本讲稿共124页qLMQ+-qL2/8qL/2qL/2qL/2qL/2第12页,本讲稿共124页l解:l(1)求梁的支座反力l由整体平衡可求:l(2)取距A端X处

4、的C截面,标出。解得:lllCQ(x)M(x)xA第13页,本讲稿共124页lM图为二次抛物线,确定X0,L/2及L处M值可确定M的函数图形。lQ图为直线形,确定X0,L处Q值即可确定Q图。MQ+-qL2/8qL/2qL/2第14页,本讲稿共124页l根据内力图的特征,除均布荷载q作用下的M点为二次抛物线外,其余情况均为直线段。因此,可以不需列出函数方程,直接确定直线段内力图的控制点值,即荷点作用不连续点的截面内力连接直线即可。第15页,本讲稿共124页l均布荷点作用段内M图再确定一中间值即可画出二次抛物线。按建筑力学的习惯,M图画在杆件弯曲变形时受拉一侧。l画出M图。弯矩最大值在梁的中点,为

5、ql2/8;l画出Q图。剪力最大值在梁端,为ql/2。第16页,本讲稿共124页l(三)荷载与剪力、弯矩的对应图形关系l纯弯曲:剪力图为零,弯矩图为一水平直线。lq0:剪力图为一水平直线,弯矩图为一斜直线。第17页,本讲稿共124页几种常见简支梁M、Q图的记忆PL/2L/2MQ+-PL/4P/2P/2qLMQ+-qL2/8qL/2qL/2第18页,本讲稿共124页lq常数:剪力图为一斜直线,弯矩图为一抛物线。l集中力:剪力图为一水平直线,P作用处有突变,突变值等于P。弯矩图为一折线,P作用处有转折。第19页,本讲稿共124页几种常见简支梁M、Q图的记忆PabLPab/4MQPb/LPa/L+-

6、mL/2L/2MQ+-+M/2M/2m/L第20页,本讲稿共124页l集中力偶:剪力图为一水平直线,力偶作用处无变化。弯矩图为水平线,力偶作用处有突变,突变值等于集中力偶。第21页,本讲稿共124页l教材例610(P81反)l外伸梁如图所示,已知,试画出该梁的内力图。222PqAB121CD第22页,本讲稿共124页l分 析:例 中,整 体 平 衡 可 求 解,则A、B、C、D为外力不连续点,作为控制截面。l在集中力P,或支座反力处剪力有突变,所以控制截面截取应B左、B右、C左、C右,D右支座反力即作用于CD杆端的剪力。第23页,本讲稿共124页lQ图由控制点A、B左、B右、C左、C右的值之间

7、连直线得到。l解:l(1)求梁的支座反力l第24页,本讲稿共124页l(2)画弯矩图:l求控制截面的弯矩值,取AB杆的分离体。ll杆上侧受拉。l取CD杆的分离体:l(铰支端)ll杆下侧受拉。第25页,本讲稿共124页l确定A、B、C、D四点M值:lBC,CD间无均布荷载q,直接联直线;lAB间 有 均 布 荷 载 q,确 定 中 点 值 为2.5KN/m,可由三点确定抛物线。第26页,本讲稿共124页(2)画弯矩图:连接控制截面的弯矩值,如图:lM图AB段的端点值即MA、MB的中间值由l确定,作抛物线。M图lBD段的端点值即MB、MD的中间值由确定,用直线连接。l如在的连线上叠加的二次抛物线,

8、或在的连线上叠加的三角形的底边,简单拼合,显然不能对齐。第27页,本讲稿共124页l轴力为零不考虑。l杆端作用剪力、弯矩与相应简支梁两端作用弯矩受力情况完全相同,即对应。所以任意分段均可同叠加法作M图。M图10kNm10kNmABCD第28页,本讲稿共124页l(3)画剪力图:取控制截面如图。l计算剪力:取分离体如图。lAB:QAB=0(自由端)llCD:llBC:lQBCllQCB5-P=-10第29页,本讲稿共124页l剪力图如图所示。l在已荷点和所有反应力的情况下,可以取分段分离体求剪力控制截面值,但如果M图已知,不求约束反力也可确定分段杆端的剪力控制截面值。lll10kN10kN5kN

9、-+ABCD第30页,本讲稿共124页几种常见简支梁M、Q图的记忆PL/2L/2MQ+-PL/4P/2P/2qLMQ+-qL2/8qL/2qL/2第31页,本讲稿共124页几种常见简支梁M、Q图的记忆PabLPab/4MQPb/LPa/L+-mL/2L/2MQ+-+M/2M/2m/L第32页,本讲稿共124页(四)叠加法作弯矩图与剪力图当梁上有几项荷载作用时,梁的反力和内力可以这样计算:先分别计算出每项荷载单独作用时的反力和内力,然后把这些计算结果代数相加,即得到几项荷载共同作用时的反力和内力。第33页,本讲稿共124页PqL+P+qLMQ+PqPqLPL1/2qL2PL+1/2qL2第34页

10、,本讲稿共124页上图悬臂梁上作用有均布荷载和集中力。梁的反力和内力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各式中第一项与集中力P有关,是由集中力P单独作用在梁上所引起的反力和内力;各式中第二项与均布荷载q有关,是由均布荷载q单独作用在梁上所引起的反力和内力。两种情况的叠加,即为二项荷载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方法即为叠加法。第35页,本讲稿共124页l剪力图:l集中力P单独作用时为一水平直线,均布荷载q单独作用时为一斜线;两种情况叠加后即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上图。第36页,本讲稿共124页l弯矩图:l集中力P单独作用时为一斜线,均布荷载q单独作用时为抛物线;两种情况叠加后即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上图。l分段叠加法作弯矩

11、图l直杆弯矩图分段叠加,简化绘图工作,适用于多跨梁、刚架的弯矩图的绘制。第37页,本讲稿共124页l教材例610(P81反)l外伸梁如图所示,已知,试用叠加法画出该梁的M图。222PqAB121CD第38页,本讲稿共124页M图10kNm10kNm10kN10kN5kN-+第39页,本讲稿共124页 几个标准弯矩图l简支梁作用有均布荷载ql简支梁作用有中点的Pl悬臂梁作用有均布荷载ql悬臂梁作用有端点的Pl简支梁作用有非中点的Pl简支梁作用有中点的m第40页,本讲稿共124页简支梁作用有均布荷载qP/2qLMQ+-qL2/8qL/2qL/2第41页,本讲稿共124页(1)简支梁作用有均布荷载q

12、简支梁作用有均布荷载q的弯矩图为一抛物线,其中点弯矩为。(2)简 支 梁 作 用 有 中 点 的 P简支梁作用有中点的P的弯矩图为一折线,在集中力P作处产生折点,其值为。第42页,本讲稿共124页PL/2L/2MQ+-PL/4P/2简支梁作用有中点的P第43页,本讲稿共124页简支梁作用有中点的mmL/2L/2MQ+-+M/2M/2m/L第44页,本讲稿共124页简支梁作用有非中点的PPabLPab/4MQPb/LPa/L+-第45页,本讲稿共124页MQ+PPPL+qqL1/2qL2l悬臂梁作用有均布荷载ql悬臂梁作用有端点的P第46页,本讲稿共124页l(5)悬臂梁作用有均布荷载q悬臂梁作

13、用有均布荷载q的弯矩图为一抛物线,其值端点为零、固定端为。l(6)悬臂梁作用有端点的P悬臂梁作用有端点的P的弯矩图为一斜线,其值端点为零、固定端为PL。第47页,本讲稿共124页 (五)分段叠加法作弯矩图 l简支梁上作用有均布荷载q,其两端作用有弯矩,用叠加法作弯矩图。第48页,本讲稿共124页MAMAMBMBqqLL+MAMB第49页,本讲稿共124页l原结构作用有两种荷载弯矩和均布荷载。将原结构分解为由弯矩与均布荷载分 别 作 用 的 两 种 情 况,如 图 所 示。+第50页,本讲稿共124页MAMAMBMBqqLL+MAMB中点M=第51页,本讲稿共124页MAMB即:+第52页,本讲

14、稿共124页l分段叠加法作弯矩图:杆端弯矩图叠加上简支梁上对应荷载(均布荷载q或中点集中力P)的标准弯矩图;l叠加:是指弯矩图纵坐标的代数和,而不是弯矩图的简单拼合。l分段叠加法作弯矩图的方法如下:第53页,本讲稿共124页l分段叠加法作弯矩图的方法:l(1)求控制截面的弯矩值(全部荷载作用)l控制截面一般取外力不连续点(如:均布荷载q的端点、P作用点和集中力偶M作图点的左、右)。第54页,本讲稿共124页l(2)分段画弯矩图l控制截面内无荷载连直线;l控制截面内有荷载(q或中点P)连虚线,再叠加相应的弯矩图。第55页,本讲稿共124页l剪力图可以由弯矩图取得:l任取杆段AB,荷载及杆端弯矩已

15、知,如图所示。l则:,l,l或由l,分别为荷载对杆端A,B之矩的代数和。第56页,本讲稿共124页MAMBQABQBAP第57页,本讲稿共124页l例610l外伸梁如图所示,已知,试画出该梁的内力图。本例同例6-10反向222PqAB121CD第58页,本讲稿共124页l解:l(1)求控制截面的弯矩值(全部荷载作用);本题的控制截面为A、B、D截面。lA端为自由端,D端为铰支端,AB为悬臂梁,其控制截面弯矩如图,分段画弯矩图:M图10kNm10kNm第59页,本讲稿共124页按取得A、B、D截面的弯矩值并连以虚线。在AB段的虚线上叠加均布荷载q的弯矩,如图所示。在BD段的虚线上叠加集中力P的弯

16、矩,其值为:第60页,本讲稿共124页l(2)由弯矩图画剪力图AB段:分离体如图所示:l可得:10第61页,本讲稿共124页CD段:分离体如图所示:BC段:分离体如图所示:CQBCQCB第62页,本讲稿共124页l剪力图:l用A、B、C、D截面的剪力值取点并连以直线,得到本题的剪力图,如图所示。10kN10kN5kN-+ABCD第63页,本讲稿共124页 工程力学(上)工程力学(上)直播课堂7姚志刚第64页,本讲稿共124页(六)静定梁作内力图l多跨静定梁按几何组成的相反次序求解,可避免解联立方程。l多跨静定梁组成:l基本部分能独立承受荷载的部分l附属部分依赖于基本部分承受荷载的部分第65页,

17、本讲稿共124页l教材例612(P82)l多跨静定梁如教材图所示。已知l。试画出该多跨梁的内力图。(1)求支座反力,ABCEFDq5P104m122115第66页,本讲稿共124页412211qP11P=102255510541q=5511.253.75第67页,本讲稿共124页l(2)作弯矩图:用叠加法l求出控制截面的弯矩(A点、C点、E点、F点弯矩为零),连以直线;l在AB段、EF段弯矩的直线上分别叠加均布荷载与集中荷载的弯矩,如教材P83(b)图所示即为结果。第68页,本讲稿共124页l(3)作剪力图l分别求出控制截面A、B左、B右、D左、D右、集中荷载左右及F的剪力;连以直线,结果如教

18、材P83图(c)所示。l利用形状特征直接画弯矩图:即利用四个标准弯矩图画多跨静定梁的弯矩图,如图所示第69页,本讲稿共124页*利用形状特征直接画M、Q图ABCEFDq510P104m1221112.655511.2553.7510+-11.258.75555M(kNm)Q(kN)第70页,本讲稿共124页11P=105552210541q=5511.253.75MQ第71页,本讲稿共124页(七)刚架作内力图l1静定刚架作内力图l平面刚架是由梁与柱所组成的平面结构。横杆称为梁,竖杆称为柱。各杆间由结点联接,主要为刚结点,也有铰结点。l刚架的特点:梁与柱的联接处为刚结点,当刚架受力而产生变形时

19、,刚结点处各杆端之间的夹角始终保持不变,且能承担弯矩。铰结点联接的杆端可相对转动,一般弯矩0。第72页,本讲稿共124页l(1)常见刚架类型l常见的刚架类型有三种基本类型:悬臂、简支,三铰刚架。应熟练掌握其受力特点及相应的计算方法。第73页,本讲稿共124页la简单刚架l简支刚架:刚架与地基按简支梁的形式联接(与地基由二刚片规则组成)。l悬臂刚架:悬臂构件与地基固结。l三铰刚架:两构件与地基由三个铰联接而成的刚架。(与地基由三刚片规则组成)。第74页,本讲稿共124页lb.组合刚架l构件由刚结点与铰结点组合而成的刚架。其结构可分为基本部分与附属部分。第75页,本讲稿共124页l(2)支座反力计

20、算la.悬臂刚架_悬臂构件与地基固定联接,固定端的反力有:。由一矩式平衡方程可求:由ll由l由第76页,本讲稿共124页lb.简支刚架_刚架与地基按简支梁的形式联接。有A端反力,B端反力。由平衡方程可求:支反力第77页,本讲稿共124页lc.三铰刚架,或整体刚架:l取整体为分离体:求l局部为分离体:(取荷载少的半跨求解简单)求l也可利用C第78页,本讲稿共124页l(3)计算杆端内力l求解杆端内力的基本方法是截面法:la.截取杆端截面,适当选取分离体(构件或节点)第79页,本讲稿共124页lb.正确的受力分析:已知力(荷载及已求出的力)按实际方向画;未知力按正方向假设。lc.选取适当的平衡方程

21、,避免解联立方程,求解各杆端内力(弯矩,剪力,轴力)第80页,本讲稿共124页l小结:刚架支座反力求解后,外力均为已知。任取杆端截面切开,取左(或右)部分为分离体,均只有三个内力未知量,用平衡方程可完全求解。已知力:包括已知荷载、已求出的约束反力,及其它已求出的内力;未知力的计算结果为代数值,其符号的正负表示实际方向:正号与假设的方向相同,负号表示相反。可以极大的简化计算。一般取任意一杆件或结点校核。第81页,本讲稿共124页l(4)画内力图(弯矩图,剪力图,轴力图)的要求:l注明杆端及控制截面值;弯矩图画在受拉面;剪力图、轴力图注明正负;校核:整体及任取局部均应平衡。第82页,本讲稿共124

22、页l教材例616(P90)作如图所示三铰刚架的弯矩图、剪力图及轴力图。4m2m2m20kN/mABC第83页,本讲稿共124页l(1)求支座反力:l取整体ll取ADC分离体,受力分析如图625(b)所示。取ADC分离体,l解l例中Xa=Xb=10kN,计算错误,由此导致求解内力M、Q、N均错。应为Xa=Xb=5kN。第84页,本讲稿共124页l求未知反力是求解静定结构内力的第一步,解出后,应先简单校核,确保第一步正确,否则如书中例题,一错均错。立即可以校核第85页,本讲稿共124页l(2)作弯矩图l取AD分离体,D截面有M,Q,N。对D截面中心取力矩平衡方程,其中只有一个未知力,可直接求出;l

23、取AD杆:A端为支座端,l有支座反力:lD端为刚结,有内力:。第86页,本讲稿共124页l也可以考虑AD杆,点D处为刚结约束(如固定支座):对D处的力矩:取结点D分离体,有三对内力。考虑D点力矩平衡:Q,N均通过D点,无力矩,所以,同为外侧受拉。第87页,本讲稿共124页l刚结点处,弯矩大小相等,同外(内)侧受拉,是刚架及连续梁M图的一个显著特点,应特别注意,并可以利用其特点做M图(确定其值,或校核)。l同理:取BE杆及结点B的分离体可以求得:(外侧受拉)l结点C为铰结点:l铰结点处杆端弯矩为零,也是刚架及连续梁弯矩图的一个显著特点。第88页,本讲稿共124页l按叠加法作弯矩图:l各杆杆端弯矩

24、,即控制截面弯矩已求出,按叠加法,各杆端M值之间:l首先,标出铰结点、刚结点处的弯矩值,且连以直线。有均布荷载的杆段CE处画虚线;第89页,本讲稿共124页l其次,在CE杆段叠加均布荷载的弯矩,其形状为抛物线,如图(c)所示。4m2m2m20kN/mABC20kN/mABC105530第90页,本讲稿共124页20kN/mA105B530CDE第91页,本讲稿共124页(3)作剪力图l取杆AD:l杆端A的剪力即支座反力XA,因剪力定义的正方向为绕杆顺时针转为正,所以。第92页,本讲稿共124页l取结点D:l结点D,DC杆端QDC,NPC按正方向假设(未知)。l建议:DA杆端,最好按实际方向画在

25、结点D分离体,标绝对值(按正方向标示也可以,但代入方程应为负值)第93页,本讲稿共124页l注意:结点的杆端与杆上杆端的内力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对于各自的杆端,其符号正负相同。l这里没有画出内力M,因为所用的力的平衡方程求解Q,N,与M无关。截DC杆的杆端D截面,取杆DAD为分离体:l杆上所有力应画全(杆端内力,荷载等),求解Q,与N无关,可以不画N。第94页,本讲稿共124页l同理可求:l取CE分离体求l取铰结点Cl作剪力图:根据各杆杆端剪力值,连直线即得Q图。其特点是:杆上无荷载,为平行杆轴的直线,杆上有均布荷载q,为斜交杆轴的直线,杆上有集中力,集中力下为台阶状,其

26、两侧仍为平行杆轴直线。第95页,本讲稿共124页l作轴力图:各杆端的轴力:在求剪力Q时可以同时求出。直接连接直线即得,其特点均为平行杆轴的直线。l以书中例题(例题错),P91,图6-25(c)。取杆DC或(CE),进行受力分析如教材图:对D点取力矩平衡,结果不满足平衡。第96页,本讲稿共124页2作静定刚架内力图的基本方法:l(1)整体(或加局部)平衡求支座反力,注意及时校核。l(2)取构件分离体,求杆端截面的三个内力控制值。l(3)叠加法作内力图:剪力图、轴力图为直线;弯矩图:杆上无荷载为直线,杆上有荷载则叠加简支梁相应的弯矩图。第97页,本讲稿共124页l(4)注意利用刚结点弯矩图的特点,

27、铰结点的弯矩为零。l(5)校核应选取未用过的部分为隔离体(构件或结点),验证满足平衡条件。书中P91图625(C)取构件DC(或CE)的受力图校核。第98页,本讲稿共124页 工程力学(上)工程力学(上)直播课堂8姚志刚第99页,本讲稿共124页(八)三铰拱的计算l1三铰拱的特点:竖向荷载作用下,支座处产生水平反力,这是与相应简支梁比较而言。几何组成与三铰刚架相同,只是其杆件为曲杆。l2拉杆式三铰拱与地为简支,产生的水平推力由拉杆提供,以避免对支座产生推力。第100页,本讲稿共124页l3三铰拱的计算,见P93图628l(1)支座反力l支座反力计算与三铰刚架相同第101页,本讲稿共124页l与

28、相同跨度相同荷载的简支梁相比:为简支梁上相应的反力与弯矩。水平反力H与矢高f成反比,矢高越低水平推力越大。第102页,本讲稿共124页l(2)内力计算截面法l取任意x位置用截面K假想截开,有内力M、Q、N,分离体受力分析如图;l若N,Q按水平、竖向分解,则水平力与H平衡,竖内力与荷载与平衡,即相当于相应简支梁的;HKNQHK第103页,本讲稿共124页l此二力向N,Q方向投影则得到式(68)、(69)。与二部分力平衡:一部分为竖向荷载及,相当于相应简支梁的;第二部分为推力产生的:Hy,得公式(67)。第104页,本讲稿共124页l(3)拱的合理轴线l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三铰拱的合理轴线形式与相应

29、简支梁的M图相同,只是乘以1/H(常数)第105页,本讲稿共124页l例618,P97图631l试求图631(a)所示三铰拱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合理轴线。l在满跨均布荷载作用下,三铰拱的合理拱轴线是抛物线第106页,本讲稿共124页 (九)桁架的计算1桁架特点:l由直杆用铰链联接而成,在结点荷载作用下,各杆只有轴力。l组成方式:l简支桁架由二元体生长方法可得;l联合桁架几个简单桁架,按二刚片法则组成。第107页,本讲稿共124页2结点法l取结点为分离体平面汇交力系l适于求解简单桁架的各杆内力。l有二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可求解二个未知力。第108页,本讲稿共124页求解方法:l(1)求解支座反力,零

30、杆判断;l因几何组成的不同而不一定是必须的,零杆判定后,可以大大简化求解。l(2)再选取只含二个未知力的结点。顺次取二个未知力的结点分离体可求解每个杆的内力。第109页,本讲稿共124页l(3)结点分离体中,未知轴力设为拉力(正),结果为负时表示与所设方向相反。已知力一般按实际方向画,标注其数值的绝对值,则平衡方程建立时看图确定其正负。第110页,本讲稿共124页零杆的判断:l1不共线二杆结点,无外力作用,则此二杆都是零杆。(图636a)l2三杆结点,无外力作用,如果其中二杆共线,则第三杆是零杆。(图636b)第111页,本讲稿共124页3截面法l用截面切断拟求构件,将桁架分为二部分,取其中一

31、部分为分离体,得平面任意力系,适于求解指定某几个构件的内力。l切断杆件所得内力,与其同侧的外力、支座反力组成一平面的任意力系,有三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可解三个未知力。第112页,本讲稿共124页l截面切断的未知内力的杆件一般不超过三个;切断的杆件内力仍设为正方向。截面切断的未知内力的杆件一般不超过三个;切断的杆件内力仍设为正方向。第113页,本讲稿共124页4灵活运用l(1)结点法、截面法可以联合使用;l(2)零杆判断应充分利用,可以简化计算。l(3)利用对称性;l(4)选取适当的方程也可大大简化计算。第114页,本讲稿共124页l例619(P98图635)试计算如图所示桁架各杆内力。l解:l先

32、计算支座反力。以桁架整体为分离体,求得:l求出反力后,从包含二杆的结点开始,逐次截取各结点求出各杆的内力。画结点受力图时,一律假定构件受拉,即构件对结点的作用力背离结点。第115页,本讲稿共124页l结点1:(b)图,分离体为平面汇交力系。一般用投影二个方程可求解,但考虑平衡的汇交力系合力为零,则对平面内到一点的合力矩为零:l取结点3为力矩中心,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力,可以避免。若用方程求解,如求解有误,引起的求解错误。第116页,本讲稿共124页l结点1:取适当的平衡方程l只有在y方向的投影为未知量,l其余的为已知力(包括荷载和已求出的支座反力)求解直接,且避免了累积的错误。第117页,本讲稿

33、共124页l结点1:取适当的平衡方程l结点1:取适当的平衡方程l将上面求出的值按实际方向标于分离体图中,如图所示。l下面的求解请见教材。第118页,本讲稿共124页l例621(P100图638)求图中所示桁架中指定构件1、2、3的内力。l解:1按简支梁求解支座反力l以桁架整体为分离体,求得:l标于图上。第119页,本讲稿共124页l2零杆的判断l由结点F、结点G可判断:l由结点D可判断:第120页,本讲稿共124页l3取截面II图(b)第121页,本讲稿共124页利用比例三角形分解斜杆轴力第122页,本讲稿共124页l4取结点A,标出A结点的分离体。的弯矩为零。第123页,本讲稿共124页第124页,本讲稿共12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