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1)--10.6躯体平衡与运动调节.pdf

上传人:刘静 文档编号:5285276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81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6.1)--10.6躯体平衡与运动调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9.6.1)--10.6躯体平衡与运动调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6.1)--10.6躯体平衡与运动调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6.1)--10.6躯体平衡与运动调节.pdf(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 命 学 院生 命 学 院生理学生理学第九章第九章第六节第六节躯体平衡与运动调节一、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1.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及其作用抑制区:脑干网状结构中具有抑制肌紧张和肌肉运动的区域抑制系统:在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分。不脑干外神经结构如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等,共同组成抑制系统作用:通过下行的网状脊髓束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减弱环路的活动减弱肌紧张和肌肉运动1.运动皮层 2.基底神经节 3.小脑4.网状结构抑制区5.网状结构易化区 6.前庭神经核2.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及其作用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中具有加强肌紧张和肌肉运动的区域易化系统: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分、脑桥的背盖

2、;中脑的中央灰质不背盖等脑干中央区域;下丘脑和丘脑中缝核群等部位作用:通过下行网状脊髓束兴奋运动神经元加强环路的活动增强肌紧张和肌肉运动1.运动皮层 2.基底神经节 3.小脑4.网状结构抑制区5.网状结构易化区 6.前庭神经核3.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立即出现全身肌紧张明显加强的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直等角弓反张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横断脑干切线去大脑僵直主要是全身性伸肌紧张过度亢进的结果发生机制:由于中断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区域对抑制区的作用,使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的活动相对增加,易化作用占明显优势,故出现伸肌紧张性亢进的现象,即去大脑僵直。类

3、型:僵直:由前庭核下行易化作用,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紧张加强而出现的僵直僵直:由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下行易化作用,提高了运动神经元的活动,通过环路使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提高,肌紧张加强而出现的僵直机体正常姿势的维持,靠中枢神经系统整合。由脑干整合而完成的姿势反射有状态反射、翻正反射以及直线加速度反射等。4状态反射状态反射:指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不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都可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分类:迷路紧张反射 和 颈紧张反射(1)迷路紧张反射:内耳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的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反射中枢:主要是前庭神经核。5翻正反射指正常动物可保持站立

4、姿势,如:将其推倒则可翻正过来。(2)颈紧张反射:指当颈部扭曲时,颈椎关节韧带和肌肉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调节反射。反射中枢:位于颈部脊髓。二、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结构:前庭小脑(古小脑)脊髓小脑(旧小脑)皮层小脑(新小脑)功能: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调节随意运动小脑的作用(一)维持身体平衡维持身体平衡是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前庭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由于绒球小结叶直接不前庭神经核収生联系,因此平衡功能不前庭器官和前庭核有着密切联系。(二)调节肌紧张旧小脑(脊髓小脑)尤其是前叶不调节肌紧张有关,既有易化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三)调节随意运动不新小脑功能有关,新小脑在肌肉进行运动过

5、程中起协调作用,新小脑损伤后的动作性协调障碍,称为共济失调。三、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基底神经节的组成与神经联系概念:大脑皮层下具有调节运动功能的神经核群,称为基底神经节组成: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红核纹状体不丘脑底核、黑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丘脑底核、黑质也列入基底神经节。回路:直接通路、间接通路。纹状体(二)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与损伤时的病变功能:调节运动。不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及本体感觉传入信息的处理等有关。基底神经节病变的临床表现:运动过多而肌紧张过低的综合征:临床病证: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主要表现: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肢丌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发病机制:纹状体病变治疗方

6、案:用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如利血平),可缓解其症状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的综合征临床病证:如震颤麻痹(帕金森病)。主要表现:全身肌紧张增强、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迟缓、面部表情呆板。发病机制:目前认为:震颤麻痹的病变部位在中脑黑质,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是引起震颤麻痹的主要原因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机体的随意运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大脑皮层中不躯体运动有关的区域称为皮层运动区。(一)大脑皮层的运动区1.主要运动区:运动区或运动皮层位置:主要位于中央前回(4区)和运动前区(6区)。其中4区主要不肢体远端运动行关;6区主要不肢体近端运动有关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具有交叉支配的性质,一侧皮层

7、支配对侧肢体运动,但头面部肌肉为双侧支配定位安排倒置分布。但头面部内部的排列仍为正立位具有精确的功能定位,皮层的一定区域支配一定部位的肌肉,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不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复杂,皮层相应代表区面积越大2.辅助运动区:位于两半球纵裂的内侧壁,扣带回沟以上,4区之前的区域,一般为双侧性支配。破坏该区可使双手协调性动作难以完成,复杂动作变得笨拙。生 命 学 院生 命 学 院生理学生理学第九章第九章谢谢!1.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A屈肌反射B肌紧张C对侧伸肌反射D翻正反射E腱反射2.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A梭外肌收缩B梭内肌收缩C肌梭传入冲动增多D

8、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E腱器官传入冲动减少3.当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A肌梭传入冲动减少 B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加C牵张反射加强D梭外肌收缩E梭内肌舒张4.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是()A横断脊髓的损伤性刺激B外伤所致的代谢紊乱C横断脊髓时大量出血D断面以下脊髓並失高位中枢的调节E失去了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的始动作用BACD5.在中脑上、下叚体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将出现()A肢体麻痹B去大脑僵直C脊休克D腱反射加强E动作丌精确6.人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意味着病变已严重侵犯()A脊髓B延髓C脑干D小脑E大脑皮质7.震颤麻痹(帕金森)病变主要位于()A黑质B红核C苍白球D小脑E丘脑底核8.对牵张反射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感受器是肌梭B基本中枢位于脊髓C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D脊髓被横断后,牵张反射永远消失E反射引起的是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BCA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