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275393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历史局限等问题。(P2)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P6P9)3、中国早期国家明显带有的几方面特征: 部落征服特征;土地公有特征;君主专制特征;4、西周时期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封制度。(P33p34)5、东周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以公元前435年“三家灭智伯而有其地” 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比较合理。6、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战

2、争,变法和百家争鸣。7、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的基础是对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惟命不于常(P40P41)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三敬天保民: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9、孔子的“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10、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与礼11、孔子德治主张主要内容: 第一,礼治与正民。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第二,举贤才。孔子认为,

3、统治者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关键是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财富寡少并不足以为患,而财富不均确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第四,愚民政策。12、孟子人性论的局限:第一,孟子的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第二,人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第三,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孟子用抽象的人性代替具体的人性,抹杀了人在人性上的差别,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人性)13、孟子认为的君、臣、国三者之间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4、关于如何实行仁政,孟子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设想:其一,制民之产。其二,平

4、均赋税。其三,保护工商业。15、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中,孟子重仁,荀子重礼。16、关于礼治与人治,荀子认为。实行礼治的关键在于人,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礼与法执行得好与坏,取决于执行法的人。17、关于礼治的具体内容:第一,法后王。(法后王的基本内容,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二,尚贤使能。 第三,富国富民。第三章道家的政治思想1、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道。2、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特征:其一,国家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 其二,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现实生活中人民所使用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里都没有任何用途,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

5、的水平上;其三,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国中,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其四,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3、无为而治政治主张主要内容包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四、慎征伐;4、庄子政治理想:至德之世(或无何有之乡)5、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一、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 “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盗贼的偷盗行为与诸侯国君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前者被拘,后者却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二、批判的另一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第四章墨家思想1、墨家的理论基础是:兼爱第五章,法家的政治

6、思想1、法家思想的特点:一、重视法律的作用;二、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三、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四、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2.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而慎到重“势”。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的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极大的丰富了法家的政治思想。3、商鞅对于实行法治提出的如下一些原则:第一,要刑无等级;第二,要明法利民;第三,要轻罪重罚4、耕战思想。首先,耕可养战;其次,农业生产与战争可以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具体见书100102页)第二编思想发展期1、隋文帝即位之初,即废除积弊甚深的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实行公开考试的办法一甄别录用人才

7、,这就是科举制的初始。2、秦始皇的创造,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称为“皇帝”。3、汉武帝:独尊儒术(p131)4、汉武帝的杂霸政治术:(P133)一、求变。二、求治之本。三、德刑兼用。四、任贤。5、李世民贞观之治:以法为治一、立法:法要公平、稳定、宽简二、守法:克制私情,带头守法。三、执法:严格法治,“一断于律”6、李世民贞观之治集团的谏议思想:魏徵(P142)7、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社会背景:其一,汉初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皆来自社会下层对于秦二世尚刑而亡的严酷教训不仅记忆犹新且有切肤之感,自然要予以汲取。其二,汉帝国建立在秦亡的废墟之上,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 痍。经济凋敝、民生艰辛的破败局面。其三、

8、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的冲击,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甚为薄弱,新建的帝国实际处于某种内外交困的境地。其四、强秦的暴政为法家学说带来恶名,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界呼唤一种能够纠秦之弊的学说。8、淮南子清静无为政治论:政治上无为的含义,所谓无为,并非消极等待,无所作为。一方面,君主要顺应自然之道的规则,不得以个人的意志或私利干扰治道及管理规则,不侵渔其民;另一方面,统治者不可以完全放任自流,无所作为。倡导“无为”是循道而行为民兴利除害,其一个重要内容是“省事”、“节欲”。9、无能子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一,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为宗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之源第二,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

9、弃人伦,无贵无贱,无君无臣。第三,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10、无能子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平等社会。11、无能子对圣人的批判圣过篇具体列举分析了圣人的种种罪过,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圣人开启了人的贪欲和争心。第二,圣人对人们进行仁义道德说教。第三,圣人采取刑法军队等国家机器对人们进行迫害。12、贾谊对秦灭亡教训的总结以及重民认识(P181和 P182,为什么提出重民?)13、贾谊所说的“张思维”即张大弘扬“礼、义、廉、丑(耻)”四种德行14、贾谊的“建三表,设五饵”:所谓三表,一为信谕,二为爱谕,三为“谕陛下之好”所谓五饵,一为一文锦坏其目,

10、二为以美食坏其口,三为声斥坏其耳,四为以高堂坏其腹,五为拊其婴儿以坏其心。15、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以儒为主,杂糅以阴阳五行、法、墨等诸家学说,形成了系统的天人合一的政治论。16、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有两个前提,一是对西汉时代政治弊害的基本估计,另一是对整个社会的总体认识。17、董仲舒的阴阳合分论与三纲五常:董仲舒运用阴阳之道概括人民的社会政治关系,提出“阴阳合分论”五常:仁、义、礼、智、信18、“三玄”:老子、庄子、周易19、玄学思潮主要流派有三:一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派,他们主张“名教本于自然”。二是以嵇康、阮籍为首的竹林派。他们的观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三是以裴、郭象为代表的崇有派,他们

11、提出“名教即自然”。20、韩愈道统论思想:为了同佛教和佛教思想对抗以实现彻 底的反佛倡儒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的提出了以排佛倡儒的主旨的道统学说。21、韩愈“道统论”的中心思想是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道德。(P223)22、柳宗元封建论中提出君主与国家的出现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亦是人类社会自身矛盾激化的结果。这里的“封建”是指商周时期实行的封土、建侯的分封制。(P225)第三编,思想完善期1、李觏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功利,具有改革时弊的政治倾向,这种政治思想是以其天道观和变通的思想为理论的基础。2、李觏义利统一的功利思想(P235)3、王安石以注重功利。推行变法为

12、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针对社会现实,是为解决当时社会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这种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以五行学说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4、王安石“变祖宗之法”的政治主张(P238),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富国和强兵两方面的内容5、陈亮的以功利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与他自然观是一脉相承的,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6、叶适的本末并兴的思想主张以及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P245P246)7、张载的天人合一论(注意与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区别)(P247P248)8、张载的政治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248)9、二程(程觐,程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们的理学作为理

13、论基础的。10、二程政治思想是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11、二程“以立志为本”的君道观,所谓君道观就是君主立身处世的准则,这种君道强调君主要以立志为本。二程君道观强调,君主要以立志作为根本,所谓立志,就是心要至诚,以道自任,也就是信守圣人之训,实行先王之治,严格遵守统治阶级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12、朱熹的政治思想是他的天理观作为理论基础的。13、朱熹“仁义为先”的义利之辨(p254)14、二程和朱熹吧“理”或“天理”视为他们学说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问题。15、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适应了我国古代社会从前期向后期的转变、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需要。16、王阳明政治思

14、想的核心是“明德亲民”即发扬内心光明的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P257)17、王阳明地方治理的政治主张:社学、乡约、十家牌法等(P257p258)第四编,思想反思期1、明末清初的反专制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二、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三、王夫之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P278)四、唐甄潜书2、黄宗羲“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的人性观念。(P265266)3、黄宗羲在古代“天下为公”的思想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注意“天下”的含义)4、黄宗羲注重民生的民本思想(P267268)积极意义:客观而论

15、,包括黄宗羲在内的儒家所提倡的民本思想有相当积极的意义。把民看成是国家的重要基础,是政治统治的道德基石,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原则,使其认识到民是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的重要力量。局限性一、儒家所主张的以民为本,是作为其治国之术,而不是作为统治者自觉地理性的政治价值的优先选择。(是思想家们被动的,无可奈何的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而非自觉地意识)(具体内容在书268页) 二、儒家主张以民为本,主要意图是为了安民,为了固邦。传统民本始终与君本相互联系。5、顾炎武提出的“国家”、“天下”两个概念:所谓国家是指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所谓天下则是指万民的天下(顾炎武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6、顾炎武:“寓封建之意于郡

16、县”(P275)在反对个人独裁专断的基础上,为了限制君主权力,矫正过度的集权专制的弊端,孤雁去提出了分权治众的主张。7、王夫之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对于宋明理学的一些重要范畴都进行了总结性的研究,其自然观和道器观,成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8、王夫之: 关于理与气: “理在气先”,认为理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源关于道与器:人类社会的物质存在是器,道只能依附于器而存在。第五编,思想转型期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龚自珍3、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4、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内容(这个我不知道怎么弄)(P328)5、洪仁轩的资政新篇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这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