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表格式教案.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275277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电颂》表格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雷电颂》表格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雷电颂》表格式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电颂》表格式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 科语 文授 课 时 间授 课 班 级八(5)课 题雷电颂(第一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能力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目标4、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重

2、点1、朗读理解内容与思想。2、体会象征含义,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教学难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2、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朗读 讨论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资源与本课相关的图片、音频等资料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作者和作品简介一、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二、导入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3、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三、作者、人物介绍: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

4、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学生课前准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想学生结合配套介绍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戏剧知识介绍写作背景剧本朗诵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屈原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着无数后人,比如汉代的政论家贾谊写过惜誓吊屈原赋,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是对他无比敬仰的一位,他创作了五幕历史剧屈原

5、。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他具有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三、戏剧知识介绍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2、戏剧的种类: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4、戏剧的基本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3)、人物的高度集中。5、

6、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四、介绍屈原话剧在屈原一剧里作者始终把屈原这个人物放到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刻画,用不断激化的戏剧冲突,把人物一步步推上矛盾的顶峰,使人物性格在矛盾高潮时得到最鲜明、最强烈的展现。五幕剧中矛盾冲突是直线上升的:第一幕:屈原家;第二幕:后宫;第三幕:屈原家;第四幕:城外;第五幕:尾声。屈原全剧就是这样通过矛盾的不断激化,塑造出一个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无私无畏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五、写作背景教师说明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

7、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五)教师介绍全剧内容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

8、”“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三、剧本朗诵,整体感知: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4、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教师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根据前面的诵读,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教师明确: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9、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五、齐读剧本节选学生听讲批注理解内化学生听讲批注理解内化学生听讲批注理解内化学生听讲批注积累学生听读思考左边问题学生模仿朗读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师生互动批

10、注理解内化作 业板书设计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教 学感 悟学 科语 文授 课 时 间授 课 班 级八(5)课 题雷电颂(第二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

11、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能力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目标4、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1、朗读理解内容与思想。2、体会象征含义,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教学难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2、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朗读 讨论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资源与本课相关的图

12、片、音频等资料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细读研讨一、导入二、细读研讨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学生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文中的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则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则类似于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

13、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明确其它的象征意义: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学生小组交流研讨讨论交流师生互动批注理解内化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细读研

14、讨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语文实践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现实面前,诗人深沉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在奇丽

15、的想象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3、提问: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

16、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等等,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雷、

17、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作用: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4、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教师点拔:从句式,修辞等角度明确: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

18、情感,急促的语气5、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6全体学生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三、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1、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这段独白想像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借助他们的神力,使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的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

19、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2、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义的关键。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义(详见前面分析)3、运用多

20、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学生运用句式说话:我认为本文中一句最精彩(或最富有激情、最感动人心)因为它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作用是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作出如下总结(见前面问题探究分析)四、小结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雷电独自”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

21、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五、语文实践:1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2另: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学生小组交流研讨讨论交流师生互动批注理解内化学生小组交流研讨讨论交流师生互动批注理解内化学生小组交流研讨讨论交流师生互动批注理解内化学生齐读学生听讲师生互动批注理解内化学生听讲师生互动批注理解内化学生听讲师生互动学生练说批注理解内化学生听讲师生互动批注理解内化学生活动作 业、完成语文实践活动。、填完配套板书设计

22、 屈原:光明与正义的化身 爱国爱民 忠贞不屈 浩然正气 英勇无畏a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b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e“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艺术特色1、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2、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教 学感 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