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250697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08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年08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08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08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pdf(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2020 年年 8 8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传播学概论试卷传播学概论试卷(课程代码课程代码 00642)00642)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252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 1 分,共分,共 2525 分。分。1.“管理即传播”的观点适用于(C C)A自我传播B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D分众传播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所说的“报刊”,指的是(B B)A报纸和杂志 B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C印刷媒介 D.一切大众传播媒介3较早涉及传播负功能的研究的理论是(B B)A二功能说B三功能说C四功能说D五功能说4英语中的

2、mass communication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国时,被译为(A A)A公众通讯B群众思想交通C大众传播D公共传播5.1974 年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在传播学刊上提出的理论是(A A)A沉默的螺旋理论B媒介偏向理论C框架理论D议程设置理论6.与经验学派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学派更多地使用(C C)A定量方法B演绎方法C定性方法D归纳方法7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传播学者是(B B)A英尼斯B麦克卢汉C李普曼D莱文森8.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出现在上个世纪的(C C)A四十年代B五十年代C六十年代D七十年代9.2002 年,我国首次以产业形式实现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

3、融合的协作网站是(B B)A南方网B千龙网C星尚传媒D第一财经10 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认为媒介应当既监督政府、又受民众和政府约束的理论(C C)A集权主义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理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11根据“媒介三种体系”理论,进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最公开、最直接地把新闻媒介当作(B B)A政治的工具B教育的工具C娱乐的工具D法律的工具12在大众传媒普及之前,垄断媒介使用权的是贵族和(A A)A官僚阶层B精英阶层C商人阶层D工人阶层13涵化理论最早研究的主题是(C C)A观众B传播者C暴力D媒体14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大众传媒将广大受众变成了(B B)A生产者B消费者C创造者D鉴赏者1

4、5大众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在(A A)A经济信息的发布和收集B刊载商业广告 C经济信息的解释性报道D发展媒介产业16组织外传播的首要目标是(D D)A形成集体身份的归属感B创造统一的价值观C团队协作D对环境的适应17勒温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B B)A“使用与满足”理论B“把关人”理论C.“两级传播”理论D.“虚拟环境”理论18以下属于初级群体的是(A A)A家庭B学校C社团D单位19网络大众传播中,得到前所未有释放和满足的是受众的(A A)A个性化需求B异质性C匿名性D人际性20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威力来自(B B)A新闻报道的真实 B新闻背后的民意 C新闻报道的客观 D新闻

5、背后的政府权力21赖特在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的新功能是(B B)A环境监视B提供娱乐C社会协调D社会遗产传承22互联网上利用各种夸张的标题吸引网友眼球的行为是(C C)A推手党B网络喷子C标题党D炒作党23.1980 年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著名模式是(A A)A制码/解码B支配/霸权C符具/符指D观展/表演24新闻报道中,判断是否侵犯公民隐私的关键是(A A)A是否合乎“公共利益”B是否“指名道姓”C是否“经过同意”D是否“尊重客观事实”25.“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所挑战的传播效果理论是(C C)A个人差异论B多元效果论C魔弹论D社会范畴论二、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

6、: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5 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1010 分。分。26在研究控制论模式的学者中,涉及到“传播单位”的研究者包括(ABCDABCD)A德弗勒B奥斯古德-施拉姆C竹内郁郎D丹斯E赖利夫妇27传播对社会的作用体现在(ABCEABCE)A协调社会关系B监视社会环境C塑造社会形象D监督市场秩序E促进个人的社会化28传统大众传播中,受众的性质包括(ABCABC)A为数众多B异质C匿名D沉默地收看,被动地接受E个性化29以下属于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享有的权利是(ABCDEABCDE)A采访权B编辑权C批评权D秘匿权E著作权30构成有限效果论的代表性成果是(BCDBCD

7、)A佩恩基金会有关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研究B霍夫兰等人的劝服研究C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信息流程研究D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E明尼苏达小组的知识沟研究三、名词解释题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5 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1515 分。分。3131社会系统模式:社会系统模式:将传播过程看作一个系统,并将传播系统放在包罗万象的社会系统中去研究,认为大众传播过程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232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3333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和开展其他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3434媒介即讯息:媒介即讯息

8、:麦克卢汉认为,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内容的表述,而是媒介自身。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35.35.“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戴维森认为,人们普遍倾向于高估大众传媒对他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受媒体影响最大的不是“你”和“我”,面是“他/他们”,即所谓的“第三人”。四、简答题四、简答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5 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6 6 分,共分,共 3030 分。分。3636与亚里士多德的“三要素”相比较,拉斯韦尔的与亚里士多德的“三要素”相比较,拉斯韦尔的 5W5W 模式有哪些变化模式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传这些变化对于传播学有哪些贡献播学有哪些贡献?答:与亚里

9、士多德的“三要素”相比较,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将“信息(内容)改为“讯息”,二是增加了“媒介”和“效果”。这些变化的贡献如下:首先,“信息”与“讯息”被区别开来。其次,提出了“媒介”这一概念。最后,“效果”概念的提出,更凸显了认识的飞跃。3737文字传播有哪些特点文字传播有哪些特点?答:(1)克服了口语的转瞬即逝性,在时间上能长期保存信息,便于记忆、储存。(2)克服了物理空间和距离的局限,可实现大面积的传播。(3)文字记录的精确性,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依据。3838为什么说在西方发达国家阻碍新闻专业主义的最关键因素是商业力量为什么说在西方发达国家

10、阻碍新闻专业主义的最关键因素是商业力量?答:在商业压力下,媒介尤其注重三个因素:即制作成本、受众广度、与利益攸关者的冲突程度。其新闻制作准则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制作新闻等内容,以吸引尽可能多的、对广告商有价值的目标受众,并尽可能不触犯利益攸关者。而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客观、真实、公正地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以“服务受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为公众的根本利益,在客观、真实、公正地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的过程中可以不计成本,也不在意是否触犯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这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媒介消费主义是相互冲突的、相互背离的。3939简述传播技术的进步(新媒介)给受众带来的负面影响。

11、简述传播技术的进步(新媒介)给受众带来的负面影响。答:(1)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麻醉作用”吞噬时间。(2)新媒介的信息内容:娱乐至上和深度缺失。(3)新媒介的信息质量:真伪难辨和良莠不齐。(4)新媒介的传播话语权:平等中隐含的不平等。4040简述社会关系论的基本观点。简述社会关系论的基本观点。答:(1)媒介把信息传递给社会成员,他们有选择地接收和理解这些信息。(2)选择性的产生,是由于个人受到与之有社会关系的人的影响。(3)家庭、朋友、熟人以及其他人,会影响个人的大众媒介接触行为。(4)选择性的注意和反应模式,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关系状况。(5)因此,媒介效果既不是一致、强大的,也不是直接的,而

12、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个人的社会关系。五、论述题五、论述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2 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010 分,共分,共 2020 分。分。4141对于传播学本土化,中国学者有哪些观点对于传播学本土化,中国学者有哪些观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答:关于传播学的本土化,目前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本土化相当于中国化,即有必要建设具有中国“专利”的传播学,通过研(1)究中国的传播历史与现状,使传播学不至于只是“西方传播学”。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传播学研究本土化”实际上包括了“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和“传播学研究的中国特色”两种说法。(2)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理论本

13、身的普适性,一味强调本土化没有太大意义。所谓的理论本土化,实际上是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然更替演变,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生长与发展的潜力与适应性,一味强调理论的本土化,反而容易推动更多元化的视角与思考方式。4242以西方文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偏见为例,分析文化偏见的产生原因及过程。以西方文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偏见为例,分析文化偏见的产生原因及过程。答:在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所属文化群体(通常以国家、民族为单位)的成员视为“自己人”,而将其他文化群体成员一概划为“外人”,并对“外人”抱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和排斥感。同时,由于民族中心主义观念作祟,人们往往把本民族、

14、本国的文化置于中心地位,并“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点衡量其他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文化”,体现出一种民族优越感。久而久之,这些欠客观、真实的文化描述,主要通过媒介呈现、学校教育、社会交往等途径广泛传播,在固定人群中就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或“思维定势”。当人们依据这些“定势思维”去认知具体对象时,往往容易得出以偏概全的片面结论。而这些结论,又反过来进一步固化已形成的“文化定势”,并在高度整合和概括之后,产生文化偏见,严重妨碍人们正常的信息感知和处事方式。以西方文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偏见为例。一方面,西方媒介乐意承认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成就,热衷于传播丝绸、茶叶、书法、太极等极具中国特色的符号。这也许是出于寻求异国情调的考虑,满足受众想逃离自身文化束缚,企图尝试不同价值观,渴望经历不同生活方式的愿望。另一方面,有些西方媒介却在文化偏见的影响下,对中国进行歪曲、失实的报道。西方媒介的小华报道框架,主要集中于人权、中国威胁论、中国盗窃美国核机密、共产主义专制、环保问题、贸易争端、台独、藏独等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