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250616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3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学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前言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点、哲学思想、生理观、病理观、诊断技术、防治原则、中药与方剂等,基本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本教材的特点:明确对象,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内容生动形象,发挥视觉记忆作用,条理清晰恢复传统合理框架,重视知识内容衔接,循序渐进帮助知识理解掌握,并且通过对常见病证的辨证分析,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并展示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价值,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让医院校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中医学的渊源、历史成绩,熟悉中医学的特点,

2、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为今后从事医学事业打下基础。重在了解,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槛。通过学习传统的中医学,又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并为进一步学习中医学奠定基础。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作一些启发式讲授,适当作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

3、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 60 学时,均为理论课。四教材:中医学,东南大学出版社,魏睦新,6 版,2004 年 1 月。IIII正文正文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一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的

4、历史渊源与成绩。二二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二)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第二章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为以后学习其他基本理论和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二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一)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二)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了解阴阳五行的概念。三三教学内容教学

5、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五行的基本概念。(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中医学的生理观一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打下必要的基础。二二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一)脏腑1掌握脏腑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连属。2熟悉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3 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6、和脏腑之间的关系。(二)气血津液(精)1掌握气血津液功能。2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分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3 了解气血津液生成及运行。(三)经络1经络的概念、分类、2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分布和流注。3奇经八脉、经别、筋经、别络、皮部等概念。4经络生理功能三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藏象学说的概述。(二)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系统连属。(三)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四)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五)脏腑之间的关系。(六)气的概念、生成、运动、分类及功能。(七)血的概念、生成、循行和功能。(八)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及功能。(十)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十一)经

7、络的概念、分类、(十二)十二经脉的概念、大体循行、分布和流注及奇经八脉、经别、筋经、别络、皮部等概念。(十四)经络生理功能。第四章第四章 中医学的病理观中医学的病理观一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从病因病机两方面了解中医的病理观,理解中医致病因素及病因分类,六淫致病的性质和特点,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以及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二二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一)了解病因的概念、分类及认识病因的方法。(二)了解六淫的含义,掌握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三)了解七情内伤的概念、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及致病特点。(四)了解饮食失宜及劳逸失常的病理。(五)了解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

8、的原因;熟悉痰饮、瘀血的征候特征。(六)了解其他因素。(七)熟悉正邪概念;了解邪正相争病机规律及其内容(八)了解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病机规律及其内容。三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病因的概念。(二)六淫的概念和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三)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的含义、致病特点。(四)病机的概念。(五)虚实的概念及虚实的病机特点。邪正盛衰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六)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点。(七)气机失调的病机。第五章第五章 中医学的诊法中医学的诊法一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中医诊法是中医获取病人信息,提供诊断依据的核心渠道。通过对中医诊法的教学,要求熟悉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及各种病理征

9、象的意义,了解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诊法运用原则等内容。二二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一)熟悉中医诊法概念、望神技巧及得神、失神、少神和假神的鉴别要点、常色和各种病色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二)了解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望肢体皮肤、望二阴、望小儿指纹和望排出物的基本内容。(三)熟悉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舌诊原理。(四)了解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了解各种病室、病体气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五)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了解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六)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了解脉诊的原理及诊脉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七)熟悉正常脉象

10、的特征及常见病脉(浮、沉、迟、数、洪、细、弦、紧、滑、涩、濡、不规则脉)的特征与临床意义;了解相兼脉的主病规律。(八)了解按诊的意义、方法,按胸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及意义。三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二)中医诊法的运用原则。(三)各种神、色的临床辨识。(四)望舌苔、望舌质。(五)问诊的主要内容。(六)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诊脉的方法,常脉的特征及客观变化,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第六章第六章 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一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中医辨证体系主要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通过对

11、中医辨证体系的学习,要求熟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常见证侯的临床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初步学会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二二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一)熟悉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一般证候的表现。熟悉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了解里证、实证各自包括的内容。掌握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现。(二)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剂;了解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病变范围、病机特点。三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辨证。(二)心、肺、脾、肝、肾病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第七章第七章 中医学

12、的治疗概要中医学的治疗概要一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中医治疗学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预防、治则和治法。学习本章应对预防、治则和治法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二二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一)了解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熟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含义及内容。(二)了解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和三因制宜的含义和内容。(三)了解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的内容。三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预防的概念。(二)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的具体方法。(三)标本的概念;治标与治本的应用原则。(四)扶正与袪邪。(五)调整阴阳。(六)三因制宜。第八章第八章中药学概述中药学概述一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

13、临床应用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及临床应用,为学习方剂学及各专业课奠定基础。二二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一)了解中药的含义、毒性、炮制目的、用药禁忌、用量的一般规律、中药的煎服法。(二)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理论。(三)了解中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的功效、临床应用。三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中药的概念。(二)中药的性能。(三)中药的应用。(四)各类常用中药的功效。第九章第九章 方剂学概述方剂学概述一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方原则和配伍规律,培养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二

14、二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一)了解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二)熟悉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三)了解各类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临床运用。三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治法与方剂(二)方剂的组成原则及组成变化。教学组织与方法教学组织与方法一一 实施机构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中医学教研室执行。二二 组织内容: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三三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2.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四四 考核方法考核方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85,平时成绩占15。讲课内容讲课内容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生理观中医学的病理观中医学的诊法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中医学的治疗概要中药学概述方剂学概述合计教学手段教学手段CAICAICAICAICAICAICAICAICAI时数时数241412812422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