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245218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0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案.txt 人生在世,难敌宿命,沉沦其中。我不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我只为我最爱的人流泪“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赢了你,我可以放弃整个世界学习目标:通读课文,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解决生字词,做好批注。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精读课文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1 情境创设:门,是很神奇的东西,是封闭世界通向外界的出口,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将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请你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

2、门?自由阅读、思考2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3 情境创设:阅读文章,在作者看来,打开了这扇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你能举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吗?阅读、勾画4 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5 学习评价:你的收获与作者相比,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差异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思考、发表见解6 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课后学习:准备向同学推荐一部文学作品,让同学对你推荐的文学作品感兴趣,并很希望阅读。第 3 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二)学习目标:能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在诵读中积累。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 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课堂学

3、习: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1 导入: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的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 6-10 小节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你对它的体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谈体会 提醒学生多方面来赏析这些文字,语言、内涵、修辞等等2 组织学生评价 讨论、评价3 情境创设:你已经充分感受了文学的魅力,那你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4 组织活动、评价 个人思考、交流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1 组织、参与活动 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向其他同学推荐2 评价交流:你准备看什么样的书了?课后学习:1、背诵你最欣赏

4、的语段,并摘抄到你的读书笔记上。2、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养成进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教学重难点】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

5、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6、。板书: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捕 蛇 者 说柳宗元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二)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三)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二、课时安排2 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顺畅朗读,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一)故事导入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

7、,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板书课题、作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二)引导朗读 1 小组试读同座组成学习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指出他读音或停顿有误的地方。如有不同意见,可查

8、阅工具书,仍然不能确定的做上记号,准备提问。2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同学相互解决,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注释以外学生易读错的字:募有能捕之者()几死者数矣()()曩与吾祖居者()隳突乎南北()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学生易读错停顿的句子:永之人|争|奔走焉而|乡邻之生|日蹙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3 自主朗读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朗读顺畅,停顿正确。4 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 自译课文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由一个学生对照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提出认为不妥之处,借助工具书讨论解决问题,有争论的,做好记号,以便全班交流时提出。2 学生质疑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统

9、一认识。3 明确要求,分别请几位学生依次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矫正、评点。要求:(1)关键字词是否落实。(2)与上下文是否连贯。(3)表达时,口齿是否清楚。(4)表达时,仪态是否自然。(四)归纳积累指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1 余将告于莅事者(向)积于今六十岁矣(到)吾祖死于是(在)苛政猛于虎也(比)2 当其租入(他的)专其利三世矣(这种,指捕蛇可以抵税这件事)视其缶(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那自己的)3 貌若甚戚(好像)更若役(你的)4 可以已大风(治愈)则久已病矣(已经)5 余悲之(同情)余闻而愈悲(悲痛)6 若毒之乎(怨恨,恨,憎恶)孰知赋敛之毒(毒害)7 太医以王命聚之(代蛇)

10、言之(代蒋氏的话)余悲之(代蒋氏)君将哀而生之乎(我,代蒋氏自己)8 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而乡邻之生日蹙(表转折)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表承接)则弛然而卧(表修饰)(五)布置作业课后反复熟读课文,将课文内容复述给同座听。第二课时学习对比、衬托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内涵,辩证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新课导入 1 检查作业,指名复述课文。2 简介“说”: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一事一议,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二)研读课文 1 提问:本文作者是借什么事来表述他对什么问题的看法?明确:本

11、文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达自己对唐朝统治者向人民征收赋敛问题的看法。(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2 提问:这篇“说”在形式上表现为先叙后议,还是先议后叙,还是边叙边议呢?明确:本“说”主要采用的是先叙后议的形式。3 追问:文中哪些段落主要是叙?哪些段落主要是议?(学生浏览课文,自由讨论后回答。)再追问:第1 段从表达方式看,仅仅只有记叙吗?(学生自由朗读第1 段,独立思考后回答)明确:课文 14 段主要是叙,第 5 段主要是议;第 1 段写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用的是说明笔法,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用的是记叙的笔法。4 学生齐读第 5 段,讨论:这段议论性文字的核心是什么?哪句话集中体现

12、了作者的看法?明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这一句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板书加点的字)。5 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呀!)作者心中开始还存有怀疑,然而当他看到蒋氏的遭遇后,却得出了惊人相似的结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那么,蒋氏的遭遇到底是怎样的呢?文中哪几段叙述出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后追问:第3 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第 2、4 段;第 3 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6 学生齐读第 2 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中所反映出的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意对即可)明确:蒋氏一家三代从事捕蛇的差使,爷爷、父亲都死于毒蛇之口,蒋氏自己也是九死一生

13、。7 讨论:蒋氏的遭遇不可谓不悲惨,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却说蒋氏是“专其利”呢?蒋氏他自己也认为这是“利”吗?追问:蒋氏认为捕蛇之“利”表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阅读第 4 段,从蒋氏的答话中仔细揣摩蒋氏的心理,教师在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归结并板书。)明确:蒋氏自己也是认为这是“利”(与纳税比较而言)。蒋氏认为捕蛇之“利”主要表现在:(1)自己是“以捕蛇独存”,乡邻却因纳税“非死则徙”、“其室十无四五”;(2)自己因捕蛇“弛然而卧”,乡邻却因纳税“虽鸡狗不得宁”;(3)自己因捕蛇“一岁之犯死者二”,乡邻却因纳税“旦旦有是”;(4)自己因捕蛇而后死,乡邻却因纳税先死。(加点字板书)8

14、 提问:蒋氏的这段答话可以用第 4 段中哪一句话来概括?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可以用“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一句来概括,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蒋氏这段答话的纲。作者在这段话中将“役之利”与“赋之不幸”进行了对比衬托,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板书加点字)9 我们在朗读第 4 段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才符合蒋氏说话时的心理?(先让一个学生试读,引导学生进行评点后,再让这个同学或另一个同学朗读。)明确:用“哀而不伤”的语气来读比较恰当。小结:这篇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

15、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者的所谓的“利”与乡邻因赋税带来的不幸进行对比,两相映衬,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全文的中心。(三)拓展深化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补充,教师适当点拨。)参考提示:课文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动机。这个结句反映了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

16、真实的、深切的,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四)布置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 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

17、、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三、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衣着(zhuo2)黄发(fa4)

18、垂髫(tiao2)怡(yi2)然要通邀读 yao1 意为邀请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四、我译大家评。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B、结合注释。注释中往往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的。C、结合上下句加以猜测。D、增删调补。3、翻译文言文的要求:A、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B、遇到

19、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C、译文要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第一段:(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惊异。穷:走完。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第二段:(补充注释如下)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桃)林在

20、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第三段:(补充注释如下)乃:于是。所从来:从哪儿来。要通邀,读 yao1 意为邀请。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

21、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村中人)见了渔人,于是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

22、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临走时)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第四段:(补充注释如下)既:已经。志:动词,做记号。诣:拜见,到去。如 此:像这样。遣:派。(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原来的路。第五段:(补充注释如下)欣然:高兴地问津:探寻(桃花源)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五、小结今节课我们主要的任务是疏通文中字词,

2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今节课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熟悉、理解课文内容为主。二、强化朗读,熟读成诵。学生自由朗读 10 分钟后检查背诵。(不记得处老师提示)三、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看着课文翻译,要求不看翻译工具书,其他同学认真听,不足处请指出。(一人一段)四、小结本文需要注意的字词。1、古今异义词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如此古

24、义:像这样 说如此今义:这样缘古义:沿 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唾液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房子 屋舍俨然寻:寻找 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志:动词,做标记 处处志之名词,标记 寻向所志为:作为捕鱼为业对不足为外人道也向:以前 寻向所志对着 眈眈3、词类活用缘溪行名词作动词,沿着。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完。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实现。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感到惊奇。七、拓外延伸有几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找出来并理解,完成练习册P63 第 9 题第四小题。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25、。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六、小结今节课我们的任务有朗读背诵、归纳字词、理解出自本文的成语。同学们回去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时要提出你质疑之处,下节课我们共同来理解。七、作业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此人一为具言所闻。6、后遂无问津者。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

26、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二、研讨课文内容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5、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6、渔人临走时,村人对渔

27、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8、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三、学会质疑创造思维的培

28、养1、全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渔人的行踪;进桃源前在桃源离桃源2、当时渔人是顺流划船还是逆流划船?请找出依据?逆流;依据:林尽水源。3、渔人是第一次来这里吗?请找出依据?是第一次;依据:忽逢桃花林。4、渔人忘路之远近是因为溪流鱼多,渔人忙于捕鱼,迟迟不肯收手,还是渔人一无所获,因而不甘心,仍一路撒网而去?5、渔人再探桃花源是否言而无信?为何找不到原先做的标记?6、桃花源的社会与渔人所生活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村人说来此绝境的原因是“避秦时乱”,说明这里是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地方;村人由于长时间与外界断绝来往,因此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以至连桃源外的朝代的更替也不知道,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告诉村人,村人听了都感叹惋惜,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同时又为自己能置身事外而感到庆幸。四、教师小结: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