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苏科版.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244402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苏科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苏科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苏科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苏科版.pdf(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引引言言一.教学目的: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二.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三.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2.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现象二:海市蜃

2、楼的形成;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2).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 0-3)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3).科学探究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分析与论证评估评估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4).物理学的概

3、念物理学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一般规律的自然科.3.小结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四.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第一章第一章 声现象声现象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声音是什么声音是什么)一.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二.教学重点、难点探究

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随机检查概念;2.导入新课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3.探究“声音的产生”(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振动.(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再看一看图 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

5、体是声源。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2).教材图 1-2 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3).教材图 1-3 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4).教材图 1-4 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2).教材图 1-7 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

6、么?)7.课堂练习:(1).教材 P10 WWW.1.(2).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A 声音被手挡住了 B 声音被手吸收了C 琴弦的振动变小了 D 琴弦的振动停止了(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A 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 B 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C 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 D 耳朵失去听觉(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A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 BP 机,BP 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 BP 机呼叫B 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C 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

7、跳动D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5).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A 大声呼救 B 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C 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 D 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6).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_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传播的.(7).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_能传声.(8).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_、_、_.(9).“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二课

8、时第二课时(声音的特征声音的特征)一.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2.了解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3.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不同;4.回声的利用二.教学重点、难点1.声音的响度、音色;2.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3.回声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 (1).作业部分讲解 (2).概念检查.2.导入新课: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3.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1).响度和振动幅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活动一:拿出大鼓,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怎样才能使鼓面振动

9、发出的声音更响,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应该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设计一种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大小的方法。如在鼓面上撒些纸屑,通过纸屑向上跳的高低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也可以将鼓侧放,然后将细线悬吊泡沫塑料小球与鼓面接触,通过泡沫小球向外弹的远近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活动二:一个同学讲话,另一个同学分别在距离第一个同学 5m、7m、9m 处听,感觉声音大小.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4.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音调与频率的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

10、为 Hz.(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活动: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分,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外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5.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三;(1)弦的长短;(2)弦的粗细;(3)弦的松紧.6.辨别声音活动:让后排的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在朗读。

11、通过上述活动,体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感悟音色的含义。7.声音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m/s.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快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8.回声 (1).定义: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继续传播,当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将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 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2).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测深.测量的原理:s=1/2v声t,其中 t 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注意 v声在

12、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9.课堂练习:.声音的三个特征为、和。.声音的叫做响度,响度跟声源有关,振幅大,响度。.女同学的声音比男同学的尖,这是指声音的特征中的。.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B、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的位置叫振幅 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D、空气中的声速跟音调无关.闻声不见其人时,你往往根据说话声就能判断出是谁在讲话,这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音调的B、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响度的C、一个人的音色是不会改变的D、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不会变的 (7).小明

13、对着高山大喊一声,经过 3s 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则小明离大山的距离大约是多远?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三课时第三课时(令人厌烦的噪声、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令人厌烦的噪声、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一.教学目的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和乐音;2.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3.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4.知道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5.知道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知道它们的性质以及在科学、社会、技术上的应用.二.教学重点、难点1.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危害,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2.人耳听不见声音的频率范围,超声波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 (1).作业

14、部分讲解;(2).概念检查.2.噪声和乐音的区别: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教材中“信息快递”)3.噪声的来源和危害: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三大部分: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居民噪声。噪声的危害:(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效应:耳茸、头疼、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物理效应:高强度噪声能损坏建筑物。人们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

15、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如改造声源结构,减少噪声的强度,再声源处加防护罩等(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 20Hz-20000Hz 6.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波叫做超声波.(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3)用途: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7.次声波(1)定义: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2)用途:可

16、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8.课堂练习:(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 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和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人们把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使人产生头痛,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阻断_,在_减弱噪声。(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17、()A 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 B 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C 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 D 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A 音乐会里的钢琴声 B 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 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 D 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 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 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C 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 D 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8)声音频率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 _的声音叫次声波。(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 _,需测出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10)根据人耳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通过实践活动

18、,大喊一声,自己听到回声,猜一猜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根据你的猜测,设想如何才听到回声?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二章第二章 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温度的测量)一.教学目的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和描述三态的基本特征;2.学会使用酒精灯;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的探究及使用2.温度计的读数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章部分概念检查2.新课讲授(1)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特征阅读信息快递“酒精灯的使用”,了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让学生举例: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同状态的物质(2)温度计原理和构造

19、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的构造: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摄氏度的规定: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度,以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100 度.(3)温度计的使用a.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b.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c.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物体接触;d.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课堂练习:(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性质制成的。“-8”的正确读法是_。(2)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后回答,“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的成因是什么?为减少这些效应的负面影响,你有哪些建议或措施?通

20、过讨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环保意识。(3)课后 www 题目.4.巩固、小结: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及方法,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一.教学目的:1.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液化的两种方法;2.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知道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3.了解水沸腾时的现象,会画液体沸腾图象.二.教学重点、难点:1.蒸发和沸腾的异同;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3.水沸腾时的现象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1)概念检查;(2)作业讲解.2.汽化:(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2)两种方式:a.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1、b.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3)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而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表面温度越高,液体蒸发的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的越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的越快.(5)水的沸腾:a.实验现象:水中气泡在沸腾前,不断上升,体积变小,到液面时消失;沸腾时不断上升,体积变大,到液面时破开.b.温度:在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c.节约实验时间的方法:水量适宜,不要太多;要用热水实验;可以在烧杯口加

22、盖.(6)沸点:a.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b.影响因素: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高压锅的原理)3.液化:(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2)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3)液化吸热.4 课堂练习 (1)某地水的沸点是 100,在烧瓶中装入略低于 100的水,用抽气筒逐渐抽出瓶里的空气,就会看到,这表明当减小时降低。(2)气体的液化温度随压强的增大而。液化石油气是把在常温下是的石油气用的方法使其成为;储存在钢罐里,供居民使用。(3)把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密封,同时停止加热,并迅速向烧瓶外表面绕冷水,这时可以看到()A)水又沸腾起来 B)水仍迅速蒸发C)水温急剧下降至常温 D)什么现象

23、也不发生(4)干湿泡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上裹有湿布,这个温度计的示数要比另一个的示数 _,原因是水在蒸发时要 _.若两个温度计差值大,就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_.(5)为什么水缸外壁“出汗”?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三课时第三课时(熔化与凝固熔化与凝固)一.教学目的: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二.教学重点、难点:1.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2.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

24、图象表示出来。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概念检查;作业讲解.2.熔化与凝固(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2)熔点和凝固点:a.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松香、蜡、沥青都是非晶体.b.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不同的晶体物质其熔点不同,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a.晶体熔化特性:晶体物质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熔点)不变.b.晶体物质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从外界吸热.c.非晶体熔化特性:非晶体物质熔

25、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d.晶体凝固特性:晶体物质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凝固点)不变.e.晶体物质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向外界放热.f.非晶体凝固特性:非晶体物质凝固过程放热,温度逐渐降低.g.温度等于熔点(或凝固点)的晶体物质的状态具有多样性: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态,还可能是液态.(4)熔化、凝固图象:a.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以海波为例A D 表示海波熔化图象:AB 段表示吸热,温度上升,处于固态;BC 段表示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态,时间是 3min,熔点是 48 C;CD 段表示吸热,温度上升,处于液态.DG 表示海波凝固图象:DE 段表示放热,

26、温度下降,处于液态;EF 段表示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态;FG 段表示放热,温度下降,处于固态.b.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以松香为例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没有固定的温度.3.课堂练习:(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内,若室内温度为 0,则冰_熔化,水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内温度高于 0,则出现的现象是_;若室内温度低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0(2)下雪不冷化雪冷。为什么?(3)如图是某晶体放热凝固的图象,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凝固时间为_分钟,曲线 bc 段表示该物质处于_状态。(4)讨论我国北方地区冬天测气温为什么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27、(升华和凝华、水循环升华和凝华、水循环)一.教学目的: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也是能量转移的过程.二.教学重点、难点:1.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2.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吸热情况.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1)概念检查;(2)部分作业讲解.2.升华和凝华:(1)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2)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因此,升华有致冷作用.(3)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

28、华现象:冬天早晨的霜、冬天早晨室内玻璃上的窗花、雪的形成、灯泡用久了内壁变黑等,这些都是凝华现象;卫生球变小了、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了、屋后的雪变没了、灯泡的灯丝用久了会变细、干冰致冷等,这些都是升华现象.3.水循环:(1)物质的三态变化遵循的规律.(2)物态发生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即物态发生变化时总伴随着能量的转移.4.课堂练习(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的结果。(2)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C.出现在窗外侧,

29、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 _时要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4)唐朝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下霜了”,霜真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吗?请你注意观察“下霜”时霜是在树叶上表面还是在树叶下表面,还是不管哪一个表面都有呢?(5)填写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相互变化的名称及吸、放热情况。()()()()()()水水蒸气冰 ()()()()()()(6)填写自然界中部分水循环示意图。水蒸气在高空遇春秋天,夜间气深秋、

30、冬天地面冷时,有的 _温降低时,空气中温度降到0以下,成 小 水 滴,有 的的水蒸气在较冷的空气中水蒸气直接_小冰晶,形地面_成小_ 成 小 冰成千姿百态的云水珠,这就是露。晶,形成霜。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积雪_后变成水汇入通 过 _ 变 成 水 蒸江河。气,升入天空。冰山上的积雪 _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在冬季,有时云中的水蒸气直夏季,空中的小水滴在空气对接在小冰晶上_成雪花,飘落流中,受冷_成小冰雹,地面。在一定的条件下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大冰块,形成冰雹。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三章第三章光现象光现象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光的色彩光的色彩 颜色、人眼看不见的光

31、颜色、人眼看不见的光)一.教学目的:1.知道白光是由红、橙、绿、青、蓝、紫七种色组成的,了解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不同;2.知道光具有能量;3.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4.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二.教学重点、难点1.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2.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三.教学过程: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出的光、含磷矿物发出的光,这些是自然光源;篝火、火把、点燃的油灯和蜡烛、发光的电 灯,这些是人造光源.2.光的色散白光不是单色的,它通过三棱镜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首先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3.光

32、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电视机的三原色就是光的三原色.4.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1)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其它色光被它吸收了.(2)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其它色光被它吸收了.5.光能光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做光能.光能可以转化为其它能.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太阳能发电站是光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水器是光能转化为内能.6.人眼看不到的光(1)红外线: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就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地球上的.(2)紫外线: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

33、光,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医院常用紫外灯灭菌、验钞机.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益;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却对人体有害,它能引发白内障,导致皮肤过早衰老,甚至发生癌变.5.课堂练习:(1)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_实验计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它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传播方向改变最大的是_色光。(2)_叫光源,光源可分为 _和_。(3)色光的三原色是_ 颜料的三原色是_ _ _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规律_(“相同”或“不同”)(4)透明体的颜色是由_决定的,白色光通过绿色玻璃照在绿色的树叶上,树叶上呈_色,照在小白兔身上,小白兔呈_色,小白兔的红眼睛呈_色.(5)根据信息库中的色光混合原理图回答:如将红色

34、光与青色光混合,会是什么光?(6)下列仪器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是 _ ()A验钞机 B夜视仪 C灭菌灯 D三棱镜(7)太阳射到地球的紫外线大部分是被空气中的 _ ()A二氧化碳所吸收 B氧气所吸收 C臭氧所吸收 D水蒸气所吸收(8)现有两个光源,一个能产生红外线,一个能产生紫外线,光源上无任何标志,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分出来它们中哪一个是红外光源,哪一个是紫外光源吗?请说说你的方法,以及你那样做的依据是什么?(9)某战斗机正在执行任务,飞行员突然在飞机的雷达中发现有一枚敌方的“响尾蛇”红外线制导导弹正向自己飞来a.该型号导弹为什么能自动跟踪飞机?b.如果你是飞行员,你将采用怎样的方法逃脱?为什么?

35、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一.教学目的: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和光速,理解激光测距的原理;2.能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二.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现象.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1)概念检查;(2)讲解作业;2.光的直线传播(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线:用来表示光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它是人们研究光现象的一种方法,是形象直观的表示光传播路径和方向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像这种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3)小孔成像:成像图如上图,当 s1s2 时,成

36、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象;当 s1=s2 时,成的像是倒立、等大的实象;当 s12f 时,fv2f,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象;b.u=2f 时,v=2f,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象;c.fu2f,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象;d.u=f 时,不成像;e.uu,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象.(6)注意点:将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处在同一高度,为蜡烛的像完全呈现在光屏的中央.(7)总结:一倍焦距处是倒立、正立的分界点,也是实象、虚象的分界点;两倍焦距处是放大、缩小的分界点.uf,当 u 减小时,v 增大,像也变大;uu10 厘米 C.u=40 厘米 D.u40 厘米(4)用照相机照相时,想让人的像更大一些

37、,应该()A.加大人与相机的距离,并且使底片向镜头靠近B.加大人与相机的距离,并且加大底片和镜头间的距离C.减小人与相机的距离,并且使底片向镜头靠近D.减小人与相机的距离,并且加大底片和镜头间的距离(5)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 15 厘米。若把放在镜前 20 厘米处的物体沿轴向透镜移动10 厘米,在此过程中物体通过透镜成的像变情况是()A.始终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并且像逐渐变大B.始终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像逐渐变大C.由正立放大的虚像变为倒立缩小的实像D.由倒立放大的实像变为正立放大的虚像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三课时第三课时(照相机与眼睛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望远镜与显微镜视力的矫正、望远镜与

38、显微镜)一.教学目的:1.照相机的原理;2.远视眼和近视眼的形成和矫正;3 两个透镜的组合.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照相机、眼睛的成像原理;2.两个透镜的组合.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概念检查、作业讲解2.照相机(1)组成:镜头: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2)成像原理:u2f,凸透镜倒立、缩小的实象,fv3.(3)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处于同一平面;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处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一般不等于折射角(空气中的角大)(4)光的折射应用:透镜、三棱镜、平行砖.(5)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放大镜;一只筷子放在水中弯折了;在岸上的人看水中的鱼,看到的鱼在真实的鱼上方;有时看

39、日出时,可能看到两个太阳;在水中的人看天上的鸟,看到的鸟在真实的鸟的上方.3.课堂练习:(1)如右图所示,光在空气与玻璃两种物质界面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入射角是_,反射角是_,折射角是_,折射光线是在_界面中传播的.(2)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光通过平行玻璃砖的光路,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是()(3)如 下 图 所 示 是 光 线 通 过 三 棱 镜 时 折 射 光 线 的 示 意 图,其 中 正 确 的是()(4)作出下图中光线垂直入射三棱镜时折射的大致光路图.(5)如下图所示,为什么池塘底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若要用竹竿去击中它,应瞄准哪一点?若要用一束光线去击中它,又应瞄准哪一点

40、?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五章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第一课时第一课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教学目的:1.知道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2.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记录数据并进行简单的3.初步学会长度估计测量的方法;4.了解误差的意义.二.教学重点、难点:1.刻度尺的使用;2.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三.教学过程:1.上章复习概念检查,作业讲解.2.长度的测量(1)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和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为:1km=10 m 1dm=10 m 1cm=10 m

41、1mm=10 m 1m=10 m 1nm=10 m(2)测量工具:我们中学中一般用刻度尺,其它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等(3)刻度尺的使用:a.“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b.“放”即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某一刻度线应与被测长度的起始端对齐;c.“看”即视线与尺面垂直;d.“读”即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e.“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长度测量的一些方法:a.累积法:适用于微小量的测量.方法:把若干相同的微小量“集合”起来,用测量工具测出它们的值,然后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测量值;b.取样法:适用于不便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进行直接测量的场合

42、.方法是先测出“样品”的长度,再根据比例将整体量算出来;c.化曲为直法:适用于曲线长度的测量(还有滚轮法);d.辅助工具法.(5)误差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是由于测量工具本身不准确或读数时估读不准确而产生的,任何测量中的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的.-3-6-93-1-2减小误差的方法:a.选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b.改进测量方法;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3.时间的测量(1)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还有分(min)、小时(h)、天(d).(2)测量工具:秒表 4.课堂练习:(1)物理课本内心一张纸的厚度约为 7.510 _(

43、2)测量过程中_是不可避免的,用拉伸了的皮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将_(选偏大、偏小或不变)(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测不出物体的长度测量时选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越小越好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会出现错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消灭误差 (4)用有毫米刻度的直尺先后四次测量同一圆柱体的高,各次测得的数值分别为h1 1.13310 毫米,h21.13110 毫米,h31.13210 毫米,h41.13410毫米,则()四次测量的平均值是 1.132510 毫米四次测量的平均值是 1.13210 毫米四次测量中 h 最准确四次测量的平均值更接近真实值 (5)用刻度尺测量一根竹竿的长

44、度,所得的结果是 5.892 米,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厘米分米米(6)如图中 a、b 是测量某圆柱体周长所用的纸条上被大头针戮的两点,该圆柱体周长_厘米,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_,此测量结果中的估计数字是_,有效数字有_位2222222aO1234b56cm (7)给你一段细铜丝、刻度尺、铅笔,你怎样测出细铜丝的直径?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二课时第二课时(速度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一.教学目的: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其判断方法;3.

45、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教学重点、难点:1.速度的理解及其计算;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判断;3.平均速度的计算;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概念检查,作业讲解.2.速度:(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计算公式:v=s(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单位为m/s(SI),常用单位t还有 cm/s、km/h.(4)速度的测量:a.直接测量:利用仪表直接测量,如汽车速度表、雷达测速仪等;b.间接测量:原理是 v=(5)速度的计算a.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b.应该统一单位;c.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6)

46、速度的单位换算:进行速度的单位换算时,应明确变换前后所用路程、时间的单位之间关系s,实验器材是刻度尺、秒表,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时间.t1m1103km例:1m/s=3.6km/h11sh36003.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在任一时刻速度都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3)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断变化的,为粗略地表示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其公式是 v=st.它虽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一样,但其物理意义不一样.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表示物体在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

47、,任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它不是由路程长短或时间多少来决定,即速度不变.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则只能表示物体所经过的那段路程的大体快慢情况,而不能反映某一时刻的运动情况,选取的时间或路程不同,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因此求出的平均速度必须注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4.课堂练习 (1)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分别为 63m/min、1m/s、3.5km/h,其中速度最大的是_.(2)一列长 200m 的队伍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队伍通过 1.8km 长的大桥所用时间是30min,求这列队伍的速度是多少?(3)怎样测量一盘蚊香的燃烧速度?(4)某物体从 A 点运动到 B 点,平

48、均速度是 5m/s,如果运动过程中最后 1/3 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前2/3路程的平均速度的1/3,那么物体在这两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多少?(5)某物体从 A 点运动到 B 点,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v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v2,则整个过程中物体的平均速度是多少?(6)上题中的“一半时间”改为“一半路程”,则结果又是多少?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三课时第三课时(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是运动的)一.教学目的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理解动能的定义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参照物的概念;2.理解动能的定义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49、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概念检查,作业讲解.2.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参照物也就是我们假想出不动的物体.(3)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4)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a.首先,确定研究对象-被研究的物体;b.然后,按照题意选定一个参照物;c.最后,你就把自己放在这个参照物上去看被研究的物体,从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3.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称之为动能.(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速度.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4.课堂练习:(1)若一个跳伞人以飞机上跳下来.以人为参照物,飞机是向上运动的,则以地为参照物,飞机是怎样运动的?(2)无风天,甲船上的人感到有南风吹来,这表明甲船正在_运动,乙船上的人感到吹西北风,则乙船正在向_运动.(3)如图所示,问甲、乙两船运动情况,说明理由.(4)骑车的人感到顺风、无风、逆风,这些现象中车速、风速间存在什么关系?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