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243863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65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pdf(5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 背景资料分析 北京教科院“农村劳动力教育与培训课题组”北京教科院“农村劳动力教育与培训课题组”一、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的空间 在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提高农民素质、发展教育与培训事业的空间有多大,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首先非农产业部门必须具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没有就业岗位的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是句空话;即使有就业岗位,其收入水平也不能过低,若其收入只能维持个体基本生存而不足以养家糊口或为其提供一定的积蓄,这种转移也将是短暂的,或

2、者说是难以彻底的。相对来说,农村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就业必须比城市就业人员支付更高的成本,如放弃农村原有的生产工具、住房,在城市重新购买房屋或者租房等,若其收入难以支付这些成本,真正的转移也将是困难的。仅靠从事低级的体力劳动不足以使这些劳动力实现转移。因此,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必须提高这些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使其与城市就业人员具有同样或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那么,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究竟如何呢?我们看看最近三年的数据。表表 1:2000 年我国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程度年我国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程度 单位:人单位:人 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

3、或识字很少 小学程度 初中程度 高中程度 中专程度 大专及大专以上 全国合计 8.09 32.22 48.07 9.31 1.83 0.48 表表 2:2001 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程度(按人均纯收入分组)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程度(按人均纯收入分组)单位:人单位:人 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小学程度 初中程度 高中程度 中专程度 大专及大专以上 全国合计 7.69 31.14 48.88 9.65 2.02 0.61 3000元以上地区 5.49 29.73 49.70 11.30 2.88 0.90 2000-3000元地区 5.06 28.11 53.

4、69 10.73 1.91 0.50 1500-2000元地区 10.54 36.17 43.67 7.71 1.59 0.32 1500元以下 18.37 33.78 37.33 6.51 2.30 1.70 注:3000 元以上(指农村人均居民年纯收入)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 2000-3000 元地区包括:山东、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西、海南、吉林、河南、安徽 1500-2000 元地区包括:四川、内蒙古、重庆、山西、广西、宁夏、新疆、青海、云南、甘肃 1500 元以下地区包括:陕西、贵州、西藏 表表 3:2002 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

5、程度(按人均纯收入分组)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程度(按人均纯收入分组)单位:人单位:人 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小学程度 初中程度 高中程度 中专程度 大专及大专以上 全国合计 7.59 30.63 49.33 9.81 2.09 0.56 3000 元以上地区 5.41 29.03 49.89 11.42 3.20 1.06 2000-3000元地区 5.37 29.47 52.59 10.11 1.98 0.48 1500-2000元地区 15.11 35.42 39.38 8.33 1.34 0.43 1500 元以下 26.72 39.71 29.01 2.99

6、 1.36 0.21 注:3000 元以上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 2000-3000 元地区包括:山东、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西、海南、吉林、河南、安徽 1500-2000 元地区包括:四川、内蒙古、重庆、山西、广西、宁夏、新疆、青海、云南、甘肃、陕西 1500 元以下地区包括:贵州、西藏 以上表格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 备注:此处按照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p408 表述,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家庭劳动力是同一个名称的不同表述,它指乡村人口中经常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乡村办企业事业单位)和从事家庭经营生产劳动的整、半劳动力。其行业划分是按照从事的

7、主业划分的,如以农为主(时间相同按收入)、兼营商业的,仍作为农业劳动力。乡村劳动力统计与农业普查中的农村从业人员统计主要区别在于,常规农业统计中的乡村劳动力从业时间至少要两个月才算,同时一般是以村为填报单位,按户籍册上的人口年龄加以估算,超过或没有达到劳动年龄而从事劳动的有的折半计算,有的未计算,农业普查中的农村从业人员不受年龄限制,只要从业时间在 10 天以上的人员都包括在内。从以上三表可以看出:1)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十分低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2000 年2002年分别为 88.38%、87.71%、87.55%,而且下降十分缓慢,三年来下降还不到一个百分点。2)近三年来,文盲

8、或半文盲下降率约为 3.1%,高中文化比重的年增长率约为 2.6%,而这两个数字在 1997年2000 年分别为 7.5%和 1.2%,(国家劳动部培训就业司调查数据)而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002 年甚至比 2001年下降了,下降率为 8.2%。这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不仅文化程度低,而且整体提高速度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明显滞后。3)尽管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按全国平均水平 2002 年比 2001 年下降了 8.2%,但 2000元以上中国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不降反升,增长率为 10%。可见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水平差距在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二)农村转

9、移劳动力受教育情况 对农村中劳动力的分类和定义,有以下区分1:1、农村劳动力:指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社区的人口中周岁的男性和女性个人,但不包括其中的在校学生、服兵役人员,以及因身体原因不能劳动的人等。2、农村剩余劳动力:专指中国农村中不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所谓劳动力的不充分就业则是指每个单位农村劳动力每年有效工作时数,低于公认的单位农村充分就业劳动力年度有效工作时数标准,即制度工时数的一种状态。3、农业剩余劳动力:指从事农业(含种植业、养殖业、林、牧、渔业)的农村不充分就业劳动力。上述三个概念的界定,实际上强调了它的两点重要含意:其一,农村和农业劳动力剩余的核心和实质是劳动力的利用不足,即就业不充分

10、。其二,按照一个国际国内可以接受的标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工作时数的多少可以作为判定其是否为剩余劳动力以及对劳动力剩余的程度作出界定。那么,什么是劳动力转移呢?据郭晓鸣,盛毅的提法,劳动力转移概念,是就劳动力要素本身而言的,是劳动力要素受市场作用在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发生的流动。它不同于劳务输出概念单指农村劳动力向农业以外的输出。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是农村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发生的流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分析如下表:表表 4:1997-2000 年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年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 单位:单位:%年份 文化程度 2000 1999 1998 1997 文盲、半文盲

11、1.20 1.50 1.57 1.81 小学 18.14 18.61 19.88 21.32 初中 61.24 59.74 58.66 58.50 高中 13.38 14.23 14.30 13.77 中专 4.65 4.62 4.33 3.51 大专以上 1.40 1.30 1.26 1.03 数据来源:国家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调查数据 备注:据国家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1999)指标解释,转移劳动力是指劳动力发生地域性转移,即转移出乡外就业 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包括到乡外仍然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或劳动力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 1何景熙:不充分就

12、业: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核心与实质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与计量新探 调研世界2000,9 业就业 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由于婚姻关系而引起的地域的变化,以及由于考取大学、中专等院校和参军而离开农村的,都不被视为转移劳动力。全部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全国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而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并不很高,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仍然高达 80.58%,这也决定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收入低廉的产业,而不能实现“真正的转移”。尽管如此,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还是比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文化水平明显偏高,如 2000年,文盲和半文盲比平均水平低 6.89 个百分点,小学比平均水平低 14.0

13、8 个百分点,而初中、高中和中专及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却分别比平均水平要高 13.17、4.07、2.82、0.92 个百分点,而且初中、中专和大专的比例显示逐年上升趋势。从以上 4 个表不难看出,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民,其转移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根据表四对 1997-2000 年各文化程度农民的转移率进行推算,结果如下表:表表 5:不同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率:不同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率 单位:单位:%年度 文化程度 2000 1999 1998 1997 文盲、半文盲 4.02 3.94 3.69 3.54 小学 13.07 11.99 11.66 11.04 初中 29.83 27.58

14、26.09 23.98 高中 33.76 31.78 31.36 28.19 中专 61.76 61.08 59.82 54.10 大专以上 75.22 71.83 77.55 65.14 从表 5 可以看出,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显上升趋势,但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转移的比例明显不同,就 2000年来说,小学是文盲的 3.25 倍,初中是小学的 2.28倍,中专是初中的 2.07倍,大专是中专的 1.22倍。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提高农民的素质,特别搞好农村小学、初中的义务教育和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下表能验证上面的说法:表表 6: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

15、构成(: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2001)单位:单位:%受教育程度 合计 农、林、牧、渔业 采掘业 制造业 电、煤气、水 建筑业 地质勘察、水利管理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100 47.1 1.0 9.0 0.5 2.5 0.2 小学 100 37.5 1.7 13.4 0.9 5.1 0.2 初中 100 16.1 2.4 20.2 2.3 5.3 0.4 高中 100 4.4 1.5 20.2 4.3 3.9 0.8 大专 100 1.7 0.6 11.1 3.6 3.2 1.0 大学本科 100 1.7 0.5 10.4 1.9 2.9 0.8 研究生 100 0.6 0.2

16、6.9 1.3 2.4 0.9 总计 100 14.0 1.8 17.6 2.8 4.5 0.6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2001)(续)(续)单位:单位:%交通运输、电信 批发零售、餐饮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 社会服务 卫生体育、福利 教育文化、广电 科研、综合技术 国家政党机关 其他 1.8 17.0 0.2 0.2 10.9 0.7 0.6 0.1 1.1 6.4 4.1 18.4 0.1 0.3 10.2 0.8 0.5 0.1 0.9 5.4 8.0 20.2 0.6 0.4 12.6 1.5 1.4 0.3 2.3 5.6 9.4

17、 15.8 3.1 0.7 10.4 5.5 6.3 1.0 8.2 4.4 5.6 6.4 6.4 1.2 4.8 7.5 18.8 2.5 22.7 2.7 4.4 4.2 5.8 0.9 3.4 8.2 23.1 8.0 21.5 2.2 2.6 3.7 8.2 1.1 3.0 4.5 22.4 15.5 25.2 1.7 7.3 16.4 2.1 0.6 10.4 3.5 5.6 1.1 6.9 4.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 注:合计即把某一项设为单位 1,(如把所有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群体划为单位 1,各行业占其中的百分比),而且我们没有能够取得原始数据,只能得到百分数。数据

18、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而统计年鉴的资料是由国家统计局农调队根据农林牧副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乡村社会经济调查方案、农产量抽样调查制度、农村住户调查方案和县(市)社会经济调查卡片的有关资料整理提供。在文盲或只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就业者中,农业(按上述口径,含种植业、养殖业、林、牧、渔业)排名第一,分别为 47.1%和 37.5%。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素质低下,是不是我国农业落后的原因之一呢?排第二位的是批发零售、餐饮业,分别为 17.0%和 18.4%,其次是社会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这些排名前五位的行业无一例外的是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农村劳动力在城里打工最为集中的行业。再拿大学本科做一个比较

19、,首选的是教育文化、广电部门(23.1%)和国家政党机关(21.5%),此后唯一达两位数的行业就是制造业了,这与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不无联系。大学本科就业者与初中文化以下程度的就业者所从事的行业几乎没有重合,只有制造业例外,但不要忘记,制造业里的高级打工者收入也是十分可观的。就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来说,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化,也可以从多种渠道进行,比如农业内部转移(如: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等),还有农业外部转移(如:劳务输出;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等)。但是,乡村就业和城镇就业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表表 7:乡村就业人数乡村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20、单位:万人 合计 乡镇企业 私营企业 个体 1999 48982 12704 969 3827 2000 48934 12870 1139 2934 2001 49085 13086 1187 2629 2002 48960 13288 1411 2474 表表 8: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单位:万人 合计 国有单位 集体单位 股份合作 联营 有限责任 股份有限 私营 港澳台投资 外商投资 个体 1999 22412 8572 1712 144 46 603 420 1053 306 306 2414 2000 23151 8102 1499 155 42 687 457 1268

21、 310 332 2136 2001 23940 7640 1291 153 45 841 483 1527 326 345 2131 2002 24780 7163 1122 161 45 1083 538 1999 367 391 2269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 1)从 1999 年到 2002 年,乡村和城镇的个体从业人数都在逐年递减。2)值得注意的是:在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多的情况下,2002 年的乡村总就业人数却比 2001 年有所减少,可见有一个相当数量级的人数转移到了城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数据可以得到证实,他们声称:20

22、02 年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净增 1349 万人。3)城镇的就业门路比乡村的就业门路更为广泛。4)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小,在不对数据质疑的情况下(众所周知,自上世纪末,我国的乡镇企业就处于破产状态,日益凋敝,已不复八十年代的风光),2002年乡镇企业吸收的就业人数只比上一年增加两百万,而同年净增的转移劳动力是 1349万。我国农村教育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有多大潜力呢?如果我们在未来 10 至 15年内,能使我国的文盲、半文盲减少至 1,小学文化的比例降至 10,初中文化的比例降 30,高中比例上升至 15%,职业中专上升至 40,大专以上比例上升至 4。则按现有转移比例计

23、算可转移农村劳动力约 20276 万人2。农民素质的提高不单是有利于劳动力的直接转移,还有创业能力、工作质量等方面的提高,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普遍提高转移比。从另一角度讲,农村教育的发展还在短期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如初中义务教育能有效减少非劳动力对农村就业岗位的挤占、职业培训能有效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季节性剩余等等。也就是说,如果未来 10 至 15 年能达到上述教育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将会大大超过 20276万人,基本上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既然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好处多多,那么我国现在这方面做得怎样了呢?二、我国农村居民教育培训机

24、制(一)中央各部委相继推出的全国性的培训项目:1、“绿色证书工程”通过培养千百万农民技术骨干,促进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广泛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绿色证书”制度,也就是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它是指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把农民的技术资格要求、培训、考核、发证等规定下来,并制度相关配套政策,作为农民从业和培训的规程,确保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由于人们把国外对农业劳动者实行的先 2 罗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研究 2002 培训、后就业的持证上岗制度称为“绿色证书”制度,所以在我国开展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时就采

25、用了这一习惯说法。1989 年 5 月初由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农业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民资格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同年 10月,农业部教育司又将修改后的讨论稿再次在全国农民技术教育研讨会上征求意见。1990年 4 月 29 日,农业部以(1990)农(教宣)字第 12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农业部 12 号文件)。经费资助:培训的经费完全来自于政府的经费拨款和村民委员会的自筹资金,农民参加学习实行免费。在 19891999 年间,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省、市、县)投入 2.5亿元,农民自筹 1.8 亿元。各地根据政府对该项工

26、作的重视程度不同,经费的资助额度也有差别。多数地区各级政府每年都有专项拨款。如河北省 9 年间共投入培训经费 1610 万元,其中省级 250 万元,市级 385万元,县级 315 万元,乡级 40万元,村级 120万元,人均培训费 40.1 元。如北京市大兴县从 1996 年开始每年县里投入 10 万元,每个乡投入 1万元,这样全县(27个乡)每年用于绿证的经费投入达 47 万。而在山西,省里对绿证工程就显得重视不够,专项拨款由 90 年代初的 28 万削减到 1999年的 10 万。该省的榆次县却能每年播出 6 万远作为绿证经费。学员:最初以农村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和星火带头人作为培训对象

27、。当前三种人的培训渐趋于饱和之后,各地开始将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民协会会员吸收到培训队伍。师资力量:各地大都采用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农业职业教育学校教师、政府科技推广人员、乡镇农技服务体系人员。同时,结合聘请农业院校的教师授课和有经验的老绿证学员进行讲解。培训的主要内容:主要覆盖的专业有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农村能源和农业环保以及农机驾驶、操作、维修和农村会计、审计、合同仲裁等专业。专业设定至少确定三门技术课程、一门经营管理课程,按统一的培训课时,统一的教学大纲,通过不少于 300 个课时的培训学习。教材编写和使用:在教材使

28、用上,各地都根据本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物产特点,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写适合当地使用的针对性强的实用技术教材。如河北省不但省里编写了四套教材,涉及粮、棉、油、菜、果、花、实用菌等,计 90 多万字,53万册,而且各地县还编写了 180 多种、共 72 万册(份)的乡土教材。同时,他们还组织编辑录制了一套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声像辅导录像带 9200 盘,目前在全国各地市统编教材1410.3 万册;声像教材 39.2 万套。培训的学校和设施:开展各地承担绿色证书培训的学校主要有农业职业学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工作的开展以上述学校联合为主。这样在教学设施上实现资源

29、共享的,因此各地绿证培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多数能够保证。以河北省为例,全省农村共有成人学校或教学点 4 万多个,培训实习基地 640 个,面积 1.9 万亩,教室 2.13 万间。培训的主要方式:各地在实际教学中大都采用 3 种方式:1、在春冬农闲季节,利用乡农技学校和成人学校进行集中面授;2、在动植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场指导;3、自学。以农村电视作为农民获得科技知识、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截至到 1999年底,全国已有 1994个县开展绿证培训。覆盖率达到 70,累计培训农民 1300万人,有 600 万人取得证书。各级政府的农业部门根据绿色证书岗位技术

30、规范的要求,制定了各类岗位规范 100多种。全国共建立教学基地 7.2 万个,实习基地 3.4 万个。对培训的效果评价:在持有绿证的农民有 22.5 万人被聘为乡村干部。全国获得绿证的学员己有 27.9万人被各级社会化服务体系聘用,有 38.6万人加入了各种专业协会。据部分省、市调查统计,获证学员的年收入比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平均高出 30,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的村比没开展培训的村收入高出 24。主要存在的问题:(1)、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农户分户独立经营,过去“绿色证书”制度工作对村干部、社会服务体系人员、科技示范户的重点培训出现了“饱和”,显得生源不足,有些地方近几年的培训和领证人数

31、在逐年减少。(2)、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理论课的内容过多、以大田作物种植业为主的专业设置也难以引起广大农民的兴趣;(3)、经费不足。因“绿色证书”制度工作缺乏法制化管理,带有诸多人为因素,领导重视经费有着落,领导不重视或频繁更换领导,经费不仅逐年减少甚至被挤掉,开展日常工作都困难。2、劳动预备制培训 2000 年 4 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 1999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意见的通知,制定了劳动预备制培训实施办法。培训经费:劳动预备制培训所需经费,原则上由个人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定点培训单位对学员收取培

32、训费,参照当地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执行,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可酌情减免培训费用;培训对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意的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引导组织准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城镇失业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已实现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可在就业地参加培训,培训的期限、内容和形式可根据城市用工需要或职业(工种)特点灵活掌握。培训期限:城镇初中毕业生初级技能培训期限一般为 1 年以上,中级技能培训期限一般为 2 年以上;城镇高中毕业生中级技能培训期限一般为 1 年以上,高级技

33、能培训期限一般为 2 年以上;特殊职业(工种)的培训期限,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一般岗位新生劳动力的培训期限可适当缩短;已实现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可在就业地参加培训,培训的期限、内容和形式可根据城市用工需要或职业(工种)特点灵活掌握。培训内容:按照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基本要求设置培训课程,培训期限 2 年以下的课程采用基本素质、职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 4 个模块进行教学;国家规定的就业准入职业(工种)和通用工种培训,执行部颁劳动预备制培训计划、大纲,其他工种的培训计划、大纲,由各地遵照部颁培训计划、大纲自行制定;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由各定点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培训形式: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

34、制培训以全日制为主,其他人员可采取非全日制、学分制与学时制相结合或参加远程培训等形式;参加 1年以上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初中毕业生,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可直接转为技工学校学生,学习期限连续计算;参加 1 年以上劳动预备制培训的高中毕业生可参加高级技工学校学习;具备一定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可与其他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人才。效果:整体而言劳动预备制度有利于农村青少年的继续深造,为他们提供了继续深造和就业的机会。同时为农村富余劳力创造进城就业的机会。接受过职业预备培训的学员能够找到一份较理想的职业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劳动预备制培训之后的就业率一般能够达到 70%以上,其收入也高于未参

35、加培训的人员。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全国许多地区,劳动预备制培训活跃了一阵子之后,出现了冷冷清清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流入了劳动力市场。但也确实有些培训机构(单位),不顾培训质量,处处以盈利为目的,不仅培训条件差,办学设备不健全,而且对参加培训对象不负责任,管理松弛,教学“偷工减料,使许多学生虚度光阴,毕业后不能立即上岗就业。另外对于农村低收入家庭来说,无力承担培训费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接受培训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自愿接受较高成本的复杂岗位培训时,政策应当有明确的鼓励性措施

36、等。3、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由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旨在为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培养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我国 21 世纪初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智力支持的一项农民科技培训的系统工程。该“工程”分两个阶段实施,1999-2000 年为试点阶段,2001-200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计划利用 7 年时间培训农村青年农民 500 万,每个村培训 7-8 人,基本达到每个村民小组 1名青年农民参加培训。培训对象:是具有初中毕

37、业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 2 年以上,年龄在 40岁以下,有一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的范围:在试点期间已列入实施的 494 个县,仅占全国市县的 17.5%,从 2001年开始,该项培训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经费资助:培训工程规定中央、省、地、县四级资金分别配套 1:1:0.5:0.5,中央财政对试点县每个县补助 20万元,省、县要安排好配套经费,并保证足额及时到位。到2001年,国家财政投入专项资金 7000 万元,带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近 1.4亿元。例如山东省按配套比例应投入配套资金 520万元,实际各级共落实经费 1780 万元。在山东的培训中学员

38、承担一少部分的学费。例如开设了为期一年的长期班,每个学员的培训费 1000 元,由区、乡、村和个人按 3:4:2:1的比例承担。培训的学校和设施:原则上以乡镇为单位设置教学班,每个教学班总课时不少于 300学时;主要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中专学校、团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职业中学、乡镇农技校及农村成人学校等单位,承担具体教学工作。培训的人数:全国 2002年 120万农村青年接受了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培训。例如在山东,13个国家级试点县、24个省级试点县共培训青年农民 15 万余人,省里统编教材 26本,发放近 30 万册。师资情况。各地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具有丰富实

39、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科技能手、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作为学员的教师。当地具有相当示范作用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养殖场、种植园、厂(场)、站及形成一定经营规模的学员家庭基地都可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在山东还专门成立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讲师团。成员由全省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单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年龄在 50岁以下的专家 200 多人组成。培训教材:主要分为三类:全国统编教材、省统编教材、县乡地方教材。全国统编培训教材以通用性的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内容和农业部重点推广技术、引进技术及跨越计划、丰收计划、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等培训内容为选题重点。已审定的 72 种文字教材将陆续出版。省统编培训教材以本省重

40、点推广、引进技术为选题重点,并编写配套的实验实习指导书。县乡地方教材要突出当地特色产业,强调乡土性。培训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二是国家的有关农业农村法律法规;三是现代农业技术、生产技能,主要是农牧渔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村能源环保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技术培训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包括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的效果:提高了受训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经营水平。学员们经过培训,依靠科技进行生产,依靠信息从事经营,依靠法律保护自己,很快成为当地的种植、养殖、加工专业大户和科技致富典型。(2)提高了农村基层

41、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改善了干群关系。(3)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据 198 个试点县的统计,在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中直接推广新技术、新成果 3071 项。(4)调动了青年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农民的科技和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农村中赌博闲逛的人少了,忙于致富的人多了。4、“新型农民创业培植计划”该“工程”从 2003年开始启动,计划 2003-2005 年培植农民 3 万人;2006-2010 年再培植 7 万人。8年共计培植 10 万人,届时,达到每个乡(镇)培植 2-3 人。经费:实行中央财政投一点,地方各级财政拿一点,各农业类基地建设、综合开

42、发、科技推广等项目经费列一点的办法,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由农业部、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组织各地政府实施。国家财政每年安排培训经费 2000万元,另安排 3000 万元作贷款贴息或担保基金,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放创业扶持资金贷款。农业部要求各地政府要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机制,减轻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经济负担,为农民接受科技培训创造条件。建议将农民科技培训经费列入地方本级财政预算,要保证各级配套资金的及时落实。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入保障机制。对农民科技培训资金,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并实行项目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43、,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培训对象:主要是从参加“绿色证书培训”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工程培训”的学员中,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将其培植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培训内容:“新型农民创业培植计划”的实施包括选拔培训和扶持创业两个阶段。选拔培训阶段,是根据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推荐选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具备农业创业意识和一定生产基础的青年农民,实施为期一年的专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专门化培训。扶持创业阶段,是给予一定的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帮助其发展专业化生产,将其培植成从事规模

44、化、专业化生产及产业化经营的中坚农户。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 2004年开始启动,并且各地方政府对这项培训工作的进度非常不一样。目前还没有全国范围的调查和统计。只有个别地区的报道,例如 2004 年 月日,山东省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正式启动,来自济南、淄博等地的位青年农民科技带头人汇集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无偿参加为期天的蔬菜培训班学习;宝鸡市开展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营销、生产经营管理、市场信息及其分析决策等理论培训,培养一批农民企业家及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每年培训 1 千人。5、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主要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

45、业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该项“工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计划 2003-2005 年培训 300 万人;2006-2010 年再培训 1000 万人。8 年共计培训 1300 万人。经费: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在 2004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实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中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由财政部直接拨付到省级财政,再由省级财政结合本级安排的资金逐级下拨,补贴给受训农民或培训单位,培训资

46、金不给各部门使用。可以采用培训券方式,也可以通过培训单位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来实施。补助资金不能用于培训单位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建设和技能鉴定开支,不得用于有关项目管理部门的项目工作经费。培训的范围和内容 当前主要是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地区和贫困地区开展培训,重点支持农民工输出地区开展转移就业前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两类: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各级政府,尤其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统筹组织各类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来开

47、展。引导性培训要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承担培训的学校: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具备条件的农村初高中;各类城市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农民工培训师资队伍: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科研单位、企业、技术推广部门聘请。各地培训的投入和培训转移的人数:从全国的总体而言,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浙江、江苏等经费支持的力度大,实行政府购买培训、免费培训或者低价收费,培训的量大面广;中西部地区,例如

48、四川、广西、陕西、河南、湖南、湖北等地方财政投入不足。举例如下:江苏:自 2001 年以来,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培训 288 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 62万人,向境外输出 5 万人;2003 年全省职业学校招生 39.4万人,比上年增加 29.2万人,增幅为 12.5%,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的绝大部分是农村学生。浙江:全省在 2003 年转移劳动力培训 119 万人次。该省的衢州市 2003年筹措经费1174万元,规定凡是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农民全部免费,由政府买单;对农村困难群众则实行全部免费。培训经费按照人均不低于 150 元的标准。还推行了劳务培训券,农民持券可自由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 陕西:

49、从 2003 年 10月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到 2004 年 1 月底,全省培训 25.4 万人。从 2003年起省财政连续 5年每年拿出 1000万用于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500 万元对贫困子女免费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广西:自 2000 年以来,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168万人;2000-2003年间各级财政投资 1.2 亿元用于农业职业学校建设。培训的效果:主要以就业后的收入来衡量,四川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年收入可以达到 4800元,比没有培训的农民工年收入的 3300 元高出近 50%。6、“蓝色证书”培训工程 2004 年初农业部出台了全国乡镇企业“蓝色

50、证书”培训工程规划。据了解,目前农业部已经制定了截止到 2008 年的时间表,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乡镇企业新职工 1000万人次,即对所有到乡镇企业工作的新职工进行上岗培训,考核合格颁发“蓝色证书”;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 500 万人次;培训农民进城务工人员 1500万人次。乡镇企业职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15亿人次;培训乡镇企业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400 万。3 经费: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培训。农业部将从明年起适当补助“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工作经费。培训对象:对乡镇企业在职人员和转移到乡镇企业的农民工。培训内容: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有组织、有计划地定向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进行培训,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