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概况.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243661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DF 页数:119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概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概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概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概况.pdf(1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目 录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概况 .1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科研概况 .7 Research Overview of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8 学院科研代表性项目成果和奖项 .10 一、代表性科技奖项.10 二、在研的重要科研项目 11 2006 年标志性项目及成果简介 17 科研项目与经费.23 成果获奖.29 专利 30 出版专著 44 发表论文.45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2006 年科研年报 1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概况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概

2、况 一、简介一、简介 1913 年,伴随着“实业救国”的教育思想,创立了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从“实业救国”到“科教兴国”再到“人才强国”,在百年交大的成长过程中,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了钱学森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实业家,为国家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第一台自动扶梯等等。更为引以自豪的是,新中国的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架超音速民航客机许多都是在学院校友的主持和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在

3、1999 年国务院表彰的两弹一星功臣中,钱学森、王希季等均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改革开放以来,交大机械动力学科以振兴民族制造业为己任,以创建世界知名学院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连续 4 年荣获 7 项国家科技大奖。源远流长的历史:源远流长的历史:1913 年 北洋政府教育部指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设立电气机械科。1937 年 工业机械门改为动力机械门。1942 年 创办航空工程系;1952 年并入华东航空工程学院;2002 年 11 月复建航空航天工程系。1953 年 动力机械系招收解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1958 年 创办“核

4、动力工程”专业。1996 年 设立工业工程专业,1997 年,成立工业工程系。1997 年 在原机械系和动力系基础上,分别成立机械工程学院和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2002 年 1 月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合并,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蓬勃发展的今天:蓬勃发展的今天:在这近百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从无到有,从创建时的几十个师生、几间教室,今天已发展到拥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动力与能源工程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核科学与系统工程系、航空航天工程系 5 个系;5 个国家重点学科,2 个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4 个二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3个授权硕士点和 6 个本科

5、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 430 余人,教授 98 人,副教授 133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比例的 84%。学院拥有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机械及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数字化汽车制造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 5 个国家及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大奖,大批由学院培养的学生已在制造、动力、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担任重要职务或技术骨干,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动力、能源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争创辉煌的未来:争创辉煌的未来: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创办世界知名学院为奋斗目标。通过国际化合作办学、师资队

6、伍建设和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把学院发展成为师资水平高、办学实力强、管理效益好,科学研究水平、学生培养质量和产学研综合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整体办学实力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型学院。形成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考核聘用体系、国际前沿水平的科研基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能力、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和评估体系以及国际化的管理体系。在“十一五”期间,按照“重点突破、形成特色、优化组合、促进交叉”的方针,在重点建设 4 个国家重点学科和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争取新增二至三个重点学科,争取建成能源转换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建成汽车电子、核电技术与成套装备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积极筹建制造科学与装备

7、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 8-10 个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的研究方向。Annual Report Scientific Research 2006,ME School 2 二、学科基地与院系设置二、学科基地与院系设置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创建世界知名学院为奋斗目标。近年来,经过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学院综合实力得到快速提升。学院下设 4 个系,一个二级学院,现有 5 个国家重点学科,5 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先后成立了能源研究院、核电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燃气轮机工程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学科交叉平台。1 五个国家重点学科:五个国家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

8、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是全国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2001 年成为动力机械与工程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先进热力循环理论与系统性能及仿真、热流体力学与叶轮机械、燃烧控制与环境技术、汽车电子技术与控制。现有教师 40 多名,其中院士 1 名、长江学者 1 名、教授 11名、副教授 26 名,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 80%以上。拥有 3000 多平方米实验基地和国际一流的流动测试设备。承担了一批国家“973”、“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等,获多项国家与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

9、家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 1981 年成为国家首批授权的博士学位点,2001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集成制造技术”与“机器人技术”两个主题中,同时拥有国家科技部“863”网点实验室;拥有“上海市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拥有多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现设有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研究所,开展先进制造工艺和成套自动化装备、数字化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现有教授 25 名,副教授 26 名,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占 80%以上。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精密制造与生产自动化、数控技术与装备等方面,

10、形成了较强的学科、基地、团队等综合优势。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建于 1952 年,1959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国首批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仿生设计,实时机器视觉,摩擦学原理与应用,高速、高精度智能控制,机电系统进化设计,计算机造型与图形处理技术,智能机械与传感技术,机械振动理论及其应用,机械振动噪声分析及智能控制,机械故障诊断,振动与波的利用,旋转机械动力学。制冷及低温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制冷及低温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制冷与低温学科建于 1956 年,是国内大学最早的制冷专业之一。1981 年首批被批准硕士学位授予权

11、,1986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 14 名,研究员 3 名,副教授和高工 6 名。本学科以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流体力学为基础并和计算传热学、计算流体力学、自控原理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互相渗透,主要从事制冷、空调和低温工程技术以及能源环境相关领域的研究。承担了许多国家重点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863”计划、国防预研、部委级科技攻关以及大量企业委托项目任务,取得了多项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该学科由我院(工业工程与管理系)与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共建。1981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

12、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工业工程学科方向上,具有教授 5 名、副教授 11 名,博士学位师资占 80%以上;先后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在生产系统工程、质量与可靠性、物流与供应链以及服务工程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优势。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2006 年科研年报 3 2五个系及二级学院:五个系及二级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下设 12 个研究所。现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及理论”2 个国家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和“车辆工程”2 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本系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 4

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并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有制造系统信息集成技术、精密加 工与测试、数字化制造技术、重大装备自动化、现代制造工艺、车身制造技术、汽车底盘系统、机电控制技术、智能物流系统、工程图学、机构学与系统动力学、假体工程与摩擦学、机器人、知识工程等。动力与能源工程系动力与能源工程系 动力与能源工程系最初成立于 1956 年,下设 4 个研究所、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 1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有“动力机械及工程”和“制冷与低温工程”2 个国家重点学科。本系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 6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并设有“动力工程及工

14、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主要学科方向有洁净能源转换与供能、热力系统计算机仿真与优化、燃烧与环境技术、制冷与低温工程、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节能、先进热交换理论与应用、煤的多相流燃烧热物理、汽车动力总成与控制等。工业工程与管理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工业工程系成立于 1997 年,2002 年 3 月更名为工业工程与管理系。本系依托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和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5 个国家重点学科,充分利用上海区域优势,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迅速发展。本系与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共建“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具有“工业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

15、”硕士点、及“工业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等 3 个工程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产系统工程、质量与可靠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以及服务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系航空航天工程系 早在 1935 年,上海交通大学就设有航空专业,1942 年,成立航空航天工程系,曾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了包括“两弹一星”功臣在内的十多位两院院士和主战飞机总设计师等大量国防建设人才。1952 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航空工程系迁入华东航空学院。为适应国家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上海交通大学于 2002年 11 月复建了航空航天工程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空间微推进系统与热控技术、发动机气动热力学和强度分析、航空宇航动力系统仿

16、真与性能优化、航空宇航特种构件制造、微细特种加工及微型飞行器等。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下属二级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 1958 年,主要从事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是国内最早培养核反应堆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学科专业之一。拥有核科学与工程本科,设有核能科学与工程硕士点、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点以及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有:核能安全及严重事故研究、多相流动及沸腾传热理论与实验及流场测试技术研究、两相自然循环与流动不稳定性及非能动技术研究、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电厂水化学、核辐射探测技术、辐射应用技术研究、核电厂控制及故障诊

17、断技术研究等。3五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五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 1988 年底开始立项筹建,1995 年 9 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运行。实验室积极贯彻执行“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确定了以争取国际一流学术Annual Report Scientific Research 2006,ME School 4 成果、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和培养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创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振动、冲击、噪

18、声;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信号处理与智能维护;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机器人科学与技术;制造系统与控制。实验室近年来在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尤其在国防建设上做出了较大贡献,确立了领先地位。实验室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防 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等 100 多项国家级项目和一大批省部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项目。近五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30 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20 余部。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动力机

19、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前身叶轮机械实验室与内燃机实验室始建于 1958 年初,之后研究领域逐步拓宽与融合。2000 年 8 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已经形成“先进的热力循环理论与系统性能及仿真”、“热流体力学与叶轮机械”、“燃烧控制与环境技术”、“汽车电子技术与控制”等四个研究方向,并进一步拓展“高温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的混合发电装置”方面的研究。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由翁史烈院士牵头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同时吸纳国内外优秀人员、访问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客座研究,发挥多类型人才、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实验室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先进的测试设备和试验台位,在本领域处于国内

20、前列。在科研、教学、研究生培养、西部地区科教人才培训、与国内外学术界、企业界科研合作交流等诸多方面均已有良好的基础与渠道。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在教育部科技司领导与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为推动学科建设、提高本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水平以及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效。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省部级一等奖 1 项,省部级二等奖 6 项。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 2001 年 5 月份批准成立,2004 年 8 月通过验收。该中心以太阳能产品孵化为主要目的,并将孵化的产品通过与

21、企业的合作实施产业化。目前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光热利用、太阳能制冷技术的研究开发。研发基地设在闵行校区,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部分设在闵行校园内、太阳能热利用和制冷部分设立在紧邻闵行校园的上海交大太阳能工业区内。工程中心已经成为上海交大泰阳绿色能源集团公司重要成员,研究成果可以依托集团公司得以转化。此外,工程中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可承接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主要工作通过学科基地上海交大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和上海交大太阳能研究所实施。该中心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我校在太阳能利用研究和产业化进程方面迈上了新台阶。工程中心热泵热水器专利技术已经参股江苏华扬新能源有限公司,新一代空气能热泵热水器已经于 20

22、04 年 5 月正式上市;工程中心开发研制的吸附式空调冷水机组已经在太阳能空调以及微型冷热电联产中获得工程化应用。每年系列专利技术的研发保证了工程中心发展的源泉。上海市数字化汽车车身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数字化汽车车身工程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数字化汽车车身工程重点实验室被批准成立于 2004 年。实验室围绕制造质量控制、材料应用研究、轻量化和数字化开发,形成了制造质量控制,薄板冲压成形技术,车身设计与结构分析,整车开发技术等研究方向。实验室坚持“产学研”结合,与国内外主要汽车和材料企业、工具制造行业进行了紧密合作,形成了国内外具有特色的车身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基地。近年来完成了国家、上海市和企业 50

23、 余项重要科研攻关项目,在制造质量控制、汽车轻量化、汽车数字化开发技术上取得重要成果,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0 年“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技术”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 年“基于数值仿真的冲压件制造质量控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 年“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年“汽车覆盖件精益成形技术”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 年“轿车覆盖件精益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2006 年科研年报 5成形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数据驱动的多品

24、种规模定制产品的制造质量控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为加速推进在制造、信息、管理交叉领域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企业信息化网上服务业的发展,在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电信有限公司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双方联合共建“上海市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并于 2005 年 9 月通过了上海市科委主持的专家论证。实验室以“制造、信息、管理”三大学科的集成性研究为特色,既瞄准国内外技术前沿,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网络化制造和企业信息化相关领域的应用技术研发。作为上海市首个由高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建

25、设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积极探索“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合作共赢、服务社会”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结合好高校的创新优势和企业的执行力优势,努力做好高校、企业两种文化的融合与相互促进。同时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原则,积极探索多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优秀人才,以形成该领域高水平研发人才聚集高地。目前,实验室正专注于企业信息化规范、行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并已启动了一批预研项目,力争在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同时,逐步做大做强,早日建成国家级研发基地。4四大学科交叉平台:四大学科交叉平台:能源研究院能源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成立于 2005 年 6 月,是挂靠学

26、院的能源研究创新平台。研究院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家能源科技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上海交大人才和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我校在能源领域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人员组织,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官学合作和产学合作,加强能源学科与研发基地建设,争取和组织承担政府和企业的重大项目,开展高水平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争取出大成果。扩大与提升交大能源研究的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迅速树立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的品牌。能源研究院建设思路是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保持与发展我校在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学科方向上的优势,同时大力开拓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后续能源与新型动力系统新学科方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和优势学科。

27、进一步加强文理渗透,致力于能源战略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撑。近 5年来我校承担了能源领域国家与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 973 重大基础研究项目、863 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近百项,累计科研经费 2 亿多元,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项 24 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核电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核电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核电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 2005 年 3 月,是挂靠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核电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该中心是学校为更好地应对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而成立的专门性研究机构,旨在发挥上海交通大学核能、机械与动力、仪控及材

28、料等多学科技术及人才优势,开展我国自主发展大型先进核电站所急需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依托有关项目培养高层次核电项目管理及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核电的自主化及上海核电产业的发展作贡献。目前中心已经初步形成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化学与化工学院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大平台,建立一支由中心固定人员和项目流动人员组成的科研开发队伍。中心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及上海市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法国及加拿大等国有关单位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合作与交流。目前,中心正在组织有关力量开展核电站主泵、蒸汽发生器

29、等大型关键设备技术自主化和制造国产化的前期准备工作。Annual Report Scientific Research 2006,ME School 6 燃气轮机工程研究中心燃气轮机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电气集团和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等单位集中了上海市燃气轮机研究、设计、制造的方面的优势力量,于 2004 年联合成立了上海市燃气轮机工程研究中心,是挂靠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燃气轮机研究创新平台。由此组成的产、学、研精锐队伍通过联合进行技术攻关,紧密结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争取在燃气轮机制造国产化和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方面做出贡献。这支队伍在基础理论研究和燃气轮机实际经验方面具有较强实力

30、。目前,中心正在进行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的申请;围绕当前国家十一五规划对燃气轮机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进行国家“863”等有关燃气轮机重大项目的立项准备工作;同时,该中心在上海有关部门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正在围绕重型燃气轮机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联合研究,努力在燃气轮机的设计制造和应用领域不断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技术,为使燃气轮机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装备,并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该中心正在加紧工作的步伐。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工程研究院 汽车工程研究院是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汽车工程研究院面向国家“十一五”汽车创新工程,围绕交大传统优势方向和新兴学科,

31、以国家混合动力、汽车电子、轻量化汽车、自主品牌汽车的开发等为主要需求目标,以国际学术前沿为研究目标,以研究院整体从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争取课题,承接国家及上海市汽车工程重大项目,力争建设成国家车辆工程重点学科、汽车电子国家工程中心,取得汽车工程领域标志性研究成果,使汽车工程研究院成为国内汽车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汽车车身技术中心、汽车底盘技术中心、汽车发动机技术中心、汽车电子技术中心,以新落成的汽车大楼为试验平台,融合交大汽车人的精神,形成具有交大特色的汽车学科大平台和大梯队。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2006 年科研年报 7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科研概况上海交通大学

32、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科研概况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一直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大量国家攻关、“863”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省部级科技攻关及大量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有广泛影响的科技成果,并与国外企业和高校建立了较广泛的国际合作科研关系。2006 年度科研经费总额 1.61亿元。科研项目科研项目 近六年来(20012006 年)我院共获得自然基金项目 177 项,截止到 2006 年 12 月在研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142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 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1

3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8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1 项。近六年来(20012006 年)我院共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 1 项,973 计划子课题 15 项,国家发改委项目 3 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 2 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含合作)5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持项目 1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参与子课题 10 项,国家 863 计划项目 68 项,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 3 项,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 1 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 42 项。截止到 2006 年 12 月,在研的国家“973”计划项目 1 项,973 计划子课题 10 项,国家发改委项目 3

3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持项目 1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参与子课题 10 项,国家 863 计划项目 34 项,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 3 项,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 1 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 25 项,上海市其它委办重点项目 5 项。学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情况在全国同学科中名列前茅,体现了基础研究的科研水平。获奖情况获奖情况 近六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显著,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7 项,省部级奖励 61 项。其中“个性化假体 CAD/CAM 技术与计算机辅助临床工程系统”和“多级离心压缩机气动设计技术与应用”获得 2004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

35、、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获得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轿车覆盖件精益成形技术及其应用”获得 2005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著论文专著论文 学院非常重视基础研究,鼓励师生出高水平学术专著和论文。近六年来共出版专著 20 本,编著 32 本。其中 2002 年吸附式制冷和汽车摩擦学被分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科学出版基金资助;2004 年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仿真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研究专著。2006 年新增下送风空调原理与设计、MANUFACTURING THE FUTURE及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 for Remote三

36、本专著。学院自 2006 年被 SCI/EI 收录的论文分别为 253/674 篇,ISTP 会议论文 105篇,SCICITA 引文 84 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416 篇。专利申报专利申报 学院重视原创发明专利的申报,专利工作一直走在学校的前列。2006 年专利申请 164 项,专利公开 216 项,专利授权 161 项。人才计划人才计划 近六年来,学院涌现了一大批年轻学科带头人,其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7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6 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9 人、上海市曙光计划 6 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 6 人、上

37、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10 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5 人,此外,2 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 人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称号。林忠钦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上海市科技精英、蒋氏科技成就奖和 GM 成就一等奖,孟光教授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Annual Report Scientific Research 2006,ME School 8 Research Overview of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Research is at the core of the Schoo

38、ls mission.A large amount of externally sponsored research projects are underway.These projects are from the National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863”program),State Key Fundamental Research Programs(“973”program),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s(NSFC),respectively.Some ot

39、hers are funded by various enterprises.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some related areas.We established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many foreign partner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n 2006,total research expenditures exceed 161 million RMB.Research Projects:In the last 6 years(2001-2006

40、),we have 177 projects funded by NSFC.Till Dec 2006,142 NSFC projects are underway,among which there are 1 major NSFC project,4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 Projects,1 Oversea Scholar Coperation Project,8 key NSFC projects and 1 Zhongda Research NSFC project.In the last 6 years,the central government

41、 and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are the large sources of sponsored project funding.We have 1 State Key Fundamental Research Project(“973”Program);15 sub-projects of“973”Program;3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Projects;2 key projects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5 project

42、s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 suppot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0 sub-projects of suppot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68 projects of National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863”Program),3 Xinghuo projects of the Ministry of Sc

43、ience and Technology,1 key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42 major and key proj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STCSM).Till Dec 2006,1 project from“973”Program;10 sub-projects from“973”Program;3 projects from

44、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1 suppot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0 sub-projects of suppot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34 projects from“863”Program;3 Xinghuo projects,1 key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

45、reign Experts Affairs;25 major and key projects from STCSM;5 projects from some other commission of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are underway.The award ratio of the NSFC project is at the top among the same decipline,which suggets the high level of basic research of our school.Awards:During the pas

46、t six years,the school has made a great achievement in research application.We won the National Sci-Tech Progress Award(II)7 times and won 61 award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CAD/CAM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ided Clinical Engineering System for Customized Prosthesis”and“Aerodynamic Design Technology

47、and Application for Multi-stage Centrifugal Compressors”have been awarded National Sci-Tech Progress Award(II).“Development of High Grade Automotive Sheets in Bao steel-Varieties,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has been awarded National Sci-Tech Progress Award(I),“Research on Lean Forming Tech

48、nology of Automotive Sheets and Its Application”has won National Sci-Tech Progress Award(II)”.Publications:The school pays much attention to basic research and encourages faculty members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2006 年科研年报 9and students to publish high level monographs and papers.During the past six years,20 monog

49、raphs and 30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been published.In 2002,“Adsorption Refrigeration”and“Automobile Tribology”are supported by the fundation for academic publications from the Min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ST)and NSFC.In 2004,“Forming Simulation of Auto Body Panel”is awarded the research mono

50、graph from NSFC.In 2006,three new monographs,“Principle and Design of Upward Air Supply System”,“Manufacturing the Future”and“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 for Remote”,are published.In 2006,253 papers are indexed by SCI,and 674 papers are indexed by EI.There are 105 ISTP papers,84 citations from SCIC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