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共7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242939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2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共7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共7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共7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共75页).doc(7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绪论一、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演变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文学的起源、发展阶段、特点,文体的演变,文学观念的演变2 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及古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无不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如诗经楚辞史记汉书等作品。通过神话传说可以了解远古时期先民的生存状态、宗教观念,诗骚、史传、诸子、诗、词、赋、曲、戏剧、小说等3 了解人类不朽的情思与精神,陶冶情操郑振铎:文学乃是人类最崇高的最不朽的情思的产品,文学史了解往哲的伟大精神与崇

2、高的创作成就。文学是人学,是人类心灵、精神的外化形式。历史在变迁、人类在演进、环境在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学亦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态和面貌,但其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无古今之分、无中外之别,这就是本于生命、人心的不朽的内在精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因为有此心、此理的存在,我们才能对古人的作品产生感动和共鸣,并引发审美享受。学习古代文学就是要与往圣先贤对语,与天地精神往来,陶养自我人格,提升生命境界,终生受用不竭。二、 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1 以作品为主,在对历代文学发展线索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多读多背(记诵能生才识)2 充分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把握作

3、品的真正内涵3 史学思维古代文学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进的,必须将之放在历史发展的序列中理解把握文学演进的脉络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成就及其地位4 文化学视角文学演进与整个文化演进息息相关,文学作品往往渗透深刻的文化内涵,应在广阔的文化学背景下了解文学。因此,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 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三、 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1 外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影响,地理环境影响等等)2 内部因素(文体演进、各朝代代表性文学样式、地域文学差别)3 演进动力民间文学发展的推动(活水源头):雅俗

4、互动外来文学的影响4 演进途径各种文体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各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体制与功能,这构成了文体之间的界限。曹丕早在典论·论文里就说:“奏议宜雅,书论宜 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复古与创新: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专门就文学的通与 变,也就是因与革、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主要表现在诗文领域。文与道的离与合: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 系。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以后,文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 着文学本身的演进。文学或与道离,或与道合,离与合又有程度的不同。

5、四、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1以文学本身发展变化为断限根据分三古:上古,杂文学,孕育发展,特点古奥中古,文学自觉与繁盛,以典雅为特色近古,市民文学,个性张扬,俗文学兴盛2以朝代分期 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明清文学、近代文学先秦文学概说一、 中国文学的起源习惯上将上古到秦统一六国以前的文学现象称作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起源和孕育期,中国文学的传统、审美意识、文学形式、风格等形成。1 口头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礼 记·郊特牲)据说是神农时代一首农事祭歌。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6、,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皇甫谧帝王世纪) 康衢谣:“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列子·仲尼篇)传为舜所歌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 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 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吴越春秋卷九)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 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较可信的夏代诗歌遗文。属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2 文字的产生与书面文学的出现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7、之一。汉字的起源悬而未决,周易、韩非子吕氏春秋、说文解字说文字是黄帝史官仓颉所造。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的记事文字; 商代中期的青铜器铭文也只有两三字,直到商代晚期,铭文仍很简单。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分途发展。3 诗乐舞合一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的。

8、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是传说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 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仅三人手持牛尾,边舞边唱。其内容从八阕乐 曲的题目来推测,“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的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即遵循自然法 则;“达帝功”以下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 舞一体的原始形态。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

9、大韶云:“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庶尹允谐。”箫韶即大韶,九成即九章,是帝舜时乐官夔所作。这套乐曲也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演奏时,有钟磬琴瑟管笙箫鼗鼓柷敔 等乐器,有人唱歌辞,有人化装为各种鸟兽和凤凰起舞。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记载吴公子季札对其内容和意义的评论,认为此曲“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 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如天之无帱也, 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据论语·八佾记 载,孔

10、子也曾称赞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颖达疏去:“乐之为 乐,有歌有舞,歌以咏其辞,而声以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这段话 具体论述了大韶诗、乐、舞三者一体的盛大场面。礼记·乐记云:“诗, 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形态与作者文化发展轨迹:巫史文化(夏商原始宗教文

11、化)史官文化(周代礼乐文化)士文化(春秋战国)散文:占卜记录叙事说理,卜辞史传诸子, 诗歌:宗教颂赞祷祝政治叙事言志抒情,诗经楚辞, 作者:巫史士;集体创作到个性创作三、 先秦文学发展轨迹夏商文学:原始宗教文化。涂山氏候人歌,夏孔甲破斧歌。夏启九歌,诗经·商颂五篇用于祭祀;周易中的某些卦爻辞有商代韵文。散文:尚书·禹贡甘誓据说是夏代遗文;商代有商书,其中盘庚记载盘庚迁都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西周春秋文学:史官文化,礼乐文化。以和谐典雅为特征。诗歌以诗经为代表;历史散文有尚书·周书、百国春秋(现存为鲁春秋),左传国语;诸子散文有老子论语墨子。战国文学:士文化,百家争

12、鸣。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楚辞。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十分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的 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清人章学诚说:“盖至战 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 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文史通义内篇诗教上)第一章 上古神话一、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初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人类和自然界的斗争。如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平治洪水、太阳神、火神等等,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形象具有神格。传说故事:产生较

13、晚,大都叙述古史事迹和英雄行为。后来神话的故事辗转相传,神话中的神变成人,如西王母(豹尾虎齿善啸),传说中的人成了神,如黄帝,于是神话传说混淆起来,界限颇难分辨。中国古代神话的材料尤其显著。神话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情况下,人们出于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的惊奇和恐惧,幻想出有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力量,对之加以膜拜,由此产生神话。神话故事是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产生于初民的生产劳动和生存斗争过程中,如有巢氏的构木为巢,燧人氏的钻燧取火,庖羲氏的网罟捕鱼,大禹治水,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英雄,才能上升到神的世界中去。又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故事,表现了古代人们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

14、神。这些神话故事一面表现了初民对自然现象的恐惧,一面表现了他们勤劳勇敢的坚强性格、丰富的智慧和想象,以及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现实生活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神话的功能和价值:1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与合理性马林诺夫斯基原始心理的神话:“当仪式、庆典或社会、道德准则要求获得证据,证明它们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是现实的神圣的,这时神话便发生作用。”2神话是联系个人和集体为一体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3神话使人们种种不安的情绪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获得宣泄出土资料中的神话:P39中记载神话的古籍我国神话在文字产生之前已广泛流传在人们口头,但文字写定的时期较晚,大多出于战国、秦汉初人的记录。中国古代没有

15、神话专书,神话材料保存较多的是山海经、楚辞、淮南子,此外在穆天子传、庄子、国语、左传诸书中也可找到一些片断。诗经的商颂·玄鸟、大雅·生民取材于神话。山海经共18卷,记载海内外山川神衹异物及祭祀事宜,相传为夏禹、伯益所作,不可信。鲁迅认为是古之巫书。五藏山经5卷最早,约成于战国初,海外经四卷较迟,大荒经四卷和海内经5卷更迟,可能是秦汉人的作品,或为秦汉人增益。书中所记神灵约450多个,人形非人形神约为一比四。神能力广大,奇形怪状,有龙身鸟首,有马身人面,有人面蛇身,有三头六臂。出现时有红光满天,有狂风暴雨。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奇怪的鸟首虫鱼和草木以及异国的奇异风俗,如三首国、一臂

16、国、三身国、无肠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此书对后代小说影响很大,保存了很多接近原始形态的神话材料。对我国神话传播和研究有重要意义。楚辞里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保存了一些神话,天问尤其重要。淮南子成书较晚,对神话搜罗宏富。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就保存在此书: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二、 中国神话及其意蕴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 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 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典型

17、卵生神话垂死化身:盘古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 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羲和御日: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海外东经):“羲和者, 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日入于虞渊之汜(太阳运行由东向西路线)共工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夭文训)解释星系为何多偏移西北、中国地理形势为何西北高东南低始祖神话

18、:女娲抟土造人: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 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78引风俗通)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 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鰲足以立 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训)诗经·商颂·玄鸟、大雅·生民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鲧窃息壤,被

19、杀在羽郊,尸体三年不腐烂,后有人拿锋利吴刀剖开鲧腹,乃生禹。鲧化作黄龙进了羽渊。禹承父志治水,八年三过家门不入。吕氏春秋载,他东到海边,南到羽人裸民之乡,西到三危之国,北到犬戎国。“共工臣名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大荒北经治水途中认识涂山氏,发生爱情,太忙,不容易见面。涂山氏派人到山旁等他,唱着“候人兮猗”的歌,是为南方音乐开始。天问里提到他们的故事。治水成功后被推举为君长,后来到会稽巡视,死在那里,会稽山的禹穴,相传即他的墓地。战争神话:炎黄之战:炎帝

20、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 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战蚩尤: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 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 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英雄神话后羿射日: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

21、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后羿是上帝派来为民除害的神人,神射手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精卫填海: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叫)。是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复仇精神,金石般意志刑天舞干戚:刑天与

22、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海外西经)神话体现的思想观念与民族精神阴阳五行观念、忧患意识(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不同),厚生爱民意识(构木为巢、鉆燧取火、神农尝百草以身试毒、商汤以身祷于桑林求雨及网开三面、后羿求不死之药),先民的反抗精神三、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主客未分,以己观物,万物有灵、天人感应思想 2具体、形象思维 3感性体验 4象征、隐寓四、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散失原因:神话历史化(理性原则下的删削与改造)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轻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修齐治平实用为教,不言怪力乱神

23、,太古荒唐之说不为道,其后无所光大。(鲁迅)道教影响下的仙化:黄帝乘龙上天,西王母神话是文学的渊源,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我们可通过神话得知初民的生活和思想,可以作为古代历史的影子。神话故事对于后代文学艺术的创造给予很大影响。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如希腊神话对荷马史诗的影响,为欧洲后代诗歌、小说、戏剧、雕刻等艺术创造提供了无穷丰富的材料。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中国亦然,古代神话对庄子、屈原文学内容和色彩的影响很大,阮籍、郭璞、陶渊明、李白、李贺、苏

24、轼等的诗词亦然,古代小说、戏曲、石刻、绘画等常采用神话题材,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思考:比较我国古代神话和西方古代神话之异同。第二章诗 经第一节诗经概貌一、诗经产生时代的社会形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产生地域约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诗经基本上都是周诗。 周代社会以农业为主,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瓜瓞诸篇可以看到,周民族靠农业发展起来,从始祖后稷教人民耕种,公刘居豳,古公亶父迁居岐山,到文王、武王最终建立周王朝,与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诗经中大量农事诗如七月、噫嘻、臣工、丰年、载

25、芟、良耜等反映了周人重视农业生产的情形。土地国有,井田制,分封制:一切土地为周王所有,周王分封土地给诸侯和贵族,驱使庶民、奴隶为其劳作、耕种。“千藕其耘”。神道设教的宗法制社会结构:上帝神、祖先神(先王),政治宗教伦理的天人合一礼记·祭仪:子曰:气也者,神之盛者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敬神畏鬼,敬天法祖,尊德奉孝。敬德以配天,奉孝以法祖。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人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王国维殷商制度论:中国政治

26、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团体。人受命于天,称天子,有德者方受命;子孙受命于先王,故法先王。二、编订和体制诗经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产生年代跨度五百多年,作者涵盖社会各阶层,多不可考。周朝乐官制作乐歌、公卿列士陈诗献诗以及

27、由各诸侯国乐师采集来的民歌,最后集中到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由他们对之加工整理,然后编订成书。传有孔子删定诗经之说,在孔子出生以前大概已有三百余篇的定本。而孔子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载:孔子“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能在孔子时代,诗经音乐已发生错乱,于是孔子对其改定,使之合于古乐原状,并以之作为学生教科书。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本来有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笙诗,有目无辞,故现存305篇,都是歌词。根据乐调和内容不同,分风、雅、颂三类。风指十五国风,各诸侯国的土乐,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

28、陈、桧、曹、豳等十五诸侯国的民歌,共160篇。雅,朝廷正乐,指西周王畿乐歌,有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宗庙祭祀乐歌,多为舞曲。有周颂31篇,鲁颂4,商颂5。周初成康时期,社会安定,矛盾缓和,去古未远,神鬼至尊观念牢笼人心,当时的诗歌是为宗教服务的颂歌(周颂、大雅大部分)。后来社会进化、人事日繁,经济政治发展,理性主义萌发,诗歌开始走出宗教领域,进入宫廷、社会。大小雅中的宴会诗、田猎诗以及记载民族开创发展的史诗便是此时期作品。昭穆以后,国势日衰,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王室威望衰弱,礼崩乐坏,诸侯吞并,人民穷苦,人心怨乱,天命观念遭到质疑,人们发出怨天尤人

29、的呼声。古人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便是此类诗歌代表。(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国风大部)。鲁颂、商颂也是平王东迁以后作品。十五国风,豳风最早,西周时期产生,二南一部分属于西周作品,其余大部分为东周时期作品,这些以抒情言志为主的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极高成就。三、诗经的功能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教化的功能。主要用于宗庙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具有典礼、讽谏、娱乐、外交等功能。郑樵通志: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诗大序:下以风刺上,下以风化下,主文而谲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30、陈诗观风:礼记·王制篇: 岁二月,(天子)东巡守,至于岱宗,觐诸侯。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又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献诗陈志: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左传·隐公三年)狄人伐卫灭卫。卫之遗民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左传·闵公二年)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

31、郑人为之赋清人。(同上)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左传·文公六年)讽谏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小雅·巷伯)矢诗不多,维以遂歌。(大雅·卷阿)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献诗陈志以讽颂为主,讽多于颂。赋诗言志:春秋中期外交宴会中指定篇名使乐工奏乐称为赋诗。颂多讽少,多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但要引用诗句准确得体表达本国或自己愿望。公享之。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重耳拜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蔡、吴、唐三国攻打楚国,楚昭王逃亡。)昭王

32、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左传·定公四年)学诗的风气在春秋时期上层社会非常流行。孔子告诫弟子“不知诗无以为君子”,“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泰伯)教诗明志:国语·楚语记庄王使士亹傅太子箴,士亹问于申叔时,叔时说:“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名明其志。”读诗可以明志。孔门用于修身和致知教化。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

33、重诗义,故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演变出后世“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四、诗经与乐舞的关系春秋中叶以前,诗乐舞合一。孔子“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墨子:“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郑樵通志·乐略·乐府总序:“古之达乐三:一曰风,二曰雅,三曰颂,所谓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皆主此三者以成乐。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自后稷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八音六律为之羽翼耳。仲尼编诗,为燕享祀之时用以歌,而非用以说义也。诗乐舞关系密切,时代愈是古远

34、的作品,与乐舞的关系愈是密切,如颂与雅中诗大部分是乐官和贵族为乐而作的歌词。南、风诸作,时代较晚,多为民间歌谣,采集以后再由乐官来配乐,或者有些在民间已有乐谱再经乐官加以审定。总之,风因诗而为乐,雅颂因乐而为诗,大体上符合诗经的实际。五、秦以后诗经的传播汉初传授诗有四家。今文三家:齐辕固生、鲁申培公、燕人韩婴,三家之学立于学官,盛行一时。鲁人毛亨、赵人毛苌传授的属于古文家,初为民间学派,东汉后渐盛,为官方承认。三家诗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毛诗一派的传本。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1 宗教祭祀诗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

35、先公先王的德业功绩。如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丰年(秋收后报祭鬼魂)等。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2 农事诗 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如七月等。3 宴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飨为主要内容,反映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体现周初靠血缘亲缘关系、礼乐以及通过这些活动巩固统治的目的。如小雅·采菽赞诸侯来朝周王赏赐,彤弓赞周王宴会赏赐有功诸侯,小雅·鹿鸣等。4 怨刺诗 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反映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变风、变雅之作,反映丧乱,针砭时

36、政。雨无正(小雅·节南山之什):侍御近臣痛感时事日非,批判君王暴虐、刑罚不平。大夫刺幽王。何草不黄,西周末征夫苦于征役不息愁怨而作。伐檀硕鼠怨恨社会不公,民不堪重负。墙有茨南山载驱讽刺齐襄公兄妹乱伦,黄鸟讽刺秦伯以良臣为殉的残忍。5 征役诗 或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强烈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或写征夫厌战、思妇闺怨情绪。卷耳伯兮东山采薇6 婚恋诗 比重较大,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恋爱约会),周南·汉广秦风

37、·蒹葭(爱情可望不可即),鄘风·柏舟郑风·请仲子(恋爱受阻)谷风氓(弃妇)7第三节 诗经选析 一 周南·关雎本诗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的首篇,属周南。全诗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并且兴中有比。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以对荇菜的勉力求取,隐喻“君子”的努力追求“淑女” 诗篇还应用了双声、叠韵和叠字,如“参差”、“辗转”、“窈窕”、“关关”等,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讨论: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此应如何理解?目前的新解释 A 认为关雎是三月成妇祭之歌,主要理由: (1)

38、“大夫以上三月见祖庙之后乃始成昏”,在这三个月中,男女不能同房,否则就是“非礼”行为,如左传载,郑公子忽娶陈侯之女,“先配(共寝)后祖”,就遭到陈国大夫指责“非礼也,何以能育” (2)上古婚礼不举乐 B 对“关关雎鸠”的新理解 雎鸠本是凶猛之鸟,关雎乃是以雎鸠之求鱼象征男子求爱,而汉儒却视其为贞鸟,并视“关关雎鸠”为雄雌和鸣,以喻夫妻和谐,雎鸠由猛禽转变为贞鸟,这是由历史变迁而造成文化误读的范例。 用鸟的食鱼、啄鱼来象征男子求爱,有征服与占有异性的意义在内。而汉代早已由野蛮转向文明,那种野蛮的性掠夺、性征服,自然不能被儒家君子所赞成,于是鱼鹰转换为具有“鸳鸯之性”的鸟,这种误读,反映了民族社会

39、生活及婚姻观的变化与民族追求和谐、温柔的心理趋向。二 周南·芣苡1 解题 本诗是一曲妇女集体劳动生活的赞歌。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田家妇女兴高采烈采集车前子的劳动画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2 艺术特点 A 全诗色调清丽,风格明快,意境非常优美,具有艺术感染力。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 此诗之妙,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B 全诗纯用赋的手法直接描写劳动扬景,语言极为凝炼准确,通篇只换了“采”、“有”、“

40、掇”、“捋”、“袺”、“襭”六个不同动词,条理清楚地再现了采集车前子先拾、后捋直至兜起衣裳襟满载而归的劳动进程,生动描绘了轻快利索的劳动姿态,传达了采集者的喜悦心情,而重章叠句的运用,也使全诗造成一种急促明快的节奏和回环往复的悠扬曲调。 三 卫风·氓 1 解题 氓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我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一首弃妇诗。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 2 思想内容: 全诗通过弃妇自述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直至被休弃的全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遭遇,深刻批判了夫权制,同时对男尊女卑思想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3 讨论 A 结合作品,分析男女主人

41、公的性格特点 B 此诗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请指出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C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得到前人的称赞,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因为这四句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第三、四章分别以它们起兴,这不仅符合女主人公身份,容易从身边的常见之物引出所要歌咏的内容,而且兴中有比,表现了女主人公容貌和婚姻的变化,起到了形象化的对照作用。 4 艺术特点: 氓运用对比和比兴手法,以细腻的心理和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氓”和女主人公这两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他虚伪狡诈、凶残卑劣,“氓”的形象是夫权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夫权制的罪

42、恶。 女主人公是一个被夫权欺凌迫害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她的性格在诗中是发展变化的。结婚之前,她纯真痴情,热情勇敢(“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同“氓”结婚后,诗中着重描绘她性格中吃苦耐劳、忠贞善良的品行(“靡室劳矣”“夙兴夜寐”)。但被休弃的无情打击终于使她变得深沉刚毅、冷静理智,她看透了“氓”的虚伪丑恶,追悔自己的轻信,痛斥“氓”的卑鄙行为,既不哀求,也毫不留恋,采取了断然决绝的态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通过亲身血泪的教训,认识到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关系,并由此告诫妇女们“无与士耽”,显示对夫权压迫的强烈反抗。 5 补充“七出” 和“三不去” “

43、七出” 不顺父母、无子、淫佚、妒嫉、恶疾 、多言、盗窃,只要犯其中一条,原则上就能逼妻子离婚 “三不去” 1 有所取无所归 2 经三年之丧 3 先贫后富 若遇“三不去”,即与其他离婚条件一起同时作废,这叫“礼应留之也”四 邶风·谷风1解题:此诗写弃妇述说自身婚姻的不幸遭遇,细致抒发了主人公哀怨、悔恨、痛苦的复杂心情,反映了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地下。2艺术特色:本诗叙事抒情相结合,大量运用比体。首句起兴,暗喻丈夫对弃妇的情感态度,自然贴切,奠定了悲剧的基调。用赋的手法叙述主人公的遭遇,描写其心态,采用对比手法凸现其不幸,刻画了一个隐忍善良悲苦而又不幸的女性形象,具有典型性。五 王风

44、83;君子于役1 思想内容 此诗通过一个山村妇女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从一个侧面揭露和控诉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残酷徭役的怨恨。 2 艺术特点 A 细腻的心理描写。 全诗两章,首章侧重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心情,末章侧重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关切心情。诗中通过女主人公“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其有佸”、“苟无饥渴”等内心独白的方式,把她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忧虑,以及内心的惆怅、痛苦等种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地揭示出来。 B 诗歌还巧妙地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 诗中描绘了农村黄昏的景色,勾画出一幅生动清晰的画面:在静谧的黄昏,一个山

45、村妇女,倚门伫望,她看到太阳落山,羊牛入圈,鸡已回巢,连牲畜家禽都在亲热的鸣叫声中团聚了,却不见自己的亲人回来。她内心的孤寂和痛苦,对丈夫深切的思念,对徭役的强烈怨恨,都在黄昏这一特定景象的触发下一刹那间涌出来,情因景发,景由情生,构成了一种迷离怅惘、深沉绵缈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朴素逼真,富于生活气息和山村情调,读来感人至深。六 秦风·蒹葭 蒹葭是一首表现追求爱人(可引申为理想)不得而苦闷惆怅情绪的恋歌。 艺术特点 这首诗运用赋中见兴的手法,通过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咏叹,绘出一副朦胧缥缈的意境,情调凄婉动人。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觅之无踪

46、的伊人从物象上、色泽上点名时序和环境,渲染出肃飒之秋景,这一切又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的追求融为一体,烘托了诗人寂寥怅然若失的心境。诗人以“从”(寻求)作为全诗意与境交织融合的纽带,因“从”而见景,缘景而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意境,读之只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诗重章叠句的结构,增添了诗歌回环变化的音韵美,同时也深化了诗的内容和意境。叠字状物生动自然,体现出一种音声美。 七 豳风·七月 1 解 题 七月是一首农事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 思想内容 这

47、首诗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西周初年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奴隶们的悲惨生活图景。真实地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的残酷压榨与剥削,深刻地揭示了西周奴隶社会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3 艺术特点 A 七月直赋其事,用赋的手法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把风俗景物和奴隶的生活结合起来,朴实、生动地描摹了西周奴隶的生活状况。 B 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诗中对奴隶和奴隶主在衣食住等方面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把鲜明的倾向性熔铸于朴素的描述之中,精确地展示了两大阶级的锐对立,表现了对现实的清醒态度和批判精神。 C 七月在叙事中运用景物衬托和暗传的手法来增加诗歌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曲折地吐露了奴隶们不平和愤怒的感情。作者还特别着重于风俗景物和节令变化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