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讲课稿.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5236081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讲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讲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讲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讲课稿.doc(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第四章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细胞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机体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人类疾病的发生,正是在各种内外环境致病因素作用下,造成机体组织细胞内正常代谢机能紊乱,以至发生细胞病变的综合表现。基因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蛋白质是基因功能的主要体现者。亦即,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最终体现为蛋白质的各种结构特征和功能活动状况。因此,在以遗传因素为主导因素或主要病因的疾病中,基因突变的直接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就是改变了由其所编码的多肽链的质量或数量,导

2、致蛋白质的功能结构异常。而细胞生理活动的异常及机体遗传性状的改变,则是蛋白质功能结构异常的结果。Physiological,Genetic,andDevelopmentalHomeostasisAlogicofdiseasemustbebasedonrelationshipsbetweenphysiological,genetic,anddevelopmentalhomeostasisandonprevalentcultures.Susceptibility,madeupofaccumulatingeffectsofgenesandexperiences,becomesadiseasewhos

3、eformdependsonthespecificityofthegenesandexperiencesaswellasontheindividualityofontogeny.Theseelements,whichcanbeseentocomprehendWaddingtonsthreetimeframes-thepresent,thelifetime,andthebiologicalpast,inanarrangementthatallowsthephysiciantoanalyzeeachcaseaccordingtotheindividualarrayofconstituents,wh

4、ichistosay,totheindividualityofthecase,whichitselfshouldhelpinthechoiceoftreatment.Isitnotalsoplausiblethatsoindividualananalysisofapatientsdiseasemustleadthedoctortoobservethespecificityofthepatientasaperson?第一节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基因突变对蛋白质所产生的影响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直接影响了相关功能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导致蛋白质产生异常的功能效应;导致组织细胞蛋白质表达类型的改变;

5、涉及到蛋白质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与相应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机制的认识,将有助于较为深入地理解基因突变导致遗传病发生的分子细胞生物学途径。一、突变导致生成异常蛋白基因突变是蛋白质突变的根本原因;而突变蛋白(mutantprotein)的形成,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基因突变影响正常蛋白合成,导致细胞功能损害并引起机体疾病发生的两种基本的机制是:突变影响、干扰了RNA的正常转录以及转录后的修饰、剪辑;或直接改变了被编码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组成和顺序,从而使其正常功能丧失,即所谓的原发性损害(primaryabnormalities);突变并不直接影响或改变某一条多肽链正常的氨基酸组成

6、序列,而是通过干扰该多肽链的翻译合成过程;或翻译后的修饰、加工;甚至通过对蛋白质各种辅助因子的影响,间接地导致某一蛋白质功能的失常。相对于原发性损害机制,其被称之为继发性损害(secondaryabnormalities)(表4-1)。表4-1突变与疾病的关系突变涉及的步骤原发损害病例继发性损害病例核苷酸序列转录、RNA剪切地中海贫血、HPFH转录的调节急性间隙性卟啉症mRNA翻译地中海贫血翻译的调节急性间隙性卟啉症多肽多肽链折叠LDL受体突变2型翻译后修饰Ehlers-Danlos综合征三维空间构象亚单位聚合、亚细胞定位胶原形成缺陷亚单位聚合和亚细胞定位的调节Zellweger综合征、I细胞

7、病生物学功能蛋白质降解Tay-Sachs病蛋白质降解的调节未知(一)基因突变影响功能蛋白质的正常生物合成通过原发性损害机制造成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原发性损害机制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之一是:突变造成了某些蛋白质合成的异常减少。例如,-地中海贫血症的部分原因,就是由于突变减少了正常-珠蛋白的合成所致。这可能与这些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相对稳定性下降有关。与之相反,其另一种表现形式则是:突变使得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异常增加。如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症(HPFH;OMIM#142470)即是如此所致。这可能是因为在特定的发育时段,表达了不该表达的基因。通过继发性损害机制造成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其主要

8、表现形式是突变改变了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速率。通常情况下,决定某种蛋白质合成速度和效率的并非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本身,而是对该基因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的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element)和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factor)或其他相关因素。如果这些调节因子或因素发生改变,同样地能够影响这些蛋白质的正常功能。急性间隙性卟啉症(acuteintermittentporphyria,AIP;OMIM#176000)是一种AD遗传病。其相关基因定位于11q23.3。90的个体表型可正常,仅10的个体表现间隙性发作的临床症状。正常情况下-氨基-酮戊酸(-aminolevul

9、incacid,ALA)合成酶催化甘氨酸与琥珀酰CoA生成ALA,再转化为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PBG);后者可在PBG脱氨酶作用下逐级合成血红素(heme)(图4-1)。图4-1血红素的合成与急性间隙性卟啉症的发生AIP患者由于缺乏PBG脱氨酶,使细胞内的ALA及胆色素原不能正常转化为血红素,导致其血红素含量下降;而血红素下降,则反馈性地调节ALA合成酶表达增强;ALA合成酶增加的结果,又促使了ALA和胆色素原的大量合成和严重积聚,以致疾病的发生。该病可被某些物质或药物所诱发。即当服用这些药物后,由于肝脏中以血红素为辅基的氧化反应参与了药物的代谢,使因对血红素的消耗需求增

10、加而含量减少,致ALA合成增加。故而往往会呈现为服药后症状的出现或症状加重的间隙性发作。由此可见,AIP虽然是由于ALA合成酶合成增加直接所致,但其根本原因却是PBG脱氨酶缺陷间接作用的结果。(二)基因突变引起功能蛋白正常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结构的原发性损害蛋白质多肽链中特定的氨基酸组成序列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三维立体构象,是蛋白质行使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前提,也是反映蛋白质功能状态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如果基因突变使其一发生了改变,都可能导致蛋白质正常功能的异常或损害。最常见的形式是:构成球蛋白分子非极性疏水区内的1个或1个以上的非极性或疏水性氨基酸,被极性或亲水性氨基酸所取代;或者在该

11、区域有极性或亲水性氨基酸的插入,使得结构原本较为紧密的疏水区形成间隙,导致相应蛋白质稳定性的下降,引起功能的改变。这不仅涉及到蛋白质一级结构肽链中氨基酸组成的异常,而且,也牵扯到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变化。研究表明,20以上的血红蛋白病属于这一类突变。此类突变往往发生于直接为蛋白质编码的结构基因。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结构的继发性损害绝大多数蛋白质在它们翻译合成的过程中或翻译合成后,还须经过一定形式的加工、修饰,才能满足其功能的需要。而许多疾病的发生,却正是因为蛋白质的修饰、加工过程缺陷,继发性地改变和损害了蛋白质的正常结构所引起。例如Ehlers-Danlos综合征型(OMIM#130010)是由于赖氨

12、酸羟化酶的继发性结构缺陷,使得正常胶原分子上的赖氨酸不能被羟化而造成胶原分子间的连接障碍,无法满足细胞组织间胶原网络结构形成的需要,最终引起结缔组织的结构改变和功能紊乱所致。(三)基因突变影响蛋白质的正常亚细胞定位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合成后,只有经过准确的修饰加工,正确的折叠,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或结构形式,被定向地转运到其特定的空间位置,才能发挥、行使它们各自的正常生理功能。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能导致蛋白功能的异常。影响蛋白质细胞内转运的原发性缺陷蛋白质的细胞内定位,是由其多肽链的氨基酸组成序列所决定的。例如,一些由细胞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在其多肽链氨基端,均含有一段可被线粒体膜

13、受体识别的特殊氨基酸序列,称为导肽(leadersequence或targetingsequence)。这是线粒体蛋白转运所必需的。如果导肽序列的编码基因DNA发生突变,就会导致相应的核编码线粒体蛋白的线粒体导入障碍,从而影响到线粒体的正常功能。甲基丙二酸尿症(methylmalonicaciduria;OMIM#251000)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是由于机体内甲基丙二酰辅酶A羧基变位酶(methylmalonylCoAmutase)缺乏,使得甲基丙酰CoA不能够转变为琥珀酰CoA,造成甲基丙二酸(methylmalonicacid,MMA)在线粒体内的堆积所致。然而,究其根本,则是因

14、为MM-CoA变位酶氨基端导肽序列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出现错误使该酶不能进入线粒体所致(图4-2)。图4-2MMA-CoA变位酶与琥珀酰CoA的合成影响蛋白质细胞内转运的继发性缺陷与上述核编码线粒体蛋白的定位机制不同,另一类型的蛋白质定位,是由蛋白质翻译、合成后的修饰所决定。如溶酶体内的酸性水解酶就是通过这一机制实现其胞内转运定位的。正常情况下,酸性水解酶在合成后通过内质网的转运过程中,首先经过糖基化作用,形成带有甘露糖的糖蛋白;该糖蛋白再经磷酸化而形成-磷酸-甘露糖(M-6P);M-6-P残基进而与内质网膜上的M-6-P受体结合,并以出芽的形式形成胞内囊泡;胞内囊泡与溶酶体融合后释放酸性水解酶进

15、入溶酶体。由此可见,酸性水解酶的糖基化及磷酸化是其实现正常转运定位的关键步骤。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由于催化甘露糖磷酸化的酶缺陷,结果使得酸性水解酶不能够正常进入溶酶体,而经由非正常途径释放积聚于细胞中。溶酶体酸性水解酶涉及到多种物质的分解代谢。其异常分泌,必然地会导致严重的细胞生物学损伤效应。此类患者可有骨骼发育异常、生长迟缓和智力低下等多种临床体征表现。体外培养的患者细胞中会看到异常的溶酶体或包涵体(inclusionbody),故称之为包涵体细胞(inclusion-cell,I-cells)。包涵体细胞病又简称为I-细胞病。(四)突变影响功能性辅基基团或辅助因子与蛋白质结合或解离的突

16、变许多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同某些非蛋白辅助基团(prostheticgroup)或辅助因子(cofactor)的结合或解离。例如,珠蛋白只有在和血红素结合后,才能形成具有气体携带功能的血红蛋白。因此,凡是影响到多肽链与辅助基团或辅助因子结合解离的突变;或使辅助基团与辅助因子的形成、转运过程发生缺陷的突变,都可能成为遗传病发生的分子病理学机制。影响辅助因子与蛋白质结合解离的原发性突变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同型胱氨酸尿症(homocystinuria,OMIM#220100),是由胱硫醚合成酶(cystathioninesynthase)缺陷引起的一种氨基酸代谢病。该症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多

17、器官损害。其分子病理学机制,是由于基因缺陷而致胱硫醚合成酶与其辅助因子磷酸吡哆醛(pyridoxalphosphate)的结合障碍(图4-3)。大剂量的吡哆醛(维生素B6)对该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图4-3胱硫醚合成酶缺陷与同型胱氨酸尿症影响辅助因子与蛋白质结合解离的继发性突变某些情况下,那些可催化蛋白质分子辅助基团或辅助因子合成、转运的酶缺陷;或者催化蛋白质与其辅助基团及辅助因子结合解离的酶缺陷,也会影响到蛋白质功能活性的获得,从而表现为一种继发性的功能损害。(五)突变影响蛋白质分子与其功能性亚基及其他因子之间结构组成关系的突变影响蛋白质各组成亚单位之间相互组装的原发性突变对于那些由2个以上

18、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来说,其分子构象的改变,往往会影响到亚单位之间的相互聚合,使之不能形成正常的功能结构复合体。例如,pro1(I)和pro2(I)基因的突变,会致使它们聚合形成I型胶原的组装受阻,造成骨发育不良,引发多种临床病理症状。导致组装后复合蛋白功能结构失常的继发性突变某些多肽链(亚单位)的遗传缺陷,或许并不直接影响蛋白质功的聚合与组装,但是在组装后却会造成复合蛋白整体功能结构的异常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从而表现为继发性的突变损伤效应。较为典型的例证如Zellweger综合征(OMIM#214100)。其已经基本确认的相关易感基因分布于包括1q22;2p15;6q23q24;7q21-q22

19、在内的染色体区带。二、突变导致蛋白产生的异常功能效应影响蛋白质功能而产生多种不同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突变表现形式,主要地可归纳为:导致功能丢失的突变、造成功能增强的突变和产生新特征的突变(图4-4)。兹依次分别简述如下:图4-4影响蛋白质功能而产生多种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突变(一)功能丢失突变功能丢失的突变(loss-of-functionmutation)是一种最常见的突变表现形式。无论是由编码序列区域,还是调节序列区域的突变,大多都会导致蛋白质正常功能的丧失。同时,由于丧失正常功能的突变蛋白稳定性的降低,也使得相关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含量相应地下降。(二)功能增强突变功能增强突变(gain-o

20、f-functionmutation)是因突变所产生的蛋白活性异常增强而导致的细胞生理、生化表型改变现象。尽管与功能丢失突变相对而言,该类突变较为鲜见,但是却也同样是造成细胞正常生理、生化过程紊乱,并最终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VonWillebrand病(OMIM#193400)是一种AD遗传病,与之相关的vonWillebrand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的编码基因(12p13.3)存在多种突变形式。其多数并无异常的表型改变,但是,约有/120左右的个体,会出现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临床病理症状。临床病理分析表明,此类患者体内vWF活性异常增高,使与血小板的结合能力相

21、应地增强。当机体损伤出血时,血小板会因与vWF的强力结合而难以解离出来,以致不能够接触、依附于血管内皮而发挥其止血功能。突变导致蛋白功能异常增强,其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质变效应;二是量变效应。前者是由于突变造成蛋白质结构的改变所致;后者则是因为调节序列区域突变,使蛋白合成数量增加的结果。(三)新特征形成突变形成新特征突变(novelpropertymutation)是使蛋白质形成新的异常特性的突变类型。例如镰状红细胞贫血症,其-珠蛋白链基因点突变导致的异常血红蛋白,也具有一定的氧合运输功能。但是,在氧分压较低或缺氧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出相互聚集的特性,并因此而造成红细胞的镰状变形损伤,以致发生溶

22、血性贫血。此类突变亦较为罕见。三、突变导致组织细胞蛋白表达类型的改变总体而言,蛋白质可被相对地划分为两类,即持家蛋白(housekeepingprotein)和奢侈蛋白(luxuryprotein)。持家蛋白产生、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组织细胞类型之中,为细胞一般正常结构和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的维系所必需。例如,核酸聚合酶蛋白、核糖体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等等。而奢侈蛋白则仅仅表达、存在于某些特定的组织细胞类型,是特异组织细胞类型分化及特殊生理功能的标志。活跃地表达、合成于网织红细胞中的、家族珠蛋白;B淋巴细胞中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等等即属此类。基因突变往往可能导致正常组织细胞

23、蛋白表达类型的改变,继而引起细胞功能特性的异常,甚至发生病理改变。(一)奢侈蛋白突变具有组织特异性的奢侈蛋白的突变,不仅可引起其原发细胞组织内部的结构及生理功能异常和细胞功能特性的丧失,而且也能够累及其他细胞组织的正常结构或生理功能。更有甚者,奢侈蛋白的突变还可在不影响其原发组织细胞一般结构或生理功能的情况下而造成对其他细胞组织的损害。苯丙酮尿症即为最典型的例证:患者肝、肾中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缺陷,造成的后果则是病人智力的低下。(二)持家蛋白突变持家蛋白对于维持细胞一般正常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其一旦发生普遍性的突变,势必会对机体产生极其严重的全面性影响和危害,甚至会具有致死性效应。但是

24、,常见的持家蛋白突变,则往往只引发局限的临床效应。其所累及的通常也仅仅是那些该类蛋白起特殊作用,或对该类持家蛋白具有某种特殊功能依赖性的组织细胞。例如,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与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普遍地表达于几乎所有的细胞,参与精氨酸的合成代谢,是为一类持家蛋白。但由于它们在肝组织中的高水平表达,催化肝内的尿素循环代谢,故又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特异性。这两种持家酶蛋白缺陷的直接生理生化效应,往往是导致尿素循环代谢障碍,而不是影响精氨酸的合成代谢过程。四、突变蛋白的分子细胞病理学效应与相应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一)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产生不同的临床表型同一基因座上的同一个基因,如果发生不同的突变形式,往往会

25、产生不同的临床表型而表现为遗传的异质性。例如,发生在-珠蛋白基因座上的-珠蛋白基因的不同突变,可引起完全不同的临床效应。其可有正常、疾病、死亡等多种临床表现形式。这是由基因突变类型所涉及的蛋白质功能位置所决定的。(二)基因突变引发未能预测的临床效应尽管遗传疾病的发生是在一定条件下基因有害突变的必然结果。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却又无法估计和预测到某一基因突变是否能够,或者应该还是不应该引起这样或那样的生理生化异常及与之相应的临床表型效应。即便像血红蛋白病、自残综合征(self-mutilationsyndrome或Lesch-Nyhansyndrome)等这样一些单基因遗传病,尽管现代医学遗传

26、学已经初步阐明了它们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可是迄今为止,人们却依然还不能够解释:为什么HbA突变为HbS后,即会发生血红蛋白在脱(缺)氧状态下的聚合;也不能够理解:患者因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phosphosibosyltransferase,HGPRT)的遗传性缺陷所引起的体内代谢紊乱,为什么却会在临床上表现出强迫性自残这样的异常行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都是有待现代医学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第二节基因突变引起性状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中心法则”是对现代分子遗传学理论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它扼要地阐明了核酸、蛋白质两类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

27、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过程。DNA分子中储存、蕴藏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得以传递到肽链中去。而后者再进一步形成具有生物功能活性的蛋白质,并最终表现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性状。这种信息语言的转换和表达过程,不但是基因控制正常遗传性状发育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也是基因突变引起各种性状异常和临床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一、基因突变引起酶分子的异常酶是生物有机体内具有特殊生物催化活性的催化剂。人体细胞中的每一步生化代谢反应,几乎都需要某种专一性酶的催化才能进行和完成。酶又是基因表达的产物,由结构基因突变所引起的酶分子组成与结构的改变,或由调节基因突变所导致的酶合成异常,都有可能造成相关代谢过程的障

28、碍或代谢程序的紊乱。如果这种基因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中,就有可能传递个后代个体,从而产生相应的先天性代谢缺陷(inbornerrorsofmetabolism)或遗传性酶病(hereditaryenzymopathy)。(一)结构基因突变引起的酶蛋白结构异常酶有单体酶与复合酶之分。前者,仅由酶蛋白组成;后者,除酶蛋白之外,尚含有某种辅助基团或辅助因子。但无论是何种类型,其催化活性都是建立在与其催化功能相适应的特定三维空间构象基础之上的。所有结构基因的突变,除同义突变一般不致引起酶蛋白结构之异常外,其他突变形式都有可能造成酶分子特定立体构象不同程度的改变。空间构象变化引起的酶活性失常,主要

29、地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酶的功能活性完全丧失;尚具有一定的功能活性,但其稳定性降低,因此,极易被降解而失去活性;酶与其作用底物的亲和性降低,以致不能迅速、有效地与之结合,造成代谢反应的延滞;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的亲和性下降,影响了酶的正常活性。(二)调节基因突变引起的酶蛋白合成异常基因是一个可调控的遗传功能表达单位。每一个结构基因的构成,除过其转录序列之外,都还含有侧翼的非转录调控序列。此类调控序列突变,或者使基因转录的启动障碍,不能进行mRNA的合成;或者造成转录速率下降,影响mRNA合成产量。这些最终都导致了同样的遗传学效应,亦即因为酶蛋白的缺失,或酶蛋白合成量的不足而引发的代谢缺陷。二、酶分子

30、异常引起的代谢缺陷人体细胞内的绝大多数生理活动过程,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级联生化反应基础之上的。而在这些级联的生化反应中,其每一步几乎都是在特定的酶或酶系的催化下实现和完成的。因此,酶是实现机体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过程最为直接、极其关键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酶与代谢反应的关系如图4-5所示,作为某种代谢反应的原初底物A,在细胞膜上的转运系统TA(通常也是一种酶或具有酶活性的膜功能结构蛋白)的作用下进入细胞内,然后在酶EAB的催化下,转变为初级代谢产物B;B又在酶EBC、ECD的催化作用下依次转化为其代谢的次级中间产物C和代谢的终产物D。A物质的代谢除了沿上述ABCD这一主要途径进行之外;一

31、定条件下,还可能在其他相应酶类的作用下沿着AFG这一次要的代谢旁路而进行。由此可以看出,每一个代谢过程的反应途径,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中间代谢产物的最终去向,均和参与催化该代谢反应的酶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即在一定条件下,酶能够决定体内代谢反应的类型和反应的途径及去向。同时,从图4-5还可以看出,在体内复杂的代谢反应过程中,各参与代谢过程的物质,往往表现出作为反应底物和反应产物双重属性,以及彼此之间互为底物与产物的交错关系。而这种属性与相互关系,又构成了体内普遍存在的反馈调节机制的基础。图4-5酶与代谢反应的关系(二)酶缺陷对代谢反应的影响酶缺陷造成代谢底物缺乏绝大多数非脂溶性或极性的小分子物质

32、(如葡萄糖、氨基酸等),都必须依赖于膜转运酶的作用,才能进入细胞内作为某种代谢活动的原初反应底物而引发相应的代谢反应。一旦与之相关的膜转运酶缺陷或异常,就造成代谢底物的缺乏而阻碍和影响整个代谢过程的发生,最终引发一系列的疾病症状。例如,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色氨酸加氧酶缺乏症(OMIM#191070),由于患者肠粘膜上皮组织细胞膜上缺乏转运色氨酸的色氨酸加氧酶,使色氨酸不能被吸收。如图4-6所示,作为多种代谢的原初反应底物,其转运障碍,使得细胞内烟酰胺、5-羟色胺等重要物质不能得以正常地合成,从而导致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紊乱。该类病人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小脑运动失调;皮肤粗糙、色素沉积、表皮溃烂

33、等临床症状。图4-6色氨酸代谢示意图酶缺陷导致代谢底(产)物堆积酶缺陷导致的代谢产物堆积,可能造成两种情况的发生。(1)堆积产物对机体的直接危害例如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OMIM#230400),就是因为患者体内半乳糖-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PUT)的缺乏,导致代谢的中间产物半乳糖与半乳糖-磷酸在血液中的大量堆积所致。该病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1/600001/400000;患儿可有哺乳后呕吐、腹泻,继而拒乳等胃肠道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加重,还会出现黄疸、肝硬化、腹水和智力低下等肝、脑损害症状。图4-7示半乳糖的体内代谢途径。图4-7半乳糖的体内代谢途径()堆积底(产)物激发代谢旁

34、路开放有些时候,催化主要代谢途径的酶缺陷所形成的堆积底(产)物,其本身也许并不造成对机体的直接危害。但是,却会导致某些代谢旁路的激活,使得反应沿次要的途径进行,结果形成某些代谢副产物的堆积,并因此而引发相应的疾病。从图4-8所示苯丙氨酸的不同代谢途径可了解到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OMIM#261600)的发生机制:由于患者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缺乏,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进入酪氨酸转化的这一主要代谢途径被正常分解利用,结果导致其代谢旁路的开放,转而形成了苯丙酮酸;因为苯丙酮酸堆积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影响了病人智力的正常发育,表现为智力低下的临床症状。图4-8苯丙氨酸的代

35、谢途径1苯丙酮尿症;2尿黑酸尿症;3白化病酶缺陷导致代谢终产物缺乏在机体细胞内的物质代谢级联反应中,酶的缺陷出现在其整个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或步骤,都可能导致正常反应途径受阻或中断,造成某些必需代谢终产物的缺乏,并因此而引起机体疾病的发生。例如,白化病是因为患者上皮组织黑色素细胞内酪氨酸酶的缺乏,使得酪氨酸氧化受阻,不能产生其正常的代谢终产物黑色素所致。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群体发病率约为1/10000。患者表现为皮肤浅红或白化;毛发淡黄或银白;虹膜及脉络膜浅红、惧光等临床症状。酶缺失导致反馈调节失常在体内代谢的一系列级联反应过程中,形成的某些代谢产物,往往会反过来影响、调节其初始的或前一反应

36、步骤的进行和反应速率,此即所谓的反馈调节。某些酶的缺陷,若导致此类产物生成的减少或缺失,就可能造成这种自我反馈调节作用的失常,扰乱细胞代谢相对恒定、相互协调的运转秩序,从而引起机体疾病的发生。以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adrenalhyperplasia;OMIM#201910)为例,其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体内21-羟化酶的缺陷,使得孕酮及17-羟孕酮不能正常转化形成醛固酮与可的松等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却产生了大量的雄烯二酮和睾酮。患者血液中皮质激素的缺乏,反馈性地促使垂体过量泌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导致了肾上腺皮质的增生。其结果依然不能使皮质激素合成增加,却造

37、成了睾酮等性激素继续大量合成(图4-9)。该病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基因定位于6q21.3。男性患婴刚出生时,其外生殖器正常或稍大。但很快就会体重迅速增长;出现阴毛、腋毛等一系列假性早熟现象。女性患婴一出生即有阴蒂肥大,大阴唇发育等外生殖器异常;多数从岁开始出现阴毛等假性早熟现象;此后,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继而出现逐渐男性化的性畸形症状。图4-9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调节人体及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十分复杂。同一代谢过程的不同反应步骤之间,不同代谢途径相互之间,往往都有着各种形式的相互联系。或互为促进,或彼此制约,形成了以反馈作用为其主要形式的生理活动及调节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各种酶具有至关重要

38、的作用。参与体系反应催化的任何一种酶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代谢反应中某些底物的堆积或产物的缺乏;或者改变正常的代谢途径和反应方向,最终导致机体生理代谢机能的紊乱。然而,无论如何,毋庸置疑的是,“基因突变基因缺陷酶缺陷代谢机能紊乱”是遗传性代谢疾病产生的最基本机制。三、非酶蛋白分子缺陷导致的分子病基因突变除引起酶蛋白分子缺陷而导致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之外,还可以通过影响非酶蛋白分子的结构和数量,从而引发机体细胞的生物学性状改变,并最终导致机体遗传性状的异常。一般,把由非酶蛋白分子结构和数量的异常所引发的疾病,统称为分子病(moleculardisease)。比如由某些运输蛋白、免疫蛋白缺陷所引发的疾病,皆属此类。代谢病与分子病,只是根据相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特性而进行的一种相对的划分,二者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首先它们有着共同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即都涉及到遗传物质的异常;其次许多蛋白质同时兼有作为细胞和机体内某些结构组分、物质运输及生物催化的多重功能。所以,也有人把这两类疾病通称作生化遗传病。(宋土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