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习资料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5234936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2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复习资料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国学复习资料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复习资料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复习资料教学资料.doc(5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国学复习资料-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全国性的“文化热”。近几年来,“国学热”在全国范围内风起云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1984年,深圳大学率先成立国内第一个国学研究所。湖南大学修复岳麓书院,恢复国学的研究教学功能 1992年,北京大学成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更名为国学研究院。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山东大学已有“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又成立“儒学研究中心” 2004年,中国教育部宣布要在海外成立100所孔子学院。 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

2、际,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同时展开。 2006年始,光明日报设国学专版,大力推进国学的研究与传播, 2006年,“北京国学大讲堂”开坛讲学。 每年暑假以国学为名义的夏令营活动近年来频频举行 大学国学研究所、大学国学班、民间书院、儿童读经活动、国学网站、海外孔子学院不断涌现 上世纪90年代末,台湾人王财贵最先发起儿童读经活动,近年他先后在北京、武汉等大城市演讲,使儿童读经活动得以大力推广,促使国学热形成。 儒学内训 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儒商的锻造 儒学与企业管理 中国“贵和持中”的文化精神 体悟中庸之道,打造优秀团队 道学内训 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比较 阴阳五行与企业管理 通往想象的世界庄

3、子 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 逍遥之境界庄子的彻悟 黄帝内经与养生 佛学内训 佛学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 佛法与企业内部协调的关系 心经的企业管理应用 佛禅智慧与经营哲学 禅学与企业家人生境界 国民素质 通过对国学的重视,唤起社会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唤起健全的理想人格,唤起人性中善的力量; 进而通过弘扬国学传统,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 深层原因 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 这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基础来源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来源于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东亚价值观”。 日本和“四小龙”对国学要正名。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1、什么是国学?

4、 国学的二次重兴:二次开放,二次定位。 经济腾飞的精神动力来自于儒家伦理,是对儒家伦理的成功应用和改造的结果。 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 由于西学东渐,中西学术交流频繁,为与“西学”相对待,提出了“旧学”或“中学”的概念。 张之洞: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梁启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清代学术概论) 相对于“新学”而言,“国学”指“旧学”; 相对于“西学”,“国学”指“中学” 章太炎发行国粹学报,出版国故论衡,于是“国学”又有了“国粹”和“国故”

5、的称谓。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还包括中医、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狭义国学,主要指思想层面的传统文化。 精神系统、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终极关怀、道德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 简言之,国学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第三講外圓內方,取象比類國學之圓融思維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惟方式。 思惟:人在认识事

6、物中的思考过程。 思惟方式:人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 民族思惟方式:一个民族长久稳定、普遍起作用的思惟习惯、对待事物公认的观点 易經思惟 周礼曰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东汉初连山、归藏尚存,后失传,仅存周易。 群经之首 对中国人思惟方式影响最早、最直接、最深远。 取象类比、天人合一、阴阳辩证、内向体证、中和中庸等思惟方式,都可从中得到验证 周易思惟框架,易传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使之获得普遍的意义。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易包含有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以此为据,就可以穷尽天地万物之理 易设计了一个宇宙整体模式,提供了一套解决

7、问题的根本原则与根本方法。也是思惟方式问题。 阴阳二爻。阳爻:;阴爻:- 基本八卦、六十四卦。每一卦代表一种思惟样式,其总和构成易的思惟方式。 “易”有三义:变易、简易、不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万物一体的整体性结构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人不同,整体性思维一直是中国传统思维最根本的特征。 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其最高、最典型的理论形式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主要蕴含两重意思: 第一,宇宙整体的状态 天代表自然万物,人是万物中的一物,作为整体的部分

8、或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天人合一”的整体结构是宇宙应有的、本然的状态。 第二,理想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外在状态的内化,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目标。 易传: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人合一”,不意味着人没有意识到自己与他物的区别。 而强调天人之间不是对立关系,是“一天人”、“合内外”,注重天人之间的统一与联系,视天人相互沟通而结为一体。 在“天人合一”整体结构中,人与其他事物相比,不是平列的,而是处于优越地位。 人有理性、有道德、有情感,能够体验天道,是宇宙整体的灵魂。 老子:域中有四大,而人

9、居其一焉。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中庸: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人合一”观念,不仅把天和人看作是统一体,而且是以人为中心要素的整体结构,站在“人道”立场看待“天道”: “天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天道”。中西方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解和解决的不同 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的区别,把自然界当作外在于人的独立对象,表现为一种“天人对立”的二极思维倾向。 受此思惟控制,西方人非常注重对外在世界的逻辑分析,以获取关于外物的知识为根本目的。 古希腊:为知识而知识,形成较系统的认识论和逻辑学理论。 在中国:虽也有人与自然区别或对立的观念。 先秦

10、荀子的“天人相分”。但荀子之后,响应者寥寥,未能成为普遍性思维传统。 绝大多数哲学家强调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 中国传统思惟所理解的对象世界,不是机械性的世界,而是有机性的世界。 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不是纯逻辑的,也不是纯抽象的,而是直观或直觉的,甚至是带有感性色彩的,即意象式的。在主体把握客体的方法、途径上,中国传统思惟表现为直觉性、意象性倾向。 直觉思惟与逻辑思惟相对应。 直觉思维,具有直观性、直接性、跳跃性、整体性、非逻辑性的特点在主体把握客体的方法、途径上,中国传统思惟表现为直觉性、意象性倾向。 直觉思惟与逻辑思惟相对应。 直觉思维,具有直观性、直接性、跳跃性、整体性、非逻辑性

11、的特点。 不重在获得关于对象世界的某种理智性知识以及如何获得这种知识。 重在从天人关系角度确定人在宇宙整体中的地位和人生的价值、意义。 这一特定整体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特点与内容: 在主体把握客体的方法、途径上,中国传统思惟表现为直觉性、意象性倾向。 直觉思惟与逻辑思惟相对应。 直觉思维,具有直观性、直接性、跳跃性、整体性、非逻辑性的特点。 中国传统思维中,有逻辑思维,但就思维的基本倾向及本性看,则是直觉的。 中国传统思维以“体认”与“意会”作为沟通主体与客体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具有直觉思维的性质。逻辑思维 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揭示事物本质,又称抽象思维。 特点: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形象

12、思维具有整体思维的优势: 第一,通过整体观察局部,可以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更好揭示局部的本质。 第二,通过整体联想创造出新的思路。 第三,全面顾及整体关系而起到维护整体和谐的巨大作用。 2、对待互补、相生相胜的辩证结构 从形式而言,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表现为对待互补和相生相胜两种基本形态。 对待互补主要体现在阴阳观念,相生相胜主要体现在五行观念。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事物之间的统一。这种统一性的联结方式有以下几种: 事物对立双方各以对方为自身的条件和前提。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二章 相互渗透的方式

13、。对立的双方表现为质量、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换。 整体要素在相互渗透中,仍然各自保持着自身的独立。 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相互转化的方式。对立双方各自具有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与功能。 极而反者,天之性者。 黄老帛书经法论 程颐:物极必反 程氏遗书 (2)相生相胜 用五行理论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思惟中最基本、最古老的观念之一。 五行关系反映着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整体要素之间的关系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肯定、相互促进的关系或趋势。 顺序: 木火土金水 西方文化强调事物间的对立关系。 中国文化强调事物在对立基础上的统一性。 从思维方式上说,西方人观念

14、可以概括为“非此即彼”,中国人观念概括为“即此即彼”或“亦彼亦此”。 在先秦儒家中,易传的变易观念最突出,在理论形式上也最完备。 “易”有三义:变易、简易、不易。 “变易”乃最根本的意蕴之一。 易传明确把宇宙整体看做是一个运动变化的大过程。 阴阳调节模式 阴阳是对宇宙整体对立互补结构的表征,又是对字宙整体自身功能的表述。 阴阳作用于整体的过程不同于外力推动,而是表现为整体自身的调节功能。 作为整体内部的对立双方,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从而推动整体运动。 中国传统崇尚变易的系统过程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物极必反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既是自然的变

15、化规律,又是人事变化的规律。 四、直觉体证反求诸己的内向性思维 1、中国内向性思维倾向: 注重内向自求,重“心术” 反求诸己、反身而诚 认为自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 亦即把握了外界事物的本体。 儒家: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 道家: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 返回到人自身的致思倾向:静、思、悟、忍。 安分守己、知足忍让、重义轻利 2、西方外向性思维倾向 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方式为开放型 海上扩张,对外侵略、殖民与霸权主义 求变心理,好动性格:动、争、斗 全球观念,宇宙意识。第四講明哲保身,吐故納新國學之養生修煉 第一福:长寿 第二福:富贵 第三福:康宁 第四福:好德

16、 第五福:善终 一、何为养生 生: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育、培养、调养、补养、积蓄。 养生:遵循生命自身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1、阴阳协调,顺乎自然 吕氏春秋尽数: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 人和自然都是“炁”(气)的产物,人在天地之间,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 因此,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受自然法则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规律。 四时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

17、风、寒、暑、湿、燥、火,时刻威胁着人的健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邪气”。 理虚元鉴卷上知防: 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人体自身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中医叫“卫阳”或“卫气”。 卫就是保卫。 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在“六淫邪气”中,人体最怕湿邪。 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驱风,有燥润燥,有暑清暑。 有湿难办,而且湿邪无孔不入。 湿邪伤人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成寒湿。冬天时气候干燥,再冷都能接受,但如湿气重就很难受。 湿气遇热成湿热,好比夏天的桑

18、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时来得痛快。 2、形神兼顾,养性为先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艺文类聚养生 形神共养,不意味着把形、神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总体而言,养生学以养神为首务。 养生家认为,心神统率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而为一身主宰,所以调养心神,不但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还有助于调养形体。 所以养生首务是养神,调形必先调神,养身需先养心。 疾病原因: 人体外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邪气; 人体内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疾病的原因,内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

19、、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不能适应时,脏腑气血功能就会紊乱,导致疾病发生。 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 五脏病变很多都由于情绪波动而产生。若任其发展,甚至会危及生命。 养生家创立保持精神恬愉、心理健康的“情志”调畅养生法,如精神内守、舒畅情绪、排泄忧闷、积极有为和涵养道德等。 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 五脏病变很多都由于情绪波动而产生。若任其发展,甚至会危及生命。 养生家创立保持精神恬愉、心理健康的“情志”调畅养生法,如精神内守、舒畅情绪、排泄忧闷、积极有为和涵养道德等。 喜为心志,心能表达

20、人的喜悦之情。 心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抗病能力提高,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性下降; 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创造力强; 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 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人在高兴时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 过喜则伤心,常有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多汗、胸闷、头晕、头痛,甚至神志错乱,喜笑不休,悲伤欲哭,多疑善虑,惊恐不安等症状,可导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严重者还危及生命。如大喜时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中医称之为“喜中”。 怒为肝志,肝表达愤怒的情志。 怒是人遭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达到时所表现的、以紧张情绪为主的一种情志活动。 暂时而

21、轻度的怒,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有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 大怒、过怒易伤肝。胸胁胀痛,烦躁不安,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有的则会出现闷闷不乐。 唾液减少,食欲下降,胃肠痉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 长此以往,会使人患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诱发中风、心肌梗死等,危及性命。 忧为肺志。肺是表达忧愁、悲伤的情志的主要器官。 肺开窍于鼻,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忧愁悲伤哭泣过多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 愁一愁,白了头 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 肺主皮毛,悲忧伤肺,可表现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

22、肤病上。情绪抑郁、忧愁悲伤可致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使人面部皱纹增多。 恐(惊)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 肾主前后二阴。惊恐过度会耗伤肾气,使肾气下陷,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肾藏精,生髓充脑。人受惊吓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严重的惊恐,还会导致死亡。思为脾志 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情志。 思虑活动主要通过脾来表达。 当人在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脾主运化。 思为脾志,过思则易伤脾。 伤脾表现为气血不足所致的乏力、头昏心慌、贫血等症状。有的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 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

23、去病延年的必要前提。 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董仲舒: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春秋繁露人欲与养生 嗜酒无节制,既伤精神,又伤脏腑和血脉。 醉酒纵欲,伤于酒又劳于色,贪图一时欢欣,肆意纵欲妄泄,不知保持自身的精气。3、气功养生 炁(气)是生命的根本与动力,具有“抗邪防病”功效。 炁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 修炼方法:吐纳、炼气、服气。 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达到思想入静,激发人体内在潜能,增强体质。第六講善恶可度,情理兼容國學之管理 什么是国学? 西周时,“国学”为国家一级学校,以后称太学,学生称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周礼: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

24、,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人性可从不同方面判断: 道德上: 善与恶 情理上: 情性、理性一、人性哲学及管理方略 古代中国在人性判断上有五种观点:性善、性恶、无善无恶、有善有恶、非无善恶非有善恶。 孟子:性善论 四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四德: 仁、义、礼、智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四心与四德: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

25、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群之间只以“利”相接,会导致恶性竞争。 “上下交征利”,“霸道”盛行,会导致国家灭亡。 治理国家,一定要以“仁义”为先,实行“王道”后,“利”自然得到合理处理。性善论者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孟子: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管理智慧: 管理措施较温和,不很重视外在规范对人的约束,重视管理者个人的修养 法家功利主义人性论 商鞅的人

26、性管理法(约前390前338) 求利是人的天性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民之于利也,若水之于下也 商鞅的人性管理法 “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 法术:刑法、奖赏、愚民 “农战”战略引导 “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 韩非的人性管理法(约前280前233)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 韩非子心度 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 韩非子内储说上 自为之心 一般人与人之关系: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

27、人之死也 君与民之关系: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百姓听命统治者,乃“彼民之所以为我用者,非以吾爱之为我用者也,以吾势之为我用者也。” 君与臣之关系: “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计算之心 父母与子女关系: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韩人自私、好利本性不可改造,也无须改造,可利用人之本性进行管理。方法有二: 一是相“市”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

28、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子八经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医生、舆人、棺材铺老板与顾客 非子六反 二是严律的法制 一是利诱适应,二是强制约束 评论: 法家人性管理方法,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可快速见效,然而,动用国家强制力,以所谓的“法”压制人性,不可作为治国的长期政策。 道家“无善无恶”的人性论 老子(约前604前531年) 人本性淳朴无邪,表现出来应该是无知、无欲、无争、无为,抱朴守素,谦下柔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德经8章 最善的人,具有水一样的特性。 水的

29、特性是什么?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概言之,水有三种特性: 一是善利万物,滋养万物。 管理者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尽其所能,帮助下属,使他们尽快成才。 二是不争,顺应自然而不与万物相争。 管理者像水一样,淡泊功利,不与同事、下属争名夺利。 三是处众人之所恶的卑下地方 管理者像水一样,去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处别人不愿处的卑下地位,干别人不愿干的事,居卑忍辱。 水有这三大特征,故几于道。 管理者做到这三点,基本吻合“无为”管理了。 具体讲,水有“七德”: 居善地 水处于低下地位。管理者为人处世时,要处下,谦退,安于卑下。 心善渊 水渊深清明。管理者心境如水,容纳百川。 与善仁 水施于

30、万物而无私心。 管理者与人交往,应助长万物而不求回报。 言善信 水照万物,各如其形。诚实不妄,毫无虚构。 管理者对人,尤其对同事和下属,所言出自至诚,重诚,重信,重承诺,不虚伪。 正善治 正即政、管理。 水滋养万物,清除污垢。管理者为政要象水一样公平,有条不紊。 事善能 能指功能。水能方能圆。管理者要象水一样通权达变,有极强的创新、应变能力。 动善时 时,时势、时机。 水的动静变化,能顺应时势。 管理者善于把握时机,一切管理行为能与时俱进,随俗化成,相机而行。 管理层次: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二、国学的仁性化塑造式管理 人性认识不同导致管理理念不同 1、

31、性善论者的方法 重视自我管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倾向德治关爱与引导 启发: 启发员工善心,把员工往善的方面引导。善的环境会引导员工往善的方面发展,而不善的环境会适得其反。 在管理中,性善论易使人重实体、轻程序,动机、效果最重要,手段灵活。 2、性恶论者的方法 对制度极为重视倾向法治(规范与惩治)对比: 性善论带动的是员工的自动自发 性恶论所带来的是效率(短期)评论 传统人性可塑论,可运用于现代柔性管理之中,如,现代柔性管理的教育、存心养性、以善养善、树立管理者良好形象三、东西方人性化管理比较 1、西方人重理性科学化管理 亚当斯密:请你给我所要的东西,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 人性

32、观上的自利理性 以物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伦理观。 契约关系 反对不合理性的社会亲密感 西方管理学界反思: 美国管理学家穆勒提出未来企业经营八原则,其中之一是亲密原则。(美国企业精神) 2、中国人重人情情性化管理 “五伦”关系:以情感与伦理调节的和谐关系。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天下一家 管理上的独特智慧 三字要诀:情、理、法 日本企业管理三大支柱: 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 与中国儒家的人伦关系密不可分。 领导与员工:仁爱与忠诚 东亚情性化的个人管理、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思想自成一套卓然独立的“人性主义”管理体系。四、柔性的感恩管理 (一)儒教的孝道管理 何为“教”? “夫孝,德之本也,教

33、之所由生也。” 孝经什麼是“孝”? 孝,善事父母者也。从老,从子,子承老也。 说文解字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论语管理释义 君子若能对双亲尽孝,必能忠于事君。 能对兄弟友爱,必能顺于长官,同事友善。 能把家管理的井然有序,其办事能力用于工作上,必头头是道。 能成功管理好家族,替国家办事就顺当,必能功成名就于后世。 為什麼要孝? 詩經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音樂:跪羊圖 怎樣行孝?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

34、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孝经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管理释义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 一报父母恩 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二报众生恩 如是等类(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

35、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三报国家恩 “譬如世间一切堂殿,柱为根本,人民丰乐,王为根本,依王有故。” 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壮阔的山河大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国家养育我们,故应怀感恩之心,报效国家。 爱国主义 四报“三宝”恩(师长、文化) 众生、父母和国家有恩于我,生我、养我、怙我,使我色身得以成长。 “三宝”则生养我慧命,引导我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成就无上正觉。 世间师长教育我,亦令我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为什么报恩? 从缘起观知恩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我们能看见或感受到的世界上的事物乃至宇宙万物都

36、是因缘和合所成,任何一物的生存皆依赖于其他因素,不能无中生有,都是“依他而起”。 宇宙是永无止境的动态缘起网,任何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相待而有、互依互存 第一,缘起本质的和合性 事物生起是因与缘的和合; 事物存在是因与缘的凑合。 第二,缘起在时空上的普遍性 缘起是一切时空中一切现象所遵循的法则。现在、过去与将来,莫不如此。 在任何时空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恒常的,不可能自然生起,无中生有,必须因缘合会,才得生起与存在。 第三,缘起的彻底性 一一物作为果,同时亦是因(或缘); 一一物作为因(或缘),同时亦是果。 万物彼此互为因缘,相依而生。 因成果、果为因,往复无穷。因果之间重重互涉,交错无限。

37、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互具互涉,无尽缘起,互存共荣。 第四,缘起的整体性 彻底的因果表明,一切事物处于一种整体的因果链条中。一物通过因和缘的“纽带”,联系其他事物;其他事缘起观的启示 第一,缘起“一体平等”精神 宇宙万象虽形形色色,变动不停,但一体相连;一体的万物彼此相缘,又各有自位。任何一物在余物缘起中不可替代。 宇宙中一切生命皆一体平等,没有高下 物亦通过因与缘的“纽带”合会于此物。 “蝴蝶效应”与“无尽缘起” 缘起观的启示 第二,缘起“相生共存”精神 人与自然的命运息息相关,相待而生存。 第三,缘起生命“同感亲和” 生命之间因具缘起和合性、相依共存性,所以具由感知力而来的可沟通性。 人

38、对生命本具同感心。 第四,缘起“自利利他”精神 人们的“社会联系”比“自然联系”更显紧密,对个人生存的制约更强,人直接依赖社会,反过来,个人对社会影响亦大。 人的存在由“自然联系”与“社会联系”决定,必定“依他”,因此必须“自利利他”。 食品安全在的心态问题 惜缘、结善缘、化恶缘 第八講负阴抱阳,山水相济國學之風水地理持国粹说则有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北京建工学院教授韩增禄。 持迷信说者包括科普作家陶世龙、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辞海: 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辞源: 风水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 民间到处是一知半解、靠招摇撞骗为生的假风水先生,这是

39、风水被视为迷信的另一原因。 “风水讲究城市整体布局,整体协调,强调建筑之间的合理间距。这都是现代建筑最缺乏的东西。”风水是一种文化信仰。 人民网、网易的调查表明,大约60%多的人认为风水不是迷信,30%多的人认为是迷信。在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没有任何政府把渊于中国的风水和易学认定为“迷信”来打击。二、什麼是風水? 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风水学。 风水的本质是阴阳。风水二字的原意是指龙的行和止,讲的是阴阳相对、阴阳交合。 风水的含义是选择龙行止有度的地方,通过建筑手段将其利用。 风水理论是什么呢? 实际上是地理学

40、、地堪舆 “堪舆”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堪,天道;舆,地道也。” 天道指天文,地道指地理,堪舆学即天地之学。“堪舆”一开始就与天文、地理结缘。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堪舆的两大特征。 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学科,讲究的是天地人合一。 風水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关注的是天地间的“风”和“水”,故“堪舆”又名“风水”。 易经:“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 黄帝内经:“气者,人之根本;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顺之则亨,逆之则否。” 风水学说的确立 晋代郭璞葬书:

41、 “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气、风、水的关系? 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葬书:气者,形之证;形者,气之著。 气是形的内在构成,形是气的外在表现。“气”随地形、地势变化。 山陽水陰 山南水北 依山傍水 山水相偕五行是自然界的基本元素五行生克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每一生都有“生我”和“我生”的相向关联。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每一克均有“我克”和“克我”的相向关联。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运行不

42、息。 形势宗 注重在山川形势的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 理气宗 注重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考虑的因素有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八卦九风、三元运气等 以形势为宗,出自唐代风水家杨筠松,俗称“江西派”。 “江西派”重于观测山川地势,以“龙、穴、砂、水、向”为五大纲目,称为“地理五诀”。有较好的实用性,流传甚广。 该派名家,除杨筠松外,还有其弟子曾文逸,宋代的廖瑀、蔡元定等。 杨筠松代表作: 撼龙经、疑龙经、葬法,为该派主要理论著作。 还有泄天机、青囊奥语、发微论理氣宗,由唐宋时的“堪舆”发展而成,而“堪舆”又以占卜日辰吉凶为主要内容,故理气宗风水活动,可追溯到上古时的“卜宅”。从时间

43、上讲更早于“形势宗”,是古人占卜活动的继承和发扬。因此,也带有更多的神秘色彩。 等。“理气宗”风水家,试图探讨“天理”的真谛,从而达到人与“天理”的协调统一。 作为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密切的自然万物之理,莫过于时间和空间上的理(规律),即节令时间和空间方位的宇宙规律。 “理气宗”风水以星宿分野定位,以星宿相对位置确定节令时辰,以罗盘辩方正位,以阴阳八卦、九星吉凶、二十四山向等原理操作方位理气,实现天人合一的境地。大游年: 指宇宙星辰相对地球的飞游规律,反映北斗七星对地球表面及生物的影响规律。这种方法将北斗七星场与地面建筑格局及人的“命”相匹配,形成一套推理规律。 大游年实质描述了中国风水学对“气”的认识。 大:“气”的形态,“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游:“气”的运动规律,旋转游动,飞腾变化。现代科学称辐射,但辐射是由中心向外直线运动,而风水学认为“气”的运动是游动的,有直线,有曲线,吉气走曲,煞气走直,有“曲则有情”、“曲径通幽”之说。 年:“气”的周期变化。 风水轮流转風水對象 人类对居住环境选择的学问,内容涉及城市、村落、住宅(阳宅)或寺观、陵墓(阴宅)与人类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