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7.ppt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161207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气象学7.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农业气象学7.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气象学7.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气象学7.ppt(6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 气候与农业气候 气候的形成 气候带、气候型 中国气候、农业气候 农业小气候D 气候:某一地区多年的大气(统计)状态。气候要素(温度、降水)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气候的概念一、太阳辐射二、大气环流三、下垫面四、人类活动第一节 气候形成因素一、一、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大气、陆地和海洋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基本动力。大气以外,未经减弱的太阳辐射,称为天文辐射。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1.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增高而逐渐减少。2.在北半球夏的半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值在20-30N,由此向北向南逐渐减少。3.在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值

2、在赤道,由此向北,随纬度升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迅速减少,北极为零。4.在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差异随纬度增高而增大。纬度越高,差异越显著。5.同一纬度上,无论日总量、季总量、年总量都相同。二、大气环流二、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因素 在气候的形成中,辐射因素的影响变小。大气环流性质不同 纬度、海拔高度相似的地区带来截然不同的气候 里斯本:3843N、海拔高度,95m,一月平均温度,10.8度 大连:3854N、海拔高度,97m,一月平均温度,-4.2度 三、下垫面三、下垫面 1.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热特性不同,使温度分布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海陆上空的水汽含量

3、和降水状况发生变化。海上风速大于大陆。2.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大规模海水的水平运动。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作用 大陆东、西岸气温与降水的差异 北半球,低纬度洋流呈反气旋型,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高纬度洋流呈气旋型,东部为暖流,西部为寒流。空气与暖流接触时,有热量、水汽向上输送。空气与寒流接触时,增加气层的稳定度。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本身对气候的影响 盆地:气候趋于严寒酷热 高山:使气候趋于和缓地形对邻近地区的影响 高大的山脉、高原 气流的分界线,阻滞北来的冷空气和南来的暖空气 秦岭:山南 汉中,一月平均气温2.0度 山北 西安,一月平均气温-1.3度四、人

4、类活动四、人类活动 1.植被 滥伐森林、盲目开荒 2.灌溉 灌溉:可使土壤湿润,改变土壤热特性。3.海水污染 石油泄漏、排入大量工业废油 4.大气污染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氯烃等 第二节 气候带与气候型一、一、气候带气候带气候带:环绕地球呈纬向带状分布的气候分类单位。最基本的气候因素为太阳辐射 赤道气候带 热带气候带 副热带气候带 暖温带气候带 冷温带气候带 极地气候带1.1.赤道气候带赤道气候带 10 终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终年皆夏 年平均温度:25-30;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年降水量:2000mm以上,有些地方可达10000mm以上;降水多是对流性的雷阵雨,出现时间多

5、在午后至子夜。在赤道气候带内,终年皆可生长各种植物。2.2.热带气候带热带气候带 10 温度接近赤道气候带,气候年、日较差大于赤道气候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3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20左右;年降水量:1000-1500mm;一年可划分为两个季节:多雨的热节(雨季)、少雨的冷季(旱季)在热带气候带的自然植被为疏林草原。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季节更替 3.3.副热带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 它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下沉作用强烈,温度高、降水少。地面植被缺乏而多沙漠。年、日气温日较差大,夏天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最低气温可至0。空气十分干燥;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在沙漠气候条件下,植物

6、生态变化大,储水组织和根系发达、或改变形态减少蒸腾 或缩短生育期4.4.暖温带气候带暖温带气候带 33 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具有副热带气候的特点;冬季:盛行西风控制下,气旋过境频繁,具有冷温带气候特点。大陆西岸最冷月平均气温:5-1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20-28以上;平均年较差约为 15左右 气温日较差:夏季12以上;冬季8以上 年降水量约为350-900mm 大陆东岸冬季平均气温约为10,天气变化频繁。夏季气温在25-30,盛夏可达32以上。年降水量在600-1500mm之间,夏雨多于冬雨5.5.冷温带气候带冷温带气候带 45 大陆西部海岸:受向岸西风和暖洋流的影响,气候具有海洋性气

7、候特点。大陆东部海岸:冬季受干冷的离岸风影响,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特点。夏季七月平均温度可在25以上,月平均最高达26-32;冬季平均温度多在0以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干燥大陆型冷温带:350-500mm;湿润大陆型冷温带:500-1000mm。6.6.极地气候带极地气候带 在北半球大陆上处于极圈以北的范围内;在南半球45-50S以南的地区。最热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下 平均温度不足0为冻原气候 0-10可生长苔原植物,称为苔原气候。极圈以内,夏日整日有光照(极昼),冬日却整日不见光(极夜)。二、气候型二、气候型 气候型:低于气候带的第二级气候分类单位,根据气候特征所划分的类型 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

8、气候 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高山气候和高原气候 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1.1.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岛屿或临近海洋的地区,由于受海洋特别是来自海洋上的 暖湿气流的影响,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温低于秋温,温度变化和缓。气温的年、日较差较小,最热月在8月,最低月在2月。降水丰富,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云雾较多、日照较少。大陆性气候:分布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常受大陆气团控制,很少受到 海洋暖湿气团影响所形成的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温高于秋温、温度变化剧烈 气温的年、日较差比较大,最热月在7月,最低月在1月 降水稀少,多集中于夏季,季节分配

9、不均匀 干燥、相对湿度低、云雾较少、日照较多。2.2.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在大陆东部地区形成的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 干燥的气候类型。夏季:有来自海洋的海洋气团,海洋性气候特点突出 冬季:有来自大陆的大陆气团,大陆性气候特点突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东亚季风最强,我国东部的广大地区、朝鲜、日本 地中海气候:指纬度30-40附近大陆西岸的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 气候类型。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少雨 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 3.3.高山气候和高原气候高山气候和高原气候 山地气候:因山地高度和地貌

10、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气候。山地气温高于同纬度自由大气气温 在一定高度上,山地云雾和降水比平地多,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干燥而炎热 高原气候:因高原地形影响而形成的特殊气候。由于陆地面积大,夏季或白天,获得太阳辐射量比山地多,土温、气温比山地高 冬季或夜间,辐射面积大,有效辐射强,降温剧烈,温度变化 趋于极端 4.4.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 草原气候:自然植被为草原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夏热多雨,冬暖干燥,年降水量500-1000mm 温带草原:冬寒夏暖,年降水量200-450mm 沙漠气候:空气干燥,蒸发极强,降水少,年降雨量少于100mm。白天太阳辐射和夜间地

11、面有效辐射都很强 气温日较差可达35-45度。气温年较差,热带和副热带沙漠,18度以下;温带沙漠为30度以上。第三节 气候变迁一、地质时代气候变迁一、地质时代气候变迁二、历史时代气候变迁二、历史时代气候变迁三、近代气候变迁三、近代气候变迁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原因1.天文原因(太阳活动、地轴倾斜)2.地学原因(海陆变迁、大陆漂移、极冰的消长等)3.人类活动(下垫面情况、大气成份)4.火山爆发、厄尔尼诺现象第四节 中国气候一、中国气候特征 二、中国的节气和季节 一、中国气候特征一、中国气候特征1.1.季风气候明显季风气候明显(1)风上的反应 冬季:受蒙古高压的影响,盛行以偏北为主。夏季:受太平

12、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偏南为主。(2)温度上的反应 冬季:盛行干冷的季风,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暖湿的季风,气候炎热、湿润(3)降水上的反应 夏季风为我国大陆上空水汽的主要输送者。2.2.大陆性强大陆性强(1)大陆度 表示一个地区受大陆影响反映大陆气候程度的指标或特征值。;K值变化范围:0-100 台湾、海南岛、川滇40;华南地区、青藏高原50;新疆、内蒙古、东北,70-80。(2)大陆性对气温、降水上的反应 气温年较差大,春温高于秋温 雨量集中于夏季,对流性降水多,降水变率大 3.3.具有多种气候类型具有多种气候类型 东北地区: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短;低温寒害和干旱

13、 华北地区: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常有暴雨;春旱、夏涝严重 华中、华南中部地区:湿润亚热带地区。冬季冷湿、春雨多,初夏梅雨、盛夏高温伏旱、夏秋多台风 常发生旱涝灾害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终年气候暖热、长夏无冬,降水丰沛而干湿季分明 内蒙古温带草原半干旱、干旱季风气候:冬长而寒冷、夏短而温暖,降水少、降水变率大,春旱严重 西北温带和暖温带: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度变化激烈 青藏高原:寒冷、干旱二、中国的节气和季节二、中国的节气和季节1.1.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从地球公转轨道上所处的相对位置推算出来的。地球公转一周需时为365.

14、23天;公转轨道为360;将地球公转一周划分为24份,每一份15。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农历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表示昼夜长短的更替;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小署、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温度;白露、寒露、霜降:既反映降水,又反映温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物候。2.2.中国的季节中国的季节(1)天文四季 春季:从春分到夏至 夏季:从夏至到秋分 秋季:从秋分到冬至 冬季:从冬至到春分 (2)气候四季 候平均温度为指标而划分的季节。候平均温度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为春季或夏季。第五节 农业气候资源一、农业气候生产潜力二、农业气候区划

15、三、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一、农业气候潜力分析一、农业气候潜力分析1.光合生产潜力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由当地太阳辐射所决定的产量上限为光合生产潜力。2.光温生产潜力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由当地太阳辐射和温度所决定的产量上限。3.气候生产潜力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由当地太阳辐射、温度和水分等气候因素所决定的产 量上限为气候生产潜力。4.我国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二、农业气候区划二、农业气候区划指在农业气候分析的基础上,以对农业地理分布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为依据,遵循农业气候相似原理和地域分布规律,将某一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农业气候条件有明显差异的区域。农业气候区划系统 一级区:农业气候大区 二

16、级区:农业气候带 三级区:农业气候区 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 北温带、中温带、南温带、北亚温带、中亚温带等10个气候带 西部干旱农业气候大区 干旱中温带、干旱南温带 青藏高原气候大区 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三、中国农业气候资源三、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1)光能资源丰富(2)热量资源丰富 (3)东南季风区水份充沛,雨热同季(4)西北干旱区干燥少雨(5)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灾害频繁第六节 农业小气候农田小气候农业设施小气候一、小气候的概念小气候小气候:在小范围地区内,由于下垫面某些构造和特性的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在近地气层和土壤上层中出现的一种局地气候。二、小气候形成

17、的物理基础1.小气候形成因素 辐射因素 局地平流或湍流因素独立小气候 由小范围下垫面性质和构造不同而产生辐射收支差异形成的小气候,称独立小气候。非独立小气候 由于性质不同的临近地段移来的空气影响而形成的小气候,称为非独立小气候。2.活动面与活动层 活动面:由于辐射作用直接吸热和放热,从而影响其上下物质层热状况的表面,称为活动面。活动层:实际上,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水分的蒸发和凝结等,不只是 发生在一个面上,而往往发生在一定厚度的物质层中,这个物 质层就称为活动层。三、农田小气候农田小气候:农田小气候: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小气候。它是农田贴地气层和土层与农作物群体之间生物学和物理学两种

18、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农田小气候特征农田小气候特征(1)农田中光的分布 进入农田植被中的太阳辐射,受到植被中茎叶的多次反射、吸收和投射 作用而减弱,减弱的程度与作物群体结构、种类、发育期、栽培方式等 因子以及太阳高度有关。RS:植冠内任一叶层获得的辐射强度R0:植冠顶部的辐射强度L:叶面积指数K:消光系数(Extinction coefficient)(2)农田中温度的分布特征 农田中的温度状况,主要决定于农田的辐射、湍流交换及蒸散耗热状况等 作物生长初期 作物生长盛期(3)农田中湿度的分布特征 农田中湿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决定于农田蒸散和温度,以及湍流交换强度 作物生长初期:作物生长盛期:(4

19、)农田中风的分布特征 农田株间风速的分布与作物高度、密度以及栽培技术措施有关。(5)农田中二氧化碳的分布特征农田中二氧化碳的分布和变化,取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与作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以及作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与风速、农田湍流交换等气象条件等有关。四、农业设施小气候(1)温室内的辐射 温室内的光和辐射状况与覆盖物的光学性质有密切关系。覆盖材料可影响不同波长光的透过率 温室的方位和结构影响透光率(2)温室内的温度 温室内的温度主要决定于比面积大小、通风换气状况、覆盖材料的 辐射特性和蒸散耗热等因素,并随室外天气变化而变化。(3)温室内的湿度由于在温室中,温度较高,蒸散量

20、较大,四周密闭,因此室内相对湿度比较高。在夜间或阴天低温时,相对湿度更大,多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4)温室内的二氧化碳 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来源: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物呼吸作用过程 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消耗:作物的光合作用 夜间:二氧化碳的积累过程 日出后,随着光合作用的加强,浓度迅速下降 五、林地小气候(1)林内的辐射 投射到林冠层上方的太阳辐射,10%被林冠反射 79%被林冠吸收 11%到达树林下层(2)林内的温度 林冠对温度的作用是缓热或缓冷作用。(3)林内的湿度 林内水汽主要来自于林地土壤蒸发和植物的蒸腾。林内:水汽来源充足,白天温度比林外低,风速小,湍流作用弱等,林内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比

21、林外大。(4)林内的风 林木对空气运动具有阻碍作用。林内风速与离林缘距离的关系式:(5)防护林带的小气候效应 防护林带的最大小气候效应是防风,使风速和湍流交换减弱,林带防风效果决定于气流通过林带后动能的消耗程度,动能的消耗程度与林带结构、风向与林带的交角、林带宽度等有关。林带的防风效应林带的防风效应 透风系数:当风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处,林带高度以下的 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的平均风速之比。疏透度:林带垂直面上透光空隙的面积与林带面积之比。紧密结构:透风系数0.3以下;疏透度20%以下。疏透结构:透风系数0.4-0.5;疏透度30-50%。透风结构:透风系数0.6以上;疏透度60%以上。

22、林带的热力、水分效应林带的热力、水分效应(a)林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遮荫作用、反射作用 地面长波辐射 (b)林带对温度的影响 与林带的结构、天气类型、风速、林带内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等因子有关。晴朗的白天,靠近背风林缘处的温度稍高于空旷地。夜间,靠近林缘处温度稍高。(c)林带的水分状况的影响 由于林带有效地减弱了风速和湍流交换,林网内作物蒸腾和 土壤蒸发的水分逗留在近地层大气中的时间比较长。近地面的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通常比空旷地高一些。思考题(第七章 气候与农业气候)1什么叫气候带和气候型?2试比较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3什么叫大陆度、季风气候?我国的气候有什么特点?4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降水为什么主要集中在春、夏季?5什么叫小气候、活动面、活动层、农田小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