趱滩乡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二).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63696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趱滩乡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趱滩乡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趱滩乡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趱滩乡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二).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趱滩乡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 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 5月29日至6月6日,中央党校省部b班5名学员组成调研组,赴云南省进行了乡村旅游情况的调研。先后听取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保山、大理、丽江等地乡村旅游情况,与当地干部、农民座谈交流。我们认为,云南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起步早、工作实、效果好。尽管有些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但他们“以旅助农”的基本做法和成效,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给“三农”带来的主要变化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多,“三农”问题突

2、出。近十多年来,他们借助旅游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以旅助农”战略,使有条件发展旅游的地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1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富裕了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目前,云南省凡是靠近城市和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乡村旅游。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农民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自产蔬菜水果等,都派上了用场。城市周边的“农家乐”,客人吃一餐饭只收10元钱,但是源源不断的游客,日积月累的收入,使经营的农户很快富裕起来了。不少农民靠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丽江市有些乡镇旅游收入已占gdp50%左右。过去,束河古镇一直靠种地为生,村民

3、人均收入只有七八百元。开展束河茶马古镇旅游项目以来,收入迅速增加,2021年该镇旅游总收入达到2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提高到4000多元。 2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了 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于蔬菜、水果、鸡、鱼、肉、蛋等农副产品以及花卉有了销路,农民瞄准市场,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出现了许多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种植养殖专业户、专业村。罗平县由于连年举办“黄花旅游节”,带动该县成为“三黄”、“三白”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三黄”是指菜油、生姜和蜂蜜,“三白”是指白薯、百合和白萝卜),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一般是当地有什么,游客买什么,村民就生产加工什么土特产品和工艺品。有的加

4、工业已经形成村镇及县域产业经济。大理市新华村是一个白族村落,村民有加工银器传统工艺。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村民们说:“小锤敲过一千年,一品富裕千万家”。在这里,农业已经成了农民的副业。 由传统农业为主转向现代农业。为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和放心消费,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种植无公害蔬菜,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园。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3富余劳动力就业离土不离乡了 乡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农村富余劳动力,无论男女老少都比较容易

5、找到适合自己干的事情。凡是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村民很少有人到外地打工的,在外学习的学生和复员军人也都愿意回到家乡工作。像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并且大量吸纳了附近村寨和外地劳动力。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无论是家庭作坊,还是“农家乐”餐馆,多数都是“老板娘”支撑门面,而工艺品加工和经营,以及店铺、餐饮服务人员大约70%是女性。 4村容村貌和生活环境改善了 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有了钱,首先就是造房子,这使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在当 地政府规划的引导下,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应运而生。不

6、仅像束河古镇、和顺古镇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古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还出现一批新建的民族村镇。 发展乡村旅游,也调动了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积极性。农民主动配合政府修路、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有的还集资办教育、办医疗。丽江、大理的一些旅游村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民参加合作医疗达到95%。 5农村文明程度提高了 农民素质显著提升。乡村旅游在给农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从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少数民族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和顺古镇的百年图书馆焕发了青春,重新成为农民学习的场所。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

7、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乡风民俗更加文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按照一种新型的生产形式把村民联系起来,既有公平竞争又有相互合作,传统道德的约束和行政、行业组织的管理交互作用。农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观念和习惯得到强化,丽江古城、束河镇等地方,每天游人如织,但多年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农民有了热爱家园的自豪感。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传承文化的意识日益增强。在一些旅游村镇,流过乡间的水系都是清澈的,路边、庭院的花草树木都是经过精心呵护的,人与自然显得非常和谐。 二、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做法 1着眼全局,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战略 云南是我国

8、旅游业发展较快省份之一,资源优势、产业体系和客源市场都形成了很好的基础。省委、省政府较早地认识到,用城市和重点景区的旅游,带动乡村旅游,是破解“三农”问题、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1992年,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边境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2021年,还专门召开了全省乡村(民居)旅游发展大会,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后,云南省再次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把发展旅游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一

9、批旅游扶贫项目和农业生态旅游示范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战略。 省委、省政府“以旅助农”的指导思想明确,上下认识一致,也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逐步在全省形成了省、州(市)、县,多层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凡是有条件搞乡村旅游的地方,普遍做出了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党委、政府统一谋划,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保证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2分类指导,打造不同发展模式 云南省农村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位条件差异较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情况不尽相同。他们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乡村旅游的不同发展模式。大致有三

10、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依托客源市场发展“农家乐”。这种模式,主要是地处城市或景区周边的村镇,利用交通便利、客源稳定等条件,引导农户按照管理规范开展旅游食宿接待服务。这种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的形式,深受农民欢迎。 第二种类型,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当地生态、民俗、建筑、人文等旅游资源,由政府主导,按市场化运作,用多种投资形式,依照政府规划开发建设旅游产品,有组织、有规范地进行旅游经营和服务,形成旅游景点。 第三种类型,依托大型景区开展旅游服务。旅游产业关联度强、产业链条长。一般大型 景区的服务都要辐射较大区域。景区周边的农民有的可以参与接待服务,有的可以加工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

11、比如,丽江的石鼓镇、黄山镇,大理的新华村、周城村等,都是靠加工旅游商品发展起来的。 3规范管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乡村旅游是对农民和基层组织有巨大吸引力的新生事物,很容易出现遍地开花、良莠不齐、资源破坏等问题。云南省在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就着眼解决“农民不会干、干部不会管”的问题,把“发动起来、组织起来、管理起来”一并进行。明确提出要把管理和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前提,并作出多项硬性规定,制定了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先后多次召开全省乡村旅游管理和规划方面的会议。目前,基本做到了:每个地区的乡村旅游,都有布局合理、开发适度的总体规划;每种乡村旅游的类型,都有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标准;每个资源开发的乡

12、村旅游项目,都有生态、文化、环保等方面的把关部门。使乡村旅游逐步建立起了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机制。 云南省在对乡村旅游规范管理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培养、总结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为农民树标杆、教方法。他们把景区周边、城市近郊以及田园风光、民族风情、古村古镇等不同的乡村旅游活动,大致分成十种模式,省市(州)县共同培养一批示范点,组织干部和农民就近现场观摩,并在同一类型中开展评先创优活动,涌现出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4个,有效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4整合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云南省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

13、各种组织联手的办法,协调一致地助农兴旅,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党政组织的主导作用。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一直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昆明市团结彝族白族乡,过去是典型的“生产靠救济、花钱靠补助”的山区乡,市、区两级政府从扶持农民办“农家乐”起步,到帮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该乡已自建景区景点8个,其中:“滑草场”被评为全国20大健身景观之一。全乡83个自然村,55个开通了程控电话。发挥社会组织的助推作用。云南省注重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各级工、青、妇组织,以及一些协会、文联等社团组织,在促进乡村旅游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妇联系统在旅游行业开展了“巾帼建功活动”,广泛实施

14、“巾帼旅游产业项目”,组织妇女就业培训,为妇女发展乡村旅游协调小额信贷项目,先后有5700多名妇女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为妇女参与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并涌现出了一批农村妇女创业能手。 发挥村民组织的自治作用。开展乡村旅游的村镇,普遍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协会等各种农民自治组织,有的村镇还成立了旅游公司。腾冲县和顺镇与一家大型旅游公司进行合作,由于投入管理到位,特色鲜明,去年被中央电视台遴选为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 三、对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要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涉农的各项工作都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

15、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乡村旅游也必须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轨道,这样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要让新农村建设目标覆盖到乡村旅游。“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既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也是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功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摆到新农村建设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提供服务,常抓不懈。 要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惠及到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央和地方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性措施,乡村旅游要涵盖在大农业之中,使其享受必要的优惠政策。比如,有些扶持“三农”的资金,应允许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生态、文化、环境保

16、护的旅游项目,应制定 鼓励政策,使农民切实能够得到政府支持,政策扶持,提高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能力。要让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兼顾到乡村旅游。各地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可以把旅游型农村作为新农村建设一种模式,积极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条件、留有余地。这样做,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要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实践证明,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靠市场自然发育,靠农民自发行动,在现阶段是行不通的。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一领导,完善机制,依法管理。 发展乡村旅游也同其他“三农”工作一样,

17、需要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各级政府要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战略中,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机遇,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并用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力量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发展乡村旅游还必须重视农民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各级政府对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成立的新型组织,要加强引导,完善功能,规范管理,使这些组织真正起到开拓市场、行业自律、维护权益的作用,成为当地基层组织联系农民、指导工作的助手和纽带。3要重点解决发展乡村旅游的瓶颈性问题 下大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这是发展乡村旅游普遍遇到的问题,很难靠基层组织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从今年起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18、转移到农村,各级政府应帮助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饮水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利用旅游项目的牵引,调动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着力解决农民创业资金的问题。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多数是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较好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进入乡村旅游产业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投资。各级政府除实行政策扶持外,还要帮助农民疏通小额信贷渠道。对于一些较大开发项目,还要由政府帮助招商引资。 重视解决从业人员培训的问题。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从事旅游行业,无论是经营管理、接待服务、产品加工,都需要必要的技能培训和不断的学习提高。各

19、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想办法解决培训场所和渠道问题。4要重视旅游小城镇的建设 旅游小城镇,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和支撑点,也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云南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了60个旅游小城镇的建设。最近,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在云南省召开了旅游小城镇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云南省的经验,对全国加强旅游小城镇建设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应以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统筹考虑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和风景名胜区资源,合理安排旅游小城镇的布局。应着重处理好城镇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既要切实体现城镇建设的各项指标,又要使

20、其具备旅游服务的各项功能,切实防止乱开发、乱建设。 突出特色,提升魅力。这是建设旅游小城镇的灵魂。旅游小城镇与其他城镇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是一处民居,而且还是一个旅游产品,具有吸引游客的特色和魅力。 强化保护,持续发展。发展旅游小城镇,并不是都要建新城,主要是对旅游资源较为富集和独特的村镇,进行改造完善。要把保护和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建设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利用性保护,使历史文脉得到延续,民族文化得到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5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虽然具有普遍意义,但 不是普遍推行。所以,一定要从实际

21、出发,尊重农民意愿。 要因地而宜。发展乡村旅游不管从哪个方面讲都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不是什么地方和什么条件都可以搞,就全国广大农村而言,能够形成乡村旅游产业的地方只是部分地区,主要是在有资源、有财源、有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起来。 要因人而宜。即便是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或已经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也不是人人户户都要从事旅游。这既有村民自身素质及偏好方面的原因,也是农村经济的多元性决定的。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不应该强求一律;另一方面,要尊重市场调剂劳动力资源的规律,不应有更多的行政干预。 要因时而宜。虽然很多乡村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可能资源优势更大,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开展乡村旅游的时机还不成熟。如果低水平地开发,低效益地运行,就会造成资源的破坏,给农民投资带来风险。因此,一定要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 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