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朱红.docx

上传人:0****3 文档编号:51442415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教学设计朱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朱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莲说》教学设计朱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教学设计朱红.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爱莲说教学设计朱红 爱莲说是语文版七班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传授学问。下面是我给大家共享的爱莲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 爱莲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义。 3、 从文中体会品尝出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词义,理解疏通文义。 2、 体会品尝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品尝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

2、学方法:引导 、点拨加练习巩固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本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幻灯片出示莲花图,师协作图片解说,引导同学由图画说出与图相像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国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也可谓是情有独钟,今日我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爱莲说。 二、观赏朗读。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观赏的眼光看着你?文中这几个字词的读音,看你能否读精确。 三、预习检测。练习朗读。 1、留意读准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 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 淤泥 隐逸 陶后鲜有闻 (

3、 指名稍差的同学读,订正读音。) 2 、提出朗读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把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感情充足,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留意听读,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有待改进,读的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适。读完后请同学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4 、齐读课文。 四、理解疏通文义。 1 、老师指导疏通文义的方法,引导同学自学疏通文章的文义。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老师,问旁边的同学,再不能解决的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v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解,用译讲的方法自学,疏通文义。译讲:读出句子.讲重点词义 . 翻译句子.(需要加、 改、调、省。)(详细讲解一下)

4、3 、同学自学,老师巡回指导,关心解疑答难。 4 、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强调文章中的疑难点。 疑点:予:我。 中通外直:茎中空通外面直。鲜:少。 强调难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 是推断句式 可以译为 是 (2)、菊之爱 按语法挨次应当是爱菊,之,在这里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5、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对文义的理解。 v 读出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通读全文,读懂文义,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5、 爱莲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宠爱的花,并说出宠爱的缘由。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

6、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师:咱们先一起观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纯洁,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寻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了解体裁,简介。 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谈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简介 明确:周敦颐(1017-1

7、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同学自由的读课文。 2、听录音,留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同学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对比解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不懂之处,相互争论。 2、汇报自学状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尝赏析。 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同学分组争论,与老师的点拨和同学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现问题) .提问: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

8、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争论并归纳:宠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争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白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争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提问:详细地说说写莲的哪些美妙形象。 争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9、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名贵品质的象征。 .提问:文章其次段把“菊”“牡丹”“莲”比方象征哪三种人? 争论并归纳:把菊花比方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方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方象征成君子。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行的人,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让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七、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学习本文托物

10、言志的写法,以“我爱 ”说或写一段话,抓住宅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例句:我爱莲花,由于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六、八、归纳总结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莲)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爱莲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

11、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义。 3、 从文中体会品尝出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词义,理解疏通文义。 2、 体会品尝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品尝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引导 、点拨加练习巩固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本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幻灯片出示莲花图,师协作图片解说,引导同学由图画说出与图相像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国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

12、也可谓是情有独钟,今日我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爱莲说。 二、观赏朗读。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观赏的眼光看着你?文中这几个字词的读音,看你能否读精确。 三、预习检测。练习朗读。 1、留意读准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 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 淤泥 隐逸 陶后鲜有闻 ( 指名稍差的同学读,订正读音。) 2 、提出朗读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把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感情充足,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留意听读,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有待改进,读的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适。读完后请同学点评发表自己的

13、看法。 4 、齐读课文。 四、理解疏通文义。 1 、老师指导疏通文义的方法,引导同学自学疏通文章的文义。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老师,问旁边的同学,再不能解决的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v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解,用译讲的方法自学,疏通文义。译讲:读出句子.讲重点词义 . 翻译句子.(需要加、 改、调、省。)(详细讲解一下) 3 、同学自学,老师巡回指导,关心解疑答难。 4 、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强调文章中的疑难点。 疑点:予:我。 中通外直:茎中空通外面直。鲜:少。 强调难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 是推断句式 可以译为 是 (2)、菊之爱 按语法挨次应当是爱菊,之,在这里是宾语前

14、提的标志。 5、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对文义的理解。 v 读出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通读全文,读懂文义,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五、理解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1、 文中写宠爱莲花,他宠爱莲花的什么特点?(用书中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2、把莲花比作 君子 ,君子就是指品德修养高的人 在这里所写的莲花,仅仅

15、是写莲,表达对莲的宠爱吗? 写莲花,是君子的写照,更是心志和人格的写照。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解决这个难点,先让同学了解一些关于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老师读下面的资料。 周敦颐的资料: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曾历任地方官吏。他为官清正廉洁。在南安军司理参军期间,有一个囚犯不该死罪,而另一官员王逵却想治他的死罪。王逵是一酷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论,独周敦颐与他极力争论。王逵不听,于是便罢官而去,说 :“如此做官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方醒悟,囚犯才得以洗清罪名。为官期间深受地方百姓的拥护。

16、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多年的宦官生涯中,洗染成风 的恶势力中,极力保持那一份人格的高尚和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宠爱莲花,曾带领他的部下在所住府院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雪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的爱莲说。 v 晚年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然后让同学四人一小组绽开争论,组长组织好每人都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小组代表总结小组见解,代表发言。 小结: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令人

17、敬重的操守和君子的坚贞气节。 小结: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 托物言志。 六、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 1、写他宠爱莲,文中还写到了 菊花 和 牡丹 ,把菊比作 隐逸者 ,把牡丹比作 富贵者 ,其用意就是为了衬托“莲”的 高洁 。(出示练习题,老师提示让同学说,老师相机板书内容)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怎样的看法? 七、总结全文。 借赞美莲的美丽形象和名贵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行,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二。指名翻译3个句子

18、。 v “之”的用法:助词,的。代词,他,他的(她、它),他们,他们的动词,去,到.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用在句末,有协调音节的作用宾语前提的标志。 同学依据句子和“之”的用法从中选择。 2 、默写填空.(指分别指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师巡回了解状况。最终订正。) (1).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 ,亭亭净植, . (2).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语句“,”比方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名贵品质。 (3)公园花展,欣赏牡丹花的人总比欣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你知道古诗词中写莲花的诗句有: 教学后记 : 本节课由于细心设计了,课

19、堂上对同学的回答老师赐予中肯的评价和鼓舞,感觉同学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也能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加深师生之间沟通的和谐。 爱莲说教学设计4 一、导入 新课 (上课前按“播放”键播放音乐,上课开头按“停止”键停止音乐,开头导入 。) 同学们,今日是我和大家的第一次合作,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是一篇特别美丽的文字,课题是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漂亮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观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导入 新课”键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同学回答,一律加以确定) 解说:莲花的确是诗意盎然的。历来就有很多咏莲的名句,如姜夔的名句“一一风荷

20、举”;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宠爱。不过,人们经常观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形状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内在的品质。我们今日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的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体裁 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按放图像) 1、 同学读“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毕竟为什么爱莲呢?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争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 2、(放图像)指名朗读。

21、 老师补充:周敦颐特别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当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闻名的爱莲说。 三、前提测评 在读课文之前,先请大家对比屏幕上映出的生词,把它在课文上画出来,并能正确朗读。(放注音,并请同学读,点“问号”播放“答对了”,如答错了可点上面的小天使动画,可播放“不对哟”声。正音并全班读,留意“鲜”的读音,可用现代汉语

22、组词来区分,并读一下该词所在) 四、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留意读课文的语气。(按“读”放课文录音)课文读完后,按椰树上方可回到界面。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课文朗读中有两个错别字,可让同学边听边找)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留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得意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

23、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阅历,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五、思索争论 1、下面就请同学自由小声读,并看看解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相互可以争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2、请同学来依据课文解释,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按图中书上的小按钮放图像,分页指名复述,并解释加点字)(解释课文的最终一页是巩固练习,如时间不够可跳过,直接按右下角的按钮即可进入下一步。) 3、现在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我们请女同学来读第一段,男同学来读其次段,女同学的声音应当是清爽动听,男同学的声音应当是铿锵有

24、力,我们比比谁读得更好。(同学读) 4、总结: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认真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5、看课文分析题。(问题三个) 问题1。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详细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行?(课文分析的全部问题的答案都按下面的向右的箭头即可) 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表现的品行: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干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5、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漂亮,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爱莲,不仅由于莲花姿势漂亮,而且更由于莲的品行高尚。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留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争论一下。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课文解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总结打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呢?(课文解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里,有些人不

26、情愿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躲避现实,隐居起来。(打出: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由于牡丹花非常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打出: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那么,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行。 现在我们明白了,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

27、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问题3。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有感于.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其次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行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六、力量训练 1

28、、了解托物言志。(按图中的红球,放概念) 2、 按下面的红箭头,略作解释,放范例。 解说范例:梅花不畏霜雪,高洁不俗,有独特的风范,这正是本人这样一个革命的女性的象征,以梅自喻,梅花抒写了傲岸不羁、有随俗俯仰、追求公平自由的高尚情操和顽强意志。 3、 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说:请同学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放图像)大家可以参照我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可以在纸上写一下,然后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沟通。 七、作业 布置 1、背诵这篇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 爱莲说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行。

29、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行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行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日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怎样托物,如何

30、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解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争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请两位同学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行: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精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行。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请同学们把文中详细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给予莲花哪些品行? 同学们可以相互争论,在争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

31、了莲花漂亮的外表、芳香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妙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爱莲的缘由。 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留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行,体会的赞美之情。 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师: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

32、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由于牡丹颜色明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愿不情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的这种感情?“独” 师: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理解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其次段呢? 谈论,文中哪一

33、个字能集中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现出来?“谓” 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欣赏呢?他也情愿隐逸吗?欣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同学们留意体会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其次段。指出: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当延长。 最终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

34、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小结:这一部分是所言之志。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珍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同学根据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七、总结课文 1、同学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行。写作上明白了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方、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谈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行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老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乐观的训练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娴熟背诵并默写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