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讲课稿.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51383565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讲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讲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讲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讲课稿.doc(5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2008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学习资料2008-12-2016:39:13阅读262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活动影像的发明及其演变一.电影是一项发明,是一门建立在技术上的艺术。我们可以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电影产生前的萌芽1895年前活动图画时期。(2)电影的发明活动图画变为活动影像时期。(3)当今电影电影面临挑战的时期。自电影诞生后其在技术形式上表现为四个时代:(1)默片时代(2)有声片时代(3)彩色片时代(4)数字技术电影时代二.1824

2、年英国人彼德马兄罗杰特在英国皇家学会上提出了一篇论文:当人眼在观察运动着的形象时,每一瞬间的形象在消失后,还会在视网膜上停留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十分之一秒)。这种现象叫做“视觉暂留”或“视觉记忆”。1832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和奥地利大学教授斯丹普弗尔同时发明了称作“诡盘”的玩具。1834年,英国人乔治霍尔纳发明了走马盘。1876年,爱米尔雷诺制成了“活动视镜”,后来人们按这种玩具的模式制成了台灯。我国的皮影戏,兴于北宋。在电影的发明历程中,它是起到了启迪作用的。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术。1851年,英国人弗斯阿彻发明了湿性珂罗酊法,使曝光时间缩短到几秒钟,并解决

3、了一张底片复制多张照片的问题。1871年马达克斯发明了溴化银干板的制造方法,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曝光时间并简化了工艺。1876年,天文学家强森用他所发明的轮转摄影机拍摄了金星经过太阳的情景。1882年,马莱创造出一种“摄影枪”,这是根据1876年强森的机器改进而成的第一台连续摄影的机器。自学成材的天才技术发明家雷诺在1888年创造了他的“光学影戏机”。历史上记载最成功的是爱迪生的电影视镜。1927年以及次年百分之百的有声影片的公演为起点,电影开始了有声片的时代.1933年,英国的特艺公司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三色染印法彩色影片,彩色电影由此正式问世.1884年,年轻的俄裔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夫发明了一

4、个用机械的方法来实现分割图像和轮流传送的器械,即圆盘机械电视.因此,人们称保罗尼普科夫为电视之父.生在英国的电气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用电子信号的方法将人像显示在银幕上.1925年贝尔德制造出的首台接收电视画面的装置.1929年贝尔德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电视系统.1931年在美国,俄国出生的弗拉基米尔慈沃尔金研制出了光电摄像管.1936年,英国人建立了亚历山大电视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播放部门(由英国广播公司创立).1956年美国安培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台广播用磁带录像机,用磁性材料记录活动影像的时代从此开始.常规电视也有了自己的包括:拍摄,录制,编辑,播放和接收在内的完整系统。PAL-D为

5、625线,NTSC-M为525线,SECAM-D为为625线。而35mm电影却相当于2400线,即使是16mm也有1000线。多媒体并非单指某一种媒体本身,而是指通过计算机对各种媒体进行组合和综合处理的一种环境,是存储,处理,传递声音,图像,图形,文字等多种媒体信息,并将其融合成为一体的一种技术。第二章活动影像拍摄的原理一.视觉概念(1)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感知信息的途径,而人类8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这些信息包括物体的明暗,颜色,形状以及动静等.(2)光,景物和人的视觉感知,是构成视觉过程中的三大要素.也是影响视觉效果的基本条件.(3)从某种意义上讲,照相机和影视活

6、动影像的拍摄是人眼视觉过程的摹演和延伸.(4)视觉是由人眼和大脑的生理结构及心理作用来完成.(5)人的眼睛中最主要的是眼球,直径大约是25mm.(6)感光细胞分为柱体和锥体两类.(a)柱体感光细胞大约有一亿个,它们只对光的强弱(即明暗)有分辨能力,而不能分辨光的颜色,即不能产生色觉.它们只在光弱的状况下起作用,因此称为暗视觉细胞,其光谱敏感曲线的最大值约在507mm处.(b)锥体感光细胞大约有700万个,它们不仅能够分辨光的强弱,而且可以分辨光的颜色,但是只能在明亮的条件下才起作用.故称为明视细胞.(7)锥体细胞之所以能分辨出颜色,是基于人眼的三原色视觉原理.二.动态再现原理(1)人眼对运动的

7、感受是视觉生理-视觉记忆功能和心理-似动感觉两个综合作用的结果.(2)电影最初将动作分解,记录,重放的原理和过程,实质上成为后来电子影像和数字影像动态再现的共同基础.(3)电影的拍摄速度是指胶片在摄影机内的运行速度,以每秒多少画幅来计算.画幅又称为画格,是指组成影片的每一个静止的画面,它是计算影片长度的基本单元.(4)何为慢动作?当拍摄速度与再现放映速度同步时,运动显现出自然的正常的原始动作动作形态:而拍摄速度大于放映速度时,动作呈现出比原始动作慢的速度,这是因为放映速度延长了分割原始动作的瞬时长度的结果.(5)决定电影的放映速度是每秒24幅的几个因素:(a)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要求.(b)经济

8、因素的限制.(c)间歇运动机构的限制.(d)声音录制质量的要求.(6)影像的清晰度和胶片本身的分辨率及胶片运行速度之间有以下的关系式:V=3.6f/R式中:V代表胶片的运行速度,以幅每秒计算,f表示所记录声音的频率,以单位时间内内声波振动的次数计,即赫兹,R表示胶片的分辨率,以每毫米线对数计.从式中可以看出,当R一定时,f越高,V值越大,即片速越高,当f值一定时,R值越大,V值越小,即片速越低.(7)1925年法国巴黎国际电影会议上,正式确定电影胶片的标准宽度为35mm,此标准一直沿用至今.(8)在胶片标准协商会议上规定的画面尺寸为24mm*18mm,即宽高比为1.33:1,每一格画面占4个片

9、孔,此标准后又在1925年的巴黎会议上得到正式确认.在有声电影问世后,将原来的24mm*18mm画面面积改为22mm*16mm,留出2.5mm的声带位置,画幅宽高比成了1.37:1,以后,此标准又经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多次修订.(9)宽银幕电影可以分为两个系列:一是在摄影机镜头前加装变形镜头,使拍摄到的影像横向压缩而纵向保持不变;放映时则在放映机镜头也加变形镜头,图像展开并恢复到原来的比例,以形成宽银幕的效果。此种宽银幕称作变形宽银幕电影。二是在片窗处上下各遮挡一部分,使画面的宽高比加大,放映时采用短焦距镜头展开画面,达到宽银幕的效果,这种宽银幕称作遮幅银幕。第三章光色特性和人眼对光色的

10、识别一波与电磁的基本概念(1)光与声是构成电影和电视的两个基本要素,而光和声又都是以前的形态存在于空间的能量。(2)波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3)凡是介质运动的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反之,凡是介质运动的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平行的波称为纵波。(4)频率: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其正.负最大漂移值之间的所有数值后再回到其起始值的次数,或简称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或周数,其单位为周/秒,国际单位制规定为赫兹,它是描写振动快慢的参数.(5)幅度与振幅:幅度是指振动的瞬时在零线上下的偏离高度.幅度的最大值称为振幅,即波峰或波谷至中间点的距离,也就是波动中自平衡点到最大值位移的距离.(6)波长:波在

11、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也就是从波上任一点沿波传动方向到相邻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7)与简单波相对应的是复合波不一定是重复,对称的,通常各种声波都是复合波.(8)谐波:具有频率为第一个波形(基波)频率的整数倍的波,称为第一波形(基波)的谐波.(9)波的干涉:在同一个空间中,可以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此时它们会重叠而产生相互干涉现象.(10)波的反射与折射:当波抵达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一部分或全部将会被反弹回原来的介质,这就是波的反射.在不同的介质中,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当波穿越两种不同的介质时,会由于速度不同而改变传播的方向,这种现象叫做波的折射.(11)波的绕射:在同一介质中,当

12、波在前进的方向上遇到阻碍时,会产生弯折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波的绕射.(12)电磁波是由于原子内电荷的振动而发射出来的波,它的一部分带带磁性,另一部分带电性,并都带有能量.电磁波是一个连续的波谱.二.光的组成及其特性.(1)光是形成影像并产生视觉的前提.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光兼有粒子和波动性.从光的波动性看,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具有波长,频率和传播速度等特性参数.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3*10*10*10*10*10km/s.(2)光的光谱范围可分为三个色觉段:400-500nm为蓝色段,500-600nm为绿色段,600-700nm为红色段.(3)光通量也叫光流.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光通量是指人眼所

13、能感觉的光辐射功率,它等于单位时间的光辐射能量与相对视见率的乖积,其单位为流明(lm).(4)一般情况下人眼对黄,绿光最敏感,对红光和紫光次之,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则无视觉反应.(5)发光强度:表示光源在一定方向范围内发出的可见光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其单位为坎德拉,符号为cd.(6)光照度:被照物体表面受光的程度,称作该物体的光照度,通常用符号E表示,其单位为勒克斯(lux).(7)光亮度:为表示发光表面发光强弱的物理量,它可以指自发光体表面的亮度,也可以指任何反光或逆光体表面的亮度.(8)色温:当绝对黑体在某一特定温度下,其辐射的光谱与某一光源的光谱具有相同的特性,则绝对黑体的这一特定温度就定义

14、为该光源的色温.色温的单位是K.色温只表示某一特定光源的光谱成分,而不表示该光源的实际温度,色温只描述光源的光辐射特性而非物体的颜色.(9)色的饱和度;指彩色所呈现的颜色的深浅程度或浓度程度.对同一颜色的光来说,其饱和度越高,则其颜色越深,反之则越浅.三.光的相加原理(1)色光相加原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相加,而得到另一种色光的现象被称作加色光效应,也叫做色光相加原理.(2)加色效应应当遵循以下规律:A.两种特定的色光一定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白光;B.两种非互补的原色相加有以下结果:红光多+绿光少=黄光(橙)绿光多+蓝光少=青光蓝光+红光=吕红光C.三种原色光或三种被害人色光按特定的比例混合

15、后,可得到白光.D.在色光混合中,相同颜色的光对人的色觉产生相同的效果,而与其光谱成分无关.四.光的相减原理(1)从复杂的光中减去某一种或几种色光而得到另一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减色效应,也称作光的相减原理.例如:从白光中减去红光,可以得到青光;减去绿光得到品红光;减去蓝光得到黄光等等.(2)任何受光体对照射光都会有三种反应:吸收一部分光,反射一部分光和透过一部分光.(3)根据减色光效应,它们应当遵循以下规律:A.当白光透过三原色透光体时,所透过的光为其本色光,而减去的为其补色光.B.当白光透过三补色透光体时,透过的为其本色光,减去的是其补色光.第四章色度图与色彩管理一.彩色视觉(1)基本参数

16、为:亮度,色调和饱和度.(2)亮度:是光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明亮程度的感觉.(3)饱和度:是指彩色光所呈现的彩色的深浅的程度.色调和饱和度又合称为色度.二.配色实验配色方程与色系数(1)在选择三基色时,有以下几个要求:A.获得方法简单;B.色度稳定而准确;C.配出的颜色尽可能多.(2)在1931年,CIE(国际照明委员会)为了对谱色进行标定;选择了水银光谱中的三个谱色作为基色;700nm的红光作为红基色;546.1nm的绿色作为绿基色;435.1nm的蓝光作为蓝基色.(3)色彩的范围表示:由于CIEXYZ色度图表示了人眼所能看到的所有色彩的色度,因此经常用该色度图来表示电影电视的显示范围.(4)

17、色差辨别阈;又叫刚辩差JND,色度图中的某点在其坐标位置改变时,如果其改变量刚好被人能察觉出颜色变化时,则该变化被称为色差辩别阈.(5)为什么要进行色彩管理:色彩管理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设备和系统之间的色彩匹配问题,色彩管理系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因为色彩匹配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在涉及到彩色的各种生产系统中,常常会遇到色彩匹配的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与色彩有关的生关系统就是印刷系统与影视系统.第五章化学活动影像的制作流程/第六间化学影像的载体-感光胶片一.前斯筹备(制作)阶段(1)整个工艺流程分为:前斯筹备(制作),拍摄和后期制作.二.感光胶片的基本构造及其分类(1)胶片基本由两部分

18、组成,一是形成影像的感光乳剂,二是为乳剂的支撑体片基.A.乳剂:主要成分为照相明胶和卤化银.卤化银的存在是胶片之所以能感光的根本原因.B:片基:一种透明,柔软而具有一定韧性和强度的塑料薄膜,起眷支撑乳剂的作用.(2)胶片的分类:A.按照记载影像的类别可以分为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两大类.B;按照制作过程中不同的用途可以分为:负片,正片,中间片,反转片,染印法用胶片.C.按照感光范围分:盲色片,正色片,全色片,分色片,紫外片,红外片.D.按照用途分:电影胶片,照相胶片,X光胶片,航空片.E.按照胶片尺寸规格分:35mm,16mm,S8mm,65mm,70mm.(3)卤化银:在化学元素中,由于氯,溴,

19、碘元素的化学性能相似,因而被归并在同一族类,该族类称贷作卤族,.它们与银元素的化合物统称为卤化银.(4)彩色影像形成原理:在黑白片的成像过程中,我们知道溴化银大曝光,冲洗后生成金属金的影像,在彩色片的各感光层中,同样是溴化银在起感光作用,只不过感红层是在受到红光的光照时,其中的溴化银显影中心才形成;感绿层是在受到绿光照射时,其中的溴化银显影中心起变化;而感蓝层则是在蓝光照射下,溴化银中心起变化.当形成显影中心的溴化银颗粒遇到彩色显影剂时,在金属银析出的同时,所生成的彩色显影剂氧化物会和该层中的成色剂起化学变化,析出染料.此化学过程可以用两个文字化学方程式表示:曝光后的溴化银-彩色显影影绰绰剂-

20、金属银+彩色显影剂氧化物彩色显影剂氧化物+成色剂-染料显然,光照强处,生成的金属银多,彩色显影剂氧化物就多,析出的染料也多,反之,光照弱的地方,生成的金属银少,彩色显影氧化物就少,则染料析出的也就少.此时在乳剂层中生成了两种影像,一个是由金属银构成的,另一个是由染料构成.彩色胶片在冲洗加工时,还必须经过一道工序,叫做漂白,其作用是将金属银还原为溴化银,使其在定影液中被溶解掉,这样就只留下染料组成的影像.(5)人眼对自然界景物的视觉反应是由景物的亮度和颜色两个因素来确定的,其中亮度是先决条件.在日光照射下的纯白物体的反光率是100%,纯黑物体的反光率为零.一般我们认为反光率为90%的白光洁表面或

21、白卡纸为纯白物体的近似物,反射率为2%的黑色天鹅绒为纯黑物体的近似物.通常用的白卡纸反射率为70%;黑色衣服反射率为4%,其他物体则在它们之间,(6)胶片记录被摄景物的过程即是胶片感光的过程,通常我们将胶片受光照而被感光的过程称作曝光.(7)曝光量:指胶片感光层所接受的光照度和曝光时间的乘积值.(8)感光度:指感光材料对光照反应灵敏度程度的量值,即反映胶片感光快慢的指标,以大写英文字母S标记.(9)影响胶片感受光度的因素有:A.乳剂本身的结构和成分:如颗粒度大小,成色剂或增感剂成分等.B.保存条件:一般讲,保存时间增长,感光度降低.此外,要求胶片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存.C.显影条件:一般

22、感光度随显影时间增长和显影温度的提高而提高.(10)反差也称作明暗对比度,在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技术中,是指景物或影像的明暗差别.对景物来讲,是其最亮处和最暗处的亮度比值;而对于影像,则是指最大密度值和最小密度值之差.(11)感色性:是指的是感光材料对各种不同波长光的敏感程度.(12)解像力:又称为分辩力或分辩率,它是指胶片对景物细部的分辩能力,常用R表示.(13)测量解像力的方法是:用被测胶片拍摄预制的标准测试板,标板是以各种粗细的线条组成不同黑白间隔的线组,每一组线条代表一级的分辨率,然后在60-70倍的显微镜下观测,以能分辨出黑白线条最多的那一组线条的数目为准,再乘以拍摄时所缩小的倍数,即可

23、得到所测胶片的分辨率.(14)影响胶片解像力的因素主要是:A.乳剂自身的结构,B.曝光条件,C.显影条件,D.被摄景物的反差.(15)清晰度:是指观察者所感觉的光学系统的所成的物像细节的清晰程度,是分辨率和鲜锐度的综合反映.(16)1989年与美国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合作,推出了机读条码,并称之为Keycode.第七章化学影像的拾取-摄影一.活动影像的摄取过程及原理(1)人眼与镜头的区别:A.焦距:人眼是柔性体,其焦距可以通过晶状体开关的改变而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改变,而镜头则是固态的,改变焦距只能通过改变镜头内各镜片之间的位置来实现.B.光圈:人眼瞳孔的变化范围是2-3mm,面积

24、变化为16倍,而镜头光圈变化可达8-10倍,甚至更大.C.分辨率:人眼分辨力在明视距离上为14线对/毫米;而胶片普遍达到120线对/毫米以上,最高可达3000线/毫米.D.光谱范围:人眼可见的光谱范围只有光范围,而胶片大大超出了这一范围.E.功能:人眼有传递和接收光信号的功能,而胶片及其他电子影像载体本身则同时具体感光和记录光信号的功能;人眼只能看到宏观的世界,而摄影机却可以通过显微摄影或卫星摄影,拍摄到许多微观世界以及深海或宇宙的情景.二.透镜成像原理(1)在物理中,我们把由透明物质(玻璃,水晶等)制成并通过光线折射而成像的这类光学元件称作透镜.(2)透镜根据其形状可分为两大类:A.会聚透镜

25、(正透镜,凸透镜):中心厚,两边薄的透镜.B.发散透镜(负透镜,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三.摄影机(1)摄影机是一种光,机,电技术集成的精密机械,我们将按功能分为以下几个部分:A.光学系统:包括镜头,取景器;B.机械系统:包括机体,间歇机构,遮光器,片门和供收片系统等.C.驱动系统:马达及其控制系统;D.辅助监测系统:一系列计数器及显示装置,安全保护装置.(2)定焦镜头:镜头焦距这一特性参数是在镜头设计和出厂时确定的,使用者不能随意改变,因此称为定焦距摄影镜头,简称定焦镜头.(3)变焦镜头: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变焦距摄影镜头,简称焦焦镜头.它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连续变化.变焦镜头的物镜

26、光学系统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位于前端的校距组,位于中间并可相互匹配移动的变焦组和补偿组,位于后端的固定组.当变焦组沿光轴等速移动时,整个镜头的焦距即随之改变.(4)视角:镜头焦距不仅决定影像的放大率,还决定视角的大小.人眼通过镜头可以看到的范围,称之为视场,而取景器中的取景框和片门窗所限制的范围则称为像场,像场是视场的一部分.像场角可以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5)短焦镜头又称为广角镜头,一般摄影机的水平视角为23度-24度.(6)35mm专业电影摄影机的标准镜头焦距定为50mm.(7)模糊圈:位于透镜的某一点A射出的光通过透镜会聚于点A1,将屏幕置于A1点,则在屏幕上形成一个A点的像,此像为

27、一个清晰的亮点.若将屏幕在A1点前后移动,则此亮点会逐渐扩大为一个光斑,离A1点越远,此光斑越大.在摄影概念中,我们将此光斑称之为模糊圈,或弥散圈.(8)景深:在临界焦点平面的两侧存在着一个区域,在这一区域范围内的被摄体上的各个点在影片上都能呈现为等于或小于最小模糊圈的一个圈,即可以被认为是清晰的点,这个区域我们称之为景深.无论最小模糊圈的限值是多少,景深都受下列参数的影响:A.主被摄体的距离.B.镜头的焦距.C.镜头光圈的大小.(9)对取景器有下列几个要求:A.取景器上应当看到一个方向正确,足够大而明亮的影像.B.取景器中看到的景物与镜头拍摄的景物之间应当无视差.C.观看使用方便.取景器的种

28、类:侧面取景器,机体侧移式取景器,焦平面式取景器,反射式取景器,分光式取景器,电视取景器(10)暗盒的防光道由裹有黑天鹅绒的滑轮组成.(11)片门:是保证胶片在曝光时呈平展状态的组件,一般由片门体,上下滑槽,片窗和压片框组成.(12)间歇机构是摄影机的心脏.其作用是:使胶片在连续供,收的过程中,间歇地,逐一画格地通过片门的片窗,以实现对生胶片的静止曝光.由抓片爪,定位针和遮光器三个主要构件.其工作过程是:A.抓片爪进入片孔;B.将胶片拉下,至片窗位置;C.退出片孔,胶片定们并静止曝光;D.抓片爪退回原位,准备进入下一抓片循环程序.(13)遮光器:又称光闸,其作用是相当于照相机的快门,是保证只有

29、当胶片在片窗位置上处于静止瞬间时,受到来自摄影镜头的光线的照射-曝光,以获得一个清晰的影像;而当胶片在运行过程中,遮断光线,使胶片不会曝光.四.摄影过程中的辅助设备(1)云台:是摄影机和支撑设备之间的连接设备,用来使摄影机在拍摄时,可以自由地旋转和仰俯运动.五.照明设备(1)被摄景物具有足够的亮度是进行拍摄的先决条件,胶片是按一定的感光度设计和制造的,在现有光线照明不中的情况下,为了很好的记录景物,往往需要辅助照明,即俗称的打光.目的是:使被摄景物在胶片或其它影像载体上形成最好的画质,色调和影调效果,以传达作者艺术表现的深层含义.第八章电影声音的记录与放还一.电影声音记录与放还的发展过程(1)

30、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才造成了早期电影画面和声音的分离-无声片(即默片),但是从技术上讲,真正的有声电影的诞生,是以声音和画面同时录制的感光胶片上开始算起的.(2)无论是光学录音还是磁性录音,都是通过信号形式的转换及传递媒介的变更来完成的.(3)电影声音的传统录制的过程正是这两种技术的结合,首先是画面和声音分别记录在胶片上和磁带上,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后期加工程序后,在最后印刷拷贝时,再合成在一条胶片上.(4)声压:声音通过媒介时所产生的压强改变量.常用的单位为达因每平方厘米或牛顿每平方米.(5)分贝:是电声技术领域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无量纲单位,用来表示两个同一性质的量的相对大小.(6)频带宽度:简称带

31、宽,指声音的频率范围.可以指音频信号中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之间所包含的频率范围,也可指音频设备的频响范围.(7)混响时间:声源停止发音后,依然持续的声音称为混响.混响实质上是原声的一系列回声的组合.二.电影录还音设备系统的配套(1)传声器:俗称话筒.其原理是:通过各种形式膜片的机械振动,将声波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所以它是机械能与电能之间的换能器,凡是从声源直接收录音频信号时,都要使用传声器.(p61面动圈式传声器原理图,可以看一看)(2)光学录音原理:录音过程:声源-声波-传声器薄膜振动-电信号-功率放大器-光调幅器-胶片还音过程:胶片声带-光电管-电信号-功率放大器-扬声器-声音(3)在光学录

32、音过程中的关键元件-光调幅器,他的作用是使由声波控制的变化的电信号转换为变化的光信号,从而使感光胶片受到不同曝光量的曝光,形成声音的影像.光学声迹可分为变密式与变积式两种.(4)变密式录音法:通过光学录音机将声频信号转变成感光胶片的密度变化,从而在胶片上得到一条等宽但密度不断变化的声迹.这种方法称为变密式录音法,这种声迹称为变密式声迹.(5)磁性录音原理:其信号转换过程如下:音频信号-传声器-电信号-功放-磁头-磁信号-磁带-磁头-电信号-功放-扬声器-音频信号在此过程中完成电磁信号转换的关键是磁头和磁带.(p169面的磁头结构)(6)调音台:是声音控制与加工系统中的重要连接设备.它的作用在于

33、将一个经过均衡和音质校正的声音信号输送到录音机中,以保证其录制的效果.三.电影立体声(1)立体声:是指具有三维空间感的声音.我们将这种既有强弱,音调和音色的区别,又有层次,方位感和深度感的声音称为立体声.70年代中,道尔贝(Dollby,又译为杜比)公司将将它在降噪系统上取得成功的技术与该立体声系统相结合,应用于电影光学立体声.第九章影片洗印加工工艺及设备一.影片洗印加工工艺流程(1)洗片:是对已经曝光后的胶片进行一系列化学处理,使潜影成为可见画面或声迹影像的加工过程.(2)印片:则是影像复制过程的一个工序,它将经过冲洗后已形成的画面影像或光学声迹通过印片机的光照透射传递给承印胶片,使之曝光而

34、形成潜影.(3)黑片胶片的冲洗加工工序如下:显影-停显及水洗-定影-水洗-干燥显影:使乳剂中曝光的溴化银与显影液起化学反应,还原出银影像.定影:溶解未曝光的溴化银分子,使影像固定下来.(4)多层彩色片的冲洗加工工序如下:前浴-喷洗-彩色显影-停显-水洗-漂白-水洗-定影-水洗-稳定-干燥(5)样片剪辑方法如下:A.将分别拍摄和洗印好的样片剪开并整理好,逐条编号,分卷并记录各个镜头的条数.B.根据分镜头剧本及导演的要求,按镜头顺序进行排列,组接,选择,修改后形成合乎剧情时空,节奏和要求的影片.C.标明在印片加工中的各种技巧名称和长度要求,如渐隐,渐显,叠化等,并填写剪辑表,供底片剪接用.D.剪接

35、好的样片要按照录音设备的要求重新分好卷,并接好片头,片尾的黑片,以备送去录音.(6)量片机:一种可准确量出影片长度的设备,它有一个尺码表和一个大的输片轮,35mm影片用的输片齿轮有64个齿牙,每4个牙为一个画格,转一周走16个画格,长度合一英尺.二.标准拷贝的制作(1)底片剪接-套底:其任务是根据剪辑好的样片剪辑底片,使底片成为与样片镜头顺序一样的影片,以备印制拷贝用.(2)套底的步聚:A.检查并清洁套片机;B.根据剪接表,将工作样片的镜头号和片边号码分写在小条上;C.照小条将相应的底片找出来,用小条包好;D.按样片剪辑底片,并接好片头,片尾牵引片;E.每个镜头另外剪下12格并接在一起,做成小

36、底片,供配光人员用;F.如遇有需使用叠化或叠印技巧印片时,要在相应部位套接黑片;G.写好印片卡片供配光人员和印片人员使用,其中包括镜头号,长度和说明等,配光人员根据小底片进行配光,印洗,再配光等工作后,等出修正的配光条件.记在印片卡上,供印片使用.三.电影拷贝制作(1)光学技巧的效果:A.跳格:每隔一格印一幅,按正常速度放时,动作比原来快一倍.B.倒印:将原画幅顺序颠倒过来印,使放映时动作反向,以表现一些特殊的效果,如水倒流,人从平地跃上高墙等.C.变焦:将画面逐格印大,使产生推摄的效果.可作为镜头间的转换技巧.(2)光学声迹:是记载在一种专门做的黑白声底胶片上的,这种胶片是由特殊的微粒乳剂构

37、成的黑白胶片,它可以产生高清晰度,高反差的影像.声底片的片基是灰色的,以避免散射现象.(3)洗片机:是洗片工艺中的专用设备,它是对已曝光胶片进行化学处理,使其上形成可视影像并可连续加工生产的机器的总称.(4)缓冲箱:它是洗片机供收片系统中的主要部件,内装缓冲机构,使实际贮片容量可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变化.(5)输片系统:是洗片机的核心机构,胶片正是通过它的输送,相继完成各种化学加工处理。四.印片工艺和印片机(1)印片机光量的控制因素:A光强的控制;B.光色的控制-减色法.加色法.第十章电影放映技术一.电影放映机(1)放映原理:印有画面的电影拷贝连续地向放映片窗供送,又在间歇机构的作用下,逐格间歇地

38、通过放映片窗,并在此处受到来自光源的光束的照射,而放映镜头将照亮的画面放大后投射到银幕上,供观众观看;放映机的还音系统则将画面的拌音还放出来,供观聆听.由于遮光器的作用,画面只在间歇运动的静止时期才能投射到银幕上,如果每幅画格向前间歇运动的频率与拍摄频率一致,则在拷贝上印有的静止画面就会在银幕上以原有的速率重新运动起来.为了减少画面的闪烁感,电影放映时的遮光器总是做成双开口的(叶子式)或单开口的(滚筒式)双倍转速的结构,以使每一画面在片窗静止停留时在银幕上出现两次.这就是说,虽然放映的频率与摄影的频率相同,但画面在银幕上出现的频率却提高了一倍,达到了48次/秒.(2)间歇机构:是放映机的核心部

39、件.(3)放映镜头与片门,银幕及影片画幅共同组成放映机的成像系统,四者之间有眷相互制约的作用.(4)影片的声迹分为光学与磁性两种,因此,放映机的还音系统也有光学和磁性两种.(5)对银幕的要求:A适当的亮度;B.亮度分布均匀;C.适当的光谱分布;D.适当的尺寸;E.清洁平整.(6)普通电影银幕的宽度为观众厅长度的1/5;宽银幕电影银幕的宽度为厅长的2/5-1/2.应当指出,即使是全景电影的大银幕也不过仅仅占据了人的视野的25%.二.电影放映场所(1)电影放映场所的基本要求:A.最大限度地减少杂光干扰;B.良好的声学处理;C.合理的容积;D.座位安排合理,清洁舒适;E.机房设计合理.(2)众所周知

40、,光速达到30万千米每秒.而声速仅仅为343米每秒,光速远大于声速.(3)按照放映质量标准的规定,声画的同步误差为小于或等于1/24秒.(4)一般规定放映厅第一排座位到银幕的距离为银幕宽度的1.5倍,最后一排座位到银幕的距离为5倍.观众厅的最大长度不得超过40米.观众厅的长度宜不大小30米.观众厅座位大致安排在与银幕中心线成30度的两侧区内.第十一章特种形式电影电影发明时采用了宽35mm的胶片形式.并采用了4:3的画幅宽高比.一.环幕电影(1)1900年,第一部环幕电影拍摄放映成功.(2)我国从1983年起开始研制环幕电影.1986年8月在北京通过了广播电影电视部的鉴定,放映了我国拍摄的环幕电

41、影试验片,至此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日本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拥有环幕电影摄影设备并具有独立制片能力的国家.我国的环幕电影采用九台摄影机拍摄,九台放映机放映的360度环绕立体声系统.(3)1988年12月30日,我国国内第一座环幕电影院在北京落成,放映了我们自己拍摄的.(4)环幕电影的拍摄方法有以下两种:A.采用镜头光轴水平辐射光学系统的方法,B.采用镜头光轴平等反射光学系统的方法.(5)放映机台数须为奇数.二.环幕电影(1)环幕电影也称穹幕电影,其银幕为180度的半球形,观众在半球形画面的笼罩下,犹如身处穹隆之下.(2)加拿大艾麦克斯公司于1973年开发出来的,系目前世界最大的球幕电影.这种电影

42、用鱼眼镜头拍摄,并用鱼眼镜头放映.(3)放映画面面积为600平方米.三.巨幕电影(1)巨幕电影是指用70mm影片在稍带弧度或平面的巨型银幕上放映的电影.其画面为矩形,画面水平为60-120度,垂直角为40-80度.(2)人类视觉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深度感,或称三维视觉感.(3)物体在空间的定位取决于测距原理.(4)双目观察有可能通过辐辏(会聚)和视网膜影像视差这两个途径来提供深度线索.(5)当物体远离参赛者而去时,其上面任何一点在他的眼睛上所对应的角度逐渐变小,直至不再能够分辨.该距离称作双目视觉原极限,它约有210mm米.(6)戴眼镜的立体电影可分为以下几种:A.双色眼镜法;B.交变画幅法(

43、遮光眼镜法)C.偏振镜法(偏光法)(7)视觉的聚焦和会焦:聚焦:是眼球通过虹膜肌的扩张或收缩,调整晶状体的形状(曲度),使影像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8)会聚:是指双眼向内作一定的偏转,对准所看的景物,使左右两眼所看到的景物在影像在大脑中反映为重合的立体影像.四.动感电影(1)立体电影又称3D电影,这里的英语字母D是英文单词dimension(维度)的缩写,所以3D便是三维的意思.所谓4D电影,便是在立体电影三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维,这一维可以包含多项内容:如喷水,吹风,散发香气,模拟动物或物体的扰动,以及座椅的小量运动等.(2)汽车影院起源于美国.(3)全息电影:是在全息摄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

44、型电影.它利用光波的干涉现象来记录影像和重现影像.放映时用激光投射全息片,观众不用戴立体眼镜,即使是只用一只眼睛,也能看到立体的影像.世界第一部全息电影短片是于1976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一次国际电影技术会议上放映的.第十二章电视影像的摄取原理及使用设备一.电子影像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像素.(1)扫描分为水平扫描和垂直扫描.(2)分色棱镜首先将从镜头射进的景物光信号中的红,绿,蓝信号分离开.分光后的三种色信号由三个显像管分别摄取并传送至发射端,在接收端,红绿,蓝三个电信号分别控制电子束在同一屏幕上显示出三基色的光点,而人眼看到的是混色的效果.(3)摄像管是摄影机得以工作的核心器件,它实质上是一个光电转

45、换器.摄像管的一个作用是将被摄景物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即把光学影像转换为电子影像,另一个作用是分解影像和依次扫描影像.(4)摄像管主要由光电靶,聚焦电极和电子枪组成.(5)电荷耦合器件简称CCD,是一种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集成电路器件.(6)扫描:将图像或画面中像素的信息顺序,同步地拾取或再现的过程,称作扫描.(7)扫描线数(扫描行数):电子束在一帧或一场画面中所扫过的行数称作扫描线数(行数).(8)帧频:单位时间所扫描,传递和接收的帧数.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为了没有闪烁感,帧频不能少于48次每秒.(9)场帧:单位时间内拾取,传递和接收的场数.(10)为了消除频率差所带来的画面摆现象,故

46、采取了与其一致的帧频率和场频率.即我国为50场每秒,帧频则为25帧每秒;美国,日本等国为60场每秒.(11)同步信号分为行同步信号和场同步信号.(12)从摄像机的影像性能指标来分,可分为数字电影,高清及标清广播,专业和家用等几个级别.(13)数字电影级的特点:全数学拍摄记录,高质量高分辨率图像格式,多种拍摄速率选择,使用传统电影镜头和光学取景器,外形设计和使用方式与胶片摄影机接近.第十三章电视信号的发射与电子影像的再现一.电视信号的发射(1)电视信号(包括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以及同步信号等)不能直接被发送,而是要通过一个高频的信号将其携带发送出去,该高频信号通常称作载波.(2)产生高频载波的装置

47、称作发射机.(3)整个电视信号所战胜的频率范围称作一个频道.二.电视信号的接收:(1)电视信号的摄取和接收也是电视技术中两个不可脱离的环节.(2)彩色电视机与黑白电视机的主要区别是它具有处理彩色全电视信号的解码器和彩色显像管附属电路.(3)彩色图像信号与黑白图像信号的区别在于,每个像素不仅包含了亮度信息,还包含了色度信息.第十四章视频信号的记录,放还和转换一.活动影像的磁性载体(1)这种天然具有磁性的物质通常称为永久磁铁.(2)任何磁性材料都存在于磁带现象,即当使其磁化的条件消失后,它还会保留一定的磁性,我们称之为剩磁,正是因为这种剩磁现象,才使磁带记录成为可能.(3)第一台磁带录像机样机是美国RCA公司仿照录音机原理试制成功的固定式磁头开盘磁带录像机.二.录像机的构造(1)录像机中的核心部件也是磁头系统.(2)录像机所采用的旋转磁头扫描方式有两种:垂直扫描方式和螺旋扫描方式.(3)在对亮度和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