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51872-2004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2煤尘防治培训讲学.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51381996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143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LT51872-2004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2煤尘防治培训讲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DLT51872-2004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2煤尘防治培训讲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LT51872-2004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2煤尘防治培训讲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LT51872-2004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2煤尘防治培训讲学.doc(14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DLT51872-2004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2煤尘防治-DL/T5187.2-2004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第2部分:煤尘防治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火力发电厂运煤系统煤尘防治设计的基本原则、内容和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单机容量为50MW600MW级机组新建、扩建、改建的燃煤电厂的煤尘防治设计。50MW级机组容量以下燃煤电厂的煤尘防治设计也可参照使用。600MW级容量以上的新建或扩建燃煤电厂的煤尘防治设计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2、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部分“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01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Zl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DL5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5053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DL/T5035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DL/T5121火力发电厂烟风煤粉管道设计技术规定3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0.1游离二氧化硅f

3、reesilica;freesilicondioxide固体燃料中单独以晶体状态存在的二氧化硅。3.0.2二次扬尘dustreentrainment沉积于设备和围护结构表面上的粉尘,在外力作用下重新悬浮于空气中的现象。3.0.3粉尘dust由自然力或机械力产生的,能够悬浮于空气中的固态微小颗粒。国际上将粒径小于75m的固体悬浮物定义为粉尘。在通风除尘技术中,一般lm200m乃至更大粒径的固体悬浮物均视为粉尘。3.0.4除尘dustremoval;dustseparation捕集、分离含尘气流中的粉尘等固体粒子的技术。3.0.5防尘dustcontrol对于机械、转运中的设备等在生产运行过程中,

4、采取防止粉尘外逸的措施。3.0.6喷雾除尘spraydust利用喷水雾加湿物料,减少扬尘量并促进粉尘凝聚、沉降的除尘方式。3.0.7除尘器dustseparator用于捕集、分离悬浮于空气或气体中粉尘粒子的设备。3.0.8湿式除尘器wetdustcollector借含尘气体与液滴或液膜的接触、撞击等作用,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设备。3.0.9袋式除尘器fabriccollector用纤维性滤袋捕集粉尘的除尘器。3.0.10电除尘器electrostaticprecipitator由电晕极和集尘极及其他构件组成,在高压电场作用下,使含尘气流中的粒子荷电并被吸引、捕集到集尘极上的除尘器。3.0.

5、11比电阻resistivity粉尘的电阻乘以电流流过的横截面积并除以粉尘层厚度,也称电阻率。3.0.12除尘系统dustremovingsystem一般情况下指由局部排风罩、风管、通风机和除尘器等组成的,用以捕集、输送和净化含尘空气的机械排风系统。3.0.13含尘浓度dustconcentration单位体积的空气混合物中粉尘的质量含量。3.0.14初始浓度initialconcentrationofdust空气过滤器或除尘器入口的含尘浓度。3.0.15排放浓度emissionconcentration单位体积的排放气体中所含有害物质的质量。3.0.16通风ventilation为改善生产和

6、生活条件,采用自然或机械方法,对某一卒间进行换气,以造成卫生、安全等适宜空气环境的技术。3.0.17自然通风naturalventilation在室内外空气温差、密度差和风压作用下实现室内换气的通风方式。3.0.18热风幕warmaircurtain能喷出幕状热气流,用以隔离室内、外空气的交换。也称热空气幕。3.0.19喷嘴spraynozzle特指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水喷射成分散的细小水滴的元件。3.0.20表面水分surfacemoisture附着在煤粒表面,可在空气中自然风干,或在试验室用4550烘箱干燥失去的水分。3.0.21运煤系统coalhandlingsystem燃煤经外部交通运输到

7、达电厂后,从卸煤开始(包括贮存),到将粒度合格的煤输送至锅炉煤仓的整个工艺布置系统。3.0.22带式输送机beltconveyer由驱动装置、拉紧装置、输送带、中部构架和托辊组成的连续输送散碎物料的机械设备。3.0.23缝式煤槽slotunloadingtrough接卸火车来煤的、底部出口为长缝式结构的混凝土煤沟。3.0.24叶轮给煤机impeilerfeeder用于缝式煤槽,沿高架轨道行走,利用叶轮将煤拨到带式输送机上的给煤设备。3.0.25碎煤机crusher将燃煤破碎到锅炉制粉系统所需粒度的碎煤设备。3.0.26煤筛coalscreen按筛孔尺寸将煤分成不同粒径的筛分设备。3.0.27锁

8、气器airlock防止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防止煤粉非正常流动的设备。3.0.28卸料车tripper用于煤仓配煤,可沿带式输送机金属构架往复移动的机械装置。3.0.29导煤槽skirtboard将转运点落下的煤导入带式输送机的胶带居中位置,以防煤流偏移导致胶带跑偏的机械设备。3.0.30导流挡板coalflowguard将偏移的煤流借助机械办法改变流动方向的装置。3.0.31煤泥沉淀池slimesediment将煤泥水进行分级沉淀处理,并回收煤泥的机械和建筑设施。3.0.32集水井pool用于蓄积煤泥冲洗水的地坑。4总则4.0.1火力发电厂运煤系统煤尘防治工程设计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以防为

9、主,防治结合。对防尘、除尘、清扫系统和煤泥水处理及回收系统应进行统一规划。4.0.2运煤系统煤伞综合防治设计应符合DL5000的下述标准:a煤尘中含有10%及以上游离二氧化硅时,工作地点空气中含尘浓度不应大于2mg/m,呼吸性矽尘浓度不应大于lmg/m。当空气中呼吸性矽尘浓度大于lmg/m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除尘系统向室外排放浓度不应大于60mg/m。b煤尘中含有10%以下游离二氧化硅时,工作地点空气中总含尘浓度为:时问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不应大于4mg/m,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不应大于6mg/m,呼吸性煤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不应大于2.5mg/m,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不应大于3.5mg/m。当

10、空气中呼吸性煤尘浓度大于2.5mg/m-3.5mg/m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除尘系统向室外排放浓度不应大于120mg/m。4.0.3火力发电厂工作场所粉尘浓度限值应符合GBZ2的要求。4.0.4运煤系统在充分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减少转运环节,降低煤流落差。运煤系统带式输送机的选择、布置和转运过程中的设计应有密闭、防尘和防止煤撒落的措施。4.0.5对于表面水分偏低、容易产尘的煤宜进行加湿。加湿水量应避免对运煤系统、制粉系统和锅炉效率造成不利影响。4.0.6运煤系统的栈桥、地下卸煤沟及转运站、碎煤机室、拉紧装置小室、驱动站、圆筒仓、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等地面应采用水力清扫。4.0.7煤仓间带式

11、输送机层的设备、管道及带式输送机可利用锅炉房的真空清扫系统进行定期干式清扫。4.0.8运煤系统的煤加湿、除尘和地面清扫用水,宜设置独立的供水系统。应根据电厂实际情况和用水点水质要求,本着节约用水的原则,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水源。4.0.9运煤系统除尘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a工艺流程;b燃用煤种;c粉尘飞扬程度;d煤种的表面水分;e当地气象参数。4.0.10对运煤系统的地下卸煤沟、隧道及地下转运站等应设置通风设施。4.0.11运煤系统的防尘、防火、防爆、防潮及防腐设计,应符合DL5000、DL5053及GBZl的规定。4.0.12除尘设施的防火与防爆措施,应按GB50019的要求执行。5防尘

12、5.1煤加湿5.1.1对于表面水分偏低、容易产尘的煤,宜在卸车前和从煤场取回后加湿,使表面水分达到不产尘的要求。在确定煤不产尘的表面水分的设计值时,应在综合运煤系统、制粉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锅炉效率前提下,根据煤的物理特性,经试验或运行经验确定。当缺少必要的数据时,煤加湿后的表面水分的设计值,可按将煤表面水分提高到8%10%选取。5.1.2煤加湿可采用煤车注水或转运点向带式输送机上的煤喷水等方式,设计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5.1.3当采用向带式输送机上的煤喷水方式时,喷水点应尽量靠近带式输送机的头部或导料槽处。5.1.3当采用注水机对煤加湿时,其注水速度应与卸车设施的出力

13、相适应,供水系统的能力及水压应根据注水机的技术参数确定,所需注水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Gxz=ML(d2一dl)n(5.1.3-1)Grz=ML(d2-d1)mk(5.1.3-2)式中:Gxz每小时注水量,th;Grz每日注水量,td;ML每节车的装煤量,t:dl煤的原始表面水分(dl按进厂煤的分析数据采用,当无分析数据时,最低可按3%估算),%:d2煤加湿后的表面水分,一般按8%10%取值;n每小时需注水的车皮数;m每日需注水的车皮数;k注水不均匀系数,取k=l.2。5.1.4当采用向带式输送机上的煤喷水加湿时所需水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Grj=Qr(d2一dl)(5.1.4-1)Gxj,j=Q

14、x(d2一dl)(5.1.4-2)式中:Gxj每小时所需水量,th;Grj每日所需水量,td;Qr每日运煤量,t/d:Qx每小时运煤量,t/h;dl煤的原始表面水分,%;d2煤加湿后的表面水分,%。当多处喷水加湿时,总水量为各点加水量之和。5.2煤堆喷洒水防尘5.2.1贮煤场应设置覆盖整个煤堆面积的喷洒设施,喷洒设施从煤场两侧喷出的水流应在煤堆上空相交叉。5.2.2煤场的喷洒水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Gxp=Nlqp(5.2.2-1)Grp=mqak(5.2.2-2)式中:Grp每日喷洒水量,th;Gxp每小时喷洒水量,th;qp每个喷头的流量,t/h;N1允许的同时开启的喷头数:m每日喷洒次数,

15、可取2次4次;q喷洒强度,按每次喷洒O.002m/m0004m/m,设计时可根据电厂当地的气象条件及全厂水量平衡情况取值;a喷洒面积,m;k喷洒不均匀系数,取k=l.2。煤场应分区喷洒,喷头前水压可为0.50MPa0.70MPa。当煤场过于庞大,每次累计喷洒时间过长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供水泵的最大流量可以超过150t/h。5.2.3煤场喷水宜采用防尘喷头。喷头的布置方式和数量可根据煤场的面积和煤堆高度、喷头性能、风力、风向、喷洒强度、布水均匀性诸因素确定。5.2.4煤场喷洒水母管的敷设应与煤场设施布置相协调,在喷洒水母管的入口处应加设总的放水阀门井,连接喷头的支管在地面以上部分应有防冻措施。

16、喷洒系统可采用就地操作,也可采用程序控制。5.3密封防尘5.3.1在计算缝式煤槽容积时,应留有不小于距拨煤平台800mm1000mm的余量作为封底煤。5.3.2煤槽出口应加设挡煤帘(板),挡煤帘上方应设置悬挂装置。5.3.3新建电厂应选用鼓风量较小的碎煤机,碎煤机应有风量调节装置;对扩建电厂,当继续使用已有鼓风量大的碎煤机时,应对其进行技术改造。5.3.4煤筛及碎煤机前后的落煤管、钢煤斗以及各转运点的落煤管连接处,应加填料密封。5.3.5当前后带式输送机为垂直交叉布置时,应降低转运点落差,但不宜采用可逆短带式输送机。5.3.6当采用移动带式输送机或卸料车卸煤时,应有落煤口的密封措施。5.4防止

17、撒煤5.4.1转运站的煤流如为横向进入或可能偏心进入下一级带式输送机时,可在进入导煤槽的落煤管端部加设导流挡板或其他具有纠正煤流功能的设备。5.4.2导煤槽的后端应布置在带式输送机最后一组上托辊之前。5.4.3带式输送机受料点的导煤槽,其长度应与胶带运行速度相适应。分别按以下两个公式计算,取其较大值:Lvt(5.4.3-1)L(46)B(5.4.3-2)式中:v输送带速度,m/s;B输送带宽度,m;t=2s。导煤槽与胶带之间密封用的橡胶板,宜按导煤槽总长度整条配制;在需要通过导煤槽回收撒落在地面上的燃煤时,导煤槽尾部宜有长度不小于500mm带活动盖板的受煤段。如装设喷雾装置或除尘器,则导煤槽长

18、度还应满足相应的要求。5.4.4在带式输送机的固定受料点安装缓冲托辊,在导煤槽范围内托辊间距宜为300mm400mm。缓冲托辊的排列应注意与落煤管、导煤槽的位置相对应。导煤槽两端宜各设一组托辊,主要煤流应落在两组缓冲托辊之间。5.4.5带式输送机头部滚筒处,应装设胶带承载面清扫器,头部漏斗尺寸应能接受清扫下来的积煤,在尾部滚筒改向前和垂直拉紧装置第一个改向滚筒前(靠头部滚筒一端)的胶带非承载面应装设窄段清扫器。5.4.6单向运行的带式输送机承载段上托辊,可选用前倾槽形托辊,每10组上托辊应安装一组自动调心托辊。回程空段下托辊宜采取平形下托辊和V形下托辊兼用的方式,每5组下托辊应安装一组自动调心

19、托辊。在靠近头部滚筒的回空段可配用适当数量的具有清扫功能的下托辊。双向运行的带式输送机,宜采用普通槽形上托辊,上下双向自动调心托辊的设置方法与单向运行的带式输送机相同。5.5卸料点抑尘5.5.1当转运点落差大于4m时,落煤管出口宜加设缓冲锁气器、缓冲滚筒或缓冲煤斗。5.5.2当采用犁式卸料器卸煤时,其卸料头应装设锁气挡板。5.5.3当采用翻车机、螺旋卸车机、链斗卸车机卸煤时,宜选用设备本体上带有喷雾装置的机型。5.5.4当煤场设备采用悬臂或门式斗轮堆取料机时,宜选用在设备本体的落煤点处带有喷雾装置的机型。5.5.5当采用抓斗式或连续式卸船机卸煤时,宜选用在设备本体的落煤点处带有喷雾装置的机型。

20、5.6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制粉装置防尘5.6.1储仓式制粉系统,根据需要可设置输粉设施。输粉设备可选用链式输粉机或其他形式的输粉机,输粉机应具有密封措施,确保本体严密。当采用合适布置方式使细粉分离器落粉管能向同一台炉相邻的两个煤仓直接供粉时,可不设输粉设备。5.6.2煤粉仓和输粉机构均应装设吸潮管,应按DL/T5121的要求设计。5.6.3落粉管销气器、木屑分离器、插板门和挡板式换向装置的结构,应安全可靠,密封防尘。挡板式换向装置其内部结构亦应防止产生积粉,关闭时严密不漏。6除尘6.1除尘方式的选择6.1.1转运站、碎煤机室、煤仓(斗)及圆筒仓等扬尘点,应采用机械除尘、水喷雾降尘方式。6.1.2

21、卸煤沟的地上部分,宜采用水喷雾降尘方式。6.1.3卸煤沟的地下部分,宜采用水喷雾降尘、机械自动跟踪除尘等方式。6.1.4翻车机室扬尘点,宜采用水喷雾降尘方式。6.2除尘风量的确定6.2.1转运站(包括煤斗下部给煤机采料点)的除尘抽风量,可按下列要求选用。a当运煤系统落煤管上不加任何锁气装置时,可参照附录A数据选用;b当运煤系统各部位密封较好,落煤管上加装锁气器、导料槽内安装二级橡皮挡帘时,其除尘抽风量可参照附录A数据的1/3选用。6.2.2碎煤机的除尘抽风量,可按下列要求选用。a运煤系统不加煤筛时:1)碎煤机由制造厂家提供鼓风量数据,也可通过计算确定;2)当运煤系统各部位密封较好,落煤管上加装

22、锁气器、导料槽中吸尘口前不少于安装二级橡皮挡帘时,其除尘抽风量应按环锤式碎煤机和环锤式碎煤机下落煤管的风量之和选用。其碎煤机下落煤管除尘风量,可按相同条件(落差、皮带宽度、带速)转运站除尘抽风量选用。b当运煤系统装设煤筛时,其除尘抽风量应按碎煤机和煤筛下落煤管的风量之和选用。其煤筛下的落煤管除尘风量,可按相同条件(落差、皮带宽度、带速)转运站除尘抽风量选用。6.2.3煤仓(斗)、圆筒仓上部扬尘点的除尘抽风量,可参照附录B数据选用。6.3除尘设备的选择6.3.1除尘器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因素,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a含煤尘气体的化学成分、腐蚀性、温度、湿度、流量及含尘浓度:b煤尘的化学成分、密度

23、、煤尘的粒径分布、吸水性、粘结性、比电阻、可燃性和爆炸性等;c净化后气体的容许排放浓度:d除尘器所收集的煤尘回收型式;c除尘器的分级效率和总效率;e除尘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f维护管理的繁简程度。6.3.2在运煤系统除尘设计中,宜选用湿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或电除尘器6.3.3湿式除尘器应按下列要求选择。a选用湿式除尘器时,应有煤泥水回收和处理措旌。湿式除尘器耗水量指标可参照附录C数据选用。b保证湿式除尘器的正常运行应有可靠的供水系统。c当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在O以下时,湿式除尘器应设置在室内,并宜设采暖设施。6.3.4袋式除尘器应按下列要求选择。a袋式除尘器宜选用大气反吹型袋式除尘器、回转反

24、吹型袋式除尘器或脉冲袋式除尘器等。袋式除尘器的入口初始浓度宜小于20g/m.b袋式除尘器的滤料,宜选用强度高、防静电、不粘尘的滤布。c袋式除尘器的过滤风速应充分根据清灰方式、粉尘特性、滤料特性、入口含尘浓度及设备阻力等因素,可参照附录D数据选用。d当选用脉冲袋式除尘器时,应具备可靠的压缩空气气源。压缩空气耗量可参照附录E数据选用。6.3.5电除尘器按适应下列条件选择:煤尘比电阻应为104cm1011cm;一煤尘可燃质挥发分应小于46%;煤尘的初始浓度不应大于30g/m。6.4除尘系统设计6.4.1当运煤系统为双路皮带(其中一路备用)时,每路皮带宜单独设计一套除尘系统。当两路皮带合用一套除尘系统

25、时,其风量按一路皮带运行所需风量附加15%20%的裕度计算,此时吸风管应装设切换阀门。6.4.2对于多层转运站,在条件允许时,各层同时工作的吸风点宜合设一个除尘系统,其除尘风量,应按其全部吸风点同时工作计算。6.4.3煤仓(斗)及圆筒仓宜设置独立的除尘系统。当设置集中式除尘系统时,除尘器应配置两台风机,一台运行,一台备用。6.4.4当煤仓间煤仓(斗)及圆筒仓在不配煤时,除尘系统设计中应定期对煤仓(斗)进行通风。6.4.5除尘器收集的煤尘(或煤泥),应设有回收设施。干式除尘器的卸灰设施应有防止二次扬尘的措施。6.4.6除尘系统各并联管段间的压力损失差值不宜大于10%,当通过调整管径无法达到上述数

26、值时,应装设调节阀门。6.4.7选择除尘风机时,其风机压头应比除尘系统阻力损失计算值附加15%20%的裕度。6.4.8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宜为:垂直风管,11.00m/s;倾斜风管,15OOm/s;水平风管,17OOm/s;除尘器后风管的最小风速不宜小于8.00m/s。6.4.9吸尘罩位置及罩面风速为:a吸尘罩的外边缘到落煤管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皮带宽度;b导料槽出口到吸尘罩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皮带宽度的1.5倍;c同一条皮带有两个落煤点时,在导料槽上可装设两个吸尘罩;d有条件时,皮带机头部、尾部宜设吸尘点;e罩面风速可根据煤尘粒度的分布控制在0.50m/s2.00m/s。6.4.10风

27、管荷重不应支撑在风机和除尘器上,除尘设备荷重不应支撑在工艺设备上。6.4.11除尘系统风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采用圆形钢制风管,其接口和焊缝应严密。b风管宜垂直或倾斜敷设,倾斜敷设时水平面的夹角应大于45。小坡度或水平敷设的管段应尽量缩短,并应采取防止积尘的措施。c支管宜从主管的上面或侧面连接;三通管的夹角宜采用1545。d在异形管件附近,应设置密封清扫孔。e除尘器吸入口前的吸尘风管不宜暗装。f除尘系统上的风管应设置必要的测试孔,其位置和数量应符合检测要求。g除尘风管的钢板厚度不宜小于2.00mm,异形管件的钢板厚度不宜小于3.00mm。6.4.12采用湿式除尘器时,其用水量根据除尘器本体的

28、要求确定。a湿式除尘器日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Gr=nmVK(6.4.12)式中:Gr湿式除尘器用水量,m/d;n湿式除尘器台数;m每台湿式除尘器每日换水次数,一般每班换水一次,取m=3;V湿式除尘器的水容积,m;K修正系数,推荐值为1.101.20。b湿式除尘器的反冲洗水管入口压力宜保持在0.10MPa0.20MPa。6.4.13除尘器的排风口应接到室外。6.4.14除尘系统应与相应的胶带输送机、犁式卸料器等连锁启停。6.4.15当采用电除尘时,与电除尘器配套的风机的电动机应为防爆型。6.5喷雾除尘6.5.1卸煤沟的地上部分,当设计煤种的表面水分在7%及以上时,可不设喷雾除尘;当设计煤种的表面

29、水分在7%以下,宜采用喷雾除尘。其水雾应覆盖住全部扬尘面。对应各节车位宜设单独控制的管段及电磁阀。喷嘴安装位置不应妨碍操作。6.5.2卸煤沟的地下部分,在给煤机拨煤口和落煤点导料槽内,宜分别安装喷嘴。水源应能适应给煤机移动的特点及满足操作方便、运行可靠的要求。6.5.3使用翻车机卸煤时,宣采用喷雾除尘,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喷嘴的布置1)喷嘴的雾化面应覆盖住全部扬尘面;2)翻车机前侧,宣布置不少于5排喷嘴,各排喷嘴应交错排列;3)翻车机后部,宜水平交错布置2排喷嘴;4)翻车机左、右侧宜交错布置3排喷嘴。b翻车机室应设置单独的喷雾水泵间。水泵的扬程应满足喷嘴前压力不低于0.25MPa的要求,水泵入

30、口应设过滤装置。c喷雾水泵不宜频繁启停。d喷雾水质按照8.1.1条。冬季宜将部分蒸汽采暖凝结水通入水箱。f喷雾水箱容积根据喷雾水量和补水方式确定但不宜小于5.00m3。水箱应设水位计,并设自动调节水位高度的补充水系统。6.5.4喷雾系统每排喷嘴分支管端部应装阀门,喷雾管道坡度宜大于0.3%,在最低点设置放水阀门。6.5.5其他扬尘点有导料槽时,喷雾除尘宜按下列要求设置。a当导料槽上有除尘系统吸尘点时,宜靠近导料槽出口处装设喷嘴。并在喷嘴两侧加挡水侧板,其两端侧板加橡胶挡帘。b喷嘴前水的压力不低于0.20MPa。c喷雾系统应设自动控制。6.5.6卸煤、筛煤、给煤及转运设备的喷雾除尘用水量可按下列

31、公式计算确定:Gx=Ng(6.5.6-1)Gr=Ngt(6.5.6-2)式中:Gx水喷雾小时用水量,m/h;Gr水喷雾日用水量,m/d;N喷嘴数量,个;g每个喷嘴的喷水量,m3/h;t每日喷水的小时数,h/d。6.6采暖通风设计6.6.1运煤系统的栈桥、地下卸煤沟、转运站、碎煤机室、圆筒仓、煤仓间、拉紧装置小室、驱动站等采暖、防冻措施等设计,应按DL/T5035的要求设计。6.6.2运煤系统的地下建筑,宜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风的通风方式。通风量可按夏季换气次数不小于每小时15次计算,冬季通风量可按换气次数不小于每小时5次计算。通风机的电动机应为防爆式。6.6.3地下建筑通风的进风口,宜设在室外

32、空气较洁净的地点。6.6.4地下卸煤沟内设置凝结水箱和凝结水泵的地点,应设置通风。6.6.5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当无通向室外的侧窗时,可设置机械排风,换气量按每小时5次设计。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不宜设置机械送风和暖风机采暖系统。6.6.6通风换气的气流组织应合理,车间内工作地区的风速不宜大于0.50m/s。6.6.7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低于或等于-10的地区,翻车机室大门宜设置热空气幕。高于-10的地区,经技术比较后亦可设置热空气幕。热空气幕宜采用双侧送风,不得采用地面送风。7积尘的清扫7.1一般规定7.1.1运煤栈桥(道)、转运站、碎煤机室、圆筒仓、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拉紧装置小室及驱动站等建

33、(构)筑物各层地面积尘的清扫,应采用水力清扫。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不宜水冲洗部位的积尘应采用真空清扫。对于翻车机室的地上部分,宜采用水力清扫。7.1.2为方便清洗水的排出,输煤栈桥和栈道的水平长度应尽量缩短,当其超过l5m时,宜采用小角度布置。7.1.3为方便地下卸煤沟地面清扫,缝式煤槽宜选用桥式叶轮给煤机。7.1.4为减少地面清扫工作,与煤场斗轮堆取料机配合使用的煤场带式输送机,当为折返式布置时,宜在进入尾部转运站、驱动站前加设犁式卸料器;当采用贯通式布置时,宜在进入头部转运站前加设犁式卸料器。将堆料时撒落在带面上的煤卸至煤场。7.1.5运煤系统转运站及碎煤机室各楼层,在设备布置中,应有将撒落

34、在楼板上的燃煤清扫后经回煤孔送回系统中的装置。7.1.6运煤建筑物内宜选用不易积尘,便于清扫的采暖散热器。7.2水力清扫7.2.1采用水力清扫的运煤系统应在各栈桥(道)、转运站、碎煤机室、圆筒仓、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拉紧装置小室及驱动站等建(构)筑物的各层设置数量足够的冲洗接口,保证冲洗水能达到所有应冲洗的部位。7.2.2水力清扫的冲洗水供水量可参照下列公式计算确定:Gx=gxa/t(7.2.2-1)Gr=mgxa(7.2.2-2)式中:Gx每小时冲洗水量,m/h;gx单位面积每次的冲洗水量(推荐平均值宜为gx=O.Olm/m),m/m;a运煤系统应进行水力冲洗的所有面积,;t每次冲洗时间(一

35、般为0.5h1h),h;Gr每日冲洗水量,m/d;m每日地面冲洗次数。m值视被运送煤的含水量、输送方式、当地气象条件、水源供给条件等确定。一般取1次3次。水力清扫应视建(构)筑物地面坡向有组织地分段进行,用水不能太集中,每小时最大用水量不宜超过150m/h。7.3真空清扫7.3.1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应设真空清扫管道系统,对带式输送机层内的运煤设备、封闭式螺旋输粉机、除尘设施、电缆架构、电气表盘(柜)及管道等不宜水冲洗部位的积尘进行清扫。7.3.2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的真空清扫宜一台炉设置一套管道系统。7.3.3管网系统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a根据吸尘软管长度及其工作半径(lOm15m),确定各吸

36、尘口之间的合理距离。b吸尘管道应采用厚壁钢管。c从主管接引支管时,宜采用支管接头或Y型接头,支管应从主管的侧面或上部接入,并保证支管中物料流向与主管中物料流向的夹角不大于15。,支管中物料流向与主管中物料流向成顺流方向。d管道中的弯头曲率半径不应小于4倍公称管径。8供水和排水8.1水源8.1.1运煤系统的用水应有可靠的水源。水力清扫用水、煤场喷洒水宜采用循环水排污水或废水回收水;加湿及除尘用水可选用循环水排污水或工业用水。8.1.2当水力清扫、煤场喷洒采用同一水源时,水力清扫供水系统和煤场喷洒供水系统可分别独立设置,也可合并采用同一套供水泵及管道系统。当分别设置时,供水量可分别按每小时所需冲洗

37、水量或喷洒水量确定,每套系统宜设一台备用泵;当合并成一套系统时,供水量宜按每小时所需冲洗水量加喷洒水量之和确定,供水泵宜设一台备用泵。加湿及除尘等其他用水应根据系统最不利点所需压力及供水水源的压力来确定是否设加压泵。8.2管道设计8.2.1运煤系统的冲洗水管宜分段接入运煤系统。8.2.2根据所选冲洗水龙带的长度,在室内冲洗水母管上每隔一定距离设冲洗水接口,并设阀门及软管,或带阀门的喷枪;接口口径约为DN20DN25。8.2.3冲洗干管流速宜采用1.50m/s2.50m/s。8.2.4冲洗喷头前的压力不宜低于0.20MPa。8.3排水8.3.1运煤系统室内冲洗水排水应由地漏或明沟收集后排入各分散

38、的集水井内。地漏的集水半径宜小于12m,地漏上口不宜小于200mm,并应设置铸铁篦子,下端接排水立管(不得采用存水弯),排水立管宜采用内径不小于150mm的钢管,尽量不采用水平母管,当必须设水平母管时,水平母管的坡度不宜小于5%,内径不小于DN200。并应尽可能减少转弯。8.3.2排水沟、集水井宜设置在运煤系统建筑的底层:排水沟的纵向坡度应大于5,排水沟转角处应为圆弧角。8.3.3集水井的设计应使煤泥易于清理及输送。其容积一般不应小于2m。8.3.4集水井内宜设立式污水泵,将含煤废水输送至煤水沉淀池。污水泵应与水位连锁启停。8.3.5含煤废水宜采用单管压力输送方式,分别由各集水井送入煤水沉淀池

39、;当输送管道过多时,可适当合并,并采用分区分时冲洗方式。压力输送管内流速宜采用1.50m/s1.80m/s。8.3.6寒冷地区的室外含煤废水管道宜埋在冻土深度以下,当不能满足埋深要求时,可采用保温或放空。8.4煤泥水处理8.4.1含煤废水应经过处理;其处理深度应根据重复使用和允许排放的水质要求确定。处理系统宜简单可靠,冲洗排水宜回收利用;当需要向外排放时,排放水水质应按GB8978的要求。8.4.2煤水沉淀池的容积宜按容纳一天的冲洗排水量选取。池型的选择应与处理工艺及清煤泥设施相适应;处理煤泥水的设备容量应与池调节容积相配。8.4.3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煤水沉淀池及煤水处理设备宜设在室内,并设

40、采暖装置。8.4.4含煤废水处理后的煤泥应回收至煤场。清运方式可选用泥浆泵、螺旋分离输送器或机械清运等;对于含水量高的煤泥,宜进行脱水或干化。应防止煤泥的二次污染。9建筑防尘防水9.1运煤系统内墙面、楼(地)面防尘防水9.1.1运煤系统内墙面应符合下列要求。a运煤系统内墙面应平整、不积尘。内墙面的凸出部分的上表面应做成斜面,并且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应小于60,内墙角均应做成小圆弧角。b地上运煤栈桥、地上(半地下)转运站、碎煤机室的内墙面宜做1.20m1.80m高的防水水泥砂浆或瓷砖墙裙。c地下运煤遂道、地下卸煤沟、地下转运站、地下煤斗内墙面宜做1.80m高瓷砖(或瓷釉)墙裙。9.1.2运煤系统

41、楼(地)面应符合下列要求。a运煤系统楼(地)面应选用平整、光洁、不积尘、易清洗的饰面材料。b地上(半地下)转运站、碎煤机室宜采用现浇普通水磨石面层或硬化耐磨地坪材料。c运煤栈桥、地下运煤遂道、地下卸煤沟、地下转运站、地下煤斗宜采用l:2水泥砂浆面层压实赶光。若运煤栈桥采用预制混凝土板时,宜设置刚性防水层(若该层兼做找坡层时,则坡度宜大于1%),现浇结构的混凝土中宣加入适量防水剂。d楼(地)面清扫水的汇集,应有明确的方向和集水点。楼(地)面的排水坡度宜为1%3%,运煤栈桥、地下运煤遂道、地下卸煤沟宜横向找坡,坡度同楼(地)面。运煤栈桥横向找坡宜坡向胶带机构架处,地下运煤遂道、地下卸煤沟应坡向纵向

42、排水沟。f楼面洞口应设置不小于150mm高的混凝土护沿,管道穿越楼面时洞口处应设置泛水。吊物孔、人孔的护沿上应设置顶面带有坡度的盖板,门口、楼梯口应设置挡水槛,楼梯口的挡水槛应设置斜坡。g变形缝的构造应能防渗防漏,下行栈桥变形缝之前宜设置截水沟,地下部分的变形缝应按GB50108的要求进行设计。9.2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防尘防水9.2.1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内墙面宜做1.20m1.80m高的防水水泥砂浆或瓷砖墙裙。9.2.2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楼面应平整、不积尘、易冲洗。宜采用普通水磨石面层或硬化耐磨地坪材料。9.2.3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水力清扫时,楼面应有防排水设施。若楼板采用现浇钢混凝土板时,宜

43、结构横向找坡,坡度不宜小于2%,坡向纵向排水沟。现浇混凝土结构中宜加入适量的防水剂。排水沟内排水口的集水半径宜小于12m,坡度宜大于1%。9.2.4楼面洞口应设置150mm高的混凝土护沿,管道穿越楼面时洞口处应设置泛水。门口、楼梯口应设置挡水槛,楼梯口的挡水槛处尚应设置坡道。9.2.5变形缝的构造应能防渗防漏,在变形缝的两侧宜设置挡水斜坡,坡向缝的两侧。10电气防尘防潮10.0.1运煤系统煤仓间、各转运站等处的电气盘柜宣布置在单独密闭的小间内,当敞开布置时,电气设备的防护等级应达到IP54及以上。10.0.2运煤系统敞开布置的电气设备宜采用悬挂式,当采用落地式屏(柜)时,应将其基础抬高200m

44、m。10.0.3运煤系统的电缆设施宜采用电缆梯架,每层梯架上应加装盖板,当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电缆排管方式。10.0.4运煤系统电缆竖井留孔应做不低于150mm高的护沿。10.0.5对采用运煤集中控制的系统,除尘设备应集中控制;对采用运煤程序控制的系统,除尘设备宜加入程序控制。10.0.6运煤系统的灯具宜选用防尘、防潮、防腐的三防灯具。10.0.7运煤系统宜采用交流应急灯作为事故照明。10.0.8运煤系统灯具的安装高度应满足现场运行人员定期清扫和维护的需要。附录A(资料性附录)运煤皮带机转运站机械除尘抽风量运煤皮带机转运站机械除坐抽风量见表A1。表A1运煤皮带机转运站机械除尘抽风量L注:表中各符号含义为:B皮带宽度,m:D落煤管直径,m/h:vj皮带速度,m/s;L1诱导风量m/h。当运煤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