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心理学》课程作业1—4答案(本科·汉语言).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0964756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心理学》课程作业1—4答案(本科·汉语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大《心理学》课程作业1—4答案(本科·汉语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心理学》课程作业1—4答案(本科·汉语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心理学》课程作业1—4答案(本科·汉语言).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1)一、名词解释1、正后象和负后象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时叫负现象。2、韦伯定律说明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叫韦伯定律。3、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指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觉性的变化。5、单眼线索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深度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6、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类似睡眠而又是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因人而异。7、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把意识定义为一

2、个人对内外刺激的觉知及其心理状态。 8、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二、简答题:(一)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内外世界、调控行为、预测未来、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具体来说有以下的功能:(1) 认识内外世界:心理学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帮助人们认识外部世界,也能帮着人认识精神世界。人有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观察看到的是人的外显行为,而推论探究的是人的内隐行为,这是看不见的心理历程,心理学能帮助人认识到人的内隐行为,这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功能。(2) 调控行为:预测是表现在思维层面上的心理现象,而调控是落实于行为层面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强调通过

3、他控和自控两个子系统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人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者,参与者。(3) 预测未来:心理学家依据研究所获得的规律,对某一现象作出预测,告诉人们一种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并以此提出一些预防性的措施。(4) 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类解决问题的历程,为人类思维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二) 举例说明意识的几种主要的状态答:1、睡眠:个体的肌肉是放松的,很多器官也暂时休息,个体意识已经不再像白天那样清晰。2、梦:梦是睡眠期间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3、催眠:对催眠的一个广义界定是一些对暗示有特殊反应能力的人在知觉、记忆、

4、机动和自我控制方面发生的一种觉知状态。 4、白日梦:是指日常生活中发生经常发生的一些现象。(三) 四种注意的品质及其特征答:1、注意的广度:扩大注意的范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注意的稳度: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征以及人的主体状态有关,内容丰富的对象活动的对象比内容单调的对象静止的对象更容易保持人的注意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注意的稳定性程度随注意对象复杂性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3、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在个体从事复杂的活动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四) 举例说明注

5、意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答:根据是否有目的和意识努力的程度,可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无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易使人分心,其好处在于不费力,不会引起疲倦。(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易使人疲劳。其好处是符合我们的目的;其缺点是很费劲,容易疲倦,又容易受意外刺激的干扰。(3)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经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五)结合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梦境的产生原因。答: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压抑的无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

6、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冲动和愿望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异化形式,因为在清醒状态下,意识的大门是紧紧封锁的,只有在睡眠的时候,意识的警惕稍有放松,这些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才能趁机在梦中改头换面地表达自己,这就是梦境产生的原因。三、论述题:(一) 心理学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答: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其古老,在于人类探讨心理学问题已有千年历史,许多哲学家就热衷于探讨心理学课题。说其年轻,在于心理学脱离哲学母体成为一门独立科学,才有一百多年历史。自1879年起,心理学家就以其独特方式研究各种心理学问题,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与思潮。(1) 构造心理学: 构造心理学是心理

7、学的第一个学派,出现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称之为心理学鼻祖的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情感三个基本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三种元素构成的。他的代表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线法,是一种对自己内在经验与感受的觉察和分析的方法,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2) 机能心理学: 机能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心理学原理的发表。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批评了构造心理学忽视了意识的主要特征,认为意识

8、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动态过程,引发了心理学界的第一次争论,他还把这种动态过程称之为“意识流”。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要研究人们如何适应环境要求而调整行为,走向实用主义的道路,因此,机能心理学又称为实用主义心理学。(3) 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德国出现的另外一个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心理学批评心理学把心理活动分割为各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因为心理和意识不是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而有内在统一性。格式塔心理学的名言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很多有关知觉的实验还包含格式塔规律。(4)

9、 行为主义心理学: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个影响巨大的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华生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行为主义学派以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认为在刺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以观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还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行为主义理论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将人的复杂心理过于简单化、机械化,忽视了人的内部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5) 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西方颇有影响的

10、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奥地利的 精神病科医生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从临床经验探究病人致病的原因,从而深入到病人的无意识心理的动机、情绪和人格等问题。佛洛依德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用潜意识、本能来解释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并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佛洛依德对梦做了大量成分的分析和解释,著有梦的分析,认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表现。精神分析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认为人在性反面的压抑时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后来,由弗洛伊德的一些学生又发展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表现为不再那么强调人的本能作用,而开始重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社会因素。(6)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的

11、美国,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无穷的潜能,都有其核心能力,只要外界环境允许,让其自由发挥,个人将实现潜能最大化,达到自我

12、实现。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到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7)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五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内部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在研究方法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在

13、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影响下产生的。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认知是指从感觉输入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近年来,认知心理学随着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标志着心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二)举例说明知觉的心理特征答:1、知觉的组织性:把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从而产生连续的知觉过程:(1)知觉的整体性:A、接近律;B、相似律; C、连续律;D、封闭律。(2)知

14、觉的选择性:影响因素:强度大、色彩鲜明、知觉者的经验、兴趣、爱好等也会影响知觉对象的选择(3)知觉的理解性 2、知觉的恒常性:帮助保持知觉恒常性的因素:(1)视觉提高丰富线索 (2)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2)一、名词解释1、记忆是过去所学的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的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视的心理过程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时间函数,记忆的保存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3、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先前的学习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面的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 4、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

15、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机械学习是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5、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6、算法策略和启发性策略算法策略是指按照一定程序逐步进行尝试,寻找所有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最终找到惟一正确答案的办法;启发性策略是指先不确认和评价不同问题解决方案,保留一个最佳方案进行尝试,直到获得满意结果为止。 7、复合情绪是指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认知评价所产生的。 8、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或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包括改变情绪的主观经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表现三个层面。二、简答题(一)记忆的三个系统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6、答:(1)记忆的三个系统记忆的三个系统是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可分为图像记忆与声像记忆。特点:a、感觉记忆是对外界信息的直接编码,是外界刺激的真实模写或副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b、感觉记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登记下来,保持时间非常短暂。c、感觉记忆的容量一般在920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d、在感觉器官中储存的信息经注意、编码后进入短时记忆,不被注意的则自动消退。短时记忆特点:a、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两种: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编码过渡。b、在适时记忆中,可以存贮的信息量是个组块。c、短时记

17、忆的信息提取,对短期记忆的检索是一个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d、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干扰信息引起的。复述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记忆由于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长时记忆特点:a、长时记忆的编码就是把信息纳入已民用工业的知识框架。编码形式主要有:第一种,语义关系编码。第二种,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第三种,进行主观组织。b、长时记忆的存储:保持时间长,可以是终生,记忆容量大,一般认为可以达到5万到10万个组块,甚至无限。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信息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信息还会随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不同,发生记忆扭曲,使得内容更简约、更完整和更突出。c、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18、有两种方式:再认和回忆。(2)它们之间的关系:感觉记忆是当感觉刺激停止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映象的记忆。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第一站,是记忆系统在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一分种左右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过渡。长时记忆是存储在一分钟以上,甚至是终生的记忆,从理论上说长时记忆可以是永久存在的。 这三者之间,从外界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被注意则进入短期记忆,并有可能转入长时记忆,也有可能被遗忘,为了分析存入短时记忆的信息,也可能会调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二)学习的意义以及有关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答: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

19、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巴普洛夫),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无条件刺激时无须学习,第一次呈现就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原来的无关刺激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相应的反应,就成为条件刺激,(2)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 2、 认识学习理论(1)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说,苛勒(2)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托尔曼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达(2)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3)学生们会基于经验和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他认为人是完整的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

20、充分发展,是其人格的发展和自我的发展。(三)简述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种类。答:(1)复述策略 A、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 B、提问策略和尝试背诵 (2)精加工策略A、划线法B、笔记法 C、卡片法 (3)组织策略A、列提纲 B、画关系图 (4)元认知策略A、计划策略 B、监控策略 C、调节策略(四)简述思维的特征和构成因素。答: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 (2)概括性构成因素:(1)概念抽象的元素 (2)表象形象的元素(五)简述创造性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关系。答: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既需要发散思维的天马行空,也需要聚合思维的一

21、锤定音,有了聚合思维,人们才能够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因此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结成创造成果。(六)决策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是什么?该如何看待? 答:(1)决策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是:框架效应和损失规避。(2)如何看待:框架效应是问题情境的表述方式影响了人们的决策过程。就好比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物,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会不现。损失规避:是人们不愿意承受“失去”,因此就会有意无意地尽量避免“失去”。心理学家揭示这种策略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在做出决策时要尽可能不偏不倚地收集信息,从而避免由决策偏差带来的不必要的后果。 (七)简要说明情绪的功能以及三种经典情绪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答

22、:(1)情绪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调控功能;信号功能。(2)三种经典情绪理论的主要观点:詹姆斯兰格理论,主要观点:提出了观点相近的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他指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坎农巴德理论,主要观点:提出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因此,情绪是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沙赫特辛格理论,主要观点:他认为情绪状态是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中整合的结果。五、论述题:(一)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为了避免遗忘,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答:(1)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材料的性质于数量。学习的程度。记忆材料的位置。记忆者的态度。

23、(2)要加强记忆、减少遗忘,从而有效地学习:采用适当的复习策略。复习策略要解决的,是如何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对所学内容的遗忘,即在遗忘尚未发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试图回忆,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PQ4R方法。PQ4R方法是由托马斯和罗宾逊(Thomas & Robinson 1972)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策略。PQ4R是由几个步骤首字母的缩写组成,分别代表预习(Preview),设问(Que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和复习(Review)预习 快速浏览

24、材料,对材料的基本组织主题和副主题有一个了解。设问 阅读时自己问自己一些问题。根据标题用“谁”、“什么”、“为什么”、“哪儿”、“怎样”等疑问词提一些问题。阅读 阅读材料,不要作泛泛地作笔记,而是试图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反思 通过以下途径,试图理解信息并使信息有意义:把信息和你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把课本中的副题和主要概念及原理联系起来;试图消除对呈现的信息的分心;试图用这些材料去解决联想到的类似的问题。背诵 通过大声陈述和一问一答,反复练习记住这些信息。你可以使用标题、划了线的词和对要点所作的笔记来提问。复习 最后一步积极地复习材料,主要是问你自己问题,只有当你肯定答不出来时,才重新阅读材料。

25、采用记忆术进行记忆。记忆术,简单地说就是记忆的技术或方法,是有效提高记忆中信息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有些记忆术是纯语言的,有些是纯表象的,也有一些是混合的。就记忆术而言,无论它的实施是偏重于编码阶段,还是提取阶段,其目的都是加大记忆容量和延长保持时间。此外,谐音法也是帮助记忆的良好方法之一,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利用口诀和谐音,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二)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塑造行为。答: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如把狗关在实验室里面,单独呈现铃声时,狗不会分泌唾液;先呈现铃声(约半分钟)然后给以食物,经过铃声和食物的

26、几次伴随呈现,以后只给铃声,不给食物,够也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将原本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吃到食物)进行一次或多次的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唾液分泌)的过程。斯金纳在1937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如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只要杠杆一被压动,食丸便滚进食盘,在实验中,动物无意中碰到了杠杆,得到了食物,食物就是正强化物,强化了压杆的动作,反复几次,动物学会了按压杠杆与得到食物之间的联结,按后杠杆变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这就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三)结合实例阐述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以及影响问题解

27、决的因素。答: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1)发现问题:A、从社会需要中发现问题B、通过和范例比较发现问题C注意观察事件进程中的特例和各种异常现象来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对问题的认知方式(2)定势: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3)功能固着(4)迁移(5)知识经验(四)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把情绪分为哪些状态?各有何特点?答: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性、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1)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动态,当处于某种心境时,个人体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好像为

28、万事万物笼罩了一层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色彩,平稳的心境可持续几个小时、几周或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2)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不容易控制,所以许多不理智的行为常常发生在激情的状态。(3)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将身体的能量集中于参与处理突发事件的器官,同时抑制与眼前的紧张状况无关的活动,因而,短期的应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损害免疫系统功能,导致疾病发生。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3)一、名词解释1、自我

29、实现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的需要。2、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和有价值的工作和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到力量。3、权力动机就是对权力的欲求,是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4、亲和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队,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的内在动机。 5、智力G因素与S因素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 6、情境智力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

30、能力统称作情境智力。 7、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智商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的关系。8、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主要有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分析型-综合型,系列型-同时型加工等几种类型。10、气质与性格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

31、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二、简答题(一)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向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要。(2)马斯洛在需要层次基础上分析了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之后,高层次需要才依次出现和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总有一种需要处在优势地位,成为主导需要,人的需要除受年龄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教育普及程度有关。(3)马斯洛特别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二)什么是动机?动机和需要、诱因怎样的关系?答:(1)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

32、动力。(2)动机的产生受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的共同影响。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需要。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机体内部会产生一种叫做内驱力的刺激,内驱力使机体处于紧张状态,促使机体释放出一定的能量或产生一定的冲动,作出行为反应,反应的最终结果使需要得到满足。诱因是指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条件。在一般情况下,诱因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物,能够吸引有机体的活动方向,有助于他寻求需要的满足,但在有些情况下,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

33、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三)动机强度越大,行为效果越好吗?用耶克斯-多的森定律来说明。答:是否动机越强,效果就越好呢?是否只有产生了强烈的动机,才能有上佳的行为表现呢?根据心理学家耶克斯(R.M Yerkes)与多德森(J.D Dodson)经实验研究归纳出的耶克斯多

34、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他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见示图)。事实上,只有当任务特别简单时,动机越强,行为表现会越好,但是当任务难度增加时的情况就不同了。动机的强度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水平,动机过强或者过弱都不利于任务表现。而当任务非常难时,动机水平低一些反而有利于行为表现。(四)简述有关能力或智力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答: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整个的开放性动态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分析智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智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度量智力的工具,科学地拟定智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从各种不同的

35、角度对人的智力提出假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理论。(1)因素说独立因素说独立因素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有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如抽象力、适应力。根据这种学说,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独立的发展。二因素说二因素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1927年英国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潜能(能量),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因素,人们在完成不同智

36、力作业时的成绩才会出现某种正相关。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由于这些因素起作用,人们的作业成绩才没有完全的相关。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人们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G 和S两种因素参加。智力多元理论智力多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第一种,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第二种,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及

37、逻辑推理。第三种,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如查阅地图等。第四种,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第五种,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第六种,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第七种,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2)三维结构模型三维结构模型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1ford)。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所听到、看到的具体材料,如大小、形状、位置、颜色)、符号(字母、数字及其

38、他符号)、语义(语言的意义概念)和行为(本人及别人的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引起的,包括认知(理解、再认)、记忆(保持)、发散思维(寻找各种答案或思想)、聚合思维(寻找最好、最适当、最普通的答案)和评价(做出某种决定)。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单元),可以分类处理(分类),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由于三个维度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见下图)。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1971年

39、吉尔福特宣布,经过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近百种能力。这一成就对智力测验的理论与实践,无疑是巨大的鼓舞。(3)智力的三元理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斯滕伯格认为智力包括了三个部分:成分、情境和经验。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智力由三个成分构成:元成分,如预先计划的能力、监督事情进行的能力或制定策略的能力;操作成分,这种能力可以使计划付诸实现;知识获取成分,即获取知识的技能。情境智力是指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一般来说,个体总是努力适应他所处的环境,力图在个体及其环境之间达到一

40、种和谐。经验智力体现为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新异的或者常规的问题。在任务非常熟悉时,个体的最佳表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辅助推理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斯滕伯格认为,应对新异性的能力和自动化的能力是任务经验过程的两个紧密相连的方面。当个体初次遇到某个任务或某一情境时,应对新异性的能力就开始了,但对任务或情境多次实践后,自动化的能力就开始起作用了。在应对新异问题和自动化的过程中是最能测量智力的。(五)使用智力测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给一个儿童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将跟随他终身,而实际上人的智力是一个动

41、态发展的过程。(2) 使用那种只给出单一智商值的测量可能不太恰当。(3)有些智力测验有很大的文化偏观。(4)许多因素会影响智力测验结果,如健康状况等,尤其是智力落后儿童,他们往往是听不懂指导语,而不是不会做这个项目。(六)如何理解能力的的个体差异?答: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就是说能力实际上是指个人从事相应活动的能力。每个人在能力方面都有其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这使得每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中,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其不利的一面。能力的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结构的差异; (4)能力的性别差异。

42、(七)简述人格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答:(1) 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 人格具有以下特征: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甚而”,这句俗语为人格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解释。不现的遗传环境、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每个人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较为困难的事情。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统合性:人格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人体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已存在的遗传差异的基础上,努力保持人格的整

43、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功能性: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综上所述,人格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系统。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与功能行构成了人格的本质特征。(八)简述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答: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它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九)简述有关人格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答:(1)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和卡

44、特尔 (2) 人格类型说; 施特恩 (3)人格维度说; 艾森克他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情绪稳定性(十)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与不足?答:方法:测验法、投射法、情境测验(1)测验法 特点: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因此施测简单,记分方便。不足:因编制时缺乏客观指标,不容易保证有效性;而且测验内容多属于情绪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每个人对同一问题常常会因时控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的答案,另外,使用这种方法时,还难免出现反应的偏向。(2)投射法 特点:弹性大,可在不限制被试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应。不足:A、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解释。 B、这种测验对特定行为不

45、能提供较好的预测。 C、由于投射测验适于个别施测,因而它需要花费大 量的时间。(3)情境测验三、论述题(一) 试述主要的工作动机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工作动机理论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答:(1)X理论和Y理论X理论和Y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是一对完全基于两种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而Y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源动力。X理论:把人看做是“经纪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受外在刺激所驱使,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其主要观点是: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多数人

46、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威胁、惩罚,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激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绝大多数人只有极少的创造力。因此企业管理的唯一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所以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但是以X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带来的却是职工的敌视与反抗。道格拉斯麦格雷戈针对X理论的错误假设,提出了相反的Y理论。Y理论指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的观点,与X理论相对立。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的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根据这种观点,在

47、工作激励中不应将物质利益的吸引力放在第一位,而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要激励员工,应该扩大工作范围;尽可能把职工的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有挑战性;在激励中不应将物质利益的吸引力放在第一位,而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X理论把人的行为视为机器,需要外力作用才能产生。Y理论把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行为不但受外力影响,而且也受内力影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有不足之处。X理论低估了人的本性,而Y理论过于理想化。(2)双因素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职工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