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0952052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8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二)能力目标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三)德育目标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四)美育目标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

2、象和句式特点;教学难点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2孟子的论辩技巧;教学时数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简介,找出要点。二、关于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1民本主义思想。2邦国的主权在民。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4政事以民为归宿。5用人以民意为准。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

3、当。三、课文诵读、感知思考: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明确: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2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四、分析第一部分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是以”属固定词。“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教师点拨思路:齐宣王与孟

4、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重点词:“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第二课时一、分析第二部分学生熟读课文。教师点拨:“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二、分析第三部分熟读后译再背。抓住“进”“愿”

5、“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三、作业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第三课时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三、作业背诵课文最后一段。齐桓晋文之事步练习)(同(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无以,则王( )乎 将以衅

6、( )钟彼恶( )知之 予忖度之( )语人曰:“我不能。”( ) 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 ) 吾惛( ),不能进于是矣 放辟( )邪侈( )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国 谨庠( )序之教(二)解释下面加点词。莅( )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地()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若无罪而就死地也()()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与?()()其若是,孰能御之?()然,诚有百姓者也()然则一羽之不举()物

7、皆然,心为甚()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否,吾何快于是()()吾惛,不能进于是(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一哪个字通假。()无以,则王乎?( )()王说,曰: ()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盖亦反其本矣()()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四)解释下面加点词。()牛何之()不知有诸()()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国虽褊小()彼恶知之()()则牛羊何择焉()()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于我心有戚戚焉()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舆薪之不见()()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百姓之不见

8、保()()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权,然后知轻重()()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犹缘木而求鱼()殆有甚焉()()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三、内容分析。(一)整体把握。、齐恒晋公之事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个字)。答:、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

9、过个字)答:(二)内容探微。、可不可以实行王道。(开头至“王请度之”)()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答: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答: 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答:()“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答:()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答:、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请填空。其一:实行王道的(其二:不实行王道的()。)。 、怎样实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请从两个方面概括。第一:第二:答案:二(一)Wng xn w

10、 cndu y pinb hn pch y l xing(二)()称道、称赞()方法 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 ()像()好象()如果()你()像()像 ()是的()这样()这样 ()难道()还是()在这样的事上()到这样子(三)同“已”,止。()同“悦”()(三)()已,止()悦()途()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同“斑”,花白()同“型”,榜样()已同“矣”()同“网”,张开罗网,陷害的意思 (四)()去,往()之乎,合音词()吝啬()狭小()怎么()区别()这样()心动的样子()视力。纤细()车()区分不同()被,表被动()“之于”合音词()用枰称(

11、)还是,表选择连词()顺着,沿着()恐怕()憎恨()乐岁,丰年;凶年,灾年,歉收之年()足()何,哪里()经常(五)()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三(一)齐恒晋公之事章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

12、得到百姓的拥护。(二)()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害处、益处 、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齐桓晋文之事习题

13、精选A 层级检测题一、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粗的词注音胡龁()小无以,则王()乎予忖度()之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殆()有甚焉彼恶()知之褊()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中国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商贾()皆藏于市()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A、吾不忍其觳觫B、仰不足以事父母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将以衅钟B、盖亦反其本矣 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 D、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C、

14、然后从而刑之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A、莫之能御。B、何以异?C、树之以桑。D、臣未之闻也。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7、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请根据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填写其他的空白。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 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

15、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导方法:-A-。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引导方法:-B-。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内容要点:“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王之

16、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引导方法:-C-。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内容要点:-D- 。引导方法: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第七步引导 :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内容要点:-E-。B 层级检测题1、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结合课文,简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 己“保民而王”的主张的。答:2、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

17、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 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概括成语为:-。3、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1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凶:收成不好B、填然鼓之鼓:战鼓C、谨庠序之教D、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教导(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D

19、、木直中绳,輮以为轮。(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A、兵器接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B、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C、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武器随着部队逃跑了。D、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2/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A、头发花白的人,不用在路上背东西了。B、头发花白的人,不必用头在路上顶东西了。C、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肩扛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D、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

20、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5)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说明什么道理?答:4、小作文:以“批评要讲究艺术”为题,采用比喻或寓言故事等方法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文章。附:检测题答案A 层级检测题:1、h wng w lbincn duhn shnbgdi2、A、恐惧发抖的样子 B、赡养、奉养 C、憎恨、痛恨 D、等到;通“网”,活用为动词,:张开网罗捕捉,引申为“陷害”3、A、途-道路 B、盍-何不(为什么不),返-回到 C、型-作出榜样 D、臖-杀生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4、A、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 B、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下 C、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 D、名词活用为动词:穿5、

21、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B、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C、介词结构后置 D、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6、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齐宣王、霸道、“保民而王”、论辩7、A、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B、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C、以“缘木求鱼”为喻 D、“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诉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E、“五“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

22、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B 层级检测题:1、第一,把自己的“保民而王”的主张与齐宣王“王天下”的心理结合起来,使他对“保民”的主张产生兴趣;第二,以宣王本身的事为例,由大及小、由近及远地言及为政的大事,使之对“保民而王”产生信心;第三,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使齐宣王辨明是非利害,知所取舍。2、明察秋毫/缘木求鱼3、B、A、C、BD、答说明移民种粟皆非为国治本之策,只有施行仁政才是为国治本之策。4、提示:比如,可以用这么一个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吹脱,北风猛吹,行人把衣

23、服裹得更紧,南风温暖地吹着,行人终于敞开了襟怀孟子简介郭预衡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 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

24、子的重视,不同一般。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尽管如

25、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2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的一个理想轮廓。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这样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承袭下来的。不过,到了孟子,更为强烈。尽心下甚至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

28、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这是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这比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又进一步。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前人所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孟子的民贵 1 善于论辩。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

29、行,都可为例。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

30、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2 极有气势。这也和时代有关。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

31、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3 富于形象。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