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推广座谈会”项目清单-中国科学院南京.doc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0912815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推广座谈会”项目清单-中国科学院南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推广座谈会”项目清单-中国科学院南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推广座谈会”项目清单-中国科学院南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推广座谈会”项目清单-中国科学院南京.doc(4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推广座谈会”项目清单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 “科农199”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李俊明一、背景与意义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黄淮冬麦区约占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的45%,产量的55%左右,该区域小麦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举足轻重。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和种植小麦的比较效益降低,小麦播种面积递减,总产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近四年连续丰收,但小麦市场短缺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的增产效果递减,不仅增加粮食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的品质,也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土壤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等。黄淮北片小麦产区持续干旱,水资源短缺,

2、农业用水不足,小麦生产过程中水资源耗费严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因此,生产上亟待提高小麦对水分养分的利用效率。我国粮食需求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国内生产的增长速度,粮食需求量大于国内生产量,自给率由97%下降为94%,小麦供不应求,缺口逐步扩大。要用越来越少的土地满足人民生活和市场对小麦的需求,技术进步至关重要。利用生物技术培育高效利用水分、养分的高产稳产品种,在节水省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小麦高产高效,实现以“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健康、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的新的“绿色革命”,对增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二、项目进展情况“科农19

3、9”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利用细胞工程技术选育的高产、节水、氮肥高效利用的小麦新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号:国审麦2006017,国家植物品种权公告号:CNA001628E。品种主要特点:“科农199”聚合了多个骨干亲本、骨干品种的有益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基础。它继承了小偃系统品种的抗病、养分高效利用特性与Tai轮回选择品种的高产、广适应性,在国家区域试验中连续两年产量居所有参试品种第1位,平均亩产544.2公斤,比对照增产7.36%,增产极显著。“科农199”抗寒、抗倒伏,综合抗病性好,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突出。经河北省粮油作物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田间试

4、验鉴定,千斤麦田水分利用系数达1.8kg/m3,最佳施氮量时的氮肥(纯N)偏生产力达43kg/kg。在国家区域试验中,“科农199”适应度大,产量稳定性好,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省均位居第一,增产显著。种植示范情况:2006年,我们与河北石家庄市万丰种业、河南大河种业、山东潍坊大地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在河北栾城、定州、肥乡,河南荥阳、新郑,山东青州、济南等县市建立原种生产田16000亩,开展良种繁殖和高产试验示范。2007年5月,在河北栾城、山东青州分别举行了科农199小麦现场观摩会,其中,栾城县聂家庄村1100亩示范田,平均亩产564公斤。新品种展示示范得到了农业部、河北、河南、山东省有关

5、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2007年秋播,“科农199”小麦列入河北、河南两省重点推广品种。在河北省73县、山东省18县、河南省27县、山西运城3县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累计建设百亩试验田480多个,千亩示范方17个,万亩示范区1个,示范推广面积逾50万亩。目前,“科农199”小麦在安徽、陕西两省和北部冬麦区正在进行引种试验或区域试验。项目效益情况:2007年,三个种业公司合计经营“科农199”小麦种子600万公斤,产品销售收入1700万元,净利润总额262万元。同年,“科农199”种植户收获小麦800万公斤,每公斤平均增收0.25元,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00万元。三、展望与建议

6、2007年,科农199小麦通过了河南省新品种认定,适宜种植区域由黄淮北片(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安阳、濮阳市)扩大到黄淮南片。2009年,科农199小麦有望在北部冬麦区通过审定,种植区域也将扩大到河北北部、山西中部、北京、天津等地。预计2008年秋播面积500万亩以上,2009年秋播面积1500万亩以上,2010年秋播面积2000万亩以上,三年累计种植面积4000万亩以上,增产粮食10亿公斤。科农199小麦增产潜力巨大,节水、节肥特点突出,抗寒、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在我国小麦生产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愿与各省市有关部门、企业的朋友合作,加速科农19

7、9小麦的推广,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贡献。联系方式:李俊明,0311-85887272,ljm环境友好长效缓释复合(混)肥料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石元亮一、背景与意义目前,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用去了世界32%的化肥,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已达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但利用率低,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磷肥10%20%,约低于发达国家二十个百分点。施肥不合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00亿元。使用环境友好长效缓释复混肥可提高氮素利用率812个百分点,在维持现有粮食生产水平下可以相应减少1/4的化肥氮素投入。氮磷肥过量施用以及有机肥资源浪费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农田中化肥氮通过不同损失途径进入环境

8、的量约为1300万吨/年,已成为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硝酸盐富集以及大气N2O的主要来源之一。环境友好长效缓释复混肥可降低氮素淋失48%65%,从而减轻了由于氮素淋溶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可减少NH3、N2O挥发与排放59.3%93.0%,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施肥造成的温室效应。1980年至今,我国增长化肥投入所带来的粮食增产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由于过量和不合理施肥,造成集约化农田养分非均衡化,土壤结构性变差,盐渍化加剧,生物功能下降,严重影响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应用长效缓释复混肥可以降低肥料投入20%30%不减产,促进农田养分均衡合理,提高土壤肥力。由此可见,大力推广应用环

9、境友好长效缓释复混肥是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农田可持续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 二、推广应用情况环境友好长效缓释复混肥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长期对土壤氮、磷循环与转化科学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在“十五”“863”课题、“948”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课题的支持下,研制的具有高利用率、环境友好、养分配伍合理的新型复混肥料,2000年以来,已有48家企业利用本成果对其复混肥产品进行改造。在21个省进行了应用。生产的长效专用肥有60多个品种,应用作物涉及20多种。到2007年已累计推广4300万亩,为农民创造效益26亿元。这一技术成果已由黑龙江爱农复合肥有限公

10、司于2000年投资建起32万吨的长效复合肥生产线。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7投资建成了世界上最大年产100万吨的长效肥生产线。应用本技术生产的缓释肥占我国长效缓释肥料总量的80%以上,年总产量已达世界产量的1/3,居世界第一,这标志着我国长效肥的技术与生产已居于国际领先行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肥效期长。氮肥养分有效期长达120天,并在90-120天范围可调,能满足一次基施肥需要;(2)养分利用率高。氮利用率平均提高8.7个百分点;磷利用率平均提高4.8个百分点,土壤磷活化率达13%,肥料磷有效率提高29%-49%,在减少磷肥用量1/3时仍可获得正常产量;(3)平均增产10%以上,提高

11、作物抗性;(4)环境友好。抑制剂和活化剂当年降解率达75%-99%,土壤中无累积残留;减少氮淋失48.2%,降低N2O排放64.7%;(5))成本低。与普通肥料相比,成本仅增加2%-3%,为国际同类产品成本增加量的4%-12%。因此,在高温多雨养分流失严重区、半干旱夏季不宜追肥农业区、人少地多区、城市郊区及养分流失严重造成环境污染的地区都需要该类肥料。同时,推广应用免耕、保护地栽培以及水田养殖等现代农业技术也需要长效缓释肥料与之配套。农民既省工省力省钱,增产增收,并减少因施化肥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一举多得。不仅农业需要,化肥行业的发展也需要具有高竞争力的技术产品,通过改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性能,使

12、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三、建议1、从国家层面积极推广环境友好复混肥的产业化生产,把复混肥企业改造列入节能环保产业改造计划。对于应用该技术的企业,初期国家可给予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并对设备改造给予资金上的扶持,鼓励企业产品升级换代;2、将环境友好长效缓释复合肥的推广与农业部的测土配方施肥计划相结合,重点在太湖流域、东南沿海、滇池流域、中原及津京塘地区推广应用。进一步研究开发系列长效缓释专用肥,以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需求;3、对于面源污染重点治理区,国家应将用于治理的费用分配出一部分,用于农民应用长效缓释复合肥的补贴,以此带动农民应用该技术的积极性。联系方式:石云亮,shiyl 控失化肥创制及产业化

13、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余增亮一、项目背景及意义离子束生物工程学是实验室开辟的新的交叉学科,著作离子束生物技术引论被Springer出版社评阅认为是“经典的”在美国出版。离子束生物技术创制的维生素C菌株产业化使我国VC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而花生四烯酸菌株产业化吸引国外投资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基地。2000年前后,离子束生物技术瞄准巢湖治理,改良的水生植物在水体富营养化修复中表现良好。更重要的是,离子注入线虫试验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氨氮离子附着植物发根可抑制根节线虫繁殖。由此提出化肥固定化的概念,形成了新的增长点。所谓化肥固定化,就是要找到一种办法使化肥迁移率降低、养分损失减少,达到提

14、高化肥利用率和减少化肥带来的环境风险的目的。这种化肥被命名为“控失化肥”。在安徽12个市县的试验示范表明,这种化肥节肥增效、减量减排,深受农民欢迎。2007年,氮肥控失剂、控失复合肥生产技术转让安徽帝元生物工程公司和合肥红四方集团公司,走向产业化之路。美国国家工程院公布的21世纪面临的工程学主要挑战之一是控制氮循环。化肥的普遍使用和工业燃料产生的高温效应,人类已经使氮在空气中被提取的速度比工业革命前提高了一倍,导致酸雨和全球变暖,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等,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因此,找到解决氮循环问题的方法是当务之急。可以预计,控失化肥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对控制氮循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5、。二、控失化肥创制和试验示范自从1924年美国取得脲醛肥料的专利以来,先进化肥技术经过8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广义上,先进化肥可分为缓释肥与控释肥两大类型。生物或化学作用下可分解的有机氮化合物(如脲甲醛UF)肥料被称为缓释肥(SRF),包膜、涂层肥料被称为控释肥(CRF)。这两类化肥针对的科学问题是控制化肥养分释放的速率或尿素分解的速率。从控制湖泊农业面源(化肥)污染出发,要解决的问题是降低化肥养分的迁移速率而不是养分释放或分解速率。针对的科学问题不同,必须寻找不同的解决途径。可以想象,只要找到某种材料(“控失剂”),使化肥和土壤在有水条件下形成胶体,则化肥在土壤中的迁移速率就可能大大降

16、低。在胶体理论指导下,项目组筛选了一系列的控失材料与化肥复配,创制成“控失化肥”。在复配化肥肥效和控失试验取得理想效果的基础上,项目组着手解决复配化肥造粒工艺,租用化肥厂现有的设备,完成了单班100吨控失复合肥生产试验,取得了化肥临时登记证。2007年5月31日,控失复合肥生产技术转让合肥红四方集团,氮肥控失剂转让安徽帝元生物工程公司。当年,年产60万吨控失复合肥和3万吨控失剂生产线建成投产,有关企业标准已经报批。2006年,控失尿素在贵池、五河和固镇三县市进行试验。与普通尿素相比,所有试验点减氮20,生育期较长的单晚减产1.4%,生育期适中的双晚平产,折合每公斤纯氮增产稻谷6.979.63公

17、斤;生育期较短的玉米增产5,折合每公斤纯氮增产13公斤。2007年在巢湖流域12个市县开展等氮量试验示范,一季中稻控失复合肥平均亩产637.54Kg,比普通复合肥增产14.2%;施用控失剂尿素平均亩产609.22Kg,比单施尿素增产3.3%。双季晚稻控失剂尿素平均亩产547.2Kg,比单施尿增产8.63%。285亩示范一季中稻控失复合肥平均亩产656.94Kg,比普通复合肥增产10.4%;控失剂尿素平均亩产639.62Kg,比单施尿素增产9.3%。双季早稻(112亩)控失复合肥平均亩产445Kg,比普通化肥增产14.1%;双季晚稻(59亩)控失复合肥平均亩产562.8Kg,比习惯施肥增产11.

18、6%;玉米(94亩)控失复合肥平均亩产587.1Kg,比习惯施肥增产11.8%;控失剂尿素平均亩产572.2 Kg,比尿素增产10.7%。三、展望与建议国务院批复的“十五巢湖治理规划”中建议:“沿湖5公里限制化肥的使用”。巢湖周长155公里,沿湖5公里就是110多万亩。在这样大的范围内限制化肥的使用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可见,控制化肥流失是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因此,控失化肥的创制受到国家、安徽省和中科院的高度重视。环保总局和科技部派调查组后,周生贤总局局长和万刚部长亲自到现场听取汇报。安徽省人民政府召开省长办公会,研究省院共建新研究机构和控失肥等巢湖生态工程技术推广应用,接着省农委下文全省开展午季

19、作物的试验示范。路院长亲自批示加强控失肥等研究和应用推广,院生物局安排东北、江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试验站开展基础研究等等。相信,不久的将来,控失化肥将在“三湖三河”流域推广使用。控失化肥作为全球控制氮循环和湖泊面源(化肥)污染工程技术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要开展的工作是:1、关于控失肥科学施肥标准的制定:好肥要好法。控失化肥减量20不减产,等量施肥增产10,但生育期延长。这说明,控失肥必须减量施用。我国土壤环境、农作物种类繁多,究竟什么情况(土壤、作物、光温、水等)该减量多少?应有标准。当前,特别要制定“三湖三河”流域减量减排标准。2、关于减排的科学数据:控失化肥减排(径流、渗漏和

20、挥发)数据大多在实验室和个别田块取得的,还缺乏流域试验结果。因此,必须利用同位素示踪和核分析技术,屏蔽土壤本底等干扰,取得流域挥发、径流、和渗漏损失的数据;3、关于控失机理研究:深入进行控失机理研究,在理论指导下进一步优选“控失剂”。目前有苗头表明,控失剂可把湖泊面源(化肥)污染控制和内源负荷消减结合起来,有关中试正在进行中。如果成功,将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新的重大突破。联系方式:余增亮,0551-5592189,zlyu新疆棉花害虫生态治理技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田长彦一、背景新疆从1992年开始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植棉面积从1985年开始每年增加80100万亩,至2007

21、年棉花播种面积达2570万亩,由于棉花种植面积快速增长,在主要棉区的许多县市棉花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了70。单一作物面积过大,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棉蚜成为危害新疆棉花的第一大害虫,常年造成损失20以上,严重的达到3040,给新疆棉花发展和国家棉花发展宏观战略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中国科学院“九五”院长特别支持项目和院农办、科技部 “九五”攻关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重点研究了新疆棉花第一大害虫棉蚜的可持续生态治理技术。经过5年的深入研究,10年的示范推广和技术改进,探索出适合新疆特点的棉蚜生态控制技术,并获得大范围推广应用。二、项目进展从1990年开始,对新疆生态环境和农田生态

22、系统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对新疆农田各种作物、农田防护林甚至荒漠草原等多种植物进行调查,寻找可以自然繁殖大量天敌、而又可以利用其天敌进行棉蚜控制的棉田边缘植物带技术。实现新疆棉蚜生态治理。(一)主要技术内容根据新疆植棉历史与棉花害虫发生规律的研究,揭示了新疆棉蚜成为主要害虫的原因是冬小麦种植面积大量减少,从而导致棉田棉蚜的天敌来源减少,充足的食物和不足的自然天敌造成了新疆棉蚜成灾;经过多年探索和深入研究,发现苜蓿、苦豆子等具有最大的食物昆虫涵养量并且可以作为自然天敌繁殖库,发现这些植物生长期早而造成了其涵养天敌被利用中最关键的时间优势;创造了诱导棉田边缘植物带自然天敌进入棉田控制棉蚜的简便途径,从

23、而达到了人为协助情况下充分利用自然天敌控制棉花蚜虫的高效生态控制目的。即:在棉田边缘林荫下(通常为10米范围)种植苜蓿带,当棉蚜进入棉田开始危害棉花的时候,割除苜蓿带;将割倒的苜蓿在棉田边缘放置24小时使天敌转移到棉田控制棉蚜。利用了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农田林网林阴带种植耐阴牧草植物苜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且为农村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条件,探索出适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林、牧有机结合的害虫生态治理新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植物应当并且可以作为生物防治因素加以利用的“相生植保”害虫防治新思路。同时建立了区域性棉铃虫监测和预警数据库,利用传感器技术,实现田间微环境气象和棉铃虫种群动态自动化监测

24、,并利用电话调制解调器和GPRS通信模块,实现田间数据远距离传输;建立了基于生物物候的棉铃虫预测模型,形成了区域性棉铃虫监测和预警系统。研究了新疆棉铃虫发生规律和秋翻冬灌、产埂除蛹、种植玉米诱集带、性诱剂诱捕或迷向、赤眼蜂防治、HaNPV防治、化学农药等单项技术的特点,确立了棉铃虫各发生阶段与防治阈值,提出棉铃虫生态防治技术体系中的单一或组合技术的棉铃虫生态防治技术。(二)推广应用情况从技术成熟后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的1996年开始,首先在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棉区应用,随后逐步扩展到整个新疆主要棉区。通过19952005年在阿克苏新和新的棉蚜生态治理技术示范应用,该县棉田农药从2030吨/年的应

25、用量,减少到全县棉田农药用量1吨以下,2002年5月3031日,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新河县召开了技术推广现场会,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熊辉银副主席等亲自出席技术推广现场会,要求各地州、县市积极推广“棉田边缘苜蓿带控制棉蚜技术”,由此在新疆棉区全面的技术推广应用得以实现。目前已经成为新疆广大棉区棉花种植的一种生产模式,被称为“生态棉田模式”。19962005年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巴洲、昌吉洲和吐鲁番地区累计应用3812万亩,基本上覆盖了新疆主要棉区的大部分棉田。累计挽回棉花损失22.9亿元,节省农药1.9万多吨,节省农药和人工费用9.5亿元,新增苜蓿等产值3.8亿元,合计直

26、接经济效益36.2亿元。三、展望与建议农业中的病虫害,致害物本身都是生物,仅凭人类意愿,象防洪抗旱一样修筑堤坝与灌渠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它起因于农业发展:只是当大规模农业出现后,极少部分种类的病虫畸型发展,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它们才真正成为生物灾害。生物灾害的害源,常常随着农田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害源通常以农作物为食物或寄主,当一种作物被严重毁伤后,害源也会自动调节自身数量。因此,尊重生物及其规律性,通过人类的各种手段,为达到对农业生物灾害的长期可持续控制。在全球范围的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农业病虫害技术,是解决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

27、害虫造成的不良后果的根本,是社会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联系方式:田长彦,0991-7885301,tianchy寡糖植物疫苗研究与推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赵小明一、项目的背景与意义植物病害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病害的危害愈来愈严重,为了保障农作物的丰收,在生产上用大量的农药防治病害,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导致农畜产品农药的污染程度之高令人触目惊心。目前对于植物病毒病、土传病害及植物线虫引起的病害,还无有效的防治药剂,迫切需要研究新的防治途径。植物在与病原菌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进化出了自己独特的免疫系统。当植物感受到病原菌入侵时,就启动自己的免疫反应,包括

28、产生活性氧、抗性酶及植保素等。植物的这种免疫反应能被激发子激发,达到抵抗病害的目的。本项目以次为依据,在国家“948”项目、攻关项目及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研制出了寡糖生物农药,经实验、示范及大面积推广,证明寡糖生物农药能有效的防治农作物病害。本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上主要病害问题,而且对发展绿色农业和克服农药环境污染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并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甲壳素是自然界第二大类的有机物质,我国是甲壳质类产品的生产大国。该项目的实施也使得甲壳素自然资源向高值转化,开辟了甲壳素新的应用领域。该药的产业化也为生产企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二、项目进展与推广情况中

29、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经过多年的研究,确定以6036酶为壳聚糖降解酶,提出了酶反应与膜分离耦合技术制备壳寡糖的新工艺,并首次将纳米滤膜应用于壳寡糖样品浓缩和初纯化,形成了一条成熟、可行、易于放大、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生产路线。该技术已与大连凯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年产千吨寡糖生物农药水剂的产业化基地。从2000-2007年我们在江苏,辽宁,吉林,大连,黑龙江,陕西,山东,北京,天津,湖北,海南,福建,云南,广东,四川,重庆, 浙江,河北,广西,新疆等20个省、市推广应用,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次。壳寡糖生物农药对植物病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对烟草,三七,郁金香,胡椒,番茄,黄

30、瓜,辣椒,茄子,大白菜,莴笋,冬瓜,花菜,青瓜,豇豆,木瓜,西瓜,甜瓜,香蕉,苹果,柿子,桃,大豆,棉花,玉米,水稻等25种作物的40多种病害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壳寡糖生物农药对这些病害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防效在63-90%,特别是对植物的病毒病效果更好。对烟草花叶病、木瓜病毒病、辣椒病毒病、番茄病毒病、苹果花叶病及斑点落叶病等防治效果明显。对西瓜、木瓜病毒病的防效达85.3%和96%;对白菜细菌病、辣椒病毒病的防效达85%和83.7%;对烟草病毒病防效达76.49%;对农作物还具有促进生长作用,对花卉具有延长花期作用。获得农业部农药临时登记证(LS20001432)。对壳寡糖的作用机

31、理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壳寡糖能通过植物细胞壁与细胞膜结合,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上有其结合位点,与壳寡糖的结合具有专一性。壳寡糖与植物细胞结合后能快速引起NO、H2O2、Ca+2及茉莉酸等信号物质的产生,引起活性氧的爆发。壳寡糖激发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如几丁质酶、-1.3葡聚糖酶、SOD歧化酶及PAL基因表达,诱导抗性相关酶活性提高。壳寡糖诱导植物抗毒素及细胞中木质素产生。通过多种途径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目前,我们还研发了新的寡糖生物农药,以植物细胞壁为原料,研制出寡聚半乳糖醛酸生物农药,以海带为原料研制出了海藻酸钠寡糖,海藻酸钠寡糖具有明显的刺激生长作用。我们与海南正业集团合作,对这两种寡糖进行

32、田间标准化实验,申请办理登记证。并与海南正业集团合作建立寡糖农药生产基地。同时,我们研制的壳寡糖与其他寡聚糖配伍,研制出了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药剂,已开始进行田间试验。三、展望和建议壳寡糖是由氨基葡萄糖通过-1,4键连接而形成的线性多糖,一般是由210个氨基葡萄糖连接而成。由于壳寡糖的聚合度小,加之氨基葡萄糖的氨基,使得其在水中易于溶解。壳寡糖的制备是以资源丰富的壳聚糖为原料,利用酶解反应及膜分离耦合制备,因此,该农药从生产到应用都不能造成环境污染。寡糖生物农药具有环境相容性好、 超高效、安全性好、不会引起抗药性反应等特点。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寡糖生物农药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诱抗剂

33、有“Bion”、“Messenger”、苯并噻二唑(BTH)、昆布素、壳寡糖、脱落酸等。国外产品在中国的价格都比较高,在我国2001登记证的康壮素(在美国商品名叫Messenger),剂型为3%微颗粒剂,每吨价格为100万元左右。国内生产的0.5%壳寡糖施特灵水剂每吨4万元,与这些产品比较,壳寡糖生物农药好普没有添加任何其他化学农药,无毒,不仅具有防治病害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诱导植物抗逆性(如抗旱、抗寒),对病害的防治效果与同类比较相当或略高,防治效果在70以上,壳寡糖生物农药2%好普水剂每吨8万元。超敏蛋白必须在低温下保存,壳寡糖生物农药在常温下保存即可,在运输和应用方面有优势。壳寡糖生物农药

34、已在大多数省推广一定面积和规模,但距实际需要还相差很远,因此有很大的推广空间。这类药剂主要面向无公害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需要和这类作物生产基地、企业或合作社合作推广。粮食作物也可以推广应用。这类药剂是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是新型的生物农药。人们对这类药剂的认识还不够,需要加强宣传。该类药剂应该在病害发生以前应用,以预防为主进行推广。农民很难认识这一点,往往是病害发生后才喷药,影响了防治效果。因此,进一步推广时,要宣传预防为主的防治策略,解决好使用问题。寡糖生物农药的研究2001年获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大连市政府科学

35、技术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农业部神农农业科技3等奖。 项目联系人:杜昱光,电话:0411-84379061 duyg赵小明,电话:0411-84379061 zhaoxmS-诱抗素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谭红一、项目背景与意义S-诱抗素(脱落酸,S-ABA)是国际公认的植物抵御“逆境”灾害的生物农药,它像疫苗一样启动植物自身对逆境的抵抗或适应机制,提高植物的抗旱、抗寒、抗病和抗盐碱能力,维持作物在非正常气候、土壤、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能力,并获得好收成,可广泛应用于农林牧业生产的抗灾减灾,园林绿化、生态植被恢复重建等,其应用范围及市场前景极为广阔。1993年以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

36、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 “九五”重点科技攻关、“863”、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等支持下,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真菌液体深层发酵生产S-诱抗素”的技术成果。该技术在四川龙蟒福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产业化转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液体发酵生产S-诱抗素50吨发酵罐生产线;产品质量经国家法定机构监测,达到Q/72085309-1-2004标准,产品“90% S-诱抗素原药”被国家经贸委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5件,其中PCT发明专利11件;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件。该项目正与美国著名生物农药公司VALENT BIOSCIENCES CORPORATION(VBC)合作,共同开拓S

37、-诱抗素国际市场的推广应用。二、项目推广情况已开发了S-诱抗素应用制剂新产品“福施壮”、“保民丰”、“活力生根剂”、“福生壮芽灵”等,其抗逆效果显著,已首家取得国家的“农药正式/临时登记证”和“生产许可证”。1、“福生壮芽灵”是0.006% S-诱抗素新型水稻浸种剂,可提高秧苗的抗寒、抗旱性和抗病性,提高稻米品质;在四川、新疆、安徽、海南、湖北、湖南、河南等地进行水稻、小麦种子处理试验,面积近3000万亩,抗逆、增产和提高稻米品质效果明显。2、“福施壮” 是0.1% S-诱抗素水剂,能有效提高蔬菜、烟草、棉花、水稻等农作物的抗旱、抗寒、抗病能力,提高植株的综合抗逆能力和生长素质,抗灾减灾,提高

38、产量。在多种作物上(如蔬菜)施用“福施壮”后,发现其抗病能力显著提高,尤其是对枯萎病、灰霉病、根腐病及疫病的防御效果特别显著,可以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应用面积近5000万亩。在冻害、旱灾、水涝、除草剂药害后,施用“福施壮”具有明显的修复、解毒和复壮功能,起到抗灾减灾的作用。3、“活力生根剂” 不仅具有常规生根剂促进植物生根的特点,还具有常规生根剂不具有的提高植物对干旱、低温、盐碱、水涝、病害等逆境的抗性的能力,可大大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低温、盐碱及沙化严重地区的植树造林成活率。在新疆、宁夏、内蒙、四川等地植树造林600万株,建植树造林基地近十个,树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较对照(市

39、售生根剂)成活率提高50以上,为我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项有力的技术手段。4、“保民丰” 是高效的光合作用促进剂,能加速营养物质的积累,提高作物生长素质,诱导激发作物的抗逆性,提高作物在病害、干旱、低温、盐碱、水涝等逆境情况下的抵御和修复能力,显著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产量。施用“保民丰”在西红柿、辣椒、黄瓜等多种蔬菜上,提高产量均在20%以上,投入产出比在1:10以上,且品质有明显改善;应用面积近1000万亩。以上制剂在我国河北、山东、安徽、海南、浙江、湖南、湖北、新疆、吉林、山西、北京、台湾等地,以及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进行了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应用的作物范围包括:各种蔬菜、烟草

40、、棉花、瓜类、大豆、花卉、中药材、水稻、小麦、苗木、葡萄、枇芭等,其对作物抗旱、抗寒、抗病、增产效果显著。美国VBC公司开发的“葡萄提质”制剂,已在智利、墨西哥、南非、澳洲及美国本土进行了3年的试验示范,不仅显著改善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的品质,提前2周上市,而且可以节约30%-50%的劳动力,该制剂2009年获得EPA登记后,当年即可销售。三、展望据统计,全球农业生产每年由于“逆境”灾害带来的损失约2400亿美元。S-诱抗素在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提高农产品品质、生态植被建设、植树造林、城市园林绿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专家预测,S-诱抗素原药及其制剂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成功,将形成一个

41、抵御“逆境”灾害的新型生物农药产业。预计在未来23年内,成果转化企业将根据市场情况,建设年产原药10-40吨的生产线,年产制剂30000吨生产线;国际市场对S-诱抗素原药的年需求量为10-30吨,国内市场(包括台湾)对S-诱抗素原药的年需求量为5-10吨,制剂需求量5000-25000吨左右。直接经济效益将达数亿元,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极为显著。四、建议为使该项目顺利实施产业化转化,建议:1、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联合制定政策,支持解决S-诱抗素产业化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2、建议将S-诱抗素实用制剂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与国家有关科研计划相结合,由中科院成都

42、生物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四川龙蟒福生科技公司等单位,共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或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将S-诱抗素实用制剂在全国重点无公害绿色蔬菜、水果、茶叶栽培区,在干旱、半干旱、盐碱、低温等地区植树造林中全面应用。联系方式:谭红,abath无公害除虫菊酯杀虫农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邱明华一、背景与意义除虫菊(Pyrethrum cineraefolium),又称白花除虫菊,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集约化种植的杀虫植物,因其高效低毒无残留而著出称于世。二战前,日本是世界上除虫菊干花及除虫菊酯最大的生产国;二战以后,肯尼亚、厄瓜多尔等国的除虫菊产业发展迅速,取代日本

43、;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的除虫菊产业迅速壮大。我国云南省等地在30-40年代曾有从引种栽培试验,50年代云南、贵州、浙江等省进行过推广种植试验,80年代云南省凭借适宜种植区域的天然优势,试图推动除虫菊产业发展,引种推广种植面积达到了500亩以上。随着人类对全球环保和健康的关注,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为核心,开展了高产除虫菊酯新品系的选育、优化、种植推广和生产加工关键的突破等研究,到2002年云南省除虫菊种植推广超过了12万亩,年产干花达4000余吨,超临界CO2等萃取技术加工除虫菊酯生产能力达150吨以上,我国除虫菊除虫菊产业初步形成。但由于产品生产许可和销路的限制,我国除虫菊产业发展处于

44、放缓和完善中。1992年联合国有关组织推荐的12种生物杀虫剂中有9种是除虫菊酯或拟菊酯类化合物。但由于拟菊酯类农药在生产中造成污染,德、法等国已明令禁止在其国内生产。这样天然除虫菊酯就出现了新的需求。中国农业部2000年颁布的“绿色食品”标准中,天然杀虫剂除虫菊酯排在要求使用农药的首位。除虫菊酯微乳剂产品已经进入北京绿色奥运会的推荐使用的环保农药中。二、项目推广情况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除虫菊产业化课题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八五”重点、“九五”重大项目、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和云南省人才基金、省院合作基金等的支持,完成了全套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在这些技术支撑下,除虫菊产业发展得

45、到了社会的关注、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投入,仅在云南就发展起了6家专业开发除虫菊产品的公司,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的资金投入推动了除虫菊产业的发展。到2002年云南省除虫菊种植推广超过了12万亩,年产干花将达4000余吨;同时在云南这样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建起了两套2000L的CO2超临界流体提取设备,而用CO2超临界流体新型技术提取生产在国际上还是第一家,处于国际行业先进水平;同时几个除虫菊开发公司申报了一系列农药证书,到2006年我国的相关农药证书多到20多个,结束了我国没有天然除虫菊酯农药的历史。中国的除虫菊产业形成了规模,在世界该产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产量可占全球30%左右。

46、同时获得了我国有机食品生产资料证书,并已获得多个国家的产品认证,正在申请美国EPA的认证,为大举进入发达国家做好了准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除虫菊产业化工程研究组在90年代初开始除虫菊的推广种植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主要成果有:1、培育出了除虫菊酯平均含量超过1.5%,最高含量达2%,最高产量超过140公斤/亩的优良品种,新品系金甲1号、双龙1号在全省10余县推广试验。还选育出“峨山1号”、“峨山2号”、“峨山3号”、“峨山4号”等新优良品系。并利用神舟5号和20,21号返回式卫星搭载的种子,进行太空诱导优良品种选育,还开展了除虫菊酯生物合成调控因素或基因的研究。2、进行了完整的提取生产和精制

47、加工的中间试验,比较了各种有机溶剂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的各种技术参数和优缺点。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质量在国际同领域处于领先水平。3、利用现代纳米技术,进行了除虫菊干花超细粉和纳米粉的研制,表明该全新技术可能替代目前萃取技术生产的全部工艺技术。4、建立了国际大公司认可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方法制备纯度在国际上领先的标准品。5、在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在云南建起了专营除虫菊的中植生物公司、红河森菊公司,各自引进了1000Lx2的大型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设备和规模化生产的精制生产设备。6、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在云南泸西县、沾益县大规模种植,到2001年总种植面积超过了9万

48、亩,2002年除虫菊推广种植面积达12万亩,云南的干花产量4000多吨;约占世界除虫菊干花产量的30%。中国除虫菊产业形成了相当规模,新兴的除虫菊产业基本形成。三、展望与建议2005年8月8日在昆明召开了国际“除虫菊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肯尼亚、日本、美国等国家除虫菊产业巨头在会议上发表了“除虫菊产业发展昆明宣言”:为了全球的环境保护和人类的健康,应大力宣传和推广天然除虫菊产品,广泛使用纯天然可再生环保型杀虫剂。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所长在该会开幕式上致辞说,“国际除虫菊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昆明举行,表明中国已经在世界除虫菊产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要使除虫菊产业发展壮大仍面临着资本、产品、技术和人才的激烈竞争。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除虫菊酯这些高效环保无污染的农药在农产品生产中使用仍然十分稀少,使除虫菊产业持续发展面临困境。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业应运而生,急速壮大。因而就绿色奥运的锲机,大力推广5%除虫菊酯乳油和微乳农药等产品,进入全国有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每个环节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