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草生产项目介绍.docx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0911312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苜蓿草生产项目介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苜蓿草生产项目介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苜蓿草生产项目介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苜蓿草生产项目介绍.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齐鲁行业资料 欢迎下载 赵鲁宾编辑沧州成为河北省最大的苜蓿草生产基地本报讯(吴锁柱、阎锐)河北沧州市把牧草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牧草产业的发展。到目前,全市人工种草面积已达27万亩,千亩以上的大片发展到37块,其中苜蓿22万亩,成为我省最大的苜蓿草生产基地。除种植当地品种“沧州紫花苜蓿”外,沧州市去年先后引进了高产质优的“美国皇后”、“加拿大FD-4”等一批新品种,建立苜蓿种子田600亩。同时,全市投入16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南皮埃洛公司、东光威顿公司、青县金苜蓿公司、黄骅三利公司等5个牧草加工销售龙头,年加工能力达7.5万吨。这些企业

2、与农民签订了4万多亩牧草种植回收合同,解除了种草户的后顾之忧,使亩均种草比种粮多收入200多元,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沧州市的苜蓿产品畅销京、津、沪、穗等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河北大力种苜蓿草 河北省种植耐旱性强、经济效益高的苜蓿草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在去年种植苜蓿草15万亩、外销商品草6000多吨的基础上,今年种植面积又有扩大。由于河北省许多地方干旱气候特征突出,因而具有较强耐旱性特点,还有改良土壤用的苜蓿草很受农民欢迎。沧州市苜蓿草种植面积发展最快,今年截至7月底已扩种7万亩,衡水、邢台、保定等地积极调整结构,种植了4万多亩,全省计划到年底新增种植面积25万亩。苜蓿干草产

3、量也比去年有了大幅度增加。仅沧州市10万多亩老草场,第一茬干草产量高达15万吨。 紫花苜蓿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紫花苜蓿产草量高,适口性好,营养价值列牧草之首,所以又称为“牧草为王”。苜蓿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重要的营养成分,并且含有动物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未知生长因子。在相同的土地上,紫花苜蓿比禾本科牧草所收获的可消化蛋白质高2.5倍左右,矿物质高6倍左右,可消化养分高2倍左右。与其它粮食作物相比,单位面积营养物质的产量也较高。苜蓿可以作为优良饲草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本文就紫花苜蓿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途径及方法综述如下,供同行参考。 1 紫花苜蓿青饲利用技术 青饲是饲喂

4、畜禽最为普通的一种方法,但应注意苜蓿的最佳收割时间,不同生长阶段影响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紫花苜蓿的营养成分与收获时期关系很大,苜蓿在生长阶段含水量较高,但随着生长阶段的延长,干物质含量逐渐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粗纤维则显著增加,纤维的木质化加重。收割过晚,收获最大的,茎的总量增加,叶茎比变小,营养成分明显改变,饲用价值下降。 由于苜蓿含水量大,猪禽青饲时应注意补充能量和蛋白质饲料,反刍家畜多食后易产生膨胀病,一般与禾木科牧草搭配使用。 2 紫花苜蓿干草的制备和利用 苜蓿草质优良,为各种畜禽所喜食,苜蓿于草喂畜禽可以替代部分粮食,据美国研究,按能量计算其替代率为1.6:1,即1.6kg苜蓿干

5、草相当于1kg粮食的能量。苜蓿富含蛋白质,如按能量和蛋白质综合效能,苜蓿的代粮率可达1.2:1。调制干草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自然干燥法、人工干燥法等。 自然干燥法制得的苜蓿干草的营养价值和晾晒时间关系很大,其中粗蛋白质、粗灰分、钙的含量和消化率随晾晒天数的增加而减少,粗纤维含量随晾晒天数延长而增加。米脂(1994)对苜蓿干物质化率与其化学成分关系的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提高苜蓿消化利用率的关键是控制苜蓿纤维木质化程度和减少粗蛋白质损失。由此看来适时收割和减少运输和干燥过程的叶片损失非常重要,因为苜蓿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占整体株的80以上。 在国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采用人工快速干燥方法,到20世

6、纪60年代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人工干燥主要有3种形式。1、常温通风干燥利用高速风力,将半干苜蓿所含水分迅速风干;2、低温烘干法采用50-70或120150温度将苜蓿水分烘干;3、高温快速干燥法利用高温气流(可达1 100)将苜蓿在数分钟甚至数秒钟内,使水分含量降到1012,利用高温干燥后,主要是制取高质量的草粉、草块或颗粒饲料,作为畜禽蛋白质和维生素补充料,便于运输、保存和饲料工业上的应用。目前国际上优质苜蓿草产品缺口很大,我国主要出口日本、意大利等国家。 苜蓿粉是畜禽良好的维生素和蛋白质补充饲料。可供给胡萝卜素、维生素K、B2和其它B族维生素、黄色素以及优良的蛋白质等。人工干草粉维

7、生素D很少,应注意D3的补充。由于家禽消化纤维能力差,应选用优质1级草粉。苜蓿粉在蛋鸡日粮中添加量,6周前12.5,7周至产蛋期2.5%-5%;肉种鸡控制体重视情况可添加2.57%苜蓿粉;肉仔鸡应控制在1.5%-2.0%;蛋鸭和肉鸭苜蓿粉用量与蛋鸡和肉鸡相似,但可略高些;火鸡日粮苜蓿粉用量与蛋鸡和肉鸡相似,但可略高些;火鸡日粮苜蓿粉用量较大, 5以上,最高可达25仔猪日粮一般不用苜蓿粉,生长育肥猪可占日粮515,母猪可占日粮10以上;兔饲料中苜蓿粉配比可高达4070;牛、羊日粮苜蓿粉与尿素结合使用,可相互协同作用,利用效果显著,苜蓿粉的含量为5080。 3 苜蓿的青贮与利用 苜蓿青贮或半干青贮

8、,养分损失小,具有青绿饲料的营养特点,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能长期保存,目前畜牧业发达国家大都以干草为重点的调制方式向青贮利用方式转变。主要采用以下几种青贮方式。 3.1 半干青贮 国外普通采用青贮塔进行半干青贮保存苜蓿,青贮塔造价较高,我国一般采用青贮窑贮存苜蓿,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关键首先使苜蓿迅速风干使含水量降到4050再进行青贮。这种青贮料兼有干草和青贮的优点。 3.2 加甲酸青贮 这是近年来国外推广的一种方法。方法是每吨青贮原料加8590甲酸2.8kg-3kg,分层喷晒。甲酸在青贮和瘤胃消化过程中,能分解成对家畜无毒的CO2和CH4,并且甲酸本身也可被家畜吸收利用,用这种青贮料饲喂乳用犊

9、牛,平均日增重达0.757kg-0.817kg,比普通青贮料增重提高近1倍。 3.3 拉伸膜青贮技术 这是近年来国外采用的一种新方法,全部机械化作业。操作程序为:割草打捆出草捆缠绕拉伸膜。其优点主要是不受天气变化影响,保存时间长,一般可存放3年5年,使用方便。 4 紫花苜蓿叶蛋白的利用 紫花苜蓿叶蛋白(ALP)是将适时收割的苜蓿粉碎,压榨、凝固、析出和干燥而形成的蛋白质浓缩物。一般粗蛋白5060,粗纤维0.5%-2%,消化能12.5MJ/kg-13.5MJ/kg,代谢能为12.4MJ/kg-12.9MJ/kg,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大规模的饲料用叶蛋生产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美

10、国和澳大利亚研究较多,美国饲料中已按一定比例加入ALP出售;生产上ALP的提取率为苜蓿田间产量的0.89左右。我国蛋白质资源严重缺乏,而叶蛋白的蛋白质含量可与豆粕和鱼粉相媲美,用替代猪、禽饲料中部分鱼粉和豆粕潜力巨大。 ALP可替代蛋鸡5070鱼粉或肉骨粉,蛋白质的消化率均有所提高。用ALP替代肉仔鸡日粮中2550的鱼粉或肉骨粉对肉仔鸡增重影响不大。当用此替代雏鸡日粮中5075的鱼粉或肉骨粉时,其成活率可提高3.44.2%.ALP可替代40日龄-60日龄猪日粮中50%的动物蛋白和1/3的豆粕,可替代61日龄-105日龄生长猪80%动物蛋白,对猪生长无影响。 5 紫花苜蓿产品对畜禽产品质量的影响

11、 5.1 对家禽产品质量的影响 蛋黄的颜色主要取决于饲料中叶黄素的含量,如每千克饲料中含有60mg叶黄素,就会产蛋黄颜色较深的蛋,苜蓿草粉中叶黄素含量丰富,每千克草粉中约含有240mg叶黄素,是黄玉米的10倍以上(22mg/kg),黄玉德曾报道在蛋鸡日粮中添加5的苜蓿草粉,结果添加组蛋黄颜色指数达到9.7,比未添加组增加了3.4,差异极显著。何欣等(2001)试验,与黄玉德结果一致,蛋鸡日粮中添加5的苜蓿草粉,对产蛋无不良影响,但蛋黄比色度由5.13增加到6.31,差异极显著。另外由于蛋中维生素含量受饲料的影响,苜蓿中富含维生素,特别是核黄素等,饲喂苜蓿的产蛋家禽,蛋中所含维生素量增加。在肉禽

12、日粮中添加适宜的苜蓿产品,由于叶黄素的作用可显著改善肉禽喙、爪、皮肤的颜色,呈鲜黄色,并使肉质鲜美,提高商品价值。 5.2 对猪胴体瘦肉的影响 由于饲料中粗蛋白水平不同会影响猪胴体瘦肉率,紫花苜蓿产品属于高蛋白,低消化能(粗纤维含量高)饲料,所以适当比例添加到生长育肥猪日粮中,会增加胴体瘦肉率,肉质鲜嫩,但对猪生产性能无影响。Bohman等(1953)的试验表明,用苜蓿饲喂的猪一致偏瘦,屠宰率较低。用高水平苜蓿饲喂的猪后腿、腰部和肩部肉较多,而腹部和背部脂肪都较少。Stahly和Cromwell(1986),在日粮中添加10脱水苜蓿草粉于10环境下饲养,结果猪的背膘厚度减少3。美国许多州的试验

13、(19531955)表明生长肥育猪的日粮内用515的优质苜蓿草粉可使生长猪获得良好的生产性能。 5.3 对牛奶品质和牛肉质量的影响 苜蓿对养牛业来说是优质牧草,即可以改善乳脂率,还可以使牛乳中维生素含量增加,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姜之杰等(1982)利用苜蓿干草和半干青贮饲喂乳牛,产乳量明显提高,并使乳脂率由3.43提高到3.52。Kirkpatrich等(1984)证明,苜蓿可以替代乳牛部分精料,并能提高乳脂率,而不影响乳产量。Shaver(1986)、Joanovic(1987)、Conlenbrander(1991)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论点。在肉牛日粮中应适当使用苜蓿产品,为了防止牛肉颜色变黄

14、,在日本肉牛肥育饲料里不大量使用苜蓿粉。 6 前景展望 种植紫花苜蓿不仅可以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收入,还可以做到种地养地。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优化种植结构。并且随着科学的发展,用苜蓿开发生产功能性食品前景看好,市场潜力巨大。 苜蓿产业向“朝阳”北京鲁梅克斯公司总公司 杨茁萌苜蓿又称紫花苜蓿,是一种豆科多年生牧草,有“牧草之王”的美称,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奶牛、羊、猪、鱼、家兔等家畜喂养的优质饲料。它具有抗寒、耐旱、耐盐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泛,其根系发达、再生力强等特点。大力推广苜蓿种植有利于推进我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草原“三化”和改土肥田工作。因而,发展苜蓿产业是一项符合我

15、国农业发展战略、获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朝阳产业。苜蓿产品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市场前景都非常广阔。据权威部门估计,目前我国商品草产品市场容量约为1000万吨,而草业公司凤毛鳞角,全国年产商品苜蓿草产品不足20万吨,产量只占国内市场缺口的2%。眼下,大城市周边的乳牛、肉牛和肉羊业发展势头强劲,粗饲料和优质草产品供应已成为影响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京、津、沪三市就有40万多头牛与200多万只羊,这是个巨大的草产品市场。除青贮外,需100-150万吨干草,其中五分之一用苜蓿草产品替代,每年需20万吨以上,可见市场容量和发展空间很大。据了解,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目前已从国外进口苜蓿草产品,一些南方沿海

16、城市内需市场也不小。我国目前年生产各种配合饲料6000万吨,苜蓿优质草粉可以用作饲料原料,生产“安全性”饲料,其用量可占配合饲料2-5%,即每年可使用120-300万吨的苜蓿草粉。因此,苜蓿产品在国内配合饲料工业中市场潜力也很大。苜蓿产品外销市场前景也相当看好。苜蓿的经济效益不错,主要表现在中高密度草捆和草块需求量大。高密度苜蓿草捆上海车板价在每吨1300-1450元,广州车板价在每吨1500-1650元。美国和加拿大高密度苜蓿草捆、草块和草颗粒到日本的CNF价分别为每吨280美元、250美元和200美元。因此,苜蓿草产品的利润相对其它饲料高。如北京通州区农民种植苜蓿,每亩地比种粮食增收200

17、元,农民种植10万亩苜蓿可增收2000万元。如果北京地区达到年产苜蓿等牧草100万吨,则农民将年增加收入2亿元以上。苜蓿业发展促进大中城市周边和农区畜牧业发展,粗略计算,每使用1万吨草颗粒大约可使养殖业增效200万元,如草颗粒产销量达到每100万吨,则养殖业年收益可达到2亿元。从生态效益方面看,多年种植苜蓿草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起到防沙治沙的作用。同时,苜蓿可以固定氮素,提高农田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 苜蓿将成为新世纪朝阳产业 苜蓿堪称“牧草之王”,是世纪上栽培面积最广、最主要的豆科牧草之一全世界种植1.6-1.8亿亩,美国苜蓿草的直接年收入达100亿美元,加上养植、加工等相关产为年产值超过

18、1000亿美元。我国种植苜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有苜蓿面积2750万亩,居世界第五位。苜蓿对世界和中国农牧业发展超了重要作用。 展望新世纪,中国苜蓿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在未来5-10年内,按照专家提出的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到3:1:1的比例,苜蓿的种植面积至少应增至1亿亩,以亩产干草500公斤计算,年产优质饲草5000万吨,其代粮、增粮和节粮总效果可缓解我国8000万吨的粮食压力尤其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近3000万吨蛋白质饲料的短缺问题。 随着苜蓿种植面积的增加,必将加快苜蓿育种,特别是生物技术、遗传标记、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将加速新品种的培育和种子产业化进程。 牧草加工除了生产草捆

19、、草块、草粉、草颗粒常规产品,还将向叶蛋白、浓缩维生素、人类保健食品等深加工方面发展,潜在的增值效益十分诱人。 苜蓿作为农牧结合的纽带,将奠定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苜蓿生态功能在大范围的发挥将架起一座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友好的桥梁。有理由相信苜蓿产业将成为我国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苜蓿秋眠性、适宜引种与生态区划卢欣石-北京林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主的草产业正在大规模兴起,苜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是,由于盲目的引种,不合理的种植,引起多起生产的损失,给苜蓿产业化带来了一定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提出与生产需

20、求最为直接关联的技术问题就是苜蓿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产量潜能和区划的合理性问题。 本文将从苜蓿的秋眠特性来分析苜蓿的生态适应、引种策略和种植技术问题。 1苜蓿的秋眠性 要了解苜蓿的合理引种和种植,道德需要了解苜蓿的秋眠性。苜蓿的秋眠性是苜蓿的一种生长特性,这种特性与苜蓿的耐寒力和生产特性有直接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现象,之后随着生产区域化的要求,人们对秋眠性的研究日益加深,随着秋眠性测定方法的发明和分类标准制定,苜蓿秋眠性在育种和生产实际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对提高苜蓿产量和专业化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苜蓿的秋眠性实际是苜蓿的一种有关生长习性和生理功能的遗传特性,即秋

21、季北纬地区由于光照减少和气温下降导致苜蓿形态和生产力发生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只能秋季某一特定时间旬割后的再生中才可以观察到,而在春季和初夏的刈割中却观察不到。这种遗传变异主源于世界不同苜蓿变异中心的不同基因源,从而形成了19级的秋眠水平,13为秋眠基因型,46为半秋眠基因型,79级为非秋眠基因型。苜蓿的秋眠性与产量及其越冬性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北纬地区因光能利用不充分而影响产量,不足的秋眠会使抗寒性降低。Heichet(1988)指出,更为准确的选择品种或将某一品种种植纬度限制在更狭窄、更适宜的范围内,就可望进一步提高苜蓿的碳积累和生物产量,因此秋眠性水平是与生产力提高关系密切的因素,是苜蓿引种

22、、生态区域及选择最佳种植期的理论依据。美国曾花费几十年的研究,研究出了美国苜蓿种质资源19级的秋眠性级别标准和相应的国家标准对照品种。 2苜蓿秋眠性在美国的应用 现在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在北纬地区决定种植适宜的苜蓿品种,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它的秋眠水平。美国已经把苜蓿的秋眠性作为苜蓿品种鉴定的一个必测指标。美国苜蓿种子审定委员会(CASC,TNC)每年颁布一次美国苜蓿审定种子名录,其中,秋眠性等级是特性描述的第一指标。 由于美国农业部颁发的苜蓿栽培品种抗病虫特性鉴定标准中首先将鉴定苜蓿分为秋眠、半秋眠、非秋眠三大类型。然后再确定各类不同品种的抗病,抗虫特性。 北美洲是世界苜蓿生产最大的区域,其主要生

23、产区域在北纬3545(之间,在美国东部,湿润地有4个苜蓿生产带,这个区域的年降水量在406430mm之间。在非湿润地区有3个苜蓿生产带,主要颁布在美国的大平原、山间地带和西南部,其耕作制度主要依靠旱作和灌溉。美国农业部农研局LOSOA/ARS曾颁发了一个植物抗寒性区划地图,将全美划分为十个气候区,根据苜蓿的秋眠性指标,非秋眠品种最适宜种植区是第89区,半秋眠品种是第5、6、7区,秋眠品种是2、3、4、5区。第1区和第10区均因气温过高或过低,无适宜品种。这样就为全美范围的苜蓿引种和种植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依据。 3中国苜蓿秋眠性 卢欣石曾以美国9个秋眠性标准对照品种为对照,对中国94个苜蓿

24、地方品种包括23个国家审定品种的秋眠性进行了测定,在等位基因变异的研究中发现。美国Norsemea品种具有和中国品种相近的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类型组。中国的新疆大叶苜蓿拥有和美国半秋眠苜蓿相近的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类型组。在秋眠性的方差分析中,美国秋眠性为1级的对照品种Norsema和大部分中国品种处于同一秋眠性水平,说明了中国苜蓿地方品种和人工培育品种基本上属于极秋眠类型或秋眠类型(秋眠等级约13),而新疆大叶苜蓿却和Dnputis品种(秋眠性为5)与Saranac品种(秋眠性为4)等半秋眠类型苜蓿处于同一水平。说明中国苜蓿地方品种和人工培育品种基本上属于极秋眠类型或秋眠类型(秋眠等级为13),

25、而新疆大叶苜蓿属于半秋眠类型(秋眠等级45)。美国的秋眠类型品种,从19反映了从极秋眠秋眠半秋眠非秋眠极不秋眠九个变异梯阶层次,而中国苜蓿品种从极秋眠秋眠半秋眠只表现出了约4个阶梯层次,在秋眠性的遗传变异幅中只有美国的一半。纵观以等位基因频率统计的遗传距离(GD),中国为0.029,闩国为0.0422,中国品种也正好是美国的一半。 4中国苜蓿不同秋眠类型遗传特征 以14个形态、生理和生化标记为变量集,运用MONOVA、NEST、ANOVE分析,将中国苜蓿品种分为三个类型组,数据表明,以来自北疆地区材料为主的第一类型组和以来自南疆材料为主的第三类组在形态、生理特性和等在因类型及频率方面均表现出较

26、大的差异,而大部分由来自中国内陆广大耕作区的苜蓿组成的第二类型组却表现出中间过渡类型。 第一类型组包括21份苜蓿材料,主要一自于北疆和内蒙古中西部。其遗传特性主要表现为较低的株丛高度(55.85cm)/半直立的生长习性(2.91)、叶片短(18.54mm)、花色杂(1.09)、果荚松散(4.89),一般极秋眠(12级),主要的等位基因类型组是(54%),总种群遗传杂合度在三个类型组中最高(Ht=0.346),类型组内种群间遗传图距大(GD=0.0277)。该类型组适于海拔较高(10002000m)、气候寒冷(年均温59)、年降水量少(50250mm)和冬季寒冷、夏季干热的生态条件,这个类型组的

27、代表品种是北疆苜蓿、草原一号苜蓿、草原二号苜蓿。 第三类型组包括15份苜蓿材料,主要来自珩新疆南部。其遗传特性主要表现是直立(3.09)、高大(67.88cm)、叶片宽(9.22mm)、叶片长宽比小(2.27)、叶面积大(350.8mm2)、花色纯、果苹紧凑螺旋,一般为半秋眠(4级),主要的等位基因类型是X(52.4%),种群总遗传杂合度三个类型组中最低,为Ht=0.272,遗传图距最小(0.005),其生态类型特性受水分和热量影响均很大。尤其是与秋季和春季降水量相关很高,该类型组主要来自南疆沙漠绿洲,适应于极其干旱高温、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有灌溉条件的地区。 第二类型组包括56份材料,主要

28、来自中国内陆8个省(区)。该类型组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8个亚类型,但划分为8个亚类型组后失去明显的地理牲。第二类型组作为一个大类,表现出过渡类型和渐变特征,在株丛高度、生长习性、花色、果荚形状、秋眠性水平等方面均处于中间类型,等位基因组的类型为(78.5%);总遗传多样度0.331,居中;CD为0.0243,也居中;它与其他两组类型不同的突出特征是:主茎长度(541.71mm)、茎节数(12.8)为三组之最低,叶片底毛为三组之最密。 5中国苜蓿秋眠性利用 5.1生态区划 由于对苜蓿秋眠特性还了解的非常肤浅,在我国的苜蓿引种、推广区划中也还没有如同美国那样以秋眠性为症要引种依据,因此盲目引种,在不

29、宜区域种植推广等问题,给苜蓿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当务之急是尽快地填补这一空白,首先对国内品种、主要当家引进种、地方品系和野生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的秋眠性测定,其次进行遗传结构分析,评价中国苜蓿种质资源不同秋眠基因型的遗传生态关系,探讨苜蓿不同秋眠性与区域气候特点结合起来,提出我国合理的苜蓿种植方案,与国际标准接轨,使我国的苜蓿生产进入一个科学的专业化的新境界。 5.2科学引种 目前秋眠性是预测推广引进品种适宜生长区的简便而有效的手段之一。如果在温暖地区引进过量的秋眠品种,会因为光能利用不充分而减少产量,如果在寒冷地区引进的不是秋眠品种,会导致死亡或降低草丛持久力。在某些地区,如果光照不足而温度却仍适

30、宜苜蓿生长,注重引进秋眠性较弱的品种就可能提高苜蓿的年产量。准确地选择品种,将品种种植纬度限制在更狭窄更适宜的范围内可望进一步提高苜蓿的碳积累和生物产量。非秋眠品种具有一种加勤学季节性产量的机能,但缺乏持续生产的特点。因此非秋眠品种改良重点就是在不牺牲其快速再生和高产量的同时,增加株丛的持久性。 5.3确定适宜的播种时期 光照和土壤温度是影响苜蓿幼苗发育的二个重要因素,但不同秋眠类型在不同的时期对光照和土温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对秋眠类型而言,在幼苗第一个月的生长期和第二个月的生长期,光照和土温都表现为一样重要,而对半秋眠品种而言,光照仅在第一个月的生长期没有影响。因此在短日照条件下,幼苗的发育可

31、以比长日照条件下期待更加粗壮的根冠芽和长根系统。 如果按照苜蓿不同秋眠性的植株发育规律选择最佳播种期,就可以成功地建植苜蓿和培植苜蓿。 对于非秋眠性品种而言,最佳播种期应在春季3月初4月中旬,或秋季的10月开始10月下旬,对半秋眠品种,应在4月中旬5月中旬。而对秋眠品种而言,则最佳播种期为6月中旬7月底。鉴于低温可以减少叶茎的生长促进根系发育,则秋播比春播更加有利,且可以减少田间杂草的危害。 紫花苜蓿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半荒漠地区越冬性能的研究时永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兰州先锋草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以和田苜蓿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对苜蓿的播种期、耕作措施、割草期、行距和刈割后

32、留槎高度等五个指标对苜蓿在干旱,荒漠、半荒漠地区越冬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的播种期、耕作措施和留槎高度是影响苜蓿越冬性能的主要因素。并指出采用耧播不耱技术适时早播,保证柘黄前一个月刈割并留有7 厘米以上的留槎高度,是干旱、半干旱和荒漠、半荒漠地区苜蓿种植中提高其越冬性能和获得高产、稳产的简便易行而且有效的措施,也是苜蓿产业化生产中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苜蓿 越冬性能 1前言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古老的栽培特牧草,是世界上温带、寒温带地区种植最为广泛的豆科优良牧草,全世界栽培面积3000多万公顷。公元前129年,西汉使臣张骞从西域将

33、苜蓿引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苜蓿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地理位置在北纬3443之间,种植面积稳定在130万公顷上下,甘肃省是我国苜蓿种植的第一大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我国北方地区,以干旱、半干旱,荒漠、半荒漠地貌为主,紫花苜蓿在这类地区的种植,是解决当地优质饲草缺乏,特别是蛋白质饲料缺乏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苜蓿在这类地区的越冬性能,对于克服该地区干旱、风蚀、盐碱等自然条件对苜蓿栽培的限制、扩大苜蓿种植范围、提高其生产力、促进当地畜牧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有重要意义。 2试验区的自然条件 干旱、半干旱试验区:设在甘肃省榆中县北山地区

34、贡进乡,地处东经10424,北纬3604。海拔2377m,无霜期104d,作物生长期170d,初霜9月中旬,终霜6月初。10的积温1795,年平均气温4.6,极端最高气温28.6,极端最低气温22.8。历年平均降水量344.6mm,年蒸发量1458mm。土壤有机质含量0.82%,pH8.3。 荒漠、半荒漠试验区: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北部,东经10137,北纬3835,属祁连山系大黄山段的前山山间年平均气温1.3,极端最低气温34.0 ,极端最高气温32.6,5的积温1791,年平均降水量207.4mm,年蒸发量2183.9mm无霜期90d。冻土1深度164cm,日平均风速3.56米/秒,年大风日

35、数67d。沙质轻壤,有机质含量1.96%,总盐分0.92%,pH值8.1。 3研究结果 3.1研究指标:通过对两个试验区与苜蓿越冬性能有关的播期、耕作措施、割草期、行距、留槎高度五个指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播期、耕作措施和留槎高度是影响苜蓿越冬性能的主要因素,兹将上述三个指标的研究结果说明如下。 3.2不同播种时期、耕作措施和留槎高度时苜蓿越冬率的影响: 3.3结果与分析 3.3.1播期: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对苜蓿播种当年的越冬率有较大影响,随着播期的逐月推后,苜蓿在干旱、半干旱和荒漠、半荒漠地区的越冬率逐渐降低。前后播种相差两个月,其越冬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可相差2倍以上,荒漠、半荒漠

36、地区相差10倍以上,其原因主要是植株的生物量差异所造成。因此,适时早播,成为这些地区苜蓿种植的重要6一,不公可以提高牧草产量,而且有利于当年越冬。 3.3.2耕作措施:入冬前采用地面覆盖物的耕作措施能显著提高苜蓿的越冬性能。早作区采用覆盖土壤,荒漠区采用覆盖羊粪或土层都使苜蓿表现出良好的越冬效果,而且覆盖羊粪因其保温和增加土壤肥力的双重作用,使苜蓿越冬效果比覆盖土层更好,只是采用地上覆曾物的措施比较费工,大面积种植条件下投入较高。 比起采用地肯覆盖物的方法来,耧播不耱技术是干旱、荒漠地区易于推广、省时、省力的耕作方式。其做法是在苜蓿播种时用畜力播种机(耧)将苜蓿种子播在土壤中,牧草于播种沟内生

37、长,晚秋刈割时的留槎高度对其越冬性能的影响较弱。试验结果表明,齐地面(0厘米的留槎高度)刈割对苜蓿入冬前的根冠保护不利,致使在冬季寒冷、干燥和冬春湿度变化剧烈时,大量的根冠丧失再生能力,较高的留槎高度有利于保护根冠来年返青,生产上宜在入冬前最后一次刈割保有7厘米以上的留槎高度,利于苜蓿的越冬和翌年生长。 3.3.4采用耧播不耱技术适时早播,保证柘黄前1个月刈割并留有7厘米以上的留槎高度,是干旱、半干旱和荒漠、半芒漠地区苜蓿种植中越冬性能和获得高产、稳产的简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易行而且有效的措施,也是苜蓿产业化生产中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的财力的有效途径。 关于开发“豆科苜蓿草产业”项目的分析报

38、告 苜蓿是我国实施农业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首选饲料作物。苜蓿堪称牧草之王,是世界上栽培最早、面积最广、最重要的豆科牧草。苜蓿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多种家畜喜食的优质蛋白质饲料。苜蓿为直根系多年生植物,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现在全世界种植苜蓿约5亿亩。其中美国种植约1.8亿亩,占世界第一位,年产值近100亿美元。此种意义上讲,没有哪种作物可与苜蓿匹敌。我国苜蓿种植面积有2000万亩,并有着2000年的栽培历史。苜蓿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一些优良畜种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到2000年应新增苜蓿种植8000万亩,计达1亿亩,也就是说在现有种植面积上增加4倍。 我国是蛋白饲

39、料资源短缺的国家,蛋白饲料年缺口1500万吨,目前主要是通过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添加量和进口部分蛋白饲料来解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自美国进口大豆粕400万吨、大豆200万吨、鱼粉100万吨、肉骨粉30万吨。因此,发展优质豆科草粉完全可成为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的一项新技术产业。近期,我国苜蓿草粉年需求量200-300万吨。而我国草粉年产量还不足20万吨。四川省每年需要30万吨优质草粉,海南省需要10万吨,广东省则需要90万吨。我国每年草粉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有关专家在分析21世纪我国饲料工业面临的问题时认为,饲料原料紧缺将是长期性的结构矛盾。据预测2000年、2010年和

40、2020年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需求分别为4500万吨、6000万吨和7200万吨。每年需花费大量外汇进口。目前我国饲料原料生产体系尚未建立。我国传统大农业结构是典型的粮-经二元结构,饲料生产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尚未得到应有的地位,种植业品种单一,基本是南方产水稻、北方产玉米的格局。特别是从80年代以来,由于受比较利益的驱使,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减,致使饲料蛋白资源紧缺的矛盾加剧。据我国动物营养专家测算,如果我国人均摄入动物蛋白质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总需求蛋白质饲料6000万吨,届时短缺50%,即3000万吨,苜蓿将是最理想的粗蛋白生产作物之一。根据我国现有家畜饲养总量概算,21世纪初对苜蓿产品需

41、求总量将达到6170万吨(养牛业3540万吨、养羊业1500万吨、猪禽及水产配合饲料1130万吨)。 从国际市场看,全球草粉年进出口额已愈10亿美元。目前,苜蓿的国际市场主要在亚洲,年需求量在200万吨左右。日本年进口130-150万吨,南韩目前年进口10万吨,美国专家预测南韩进口可发展到50万吨,东南亚国家进口苜蓿也呈增长趋势。而亚洲市场优质蛋白饲料作物的市场潜力可达1000万吨。苜蓿草产品国际市场售价(FOB)为200-230美元/吨,优质草粉高达300美元/吨;国内苜蓿产品售价多在1100-1400元/吨,优质产品达1600-1800元/吨;我国出口的粗蛋白含量为15%的草粉,价值170

42、美元/吨,粗蛋白含量30%以上的草粉280美元/吨,其售价例来与玉米价持平或略高。实施方案 首先建立小规模的苜蓿种植示范园区,做为推广苜蓿种植产业的试点和样板,同时也是投资联合体进行科研、质检、选种、育种、管理和技术培训的基地;第二步,投资联合体或其它投资体广泛合作,大面积推广种植业和产品加工业,建立草产业园区,形成我市蛋白饲料作物的主力军;第三步,投资联合体组建销售中心(公司),利用中国中国苜蓿网的技术优势,建立现代化的电子商务营销网络,积极开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以获取最终的经济效益;第四步,随着投资联合体的发展和蛋白饲料作物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及WTO对我国饲料业所造成的影响,以此为题材与证

43、券公司密切合作,组建投资基金准备上市创业板块。效益分析 开发知识密集型草产业是一项有组织的、科学化的系统工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分散型的小农种植形式,它是科研、种植、加工、服务和销售的集中表现,有着极具潜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简要分析其具体运作过程中各环节的直接效益概况,仅供参考。 种植效益:充分利用盐碱滩涂和中低产田,种植饲料作物的经济效益将大大高于其种植粮食作物;同时还起到固氮肥田、保护水土、改善环境的作用。目前我国苜蓿种植每亩鲜草产量为3000公斤。一般来讲,一次播种费用每亩150元左右,五年一次换种,其间只需浇水、施肥和简单的中耕管理,费用低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以目前市场价计算,每公斤

44、鲜草0.20元,每亩鲜草收入600元。 生产加工效益:建设装备一台93QH-300牧草快速高温烘干机组的优质草粉厂,需有3000亩人工草地、配套厂房及运输卡车,总计固定资产投入约需140万元。3000亩可产草粉3000吨,以目前国内市场草粉收购价1200元/吨,计其收入为360万元。鲜草收购成本为18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按三年收回计算,计每年47万元,每年毛利约133万元(工资、税率及其它费用未计)。 服务效益:包括育种、种植技术培训、生产技术培训、设备安装和维护、质量检验服务将采取适当有偿服务方式,以获取一定的服务效益(标准另议)。 销售效益:高效、优质苜蓿草粉国内市场价格1400元/吨-1

45、600元/吨,国际市场为170美元/吨-280美元/吨,每吨利润为200元-400元。以一套机组相适应的生产能力计算,其销售利润约为60-120万元。 按照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规划,我国农业苜蓿种植面积将达到1亿亩,届时我国将有着1500亿元产值的巨大潜力。可以预见,发展知识密集型草产业,必将成为推动21世纪中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国土环境优化、国民生计兴旺发达的朝阳产业。 大力开发知识密集型草产业推动中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地迈向21世纪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财富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但是,在看到我国经济取得成就的同

46、时,还应清楚地认识到,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战略,高投入、低产出,以更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增长,尤其是人口政策的失误,造成人口数量庞大,素质低下,与科学技术发展对劳动者数量需求越来越小、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基本趋向之间形成尖锐矛盾。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今天,人口不断膨胀、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中国经济面临着重大挑战。 人口问题 现在我国人口已超过12亿,80%为农村人口,每年人口新增长约1500万,预计2000年将超过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每年要安置1000万劳动力就业。据专家测算,21世纪我国人口高峰要超过16亿,

47、最后稳定在16亿左右。十五六亿人要吃饭,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此,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言论。 资源问题 我国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资源在国际上不但不能排在富裕国家之内,而且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耕地总面积列世界第一,人均1.2亩排在世界67位;淡水资源列世界第五位,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88位,是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我国的森林和草原可覆盖率为13%和23%,人均分别为1.62亩和2.84亩,人均占有水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28.2亩)和五分之一(13亩)。与此同时,我国每年43亿吨的土壤流失量达全球流失总量的20%。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严重,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不到1%,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