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doc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090626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气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农业气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气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气象.doc(6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业气象保定地区气象学会1979年科技设想资料试谈天气、气候变化的电磁机制我通过学习和研究群众测天经验,于一九七七年九月,假设了一个新气象要素电磁运动的存在,写出了关于一个新气象因素的假设一文。此后,我查阅有关文献发现,这个假设有一定的客观依据,有被证实的可能。因此,我对原文进行了一些充实和修改,拿到学会年会上来向大家征求意见。一、从群众的土法测天谈起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劳动人民很早就用观测天物象的方法来预测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为什么可用天、物象来测天?用天物象测天的道理何在?多年来,我在学习和运用群众测天经验中,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对天物象测天的道理,有些气象工作者有一些解释。但主要是用压、温

2、、湿等气象要素来解释:先是压、温、湿、等气象要素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然后动植物有某些反应。在实践中发现,这期解释是勉强和缺乏说服务的,而且往往与现实直接矛盾。下面,列举一些群众中常用的物象测天的事实来谈一谈。1久病患者的反应。久患关节炎、气管炎、腰疼病、胃病的人,在天气到来之前,有明显的病疼或不适的感觉。因此,这种病患者,往往能够预测天气变化。为什么在天气到来之前有这些反应?一些书刊上认为,这是由于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造成的。例如,在低压、高温、高湿情况下,气管炎患者感到憋闷,腰疼病患者感到腰疼等等。这样的解释对不对?我记得一九七五年冬季,一天早晨上班,有三个同志谈到昨夜感到腰疼,

3、结果,到这天晚上下了雪。次日早晨上班后,大家议论起来了。谈到为什么腰疼能反应出这场雪时,有的同志就说,是由于气压低造成的。当时去查气压记录,结果相反,这天气压很高。更多的实践证明,病患感觉,和压、温、湿等气象要素,并没有那样必然的联系。这就说明,用压、温、湿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来解释病患者测天气的道理是不恰当的。那么,病患者的感觉原因在哪里?我认为,这里边就有一个压温湿以外的因素。这个因素是什么?后面将要谈到。2动物的一些反应:“蚂蚁搬家”、“蛇过道”、“泥鳅翻龙”等等。重要天气到来之前,往往出现这些现象。这又是为什么?有人又拿气压低,湿度大,憋闷来做解释。同样,我认为这种解释也是缺乏说服力的。3

4、植物的反应。谚语说:“狗吃草,水缸阴,再要不信拔艾根”。还有“小树发新枝”、“三川柳开花”等等。对这些植物能够预兆天气变化,有些气象工作者不承认(不相信),有的则还是用空气湿度等现象来解释。只要你认真地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植物现象,确实能够预兆天气的变化。几年来,我对小榆树、洋槐树进行了观察,确实有上述反映。最突出的一次是一九七七年六月二十二日。在二十二日早晨发现榆树反新,但是这天的绝对湿度是一个最小值,二十四小时变量由昨天十六、五下降到今天的九、五达到了极小值。同时,北京、河北气象台,均为报短期内有雨。我站根据天气形势和本站工具,特别是考虑到绝对湿度极小,预报未来三天没雨。结果从二十三日早

5、四点开始,连续下了五天雨,总雨量达95.2毫米。这样,不承认植物现象能预天或把它说成是压、温、湿现象的结果,就都是不对的了。植物的一些现象,能够预测天气,究竟如何解释,后面将要谈到。除了以上三个方面(人、动物、植物)的物象测天现象之外,群众中流行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就对物象测天的道理,进行一些新的解释。二、对物象测天的新解释通过对多方面群众观天经验的揣摩,并把有关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有关方面的现象加以联系起来,构成了一种新的假设我发现物象测天与电磁现象密切相关。下面,我用电磁理论来解释一些现象。1久病患者的预感是怎么回事?以关节炎来说明。关节炎是怎么回事?关节炎患者在关节处发

6、生病交。由于这个地方发生病变,使得统一的人体,在神经传导方面受到影响。神经是什么?它是生物电流现象(这是从观察针疚治病中得到的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生物电流是畅通的。关节处发生病变之后,障碍了生物电流的传导或流通。这种阻碍电流的现象就给人以疼痛或不适之感。这样,关节炎病灶可以看成是一个生物电阻。以上是对关节炎病的实质的解释,下面再说怎么对天气变化有反映。这就需要说到天气的实质。我认为天气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电磁运动引起的(关于这一假设后面将进一步说明)。地球是一个电磁体,它在太阳幅射及其它星球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的电磁运动规律。在大气中,在地壳内,由于阴电荷和阳电荷的吸引,排斥、集结、离散,

7、引起了大气的各种运动。于是,天气、气候现象就发生了。这样,任何一片云雨区,都伴随一个较强的电磁场(雷雨区的电场更强)。这个电磁场的空间范围,比云雨区,雨区的范围要大。因此,云雨区还没有影响到某处的时候,相伴的电磁场已经影响某处了。因此,关节炎患者,尽管还未见到雨云区,他受到电磁场的影响,已有感觉了。人体这个带电体,在一个较强电磁场的感应下,体内电流增强。由于关节处因病变成为一个电阻,障碍了电流的传导,于是使人产生疼痛或不适之感。这就是关节炎患者所以能预测天气到来的道理。2“蛇过道”测天的解释:关于云雨区或天气系统,总要伴随一个较它范围大的电磁场,已如前述。这里着重解释蛇的反应。蛇,本地群众称为

8、长虫,长虫过道,预示快要下雨了。群众说:长虫是一种凉虫,当你去接触蛇体时,感到很凉。因此,我假设蛇体带有较多的阴电荷。(有待实验)。假如在伴随天气 系统的电磁场的影响下,蛇周围空气中是充满阳电荷(或阴电荷)的话,由于吸引(或排斥)作用,使蛇感到不适,于是出洞外爬,这些行为就出现了。这就是,“蛇过道,阴天下雨就来到”谚语的解释。3树发新枝能预测天气的解释:树发新枝,指的是一夜之间(个别情况也有在白天的),树稍长出枝长的一段嫩叶,即短时间内树枝突长。为什么出现这种突长?这里就涉及到植物生长的原因问题。按照我的理解,植物生长与电磁有关。当植物得到较多阴电荷的时象,其生长加快;当植物得到较多阳电荷的时

9、象,其生长受到抑制。这就是为什么植物在夜间长的多,在白天(尤其在强阳光下)长的少的原因。我县沿鲁大队技术员曾经作过“磁化水”处理种子的试验,水经过磁化(经过一个磁铁)之后,雨侵种,玉米、小麦发芽势显著加强。其原因可能就是水经磁化后(有的材料说用电解水),其电荷发生了变化。比如,水中的阴电荷增加,在较多阴电荷的影响下,植物的发芽、生长势力增强。植物的同化作用(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异化作用(呼吸作用)促进生长。植物就是在这样一对矛盾过程中,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白天在太阳辐射下,阳电荷抑制生长而促进光合作用;夜间在地中阴电荷的影响下,植物伸长、生长。在对植物的生长现象作上述解释之后,我们再看它对天气

10、的反应。伴随天气系统的电磁场(这个场不仅在大气中,而且表现在地壳内),与地壳中的电荷相互感应,使得地下阴电荷盛行,植物得到地下较多阴电荷之后,表现出突长。这就是树发新枝预兆天气的原因。用这种电磁理论,除了解释以上(人、动物、植物)现象之外,还可以解释另外许多现象。例如对下面一些现象的解释:4按照群众经验,往往划分为爱下雨的年头和不爱下雨的年头。有这样一种说法:“在爱下雨的年头,有云就下雨;在不爱下雨的年头,很好的云也不下。”我们预报实践中也有这种体验:有些(爱下雨的)年头,天气系统和形势并不严重,却很易下雨,而且一下就不小;有些(不爱下雨的)年头,很强,很有云的天气系统过来,也不下雨,或者只下

11、小雨。这是为什么呢?老农有一种土理论,叫做“天地相合”或“天地不合”。在他们看来,降水现象,需要天地勾合。所以地皮湿的年头,往往是有云就下雨;地皮干的年头,有云也不下。用电磁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就是,所谓爱下雨的年头是这样的年头:在太阳及其他星球的作用下,地球自身的电磁场,不同年份,其运行和集散情况是不同的。如果在某个时段内大量的阴电荷集结于或流经某地区,这个地区可能就易下雨。群众说的“天地相合”或“天地不合”,就是阴阳电荷的吸引或排斥。假设云体的电荷主要表现为阳性,而地面电荷表现阴性(有待测定),当地面阴电荷充足时,就表现为“爱下雨”,当地面阴电荷不足时,就表现为“不爱下雨”。这样,就又得出一

12、个新的结论:降水现象,不仅与天空状况有关,而且与地面、地下状况有关。5还有一种现象,叫做“雹打一条线”、“雹线经常沿河谷走”。用电磁理论解释,就是假设雹云带有强烈的阳电荷,地面为阴电荷(待试验)。山上岩石部分及干燥地面的阴电荷不如河谷充足。这样受河谷阴电荷的吸引(或称导引),冰雹天气往往沿河谷运行。目前已经被实验证明的东西是:雷击有明显的选择性。雷电常常打击地下有盐矿或金属矿的地点;两个导电不同的物体,雷电首先打击导电性强的物体。这就说明,雷电有趋向性,雷雨云就必然也有趋向性。6.用这种电磁理论,还可以解释一些长期天气预报的物象反应。例如:谚语说:“旱长蒺藜,涝长蒿”,“旱长茵陈,涝长蒿”,“

13、旱长蒺藜涝长落”;还有的群众经验说:涝年头黄豆长的旺盛长五个叶片等等。观察证明:植物的消长,有些是气候的结果,但确有一些是气象的先兆。这些也可用电磁理论来解释。首先,植物是分为阳性和阴性的(在山上分为阳坡植物和阴坡植物;在中草药中也分为阳性和阴性药)。显然,蒺藜,茵陈,属于典型的阳性植物;而蒿子,潜藜,黄豆等属于阴性植物。 当大气中和土壤中的阳电荷过盛,阴电荷不足的时候,阳性植物就容易发展;反之,当大气中和土壤中的阴电荷过盛而阳电荷不足时,阴性植物容易发展。而爱下雨或不爱下雨,正好与阴阳电荷的状况有关,正与植物的反应相合。所以它能从植物这个角度来预测旱涝。7群众经验认为:蚜虫主旱,蝗虫主旱,旱

14、年头蝉多而鸣声响。而青蛙、蚊子等主涝。动物和植物一样,也分为阳性与阴性的。蚜虫,蝗虫,蝉属于阳性动物;青蛙、蚊子等属于阴性动物。以蝉来说,它属于阳性动物,旱年头(阳电荷盛行而阴电荷不足),蝉多而鸣声刺耳;涝年头或多雨年头(例如七七年)阴电荷盛行而阳电荷不足,则蝉稀而鸣声无力,这都与大气中的阴阳电荷有关。当大气中阳电荷充足时,阳性动物活跃;当大气中阳电荷不足而阴电荷充足时,阴性动物活跃。所以,动物能预兆旱涝。关于动植物带电问题,以及大气中的电荷对动植物的影响问题,还应通过试验来证实。后来,看到美国农业研究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蜜蜂和电”文中提道:“经试验观察,夏季晴天,蜜蜂回巢时所载的阳电比之阴

15、冷的天气要多中午和午后,蜜蜂所载的电压最高。在晴朗,温暖和干燥的气象条件下,蜜蜂回巢时所载的阳电电压为1.5伏特。蜜蜂所载电荷,常受太阳辐射和气候影响,如日蚀时蜜蜂载电量特别弱;雷雨来临前,载电量显著加强;空气充足多时,工蜂变得易激怒”。文章说:“有些植物在晴天中午所载的阴电最大,这时因植物与蜜蜂所载的电荷不同,能促进花粉传递,即在蜜蜂接近花,但还未接触时,就能传递花粉,从而加强授粉效果”。这些材料,从另外的角度证明了,动植物和大气中电的相互作用。三、气象学、天气学和天气预报的新概念通过把日常的一些现象和经验联系起来思考,假设了电磁对大气影响的存在。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我将进一步认为,这种电

16、磁理论有可能成为气象学和天气学的理论基础(还可能在生物学、农业和医学方面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天气、气象的变化,是受电磁运动支配的。因为大气运动主要是由目地关系引起的。大阳把大量高能量的辐射、粒子流射向地球,这就必然引起地球上的电磁运动。这种电磁运动,表现为阴阳电荷的吸引、排斥、集结、离散各种运动。这种运动在大气中就引起大气的各种运动,影响到气团的移动,气旋、反气旋的生成和运动等等。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假设,今年以来,我搜集和阅读了一些国外文献。发现外国也开始探讨这个问题。这里摘引几点:英国科学新闻1978年113卷21期,刊登了马克森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太阳影响气候的电机制。马光森指出:“太

17、阳和气候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太阳活动周期和地球气象变化周期之间一致性的统计学证据越来越有说服力。但是由于缺乏一种关于机制的有说服力的解释,科学家们对提出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气候变化周期存在着物理联系表示踌躇。”马克森提出:“这种物理联系就是电”。文章说:“有人可能首先考虑热的机制。但是在地球上接受到的太阳热能,变化不超过1%,这就难于用来解释变化不定的现象。进言之,与气象周期相关的太阳活动周期主要涉及电磁现象。”马克森提出,“存在着一种球形电路,电暴在这电路中充当发电机”。“太阳现象可以改变到达外层空间的电离辐射。电离增加的结果产生更多的雷暴雨,雷暴雨释放出大量能量,平均每次一亿千瓦小时。如此巨大

18、的能量增加,可以影响地球大气环流、天气变化和气象的变迁。”另外,美国科学新闻去年12月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太阳与天气:“情况引起人们注意”。文章说:“太阳的变化与地球上的天气越来越多的有联系的迹象正在出现。”罗伯茨指出:“在掌握一种物理机理预以解释之前,不能说有联系,但是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前途有望”。斯坦福大学的约翰盛尔科克及其同事们指出,“一条太阳扇形边界线掠过地球后一天,北半球上空的地球大气层的磁度量就下降。”罗伯茨和他的同事奥尔森在查阅一九五三年的天气图时发现:“影响北美洲天气的阿拉斯加湾上空的低压槽在太阳引起地磁扰动后变得更强了这类低压槽的规模,看来是受地球所处的太阳扇形区的极性影响。这

19、个分析表明,从1850年到1973年的所有冬季(其中两个冬季除外)内,在这个低压槽形成那天,这个行星际磁场的极性离开太阳时,这些低压槽的面积扩大了百分之十五。”文章指出,大气中“许多物理量随这个行星际磁场的磁极性(太阳扇形区的结构)而变化”。“其他研究表明,标准的24小时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在太阳扇形边界线掠过后,急剧下降,这表明存在某种东西影响天气。”以上引文说明,太阳通过电磁现象影响地球天气,气象变化的事实,正在按图示。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将电磁理论引进天气学和天气预报业务,可能在天气预报技术上引起新的突破。我设想:今后研究出用仪器来测量大气中的和地壳中的阴阳电荷及其运动情况,并在世界范围

20、内的气象台站中建立这项观测,象天气要来的观测一样,除了记录和积累资料之外,还定时向中心气象台拍发电磁数据报告。中心气象台将世界上电磁的运动情况绘成新的“天气图”,然后,根据阴、阳电荷的集结、离散和运行来判断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的生、消、强、弱、移速、移向。我想,那时有可能打破目前天气学和天气图预报方法的局限性,引起天气预报技术上的一场革命。四、改变人工控制天气的方法我想,根据这种电磁气象学原理,可以改变当前的人工控制天气的方法。对于人工消雹来说,显然,一块雹云主要的能量形式是电而不是热。电是气流激烈运动的动力,因而是不断增大的雹粒能够在空中悬浮的原因。如果雹云中的电能有所释放,气流浮力就会立刻减

21、少。这从日常现象可以看得出来:当一块浓黑的雷雨云到达天顶时,往往开始并不下雨,但是当突然一声惊雷打响之后,大雨点立刻降落下来。这并不是如群众所说的是被雷声震下来的,而是电能释放后,气流浮力减小的结果。因此当一块雹云刚刚形成的时候,我们能够采取措施,把云体内部的电能加以导引或疏散,就可能起到良好的防雹效果。同样,人工降水,也将采取疏导或释放电能的方式来实现。从有关报道来看,最近以来美国科学家根据天气、气象变化新机制的概念,似乎找到了人工控制天气的有把握的办法。例如,美国一个咨询委员会说:“人类在今后20年内将能大大改变气象。”这个委员会预料,“到八十年初,科学家们将能使山中积雪场(以融雪供灌溉或

22、发电用)增加10%-30%”。它预言:“到八十年代后期,美国高原和中西部的雨量可增加10%-30%”。“到九十年代,有可能使飓风减少10%-20%,并且使一些暴风雨中的冰雹量减少50%”。他们把进度和时间说得这样详细,说明他们可能抓到了某种有把握的东西。我们应该尽快搞到这些东西。还可设想,由于电磁运动相对说来比较容易掌握和控制。随着对地球电磁运动规律认识的加深,不仅可以有效地实行人工消雹和人工降雨,而且可以全面控制天气和气候。不仅可以造雨、造雪,而且可以造云。按照这个原理,将来社会将专设“天气配给员”。天气配给员通过操纵台,使整个区域或全球的电磁运动按人的意志运行。因此,可以驾驶强大的阴电荷到

23、缺雨地区去降雨;也可以驾驶强大的阳电荷去多雨地区把云雨驱散。到那时,我们祖先幻想的呼风唤雨时代就真正到来了。 (1978年11月)冬小麦与气候(一)冬小麦是一种阳性作物就华北地区来说,冬小麦成熟于夏至之前,雨季之前。整个籽粒是在高温、干燥、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形成和成熟的。也就是说,是在空气中阳电荷最充足的时期形成的。因此,小麦种子中储存了大量阳电荷或带阳电荷的物质。这就决定了冬小麦是一种典型的阳性作物。正因为冬小麦是一种阳性作物,正因为麦粒中储存了大量阳电荷或阳性物质,所以做为食物,小麦是人的一种补养品。凡是体虚、脾弱以及得阴性疾病的人,多吃面粉大有补益。特别是胃、肠病患者,以多吃面粉为好。(二

24、)冬小麦发芽及幼苗初期需要湿润的土壤和气候由于小麦籽粒中贮有大量阳电荷或阳性物质,在播种发芽和幼苗初期,需要能够与它相匹敌的(或含较多的)阴电荷或阴性物质,才能较好的萌动、生长。水就是这种阴性物质,它能提供阴电荷,吸收阳电荷。因此小麦比其他作物在发芽和幼苗时期对水份的要求更显得迫切,农谚有“涝麦芽”之说,原因就在这里。因此,在华北地区,秋季降水量(或播种时的土壤含水量)和历年小麦产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三)冬小麦越冬需要尽可能温暖的气候到了冬季,阴冷的生气和土壤,阳电荷大为匮乏。麦苗体内已比种子时期大为减少的阳电荷或阳性物质已不能满足抵御低温的需要。因此在华北地区,一般经过冬季之后,小麦植株内

25、的阳电荷或阳性物质都损耗到了不能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程度。冬季越冷、小麦的这种损耗越严重。冷到一定程度,小麦的阳性物质损耗到一定程度,就造成死苗。冬季越暖,小麦的能量损耗越少,小麦的活力就强,返青能力也就强,这就是为什么冬季越暖的年份小麦产量越高的原因。这也是河南小麦产量高于河北,河北南部高于北部产量的原因之一。根据这个道理,对北方越冬小麦实行妥善保温是很有必要的。(四)初春小麦返青需要晴暖天气在华北地区,冬小麦经过漫长的寒冬,体内的阳电荷或阳性物质已损耗到不能满足正常生长的程度。到初春小麦返青时急需晴暖的天气(也就是空气中阳电荷充足的天气)来充补体内严重不足的阳电荷,当逐渐补充到小麦

26、能够开始生长的时候,小麦就开始返青了。由于这个时期,小麦处于缺乏阳电荷的阶段,所以在管理上要尽量采用除阴增阳的措施。不是不得已应尽量不浇或晚浇返青水,要多中耕、深中耕来使地面白天多吸收阳电荷,夜间少辐射阴电荷,使麦苗基部以至根部得到尽可能多的阳电荷,来恢复活力。廊坊地区,农民创造的“晒沟粪”方法是科学的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它之所以效果显著,重要的就是“化阴为阳”。通过开沟、晒沟(结合施肥)使小麦根部得到充足的阳电荷,使麦株的活力大大增强。(五)小麦孕穗后需要风凉的天气随着春季光热条件的不断增加,大气中和地表层的阳电荷越来越充足。返青后的冬小麦,体内亏损的阳电荷或阳性物质,逐渐得到补偿。随着大气中

27、阳电荷的继续增加,小麦对阳电荷的需要转变为供过于求。过多的阳电荷,反而抑制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小麦便从迫切需要阳电荷,转为厌弃和抵御过剩的阳电荷了。因此,立夏以后,一直到小麦成熟,过强的光照和过高的温度,对小麦是不利的。小风,凉爽的天气反而对小麦更有利。这种风凉天气,能够使小麦籽粒饱满,增加产量。群众说的要“风摆浪麦”就是这个意思。以上就是冬小麦与气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根据这个理解,就能更自觉,更科学的种好小麦提高产量。(1979年4月13日)气候资源的人工补偿和充分利用(一)今年9月9日至12日,我们参观了日本水稻专家在我国吉林省公主岭地区办的一个示范农场。我们的目的是想了解

28、气象因子在日本的农业生产中所占的分量和运用方式、他们的农业气象工作如何搞法及现在的水平。从涿县出发时,我们这里的水稻刚刚开花。由于今年气温一直偏低,人们正担心今年水稻不能成熟。但是,当我们第二天到达示范农场时,那里毕齐的水稻已经一片金黄。日本稻作技术交流团团长田中稔正在和我国水稻专家吴鸿元等在田间漫步,他们一致估计今年栽培的三个品种、三种种植方式,亩产都将过千斤,计划9月15日收割。公主岭地区比涿县地区冷得多、生长季短得多,为什么这里的水稻长得这么好、成熟的这样早?一眼就可以看出,日本专家的稻作技术,包含了对气象因子的良好运用。为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情况,我们同日本专家金泽俊光先生进行了两个

29、多小时的交谈。我们向他提出了“日本青森县的主要农业气象问题和你们采取的对策;中国公主岭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问题和应采取的政策”,以及“日本的农业气象服务方式”等问题。金泽俊先生都做了详细解答。(二)通过参观和交谈,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受到了许多启发。归纳起来给我们一个总的印象是:日本专家在我国东北种植水稻获得稳产高产的要诀之一,是对气候资源的人工补偿和充分利用。1气候因子在水稻栽培诸因子中占非常重要地位日本专家三月份来到公主岭地区,他们摆在首位的第一个行动是气候调查。搜集了公主岭地区20多年的气候资料。然后,以掌握的气候资源为基础,制定了水稻高产栽培的全套计划。品种选择、育苗时间和方法的确定、

30、插秧时间的确定、安全出穗期的确定等都是按照本地气候资源的情况和水稻生物学特性确定的。日本专家最关心的不是这个地方的土壤性质和土壤肥力,而是气候。因为他们在动力、机械、肥料、农药等物质资料方面已经不成问题。改良土壤、施肥浇水、除虫灭病等等都在掌握之中,唯独气候条件还不能完全控制;而且作物产量的形成,气候因子占主要成份,水稻形成的全部干物质中95%以上的成分不是来源于土壤,而是来源于太阳光和大气。因此,日本专家对气候条件非常重视,在这方面他们表现得十分审慎。从这里可以看出,农业越发展、技术越进步就越显示出气象因子的重要性。由此可以说:“向土地要粮”的口号,正在被“向气候要稳”的口号所代替。2实行气

31、候资源的人工补偿日本专家在进行了气候调查之后,初步计算出公主岭地区的热量资源,可供水稻利用的活动积温约2600左右。虽然比日本青森县地区的热量资源要多,但是,按照自然栽培方法,即使是早熟品种也不能自然成熟。所以这里的主要农业气象问题,像日本东北寒冷地区一样,仍然是热量不足和低温冷害。根据这些情况,日本专家采取的对策是:第一、根据气候调查情况进行品种选择。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可以选择最早熟的品种。但是,一般的原则是,生长期短的品种往往产量低,生长期长的品种往往产量高。这样就有个早熟和高产兼顾的问题。日本专家本着既保证稳产(即按计划时间成熟)又能获得高产的原则,选择了三种品种:1、早锦:生育积温2

32、900左右,属中晚熟品种;2、秋光:生育积温3000左右,属晚熟品种;3、黎明:生育积温3100左右,属晚熟品种。这三个品种,在日本东北地区算是早熟高产品种。但是公主岭地区自然气候提供的积温只有2600左右。所以日本专家采取的第二个对策是:对热量资源不足的部分实行人工补偿。他们的设计是:塑料大棚早育苗:4月10-15日播种(播前催芽)5月15-20日插秧,育苗期通过育苗设备积累积温500-600;计划8月初出穗,插秧至抽穗累积温1600-1700;出穗到成熟累积积温900;全生育期积温3000-3100实际情况是:塑料大棚育苗获得人工补偿积温580;5月15日插秧,8月2-3日出穗,得累积积温

33、1700;出穗到9月15日成熟,获得积温大于900。水稻完全按计划得到了足够的气候资源,按时成熟,并达到了高产优质。3对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我们同日本专家谈话刚一开始,金泽俊先生打开了他的气候资料图表:在一张座标纸上,同时绘有青森县和公主岭地区的气温、日照、降水量的多年气候平均值曲线。金泽俊先生指着图说:“你们看,在3-7月间,公主岭地区的气温一直比青森县高2以上,因此,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丰富的热量资源来促进水稻的充分发育。”他接着说:“但是,8月以后,公主岭比青森县地区的气温下降速度快得多,而且数值偏低,说明公主岭地区更要注意水稻后期的延迟型冷害。据此,确定水稻安全出穗期必须在8月5日以前。

34、”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专家对待气候条件的利用和考虑是很深很细的。日本专家对生长季的利用是非常充分的,他们不但对人的时间非常吝啬,而且对作物的时间也非常吝啬。因为,可以说在作物生长季里时间就是粮食。浪费时间就是浪费气候资源,就是减少粮食。他们采用的机插苗,由于带土带肥、根系损伤小,所以插秧后基本无缓苗期。秧苗的地下、地上部分接着生长。这样,对于5月中下旬较高的温度和光照就利用得充分。所以分蘖期比往年的手插秧提早了10天。日本专家采用对水、肥的供、控手段,来达到水稻的土壤吸收与大气吸收的平衡(即合理比例),以防止水稻的无效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所以示范农场的水稻,穗大而杆矮、粒重而杆轻,稻熟肥力尽、穗

35、黄叶亦黄。这就叫做对气候资源(及土壤肥力)的经济利用。(三)通过这次参观看出,农业气象科学在日本的水稻种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的农业气象是以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为主要目标。不仅充分利用,而且正在趋向气候资源的人工补偿。农业气象工作的基本任务有两个方面:即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防御气象灾害。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气象工作较多的注重气象灾害的防御,而较少注重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气候资源的利用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联系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可以看出,我们对气候资源的浪费是很大的。在华北地区,由于生产手段和按习惯办事等种种原因,春季的白地和收麦后的下茬间隙对于生长季的浪费是相当大的。一些生产大队,从小

36、麦成熟到播种下茬作物,平均相隔半个月是很平常的。这样就有400多度积温和200多个小时的光照白白浪费掉了。我们不要说进行气候资源的人工补偿,就是自觉的减少这些气候资源的浪费,也将大大增加我们农业的收获量。因此,我认为我们的农业气象工作,应把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作为主攻方向。首先要自觉的减少对气候资源的浪费,再逐步进入到气候资源的人工补偿。当然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仍然是我们农业气象工作的一个方面。要想实行对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人工补偿,就要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按习惯办事的消极的耕作技术。这种习惯性的耕作技术,可以说完全是顺应气象条件的;无霜期短,就种植早熟品种;薄膜早育苗有困难,就采用露天水育或湿润育苗;

37、等等。田中稔先生说,相对说来日本的农业则表现为积极的耕作技术;自然条件不利,就用人工补偿;无霜期短,就用塑料大棚保温育苗;为了提高产量、发展技术,就是多花些钱也在所不惜。当前,我们的农业气象工作,应为采取积极的农业技术提供依据,并与积极的农业技术相结合,来达到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提高农业产量的目的,切实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1979年11月6日)保定地区气象学会1980年科技资料之十六土壤加温对冬小麦的影响石油输油管经过冬小麦生长情况调查自从一九七六年任邱通往北京炼油厂的油管铺设以后,我们发现,在一条带状油管经过地上,小麦生长发育特殊:在冬季,麦苗保持鲜绿(一般麦田地上麦叶干枯

38、);在春季,麦苗比周围显得突出的高而茂盛,小麦成熟得特别早。这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我们感到,这是一个极好的天然试验;是观察和研究热量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作用的好机会、好场所。因此,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观测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及提出的几点看法初步小结如下。一、土壤加温情况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之影响输油管理入地下2米深处,我们对管内的油温、管壁温度没有测量。只是在小麦不同发育阶段,对油管上面宽约2米的土壤表层的增温情况和小麦生育状况进行了观测和调查。1冬前情况(1)播种时的土壤增温情况:播种后(出苗前)5厘米和10厘米日平均地温如表1。表1 小麦播种期油管对土壤的增温情况加温地温度(油管经过地

39、)普通地温度(对照)增温5厘米22.521.0+1.510厘米22.620.7+1.9即5厘米增温1.5,10厘米增温1.9。(2)小麦出苗速度:油管地(6天)比对照(8天)提前两天出苗。(3)小麦停止生长时的发育程度:据观测,油管的加热作用,以播种时为最微,以后随天气变冷,加温作用增强。到入冬时,地温高出10以上。到小麦停止生长时加温小麦与非加温小麦生长发育差别如表2。表2 小麦冬前停止生长时发育程度调查表分叶数次生根叶片数苗高备注油管地5.43.56.612.3cm10株普通地0.01.73.510.9cm平均2越冬期情况(1)越冬期间土壤加温情况:据最冷期(1月12日)和开始返青期(2月

40、24日)测定,油管经过地麦田的土壤温度比对照麦田的土壤温度高10以上。如表3、表4。表3 最冷期(1月12日)土壤测温记录0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备注油管地3.51.43.38.0上午9点45分测对照-15.0-9.2-7.5-5.7由于土壤冻结无法测温用观测场温代替增温+18.5+10.6+10.8+13.7表4 小麦返青始期(2月24日)土壤测温记录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油管地14.014.314.715.6普通地4.0-0.5尚未解冻尚未解冻增温+10.0+14.814.715.6(2)越冬期的麦苗表现:油管地的麦苗呈鲜绦状态。但地上部分也停止生长,非油管地麦田地上部分干枯(

41、冻干)(3)油管地麦田无明显的返青期,当非油管地小麦返青时,油管地小麦已生长较高了。3成熟期情况(1)小麦成熟期的土壤加温情况:据6月12日、14日观测,0-10厘米日平均地温,油管地比对照高1-3,如表5。表5 小麦成熟油管地加温情况0厘米5厘米10厘米油管地28.929.630.1对照28.127.626.8增温+0.8+2.0+3.3(2)小麦成熟日期:油管经过小麦于6月2日成熟,非油管地小麦6月17日成熟。油管地小麦比非油管地小麦提前15天成熟。另外,在油管地和普通地之间,有一个中间地带。这中间地带的小麦于6月12日成熟,比油管地小麦成熟晚,比一般麦田小麦成熟略早。二、土壤加温对小麦产

42、量的影响小麦收获后,进行的产量分析如表6。表6 加温地、非加温地及中间地带小麦产量分布表 地别项目油管地非油管地中间地带备注亩穗数(万)3019.530株高cm1037385全株千重(克)3.663.184.40穗长mm605668穗粒数34.234.446.0穗粒重(克)1.241.261.80千粒重36.437.240.4亩千物质总量(公斤)10986201320包括根茎叶籽实亩产量(市斤)7444911080粮食产量从产量分析表看出:(1)麦田土壤加温。能够增加小麦分叶保障安全越冬,增加植株高度,积累较多的干物质,提高产量。加温麦田比自然情况下的麦田。多产有机物质一倍以上,籽粒多产三分之

43、一以上。(2)并不是加温越多。产量越高,而是要适度。表中以加温和非加温的中间地带产量最高。这说明,温度对小麦产量形成有较复杂的关系,后面还将讨论这个问题。三、从调查分析中提出的几点看法(1)从土壤加温麦田和自然麦田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在涿县地区种植冬小麦,冬季低温是冬小麦增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所谓土壤加温增产作用,主要是冬季的加温作用。由此可以推论:在我们地区研究实行冬季麦田保温措施是必要的。在这个问题上,最主要的是认识到冬季低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好像只要小麦越冬不死证明低温对小麦无害。至于能否找到科学、经济、切实可行的防寒措施,我们的看法是肯定的。关于防寒措施的概念,要想得

44、宽一些。不能只限于轧、覆盖的传统做法。可以考虑使用防寒剂,保护层“林带改气”等措施。(2)温度日较差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有重大作用。过去我们从植物生理和作物栽培学中知道,温度日较差大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但是,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点,一直没有做过。这次在土壤加温麦田的观测、调查中,用实践证明了这点。从前面产量分析表可以看出:进行土壤加温的(油管)麦田。虽然比不加温麦田多收获干物质总量478公斤/亩。多收粮食253斤/亩,但是它又比中间地带麦田少收获干物质222公斤/亩。和粮食336斤/亩。从考种情况看,加温麦田虽然植株高大,但穗子小,籽粒秕瘦,千粒重低。分析其原因是,小麦生长后期

45、,主要是籽粒形成期,株间温度过高,日较差小。表7 小麦成熟期观测的地面温度日较差,最低温度和两种麦田小麦的穗粒情况地面温度日较差地面最低温度小麦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油管地13.921.234.212.4克36.4克非油管地17.718.534.412.6克37.2克中间地带-46.018.0克40.4克观察证明,较大日较差和适当低温是小麦籽实形成期的有利条件:由于加温麦田田间温度过高,日较差较小,使得小麦后期成熟度不好。中间地带的麦田,在低温时期能够得到一部分加温作用御寒,而在高温阶段(小麦后期)又不受(或基本不受)高温影响。所以它的成熟度极好,产量最高。(3)关于热量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所起作用的

46、本质。我们之所以要观测和研究土壤加温对冬小麦的影响,一个重要目的是想探讨热量对农作物影响的本质。明摆着的现象是:在水肥供应、管理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仅仅由于温度一个因子的差别,就使得土壤加温麦田比非加温麦田的小麦,生长繁茂、植株高大,增多收获量。于是自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温度在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中,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也就是说,它是起到一个条件作用,还是起到一个参与作用呢?按照传统的观念是: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条件。也就是说,温度是生命活动和生理过程的“催化剂”,不是“反应剂”。依据这种原理,对于加温麦田增多收获量,只能做出这样的解释:作物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比在不适宜温度条件

47、下。具有更强的吸收(水、肥)力和更高的光合率。因此,多得到的干物质量,是从土壤中多吸收来的物质(氮、磷、钾)和光合作用中多吸收来的碳素所组成的。但是,据观察,以上解释有一个矛盾:如果适宜的温度仅仅促进植物增多吸收量,那么势必形成加温田土壤肥力的明显下降。因此在连续几年之后,加温田里的作物,就会显得营养不足,植株黄弱。但是事实不是这样,每年加温田都表现出作物茂盛和增产情况。这说明,温度加入到合成物质中去了。因此,我们认为,温度对作物的作用,不能看做只起条件作用;实际上它主要是参与作用。也就是说,热量是生命活动和生理过程的“反应剂”。热量,作为大气和土壤中的能量形式,参与植物的生化过程,最后储存于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之中。这便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最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