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0832366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0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pdf(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摘要:如何构筑有着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一直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研究的重点之一,随着象山校区的建成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对该项问题的新思路。关键词:象山校区,建筑,传统文化古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建筑学的角度,可以字面的理解为:建设城市是历时弥久的工程,只有经过岁月积累才能形成其独特的生活韵味,这是铁器时代的法则,在今天的中国旱已经失效,自从城市成为资本的温床之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便将城市拐上了“日新月异”的高速路。迈入 21 世纪,随着后现代派对文脉传承的追求,全国各地各种生搬硬套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纷纷出现,例如沈阳方圆大厦,北

2、京天子酒店这些建筑在破坏周边环境的同时也摧毁了原有的人文环境。现代建筑如何融入历史文脉,设计师王澍用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答。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市郊的转塘,学校占地 800 亩。呈反 C 状环象山建造,王澍保留了场地中原有的溪流,湖泊,田陌在象山脚下筑起 30 几组建筑,它们形似四合院,却又不四面密闭,向山之处一面是打开的,每一组都在指示着象山的所在。这 30 几组采用了由竹木砖瓦作为材料的楼舍透出一股浓重的中国风。表现传统文化的建筑曾一度被概括为“民族形式”。设计思想是将中国传统建筑中形式美的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从而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再现感,传统结构也被作为一

3、种必要的形式和象征。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不再追求对传统建筑表面性的描摹,转而强调对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的解读和提炼。在设计中将传统元素抽象化、符号化,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建筑语言之中,用建筑表达文化传承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从而摆脱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建筑师着力于协调人造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协调校园建筑与先在于此的象山的关系。从这样一种因缘于中国古代造园术的逻辑出发,演化出一套松散的校园空间结构,与城市中习见的作为权力等级序列或效率组织体系的空间对应物的军营式校区大异其趣,这使得我们今日能有机会体验一种阔别已久的恬淡安逸而并不沉溺怀旧的“书院”生活,进而重新发现中国传统

4、价值观庞大体系中具有永恒意味的闪光点。中国造园术强调空间的起承转合,物境相辉相映,淡化建筑的个体形态表现。漫步在校园中,脚下是乱石野草、眼中有竹屏白墙,处处能感受到这种原则在控制着建筑与环境的营造。同时,在工程中对材料真实与建构真实贯彻始终的顽强态度,赋予了建筑以一种古风神韵,一种当代城市中十分罕见的虔诚气质,引入遐思。在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之路上,中国建筑师已经行进了近一个世纪: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固有之形式”,到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八十年代长官意志下给建筑“穿衣戴帽”的运动,直至近两年高档居住区设计中兴起的“中国式居住”风潮,建筑师们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用传统符号复兴中式建筑的尝

5、试。然而停留在形式层面的工作并不能改善现代与传统日渐疏离的境况,镜花水月式的繁华过后留存的是仅供追忆的支离片断。同一条道路上,一批建筑师在进行着另一种尝试:他们不拘泥于玩味形式,自觉地对中国式的精神内涵展开了探索,试图“用现代建筑句法去构造中国的建筑语言”口,通过重塑传统生活应对民族身份认同危机。象山校区可以说是对“当代建筑的中国性”这一命题的绝佳解答,它所体现的因势利导、关照山水自然的建筑观,在当前全球能源危机、地域性文化日渐式徼、人类与环境关系趋于紧张的大背景下,为中国建筑指出了一条“返乡之路”。结合对传统城镇生活的切身体验,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种辩证法的指导下,可以更好的理解象

6、山。中国传统古镇,除了具有考古学价值外,还对工业信息时代中的城市生活构成批判。与现代城市不同,传统古镇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积淀,在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缓慢生长,在其生长过程中,“在共同中建构区分”和“在事物不同中识别相关”这两种反向的运动持续着,对城市产生着影响,表现为“那些生长出来的历史城市总是能同时具备高度整体性和多样性差异”,形成了杂有机的外部形态。这种古镇,以人的尺度作为构建的起点:窄巷、敞院、码头、廊桥等元素,在空间上并列,于感受中叠加,营造出了宜人的生活环境。在象山,建筑师从“物尽其用”的朴素愿望出发,通过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借用”、“错用”,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建筑形象

7、,此时,如果我们能把目光从建筑上移开,转向关注实体间的“无”,就会意识到,以建筑为手段,他已经悄然完成了更大尺度上的建构一座城市!他将轴线与轴线交错,使体块与体块并置,造成许多模糊暖昧的空间,期待以之为背景展开的人的活动将其填满,为其定义,实现“事”对“物”的分类。瓦墙、折线屋顶、尺度巨大的竖向隔栅、从立面上长出来的亭台、悬在空中的街道,这些熟悉的建筑元素经过变形、移位、重组,构成了陌生的建筑形象。它们所组成的迷宫般的场地格局,则“明显关联着场地原来的江南村落,与四周转塘镇混乱的建成区有一种隐约相似,但二者实则暗含着存在秩序的根本分野。校园把对城镇相似的差异构建于区域中,领引着一种城镇势态的转

8、变,使区域中心向象山表征的山水格局转变。山水气势被新的结构群聚组接,如微风下的水波传递到四周,承接转化开去。往往当人们执著于具体目标的实现时,会容易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结果就像那买椟还珠后的空匣,所容的只能是空空的乏味了。在当前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中,技术与速度代表了时代精神,“城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文尺度和多样性格局?”这只能是学术清谈中偶尔涉及的优雅话题,但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恰恰是城市之所以生机盎然、引人入胜的秘密所在。久居城市的人,耳朵听多了汽车的轰响,闻水声蝉鸣时才得以放松;眼睛看惯了尖叫的建筑,在灰瓦白墙前终于能休息。象山校区,以其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在城市性一题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开生

9、面的思维角度。中国古代,并没有开业建筑师这一概念,砖、木、瓦、石、油各类工匠参与和主导了土木营造的全过程,建造实践与设计活动是统一的。近代以后,随着木构建筑体系日渐式微,这种匠作传统也慢慢消失了。20 世纪初,中国引入了现代注册建筑师制度,从那时起,建筑设计与施工开始分化。这种行业分工细化,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下提高效率的趋势,也对建筑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度上的细分,从本科专业教育起便开始对建筑设计从业者产生影响。设计与建造本身的隔阂,使设计学生只能通过各种二手媒介学习建筑,造成的后果是大部分建筑设计从业者对建筑的认识扁平化,对建筑设计的操作程式化,这种境况又进一步导致了我们城市中建

10、筑的形象要么枯燥呆板,要么夸张离奇让人不敢恭维。在象山校区建造的过程中,建筑师亲力亲为,即时性地调整做法,接着这种以民间手工建造和材料为基准的做法,激发了工匠们的热情。于是房子不是由设计完全决定,而是让设计追随因大量使用手工建造而导致的全建造过程的修改变更。联系单因此变得异常重要。设计因此超越个人创作和工程师的专业控制而演变成一种以手工建造为核心的集体劳作。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象山校园可以作为这句深奥箴言的现实印证:从象山这矛盾的原点,衍生出建筑的诉求,以“回”字形房屋为一,于是生出院子;院房与院房之间,院房与山水之间,再进而生发出路、井、廊、坡、桥等种种形式,以及行、止、俯、仰、观等不同行为。不同的人,因目的、心绪不同,将以上各种环境元素与行为方式排列组合,形成自己独有的观览经验。建筑物是表现传统,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记忆的重要工具之一,将中国传统文化用内化的方式来表达,象山校区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参考文献:1徐欣,内化的传统从文化角度解读几处中国当代建筑2顾皓,试析中国现代建筑如何融入历史文脉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3李峥,沉静与喧哗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空间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