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典型景观规划.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0641086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典型景观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六章典型景观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典型景观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典型景观规划.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章 典型景观规划第一节 规划意义 在每个风景区中,几乎都有代表本风景区主体持征的景观,有不少风景区,还存在具有特殊风景游赏价值的景观。为了使这些景观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能长久存在、水续利用下去。在风景区规划中应编制典型景观规划。 例如,崂山海上日出、黄山云海日出、蓬莱海市蜃楼等,都需要按其显现规律和景观特征规划出相应的赏景点。 岩洞风景资源,如桂林的芦笛岩、柳州的都乐岩、肇庆的七星岩、宜兴的善卷洞、北京的石花洞,景观特征风格各异,均需按其特色规划游览欣赏方式。 石林风景也是千姿百态,如云南路南石林的岩溶风景地貌,广东仁化丹霞的石柱风景地貌,海蚀形成的烟台芝罘(fu)岛的石婆婆等,均成为该风

2、景区的标志,其游览欣赏内容都围绕此展开。 又如:岩风景区的山水洞石和灰华景观体系,黄果树和龙宫风景区的暗河、瀑布、跌水、泉溪河湖水景体系,黄山群峰、桂林奇峰、武陵峰林等山峰景观体系,峨眉山的中高低山竖向植物地带景观体系,均需按其成因、存在条件、景观特征规划其游览欣赏和保护管理内容。 再如:武当山的古建筑群、敦煌和龙门的石窟、古寺庙的雕塑、大足石刻等景观体系、也需按其创作规律和景观特征规划其游览欣赏、展示及维护措施。 因此,风景区应依据其主体特征景观或有特殊价值的景观进行典型景观规划,应包括典型景观的特征与作用分析;规划原则与目标;规划内容、项目、设施与组织;典型景观与风景区整体的关系等内容。第

3、二节 规划原则 风景区是人杰地灵之地,能成其为典型景观者,大多是天成地就之事物或现象,即使有些属于人工杰作,也非一时一世之功,能成为世人皆知的典型景观,大多历经世代持续努力才能成功。因而,典型景观规划的第一原则是保护典型景观本体及其环境,第二是挖掘和利用其景观特征与价值,发挥其应有作用。 例如河北南戴河沙丘和福建海坛沙山都有其形成的原理和条件,把这些海滨沙景开辟成直冲大海的滑沙场是利用其价值,但是,在滑沙活动中会带动一部分沙子冲人海中,这就同时要求十分重视和保护沙山的形成条件,使之能不断恢复和持续利用。因而,典型景观规划必须保护景观本体及其环境,保持典型景观的永续利用;应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典型

4、景观的特征及价值,突出特点,组织适宜的游赏项目与活动;应妥善处理典型景观与其他景观的关系。第三节 规划内容 一、植物景观 除少数特殊风景区以外,植物景观始终是风景区的主要景观。在自然审美中,早期的“毛发”之说,近代的“主景”、“配景”、“基调”、“背景”之说,均表达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在人口膨胀和生态面临严重挑战的情况下,植物对人类将更加重要,因而,风景区植被或植物景观规划也愈具有显要地位和作用”。 风景名胜区内所覆盖的植被的品种是极其丰富的,几乎包含中国植物的绝大多数种属,其中有许多经济植物、药用植物,还有不少珍贵的稀有植物。它们形成大片延展的“风景林”项发挥其观赏价值,是风景名胜区自然景

5、观的重要构成部分。风景林由于森林的构成树种、植物组合状况和生长情况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林相”。林相是山岳植被的基本面貌,它以绿色形成植被色彩的基调,但却具有从暖绿到冷绿的干差万别;树叶的郁闭程度、树冠的形状、枝干的姿态又形成它的质地、轮廓的干变万化。 在植物景观规划中,要维护原生种群和区系,不应大砍大造而轻易更新改造,要因景制宜提高林木覆盖宰,不应毁林开荒造这修那,要利用和创造丰富的植物景观,不应搞大范围的人工纯林;要针对规划目标,分区分级控制植物景观的分布及其相关指标。 在处理各项用地比例时,要分别控制其绿地率和林木覆盖率,其中新建区的绿地率不得低于30,并应有相当比例的高绿地率(大于70

6、)控制区。 在处理风景林时,要分别控制其水平郁闭度和垂直郁闭度,其中,由单层同龄林构成,其水平郁闭度在0.4-0.7之间者为水平郁闭林,由复层异龄林构成,其垂直郁闭度在0.4以上者为垂直郁闭林,常由3-6个垂直层次组成。 在处理疏林草地时,要分别控制其乔灌草比例,其疏林的乔木水平郁闭度应在0.1-0.3之间,其草地的乔木水平郁闭度一般在0.1以下,即在草地上仅有少量的孤植树或树丛。植物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 (1)维护原生种群和区系,保护古树名木和现有大树,培育地带性树种和特有植物群落;人工种植应似天然植被。 (2)因境制宜地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扩大林地,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

7、优势,改善风景区的生态和环境。 (3)利用和创造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或景点,重视植物的科学意义,组织专题游览环境和活动。 (4)对各类植物景观的植被覆盖率、林木郁闭度、植物结构、季相变化、主要树种、地被与攀援植物、特有植物群落、特殊意义植物等,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的控制性指标及要求。 (5)植物景观分布应同其他内容的规划分区相互协调;在旅游设施和居民社会用地范围内,应保持一定比例的高绿地率或高覆盖率控制区。 二、竖向地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程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改造地球、改变地形的力度和随意性都在加大。然而,随意变更地形不仅带来生态危害,而且使本来丰富多彩的竖向地形景观逐渐趋同或走向单调,同时,

8、这也是同巧于利用自然的人类智慧背道而驰的。 坚向地形是其他景观的基础,也是最常见而又丰富多彩的风景骨架。为了保护和展现地形特征,保护自然遗产,针对竖向地形规划的正反经验教训,提出常规而又易于被忽视的基本要求。 竖向地形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 (1)维护原有地貌特征和地景环境,保护地质珍迹、岩石与基岩、土层与地被、水体与水系,严禁炸山采石取土、乱挖滥填盲目整乎、剥离及覆盖表土,防止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污染环境。 (2)合理利用地形要素和地景素材,应随形就势、因高就低组织地景特色,不得大范围地改变地形或平整土地,应把未利用的废弃地、洪泛地纳入治山理水范围加以规划利用。 (3)对重点建设地段,必须实行

9、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不得套用“几通一乎”的开发模式,应统筹安排诸如地形利用、工程补救、水系修复、表土恢复、地被更新、景观创意等各项技术措施。 (4)有效保护与展示大地标志物、主峰最高点、地形与测绘控制点,对海拔高度高差、坡度坡向、海河湖岸、水网密度、地表排水与地下水系、洪水潮汐淹没与侵蚀、水土流失与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灾变等地形因素,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 (5)竖向地形规划应为其他景观规划、基础工程、水体水系流域整治及其他专项规划创造有利条件,并相互协调。 三、建筑景现 在分析风景因素中,有的把建筑物比作“眉眼”、“点缀装饰”、“画龙点睛”,有的把建筑物当作“组织”和“控制”

10、风景的手段,有的把建筑物作为“主景”,把山水作为“背景”或“基座”。在保护自然的呼声中,也有的把建筑物看作“肆意干扰”大自然的败笔或劣迹。当然,在风景区中,建筑物还是满足功能需求的设施。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们对建筑物在风景和风景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描述。然而,建筑物和建筑景观的确是风景区的活跃因素,将其纳入风景区有序发展之中,会是合乎情理的共向认识。 如过去名山寺观的修建,不像平原地带那样展开建筑的横向铺陈,也难于保持建筑群的严整格律。历来的匠师们并没有采取简单化的做法,即大规模地平整土地、改造地形来勉强牵就格律,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的木框架结构的灵活性和个体

11、组合为群体的随宜性,以建筑的横向和纵向的布局来协调于基址的自然环境和地貌特征。这种“因山就势”的做法,某些人认为是受到古代比较落后的技术条件的限制。这诚然是一个原因,但并非是主要的原因。中国古代的土、石方工程曾经有过极宏大的规模,达到了一定高度的技术水难,如像水利工程、筑城工程、陵墓工程等等。对于名山寺观建筑而言,大规模改造地形,非不能也,实不为也。这是一种尊重大自然而非“人定胜天”的设计思想,风水学说就要求建筑工程少动土方、不破石相。 “因山就势”的设计并非仅仅是一般地以建筑来顺应基址的地貌和自然环境,而且还积极地调整建筑的布局来突出地貌形胜和环境特征,使得建筑成为风景建筑”而与自然环境相映

12、生辉、相得益彰。优秀的设计,甚至能够把基址的不利条件转化为造景的因素,更增益了其为“风景建筑”的魅力。 建筑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维护一切有价值的原有建筑及其环境,严格保护文物类建筑,保护有特点的民居、村寨和乡土建筑及其风貌; (2)风景区的各类新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不得与大自然争高低,在人工与自然协调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建筑景观和景点; (3)建筑布局与相地立基,均应因地制宜,充分顺应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对原有地物与环境的损伤或改造; (4)对风景区内各类建筑的性质与功能、内容与规模、标被与档次、位置与高度、体量与体形、色彩与风格等,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措施;

13、(5)在景点规划或景区详细规划中,对主要建筑宜提出:总平面布置,剖面标高,立面标高总框架,同自然环境和原有建筑的关系等四项控制措施。 四、雕塑景观 雕塑景观在风景区中有着重要的点题作用和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有时也成为主景。不论是摩崖造像、石窟造像、殿堂塑像、露天雕塑、地下雕塑以及各种装饰美化、微号标志性雕塑,均普遍存在于古今风景区,并以其生动的风景素材作用,吸引着广大游客,有的还成为“人类奇迹”或“世界之最”。20世纪80年代以来,雕塑再一次成为风景区发展中的热点和争议焦点。因而,雕塑景观规划应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专项内容之一。 造像始于北魏,盛于唐代,大抵所造者为释迦牟尼、弥勒,以观音为多。其初

14、不过刻石,其后或施以金涂彩绘。其形体之大小广狭,制作之精粗不等。造像有两种:一种在石窟里面,也称石窟造像;一种是在露天崖壁上雕造神佛石像,也称摩崖造像。它不受洞窟的限制,高度可达十余米甚至数十米,如四川乐山大佛,利用江岸大崖壁雕成,佛的脚掌上可容数十人站立,气魄宏伟、蔚为大观。这类造保在各地风景名胜区里所见甚多,是山地风景的重要点级。 摩崖,即铭刻在山崖或山壁上的文字,内容多为纪功颂德、叙事抒怀之作,目的在于垂之久远、昭示后人。最早的实物是汉代保留下来的,如石门颂、西峡颂是记录修建巴蜀栈道的情况,被后世奉为汉隶书法的精品。摩崖文字几乎遍布于各地风景名胜区,东岳泰山更是历代摩崖文字之集大成者。著

15、名的如像经石峪的北齐石刻金刚经,篇幅巨大,气势磅确,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北岳恒山大字湾的峭壁上镌刻着“恒宗”两个大字,气魄之宏伟冠绝古今。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都足以成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的重要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雕塑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景观要求: (1)维护有价值的原有雕塑及其环境,保护各级文物类雕塑和地方特有雕塑。 (2)有效调控新雕塑的建设规划,其功能作用应与风景区协调融合,并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要素。 (3)雕塑题材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其中,重要主题雕塑应与风景意境或情趣相适应,标志、微记、装饰、美化类雕塑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 (4)雕塑的布局和选址,应因地

16、制宜、顺应地形、适应环境,并满足游览功能和观赏条件的需求,雕塑创作与其环境设计应同步进行。 (5)对各类雕塑的形式、风格、材料、体量、色彩、艺术质量等,均应有明确的控制性要求。考虑风景名胜能千古留存的特性,露天雕塑应能适应大自然外力的作用。 这里所列的五项内容,是风景区雕塑景观规划的基本要求。当雕塑要成为整个风景的主题或主景雕塑时,应另作专门的题材和环境的可行性调研分析或论证。例如,花果山孙大圣的主题雕塑、一些烈士陵园的主题雕塑,均作过多次的专门论证和分析。 五、溶洞景观 溶洞风景是能引起景感反应的溶洞物象和空间环境。溶洞景观包括特有的洞体构成与洞腔空间,特有的水景、光象和气象,特有的生物景象

17、和人文景源。岩溶洞景,可以是风景区的主景或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的风景区类型。 当前,我国已开放游览的大中型岩洞已有200多个,因而溶洞景现在风景区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不能安全到达和无法欣赏的岩溶地下环境没有风景意义,只有具备一定的游览设施和欣赏条件的溶洞,才有风景价值。在大型洞府中,常常需要附加人工光源和相关设施才能欣赏风景。因此溶洞景观规划有着独特的内容和规律。溶洞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 (1)必须维护岩溶地貌、洞穴体系及其形成条件,保护溶洞的各种景物及其形成因素,保护珍稀、独特的景物及其存在环境。 (2)在溶洞功能选择与游人容量控制、游赏对象确定与景象意趣展示、景点组织与景

18、区划分、游赏方式与游线组织、导游与赏景点组织等方面,均应遵循自然与科学规律及其成景原理,兼顾洞景的欣赏、科学、历史、保健等价值,有度有序地利用与发挥洞景潜力,组织适合本溶洞特征的景观特色。 (3)应统筹安排洞内与洞外景观,培育洞顶植被,禁止对溶洞自然景物滥施人工。 (4)溶洞的石景与土石方工程、水景与给排水工程、交通与道桥工程、电源与电缆工程、防洪与安全设备工程等,均应服从风景整体需求,并同步规划设计。(5)对溶洞的灯光与灯具配置、导游与电器控制,以及光象、音响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要求及配套措施。第四节 实例一、九塞沟风景区典型最观规划1、典型景观概述 九寨构风景名胜区以高原钙华湖群、钙华瀑群

19、和钙华滩流等水景为主体的奇特风貌,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上都堪称一绝,因而钙华水景正是九寨沟风景区的典型景现。钙华水景呈以下三种形式: 钙华湖群:风景区内百余个湖泊,个个古树环绕,奇华簇拥,宛若镶上了美丽的花边。湖泊都由激流和瀑布连接,犹如用银链和白绢中连起来的一块块弱翠,各具特色,变幻无穷。湖面光华闪烁,水底色彩斑润。微风吹拂层层彩影晃动,动静形色交锗,画面变化万千。钙华瀑群:风景区所有的瀑布都从密林里狂弃出来,就像一台台绿色织布机水不停息地织造着各种规格的白色丝绸。这里有宽度居全国之冠的诺日朗瀑布,它往高高的翠岩上悬泻倾挂、以巨幅晶帘凌空飞落,雄浑壮丽。有的瀑布从山岩上腾跃呼啸,几经跌碰、似一

20、群银龙竞跃,声若滚雷,激溅起的无数小水珠,化作迷茫的水雾,在阳光下,常出现奇丽的彩虹。 钙华滩流:以珍珠滩为代表。一滩流水,倾泻而下,冲击着摊中星罗棋布的生物喀斯特体,于是溅起了千万朵晶莹夺目的水花,琅琅有声,恰似珍珠滚落。盆景滩中,一丝丝、一簇簇的高山柳、台湾松,半俺于水中,青翠欲滴,宛若一组组盆景,天然浑成、仪态万千的水中树奇观,令人倾心。 2、典型景观的保护 九寨沟风景区的钙华水景的特点是生态脆弱,如果没有严格的保护措施和合理的游人活动空间的限定,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极易遭到破坏。因而一方面在游览步道和观景摄影台的选线定点和建设方式上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相景观环境,另一方面管理工作一

21、定要到位。 3、建筑景观规划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的建筑应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体。高原藏乡的传统建筑风格是风景区所有建筑的共性,藏族建筑文化是风景区建筑的主脉,个性则表现于三类建筑的区别;风景游赏区内的居民建筑是原汁原味的高原藏乡建筑风格,风景游赏区内的服务部建筑与高原藏乡的传统建筑风格比较接近,旅游镇的建筑则是在尊重高原藏乡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的创作设计。 二、南北湖风景名胜区典型景观规划 1植物景观规划 (:)规划原则 结合风景区自然条件,选用地带性树种,适地适树。 结合风景区的景观需要,成片营造有季相变化、景观丰富的风景林,提高风景区的景观价值 科学抚育山地和海滨地区的生态保护林,形成林分结构

22、稳定、生态功能强大的森林群落,提高风景区的生态效应。 适当营造经济林,优化林副产品,发展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对度假村、旅游村等各级旅游服务设施和道路进行重点绿化,绿化屏挡与植物造景相结合,改善风景区的环境景观。 植被改造依据景区的主要功能进行总体区划,点片设计,有序改造,分步实施。 (2)植物景观区划。根据现状植被分布特征、立地条件以及规划布局和景区、景点的建设要求,本规划将南北朔风景区的植物景观划分为风景林景观区、生态保护林景观区、经济林景观区、竹林景观区、旅游基地绿化区、疏林草地景观区。田园水乡景观区、城镇园林景观区以及植被自然恢复区等9个区域。 风景林景观区:风景林是指风景区内以游

23、览观赏为主要目的的植物景观,主要分布在各规划景区内,重点在主要游览路线两侧、主要景点周围以及主要景观视线范围内。本规划在现状植被的基础亡,参照自然群落模式,成片配置观赏价值较高的阔叶树色叶树和花灌木,特别是在松林内利用林中空地或适当疏伐,增加枫香、乌柏、城树、银杏、香樟、海桐等秋色叶树种,逐步更替马尾松与黑松。湖边可选用南川柳、木英蓉等树种并在湖边种植芦苇、荷花等各种水生植物。同时应结合游览道路两侧配置各种花木,重点地段结合景点主题配置植物,形成特色的植物景观游览景点,使风景区远望层林尽染,近观山花烂漫,通过植物群落整体的季相、色彩变化,产生引人人胜的景观效果。 生态保护林景双K:生态保护林主

24、要分布在山林和滨海地区,作为风景区的整体环境背景,保护并烘托重点景区与景点。本规划在现有植被基础上,依据当地原生森林群落的结构特点,结合林相改造,引进或培育必要的建群树种如香樟、苦储、木荷、枫香、黄连木等,定向抚育,加快次生林的演替,使其尽快形成常绿闹Dt”林或针闹混交林。同时,保护下木层的白栋、算盘子、美丽胡枝子等野生灌木树种以及藐、芒等各类林下草本植物,形成溜木层和草本层,使其由目前的单层松树林向多层次的松阔很交林发展,以增强林分的防护性能,从而构成群落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强大的森林生态群落。 经济林景观区:亢甫木山、北木lU分布有较多的亚热带茶园,在许多居民点附近的山腰及山脚处则种植有成片

25、的柄林,尤以黄沙坞更为集中。本规划在南木山、北木山、黄沙坞与石帆等4个旅游村结合共林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旅游的需要,适当开辟著十经济林区,种植茶、桶等经济树种,在保持生产能力的同时形成茶园和桶林景观,既可有直接的经济收入,也可以开展相应的劳作、采摘等旅游活动。 竹林景观区;风景区内的竹林主要成片分布在亩木山和北木山附近。本规划保护现有竹林作为特色植物景观区,供游入游览观光,也可开辟笋用林开展竹林采笋等旅游活动。 旅游基地绿化区:旅游镇、游人中;(、度假衬等各级旅游基地应作为绿化的重点地段。用植物美化基地环境形成效好的景观;用绿化屏挡建筑外观p保持风景区整体的自然环境风貌。各类旅游基地应结合各自特

26、点进行绿化。临汹的度假衬应在湖岸加强绿化屏挡,种植垂柳、水杉、池杉等耐水湿的植物,并应种植一定比例的常绿树。人口与游人中心废结合水系、山坡窖自然环境进行绿化,适当屏挡周边的服务区,突出风景区氛围。停车场绿化应能为车辆遮荫,并在周边进行屏挡。 疏林草地景观区;疏林草地景观区位于三湾地区,面积约100hm2本规划作为高尔夫球场和其他户外体育运动场地,植被以乎援起伏的草地为主,满足运动需要,草地上选用观赏价值高的树种,配置树丛、树群,组织场地空间,体现四季景观特色。 e田园水乡景观区:风景区东部地区水网密布,Pf陌纵横,农作物种类以水稻、果园、菜园等为主,水乡田园特色突出。本规划在保持古朴自然的田园

27、野超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农作物品种,井应时应季地开展以农作物种植、采摘等体验性活动为主的田园风情旅游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城镇园林景观区:本规划将风景区依托的激浦镇划为城镇园林景观区,建议结合古镇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在逐步恢复古城风貌的基础上,适当开辟绿地广场和街头小游园,加强道路绿化,大力改善城镇景观形象。 植被自然恢复区:本规划将风景区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生态湿地和一些无人居住、又不适合进行旅游开发的小岛划为植被自然恢复区,以保护和自然演替为主,控制人类活功干扰,维护植物景观的自然与原生状态。 (3)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具体保护措施包括: 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明确其位置、树龄查,更新档案资

28、料,实现动态管理。 所有古树名木均需挂牌保护(但不被钉钉子、栓铁丝),游路两侧及游览景点内的古树名木应设防护栏,严禁游人攀爬、划刻、折采、砍伐。 加强古树名木用边的小环境治理,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加强古树名木的病虫害防治和养护管理,加强防雷、防火工作。对于衰老的方树名木,应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古树复壮。 2建筑风貌规划 (1)规划原则 保护风景区自然山水环境,严格控制建筑物的体旦然景观相融合。 突出风景区内各个功能区与景区的不同特征,建筑形象与各区整体氛围和游览主题和谐统一。 田合理保护传统民居,强化建筑环境的地方乡土风格。 (2)建筑风貌规划 风景核心区:该区集山、海、湖景观于一体,湖区湖水

29、明净,岸线曲折;山区峰峦秀美;山谷迂回;滨诲潮起潮落,海天一色;更有众多人文景观点缀其中。对其中村落的居民建筑要求严格按照地方传统风格建设,高度不超过二层,色彩淡雅,以黑白二色作为基调,力求隐于自然山水环境之中。区内尽量少构筑人工设施,必要的新建景观建筑和各类观景设施应结合自然地形,体量适宜,采用传统建筑形式与风格,色彩以白、灰、黑色为主,起到点景作用。现存寺院强调其宗教特性突出馈红与深黄色调。登山步行道沿途的休息亭台,建筑材料以自然石树、原木、竹、树皮为主,突出自然野超。 休闲活动区:该区建筑风貌可适当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也可汲取外来建筑的营养,用新材料、新形式反映高尔夫球等运动娱乐的主题,创

30、造有别于其他功能区的新形象。建筑以二层为主,不得高于三层,并应限制三层建筑的数量。单体平面宜小不宜大,可采用三五成群的组团布局,并应顺应地形,隐于绿化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整体效果。 古镇控制区:该区建筑风貌应突出乡土气息和地方特征,表现出浓郁的古镇风情和民俗氛围。吸收地方传统民居在布局、色彩、装修等各方面的特点,创造出具有强烈地方特征的建筑形象,逐步恢复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南古镇情调。区内建筑体量宜小,高度一般为一、二层,避免破坏传统的空间兄度色彩宜素,多用黑、白二色;装修可采用地方民居常用的装饰图案;门面包彩也可采用乡间民居常用的黑色或超红色。对历史上的主要街道应实行整体保护并逐步恢复原貌。 田园

31、风光区:该区建筑应力求融于自然的田园风光中,各组建筑应聚散有致,采用双坡顶,高度不大于三层,并以绿化掩映。建筑风格古朴,色彩淡雅,可用黑、白、青灰、棕等色。各类建筑的体量和尺度应适当,不得阻挡该区西部风景核心区的景观视线。 风景恢复区:该区建筑风貌规划的重点是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区内尽量少构筑人工设施,必需的管理和服务用房也应尽可能低矮隐蔽,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自然状态。 风貌保存区与外围保护区:该区内应对备类建筑的高度、色彩、体量、风格进行适当控制,建筑风貌应与风景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3湖区岸线景观规划 (1)现状情况。南北湖原是钱塘江的一处海湾。随着岁月流逝,形成泻湖,后经历代浚治,湖区

32、逐步固定,现在湖面面积12km z,常水位63m。南北湖湖形曲折,中有长堤横贯,将湖分为南北故面得名。 南北湖风景区内没有大的工矿企业,因而无工业污染。但南北湖的湖深较浅,蓄水能力较小,环湖840户、2700多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对湖水水质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目前南北湖水质介于m类和w类之间。 湖滨岸线及沿岸景观缺乏规划控制。在环湖岸线中,生活岸线占52,主要是环湖的村庄居民点f6干建筑密度过大,绿化很少,湖岸堆放垃圾,居民生活污水直接向湖中排放,对湖滨景观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公路堤岸岸线占37,以交通功能为主,且离湖岸很近,限制了湖滨景观和绿化建设。工矿岸线占1,为泰山核电站的取水口。自然岸线仅占1

33、0,湖岸有山林、灌木和湖滨滩地,景观自然,未受破坏,但也远未亢分利用。 (2)湖区岸线景观规划湖区疏浚,扩大蔷水能力:湖区疏浚工程浩大,投资也大,且湖泥的堆放也将形成问题,故应分期琉浚,在扩大蓄水能力的同时,清除湖内的污染物,并结合水面改造的果观需要,堆岛筑堤,丰富果观,一举多得。 水面改造,丰宫湖面景观:综合考虑湖面、岸线、环湖山体及海域等多个景观层次,同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本规划建议利用南北湖北侧的现状鱼塘,进一步开挖、组织小型水峦,挖出的土方堆成一条曲折有致的长堤,将大、小水面分隔开来,在原有开阔水面的基础上,增添了幽深的韵味。既丰富了自然果观,也拓展了游览空间,扩充了游人容量并与现状

34、风景资源一起,共同形成双湖、双堤、双岛、双亭的景观系列和以成双成对、吉样如意为中心的特色风景游赏文化,进一步增加了景点和旅游项目。 岸线治理,改善景观环境 a环湖生活岸线应结合湖区疏浚,扩大湖岸,使其宽度大于10m。沿岸布置绿化带,屏挡柯落不佳景观。在环湖路下铺设排污管线,截流污水,防止污水人湖。待条件具备后,将环湖衬庄分期分批搬迁出风景核心区。 卜环湖道路应进行政线,新建或改建的道路应与朗岸保持一定距离,以便在湖滨留出充足的绿化和环境空间。同时对环湖道路进行交通管制,作为电瓶车专用游览路和步行游览路,限制其他社会车辆驶入。 c工矿岸线所占比重较小,对湖滨岸线景观影响不大,可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利用76苇、荷花等水生植物加以遮挡。 d自然岸线的比重应进一步加大,衬庄搬迁和道路改线后的岸线部应作为自然岸线进行处理,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结合游览道路和景区、景点建设的要求进行绿化。另外,环湖山体是风景区绿化美化的重点,应在现状普遍绿化的基础上进行风景林营造,可参见植物景观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