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简介.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50522874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4.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部简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腹部简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腹部简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部简介.ppt(9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腹部简介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94页本章介绍内容本章介绍内容:一、境界与分区一、境界与分区 二、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二、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三、腹膜与腹膜腔三、腹膜与腹膜腔四、腹腔脏器四、腹腔脏器五、腹膜后隙五、腹膜后隙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94页一、境界与分区一、境界与分区境界:境界:上界为:上界为:剑胸结合、肋弓、第剑胸结合、肋弓、第1111肋前端、第肋前端、第1212肋下缘至第肋下缘至第1212胸椎棘突的连线。胸椎棘突的连线。下界为:下界为: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髂嵴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髂嵴至第至第5 5腰椎棘突的连线。腰椎棘突的连线。腹壁:腹壁

2、:以腋后线为界,分为腹前外侧壁与腹后壁以腋后线为界,分为腹前外侧壁与腹后壁 腹腔:腹腔:其界限与体表境界不一致,上为膈穹,下方通过骨盆其界限与体表境界不一致,上为膈穹,下方通过骨盆上口与盆腔相通。所以,盆腔的实际范围远较腹部体表的界线上口与盆腔相通。所以,盆腔的实际范围远较腹部体表的界线为大。为大。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94页分区:分区:临床通常用两条水平线及两条垂直线将腹部临床通常用两条水平线及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九个区。上水平线:经过两侧肋弓下缘最低分为九个区。上水平线:经过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经过两侧髂结节的连线。点的连线。下水平线:经过两侧髂结节的连线。垂线:经过腹股沟

3、韧带中点的连线。垂线:经过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九个区是:九个区是:右季肋区右季肋区 腹上区腹上区 左季肋区左季肋区 右外侧区右外侧区 脐区脐区 左外侧区左外侧区(腰区腰区)右髂区右髂区 腹下区腹下区 左髂区左髂区(腹股沟区腹股沟区)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94页二、腹前外侧壁二、腹前外侧壁层次结构:层次结构:1.1.皮肤:皮肤:薄而富有弹性薄而富有弹性 2.2.浅筋膜:浅筋膜:脐平面以下,浅筋膜分为二层:脐平面以下,浅筋膜分为二层:浅层:浅层:脂肪层,即脂肪层,即CamperCamper筋膜。筋膜。深层:深层:膜样层,即膜样层,即ScarpaScarpa筋膜。此筋膜在中线附着于白线,筋膜。此筋

4、膜在中线附着于白线,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附着于股部深筋膜,但在左、右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附着于股部深筋膜,但在左、右耻骨结节间向下至阴囊,与会阴浅筋膜耻骨结节间向下至阴囊,与会阴浅筋膜(CollesColles筋膜筋膜)相连。相连。浅动脉:浅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起自股动脉,行于浅筋膜的浅、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起自股动脉,行于浅筋膜的浅、深二层间,有同名静脉伴行。深二层间,有同名静脉伴行。浅静脉:浅静脉:丰富,吻合成网,脐以上的浅静脉经胸腹壁浅静脉汇入腋静脉,丰富,吻合成网,脐以上的浅静脉经胸腹壁浅静脉汇入腋静脉,脐以下的浅静脉经腹壁浅静脉汇入大隐静脉脐以下的浅静脉

5、经腹壁浅静脉汇入大隐静脉,沟通上、下腔静脉。在脐区,沟通上、下腔静脉。在脐区,浅静脉经附脐静脉汇入门静脉浅静脉经附脐静脉汇入门静脉,沟通门、腔静脉。沟通门、腔静脉。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94页 浅淋巴:浅淋巴:脐以上注入腋淋巴结,脐以下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脐以上注入腋淋巴结,脐以下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皮神经:皮神经:呈节段性分布。呈节段性分布。3.肌层:肌层:包括中线两侧的腹直肌和外侧的三层扁肌。包括中线两侧的腹直肌和外侧的三层扁肌。腹直肌:腹直肌:起于耻骨联合与耻骨嵴之间起于耻骨联合与耻骨嵴之间,止于第止于第57肋软骨及剑肋软骨及剑突前面,有突前面,有34个腱划个

6、腱划(大部分在脐以上大部分在脐以上)与腹直肌鞘前层紧密愈与腹直肌鞘前层紧密愈着。腱划内常有血管。着。腱划内常有血管。腹直肌鞘:腹直肌鞘:前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后层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及腹横肌腱膜组成。脐下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及腹横肌腱膜组成。脐下45cm 以下鞘后层缺如,形成一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以下鞘后层缺如,形成一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94页 白线:白线:位于腹前正中线上,由两侧腹直肌鞘纤维交织而成。位于腹前正中线上,由两侧腹直肌鞘纤维交织而成。腹外斜肌:腹外斜肌:

7、起自下起自下8肋外面肋外面,肌纤维从外上斜向内下,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附近移行为肌纤维从外上斜向内下,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附近移行为腱膜。其腱膜形成的结构有:腱膜。其腱膜形成的结构有: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张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之间。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张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之间。腔隙韧带腔隙韧带(陷窝韧带陷窝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部分纤维向下后方,并向外侧转折而。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部分纤维向下后方,并向外侧转折而。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94页腹股沟管浅环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皮下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形成三角形裂隙。其上缘部分称内侧脚,

8、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形成三角形裂隙。其上缘部分称内侧脚,附着于耻骨联合;其下缘部分称外侧脚,附着于耻骨结节。脚间纤维连系两脚。附着于耻骨联合;其下缘部分称外侧脚,附着于耻骨结节。脚间纤维连系两脚。反转韧带:反转韧带:外侧脚的部分纤维经精索的深面与内侧脚的后方向内上反转,附外侧脚的部分纤维经精索的深面与内侧脚的后方向内上反转,附着于白线。着于白线。精索外筋膜:精索外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浅面的薄层深筋膜在浅环处延续向下,被覆于精索的外面。腹外斜肌腱膜浅面的薄层深筋膜在浅环处延续向下,被覆于精索的外面。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94页腹内斜肌:腹内斜肌:起自腹股沟韧带外侧起自腹股沟韧带外侧1/

9、2、髂嵴及腰背筋膜。纤维斜向内上,至腹直、髂嵴及腰背筋膜。纤维斜向内上,至腹直肌外缘移行为腱膜。肌外缘移行为腱膜。腹横肌:腹横肌:起自腰背筋膜、髂嵴及腹股沟韧带外侧起自腰背筋膜、髂嵴及腹股沟韧带外侧1/3。纤维自后向前,于腹。纤维自后向前,于腹直肌外缘移行为腱膜。直肌外缘移行为腱膜。腹股沟镰或联合腱腹股沟镰或联合腱: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在腹直肌外缘呈: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在腹直肌外缘呈腱性融合,止于耻骨梳韧带。若以肌性结合称结合肌。腱性融合,止于耻骨梳韧带。若以肌性结合称结合肌。提睾肌:提睾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的部分纤维,沿精索向下移行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的部分纤维,沿精索向

10、下移行而成。成。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94页血管、淋巴及神经血管、淋巴及神经 动脉:动脉:下下5对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对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4对腰动脉,行于腹内斜对腰动脉,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肌与腹横肌之间。腹壁上动脉为胸廓内动脉的终支之一腹壁上动脉为胸廓内动脉的终支之一,位于腹直肌与腹直位于腹直肌与腹直肌鞘后层之间。肌鞘后层之间。腹壁下动脉起自髂外动脉,行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腹壁下动脉起自髂外动脉,行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经深环的内侧斜向上内,经弓状线进入腹直肌后鞘,间,经深环的内侧斜向上内,经弓状线进入腹直肌后鞘,与腹壁上动脉吻合。与腹壁上动脉吻

11、合。旋髂深动脉亦起自髂外动脉。旋髂深动脉亦起自髂外动脉。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94页静脉: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与同名动脉伴行淋巴:淋巴:上部注入肋间淋巴结;中部注入腰淋巴结;下部注上部注入肋间淋巴结;中部注入腰淋巴结;下部注 入髂外淋巴结。入髂外淋巴结。神经:神经:第第712胸神经前支胸神经前支 髂腹下神经:在浅环上方髂腹下神经:在浅环上方2.5cm处浅出处浅出 髂腹股沟神经:位于精索的外侧,出皮下环髂腹股沟神经:位于精索的外侧,出皮下环 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位于精索的内侧,出皮下环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位于精索的内侧,出皮下环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94页 4.腹横

12、筋膜:腹横筋膜:衬覆于腹横肌深面。上方连膈下筋膜,下方续髂筋膜及盆筋膜。在深环衬覆于腹横肌深面。上方连膈下筋膜,下方续髂筋膜及盆筋膜。在深环处呈漏斗形突出,形成精索内筋膜。处呈漏斗形突出,形成精索内筋膜。5.腹膜下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外脂肪):6.壁腹膜:壁腹膜:为腹前外侧壁的最内层。在脐以下,腹前外侧壁的腹膜形成五条皱襞:为腹前外侧壁的最内层。在脐以下,腹前外侧壁的腹膜形成五条皱襞:脐正中襞:脐正中襞:位于正中线,其内有脐正中韧带,是胚胎期脐尿管的位于正中线,其内有脐正中韧带,是胚胎期脐尿管的遗迹。遗迹。脐内侧襞:脐内侧襞:位于脐中襞的外侧,内有脐动脉索,是胚胎期脐动脉位于脐中襞的

13、外侧,内有脐动脉索,是胚胎期脐动脉闭锁后的遗迹。闭锁后的遗迹。脐外侧襞:脐外侧襞:又称腹壁下动脉襞,内含腹壁下血管。又称腹壁下动脉襞,内含腹壁下血管。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的内、外侧,分别为腹股沟内外侧窝,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的内、外侧,分别为腹股沟内外侧窝,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腹腔的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形成腹股沟疝。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腹腔的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形成腹股沟疝。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94页腹股沟区:腹股沟区:腹股沟区为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上腹股沟区为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

14、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此区较为薄弱,其原因是:此区较为薄弱,其原因是:腹外斜肌在此处移行为较薄的腱膜,并在其下方形成腹外斜肌在此处移行为较薄的腱膜,并在其下方形成 一裂口(浅环)。一裂口(浅环)。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未达到腹股沟韧带的内侧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未达到腹股沟韧带的内侧 部,因此该部没有肌肉遮盖。部,因此该部没有肌肉遮盖。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而形成潜在性裂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而形成潜在性裂 隙。隙。当人体站立时,腹股沟区所承受的腹内压力比平卧时当人体站立时,腹股沟区所承受的腹内压力比平卧时 约高三倍。

15、约高三倍。由于以上解剖、生理特点,故疝多发生于此区。由于以上解剖、生理特点,故疝多发生于此区。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94页腹股沟管: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肉筋膜裂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肉筋膜裂隙。隙。腹股沟管的四壁及两口:腹股沟管的四壁及两口:前壁: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在管的外为腹外斜肌腱膜,在管的外1/3处有腹内斜肌起始处有腹内斜肌起始 部。部。后壁:后壁:为腹横筋膜,在管的内为腹横筋膜,在管的内1/3处有联合腱。处有联合腱。上壁: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下壁:为腹股沟韧带。为腹

16、股沟韧带。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94页 内口:内口:为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为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 指处,是腹横筋膜的一个卵圆形孔。孔的指处,是腹横筋膜的一个卵圆形孔。孔的 内侧为腹壁下动脉。内侧为腹壁下动脉。外口:外口:为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为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 的一个三角形裂隙。的一个三角形裂隙。腹股沟管的内容物:腹股沟管的内容物:男性有精索、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男性有精索、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等;女性有子宫圆韧带和相应的神经。等;女性有子宫圆韧带和相应的神经。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94页 腹股沟三角(

17、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三角)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所围成的三角形区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域。腹股沟疝的概念:腹股沟疝的概念:腹腔内容物顶着腹膜由腹股沟区的两个薄弱处突出于皮下腹腔内容物顶着腹膜由腹股沟区的两个薄弱处突出于皮下形成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形成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94页在解剖结构上有以下不同:在解剖结构上有以下不同: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直疝腹股沟直疝 由深环突出由深环突出 由腹股沟三角突出由腹股沟三角突出 在腹壁下动脉的外侧在腹壁下动脉的外侧 在腹壁下动脉的

18、内侧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经腹股沟管全长经腹股沟管全长 不经腹股沟管不经腹股沟管 出浅环后可降至阴囊出浅环后可降至阴囊 出浅环后就在皮下出浅环后就在皮下 疝囊的层次:疝囊的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皮肤、皮下组织、皮肤、皮下组织、皮肤、皮下组织、精索外筋膜、睾提肌、精索外筋膜、睾提肌、精索外筋膜、联合腱、精索外筋膜、联合腱、精索内筋膜、腹膜外脂肪、精索内筋膜、腹膜外脂肪、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即疝囊)腹膜(即疝囊)疝囊疝囊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94页腹前外侧壁不同手术切口层次 经腹直肌脐以上切口:经腹直肌脐以上切口:皮肤、皮肤、皮下组织、腹

19、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经腹直肌耻骨上切口:经腹直肌耻骨上切口:皮肤、皮下组织脂层、膜层、腹直肌鞘前层、腹直皮肤、皮下组织脂层、膜层、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经耻骨上正中切口:经耻骨上正中切口: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经肋弓下斜切口:经肋弓下斜切口: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

20、外脂肪和壁腹膜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经腹股沟区斜切口:经腹股沟区斜切口:皮肤、皮下组织脂层、膜层、腹外斜肌腱膜、皮肤、皮下组织脂层、膜层、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94页三、腹膜与腹膜腔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腹膜是薄而光滑的浆膜,被覆于腹壁和盆壁的内面及腹腹膜是薄而光滑的浆膜,被覆于腹壁和盆壁的内面及腹腔脏器和盆腔脏器的表面。被覆与腹壁和盆壁内面的腹膜称腔脏器和盆腔脏器的表面。被覆与腹壁和盆壁内面的腹膜称为为壁腹膜壁腹膜,被覆于

21、脏器表面的腹膜称为,被覆于脏器表面的腹膜称为脏腹膜脏腹膜。脏、壁两层。脏、壁两层腹膜相互移行,两层间所围成的间隙称腹膜相互移行,两层间所围成的间隙称腹膜腔腹膜腔,平时腹膜腔,平时腹膜腔内只有少量浆液。在男性,腹膜腔是完全封闭的;在女性则内只有少量浆液。在男性,腹膜腔是完全封闭的;在女性则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及阴道通于体外。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及阴道通于体外。腹膜与脏器的被覆关系:腹膜与脏器的被覆关系:腹、盆腔脏器被覆腹膜的多少,不完全一样。按照腹膜腹、盆腔脏器被覆腹膜的多少,不完全一样。按照腹膜的被覆情况可将腹、盆腔脏器分为三类。的被覆情况可将腹、盆腔脏器分为三类。腹膜内位器官

22、腹膜内位器官、腹腹膜间位器官膜间位器官和和腹膜外位器官。腹膜外位器官。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94页 腹膜内位器官:腹膜内位器官:脏器的表面几乎都有腹膜覆盖,此类器官一般有系膜或网膜脏器的表面几乎都有腹膜覆盖,此类器官一般有系膜或网膜连于腹壁上,在腹腔内有一定的活动性。属于此类器官的有:胃、连于腹壁上,在腹腔内有一定的活动性。属于此类器官的有: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及输卵管。这些器官在手术时,必须打开腹膜腔才能进行。脾及输卵管。这些器官在手术时,必须打开腹膜腔才能进行。腹膜间位器官:腹膜间位器官:脏

23、器的三面或脏器表面的绝大部分有腹膜覆盖。属于此类器脏器的三面或脏器表面的绝大部分有腹膜覆盖。属于此类器官的有: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肝、胆囊膀胱及子宫等。官的有: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肝、胆囊膀胱及子宫等。腹膜外位器官:腹膜外位器官:只有一面被覆有腹膜的器官,此类器官也叫腹膜后位器官。只有一面被覆有腹膜的器官,此类器官也叫腹膜后位器官。属于此类器官的有: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升部、直肠中段、属于此类器官的有: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升部、直肠中段、胰、肾上腺、肾及输尿管等。胰、肾上腺、肾及输尿管等。后两类器官一般固定在腹后壁上,没有活动性。这些器官手术后两类器官一般固定在腹后壁上,没有活

24、动性。这些器官手术时,除了经腹膜腔进行外,还可经腹膜外手术入路进行。时,除了经腹膜腔进行外,还可经腹膜外手术入路进行。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94页腹膜的形成物腹膜的形成物 腹膜从腹、盆壁移行于脏器,或从一个器官移行于另一个器官,这腹膜从腹、盆壁移行于脏器,或从一个器官移行于另一个器官,这些移行部的腹膜,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结构。分别称为网膜、系膜、韧带、些移行部的腹膜,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结构。分别称为网膜、系膜、韧带、皱襞和陷凹等。皱襞和陷凹等。网膜:网膜:是连于脏器与脏器之间的数层腹膜。有小网膜和大网膜。是连于脏器与脏器之间的数层腹膜。

25、有小网膜和大网膜。1.1.小网膜:小网膜:是从肝门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是从肝门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可分为两部分:连于肝与胃小弯的部分称可分为两部分:连于肝与胃小弯的部分称肝胃韧带肝胃韧带。内有胃左、右。内有胃左、右动静脉、胃上淋巴结及胃的神经等。连于肝与十二指肠上部的部动静脉、胃上淋巴结及胃的神经等。连于肝与十二指肠上部的部分称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胆总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及淋巴和神经等。内有胆总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及淋巴和神经等。其中,胆总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的排列关系:胆总管在右前,靠肝十二其中,胆总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的排列关系

26、:胆总管在右前,靠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游离缘;肝固有动脉位于胆总管的左侧,门静脉居二者之间的后指肠韧带的游离缘;肝固有动脉位于胆总管的左侧,门静脉居二者之间的后方。方。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94页2.2.大网膜大网膜:是连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是连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形似围裙。的四层腹膜,形似围裙。前两层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起始部向前两层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起始部向下悬垂至骨盆缘,再反折为后两层向下悬垂至骨盆缘,再反折为后两层向上至横结肠。自胃大弯至横结肠的一上至横结肠。自胃大弯至横结肠的一部分大网膜称部分大网膜称胃结肠韧带胃结肠韧带。大网膜具。大网膜具有包围炎症病灶而限制炎症蔓延的有包围

27、炎症病灶而限制炎症蔓延的作用。作用。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94页系膜:系膜:是腹后壁连于内位器官的双层腹膜,两层腹膜间有血是腹后壁连于内位器官的双层腹膜,两层腹膜间有血管、神经、淋巴等。系膜有:管、神经、淋巴等。系膜有:小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小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卵巢系膜和输卵管系膜膜、乙状结肠系膜、卵巢系膜和输卵管系膜。1.小肠系膜:小肠系膜:是连接空、回肠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呈扇形是连接空、回肠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呈扇形,附着于腹后壁的部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为系膜根,全长分为系膜根,全长15cm。从第二腰椎左侧斜向右下至右骶髂关节。从第二腰椎左侧斜向右下至右骶

28、髂关节。依次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右输尿管和右依次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右输尿管和右腰大肌的前面。系膜内有肠系膜上动、静脉及其分支腰大肌的前面。系膜内有肠系膜上动、静脉及其分支、淋巴管、淋巴管、肠系膜淋巴结、神经丛及脂肪组织等。肠系膜淋巴结、神经丛及脂肪组织等。2.阑尾系膜阑尾系膜:是阑尾与小肠系膜下端之间的双层三角形腹膜皱襞。内有阑是阑尾与小肠系膜下端之间的双层三角形腹膜皱襞。内有阑尾的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尾的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94页3.横结肠系膜横结肠系膜:是横结肠与腹后壁之间的双层腹膜。其系膜根部从结肠右曲向左

29、经是横结肠与腹后壁之间的双层腹膜。其系膜根部从结肠右曲向左经右肾中部的前面,越过十二指肠降部和胰头,沿胰的前面至左肾中部的右肾中部的前面,越过十二指肠降部和胰头,沿胰的前面至左肾中部的前面,止于结肠左曲。系膜内前面,止于结肠左曲。系膜内有中结肠血管、左右结肠血管的分支、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有中结肠血管、左右结肠血管的分支、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4.4.乙状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是连接乙状结肠与骨盆壁的双层腹膜。系膜根附着于左髂嵴至骶骨是连接乙状结肠与骨盆壁的双层腹膜。系膜根附着于左髂嵴至骶骨岬之间。系膜内有乙状结肠的血管、直肠上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岬之间。系膜内有乙状结肠的血管、直肠上血

30、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经。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共94页韧带:韧带:是腹壁与脏器之间或脏器与脏器之间的双层或单层腹膜。是腹壁与脏器之间或脏器与脏器之间的双层或单层腹膜。对脏器有固定作用。对脏器有固定作用。1.肝镰状韧带:肝镰状韧带:呈矢状位,自脐至肝的上面,其游离缘内有肝圆呈矢状位,自脐至肝的上面,其游离缘内有肝圆韧带。韧带。2.2.肝冠状韧带:肝冠状韧带:呈冠状位,是膈与肝上面的腹膜移行部,分为呈冠状位,是膈与肝上面的腹膜移行部,分为左、右肝冠状韧带。左、右肝冠状韧带。3.3.肝三角韧带肝三角韧带:是肝冠状韧带向两侧的延伸,为左、右肝三角韧带。:是肝冠状韧带

31、向两侧的延伸,为左、右肝三角韧带。4.4.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前述,小网膜。:前述,小网膜。现在学习的是第36页,共94页5.5.脾胃韧带脾胃韧带:脾门连至胃底的双层腹膜,内有胃短血管和胃网膜左血管。脾门连至胃底的双层腹膜,内有胃短血管和胃网膜左血管。6.6.脾肾韧带脾肾韧带:从脾门连至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内有脾血管和胰尾。从脾门连至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内有脾血管和胰尾。7.7.膈脾韧带膈脾韧带、胃膈韧带、胃结肠韧带胃膈韧带、胃结肠韧带8.8.十二指肠悬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是从十二指肠空肠曲至横结肠系膜根之间的腹膜皱襞,内是从十二指肠空肠曲至横结肠系膜根之间的腹膜

32、皱襞,内含十二指肠提肌,起于右膈脚,止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部的后含十二指肠提肌,起于右膈脚,止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部的后面,对十二指肠空肠曲起固定作用。临床称面,对十二指肠空肠曲起固定作用。临床称TreitzTreitz韧带。是手术韧带。是手术时寻找空肠起端的标志。时寻找空肠起端的标志。现在学习的是第37页,共94页隐窝和陷凹隐窝和陷凹 1.隐窝:隐窝:是腹膜皱襞与皱襞之间或皱襞与壁腹膜之间形成的腹膜腔的凹是腹膜皱襞与皱襞之间或皱襞与壁腹膜之间形成的腹膜腔的凹陷,常见的隐窝有:陷,常见的隐窝有:十二指肠空肠隐窝、盲肠后隐窝、乙状结肠间隐窝十二指肠空肠隐窝、盲肠后隐窝、乙状结肠间隐窝 等。等。2.2

33、.陷凹:陷凹:是比隐窝更大的凹陷。在男性有是比隐窝更大的凹陷。在男性有直肠膀胱陷凹直肠膀胱陷凹。女性有。女性有直肠子宫陷凹直肠子宫陷凹和和子宫膀胱陷凹子宫膀胱陷凹。直肠膀胱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是男女性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直肠膀胱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是男女性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腔的炎性渗出液或脓液聚集在此陷凹内,临床上可经直肠前壁或膜腔的炎性渗出液或脓液聚集在此陷凹内,临床上可经直肠前壁或阴道后穹作穿刺或切开引流。阴道后穹作穿刺或切开引流。现在学习的是第38页,共94页腹膜皱襞腹膜皱襞:在腹前壁下部在腹前壁下部,壁腹膜覆盖着韧带和血管,形成五条纵行的腹壁腹膜覆盖着韧带和血管,形成五条纵行的腹膜皱襞

34、。皱襞之间形成三对凹。膜皱襞。皱襞之间形成三对凹。1.1.五条腹膜皱襞:五条腹膜皱襞:脐中襞脐中襞自膀胱顶向上至脐,内有脐尿管索,是胚胎时期脐尿管的自膀胱顶向上至脐,内有脐尿管索,是胚胎时期脐尿管的遗迹。遗迹。脐外侧襞脐外侧襞左右各一,位于脐中襞的两侧,内含脐动脉索,是左右各一,位于脐中襞的两侧,内含脐动脉索,是胚胎时期脐动脉的遗迹。胚胎时期脐动脉的遗迹。腹壁动脉襞腹壁动脉襞左右各一,位于脐外侧襞的左右各一,位于脐外侧襞的外侧。内有腹壁下动脉。外侧。内有腹壁下动脉。2.2.三对凹:三对凹:膀胱上凹膀胱上凹位于膀胱和脐中襞与脐外侧襞之间。位于膀胱和脐中襞与脐外侧襞之间。腹股沟内侧凹腹股沟内侧凹位

35、于腹股沟韧带内侧部的上方,脐外侧襞与腹壁动脉襞之间。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部的上方,脐外侧襞与腹壁动脉襞之间。此凹与浅环对应。此凹与浅环对应。腹股沟外侧凹腹股沟外侧凹位于腹股沟韧带中部的上方,腹位于腹股沟韧带中部的上方,腹壁动脉襞的外侧,深环位于此凹内。壁动脉襞的外侧,深环位于此凹内。现在学习的是第39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40页,共94页网膜囊网膜囊:网膜囊是腹膜腔的一部分,可看作是腹膜腔的一个较大隐窝,位网膜囊是腹膜腔的一部分,可看作是腹膜腔的一个较大隐窝,位于小网膜与胃的后方。于小网膜与胃的后方。其境界是:其境界是:前壁:小网膜、胃后面的脏腹膜和大网膜的前两层前壁:小网膜、胃后面的脏腹膜

36、和大网膜的前两层 后壁:覆盖于胰、左肾上腺、左肾的腹膜和大网膜的后后壁:覆盖于胰、左肾上腺、左肾的腹膜和大网膜的后 两层两层 上壁:肝尾状叶和膈下面的壁腹膜上壁:肝尾状叶和膈下面的壁腹膜 下壁:横结肠及其系膜下壁:横结肠及其系膜 左壁:脾胃韧带和脾肾韧带左壁:脾胃韧带和脾肾韧带 右壁:为网膜孔,网膜孔是网膜囊与腹膜腔之间的唯一右壁:为网膜孔,网膜孔是网膜囊与腹膜腔之间的唯一 通道,可通过通道,可通过12个手指。个手指。现在学习的是第41页,共94页该孔的边界由下列结构围成:该孔的边界由下列结构围成:前界: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游离缘前界: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游离缘 上界:肝尾状叶上界:肝尾状叶 下界:十

37、二指肠上部下界:十二指肠上部 后界:覆盖于下腔静脉前面的腹膜后界:覆盖于下腔静脉前面的腹膜 因为网膜囊是一个盲囊,当囊内因感染而积液或积脓时因为网膜囊是一个盲囊,当囊内因感染而积液或积脓时(如胃后壁穿孔),开始只局限于囊内,液体量增到一定程(如胃后壁穿孔),开始只局限于囊内,液体量增到一定程度时,方经网膜孔进入腹膜腔。这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增加了度时,方经网膜孔进入腹膜腔。这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增加了一定困难。一定困难。现在学习的是第42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43页,共94页腹膜腔的分区及间隙腹膜腔的分区及间隙 以横结肠及其系膜为界,将腹膜腔分为以横结肠及其系膜为界,将腹膜腔分为结肠上区结肠上区和

38、和结肠下区结肠下区。结肠上区的间隙结肠上区的间隙称称膈下间隙膈下间隙,被肝分为,被肝分为肝上间隙肝上间隙和和肝下间隙肝下间隙。肝上间隙肝上间隙:被肝镰状韧带分为被肝镰状韧带分为右肝上间隙右肝上间隙和和左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左肝左肝上间隙上间隙又被左三角韧带分为又被左三角韧带分为左肝上前间隙左肝上前间隙和和左肝上后间隙左肝上后间隙。此外,。此外,冠状韧带的两层间的裸区与膈之间还有冠状韧带的两层间的裸区与膈之间还有膈下腹膜外间隙膈下腹膜外间隙。肝下间隙肝下间隙:被肝圆韧带分为被肝圆韧带分为右肝下间隙右肝下间隙和和左肝下间隙左肝下间隙,左肝下左肝下间隙间隙又被小网膜和胃分为又被小网膜和胃分为左肝下前

39、间隙左肝下前间隙和和左肝下后间隙左肝下后间隙。现在学习的是第44页,共94页结肠下区的间隙结肠下区的间隙 被小肠系膜和升、降结肠分为四部分分别称为外侧沟和系被小肠系膜和升、降结肠分为四部分分别称为外侧沟和系膜窦。膜窦。升结肠外侧沟:升结肠外侧沟:向上通右肝下间隙和网膜囊,向下通髂窝和向上通右肝下间隙和网膜囊,向下通髂窝和盆腔。盆腔。降结肠外侧沟:降结肠外侧沟:上端有膈结肠韧带阻断,向下通入盆腔。上端有膈结肠韧带阻断,向下通入盆腔。左肠系膜窦:左肠系膜窦:位于小肠系膜根与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之间,向下位于小肠系膜根与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之间,向下经直肠的右侧通盆腔。经直肠的右侧通盆腔。右肠系膜窦:右肠系

40、膜窦:位于小肠系膜根与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位于小肠系膜根与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侧右侧2/32/3部之间,下方为回肠末端所隔,上方借十二指肠空肠部之间,下方为回肠末端所隔,上方借十二指肠空肠曲与横结肠系膜之间的间隙通左系膜窦。曲与横结肠系膜之间的间隙通左系膜窦。现在学习的是第45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46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47页,共94页四、腹腔脏器 腹腔脏器分为结肠上区的器官、结肠下区的器官和腹膜后隙的器官。腹腔脏器分为结肠上区的器官、结肠下区的器官和腹膜后隙的器官。结肠上区的器官有:结肠上区的器官有:肝、肝外胆道、食管腹段、胃、十二指肠、胰、肝、肝外胆道、食管腹段、胃、

41、十二指肠、胰、脾等。其中,十二指肠和胰的大部分位于腹膜后隙,为了叙述方便,脾等。其中,十二指肠和胰的大部分位于腹膜后隙,为了叙述方便,并入结肠上区介绍。并入结肠上区介绍。结肠下区的器官有:结肠下区的器官有: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和结肠等器官。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和结肠等器官。腹膜后隙:腹膜后隙:位于腹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内有肾、肾上腺、输尿管、位于腹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内有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并有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腹膜后隙器官的腹部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并有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腹膜后隙器官的手术,多采用腰腹部斜切口经腹膜外入路。手术,多采用腰腹部斜切口

42、经腹膜外入路。现在学习的是第48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49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50页,共94页结肠上区的器官胃胃 1.1.位置: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上腹区。胃贲门在第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上腹区。胃贲门在第11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 1腰椎右侧。腰椎右侧。2.2.毗邻:毗邻:胃前壁胃前壁:右侧邻接左半肝,左侧上部邻接膈,下部接触腹前右侧邻接左半肝,左侧上部邻接膈,下部接触腹前壁。壁。胃后壁: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组成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组成

43、胃床胃床 3.3.韧带与网膜:韧带与网膜:包括包括大网膜、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胃膈韧带、肝胃韧带、胃胰大网膜、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胃膈韧带、肝胃韧带、胃胰襞、胃胰韧带襞、胃胰韧带等。等。现在学习的是第51页,共94页4.4.血管和淋巴:血管和淋巴:胃的动脉:胃的动脉: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包括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包括胃左动脉、胃右动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和胃后动脉脉、胃网膜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和胃后动脉。胃的静脉:胃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均汇入门静脉系统。其中,与同名动脉伴行,均汇入门静脉系统。其中,胃右静脉途中收纳胃右静脉途中收纳幽门前静脉幽门

44、前静脉,此静脉在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此静脉在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前面上行,是辨认幽门的标志。前面上行,是辨认幽门的标志。现在学习的是第52页,共9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53页,共94页 胃的淋巴:胃的淋巴:分区回流至胃大、小弯血管周围的淋巴结群,最后汇入腹腔淋巴结。分区回流至胃大、小弯血管周围的淋巴结群,最后汇入腹腔淋巴结。包括沿同名血管排列的包括沿同名血管排列的胃左、右淋巴结、胃胃左、右淋巴结、胃网膜左、右淋巴结,网膜左、右淋巴结,以及以及贲门淋巴结、幽门上、下淋巴结、脾淋贲门淋巴结、幽门上、下淋巴结、脾淋巴结巴结。5.神经:神经:支配胃的神经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内脏传入神经。支配胃的神经

45、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内脏传入神经。胃的交感神经:胃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是内脏大神经,在腹腔神经节换元后支节前纤维是内脏大神经,在腹腔神经节换元后支配胃,通常是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的张力,并使胃的配胃,通常是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的张力,并使胃的血管收缩。血管收缩。现在学习的是第54页,共94页 胃的副交感神经胃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前干在贲门处分为肝支和胃前支;节前纤维来自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前干在贲门处分为肝支和胃前支;迷走神经后干在贲门处分为腹腔支和胃后支。胃前支与胃后支分别在胃迷走神经后干在贲门处分为腹腔支和胃后支。胃前支与胃后支分别在胃

46、小弯的浅、深面右行,途中发出若干分支至胃前、后壁,在角切迹附近小弯的浅、深面右行,途中发出若干分支至胃前、后壁,在角切迹附近的终末分支呈鸦爪形,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迷走神经各胃支在胃壁的终末分支呈鸦爪形,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迷走神经各胃支在胃壁神经丛内换元后支配胃腺与肌层,通常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神经丛内换元后支配胃腺与肌层,通常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并增强胃的运动。并增强胃的运动。胃的感觉神经:胃的感觉神经:胃的痛觉冲动随交感神经传入脊髓,胃的牵拉感和饥饿感冲胃的痛觉冲动随交感神经传入脊髓,胃的牵拉感和饥饿感冲动则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动则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现在学习的是第5

47、5页,共94页十二指肠十二指肠 1.位置与分部:位置与分部:整体呈整体呈“C”形弯曲,包绕胰头。紧贴腹后壁第形弯曲,包绕胰头。紧贴腹后壁第13腰椎的右前方。按走向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腰椎的右前方。按走向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2.各部毗邻:各部毗邻:上部:前上方与上部:前上方与肝方叶、胆囊肝方叶、胆囊相邻,近幽门处小网膜右缘深侧相邻,近幽门处小网膜右缘深侧为为网膜孔网膜孔;下方与;下方与胰头胰头相邻;后方有相邻;后方有胆总管胆总管、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门静脉门静脉与与下腔静脉下腔静脉。降部降部:前方从上至下有前方从上至下有肝右前叶肝右前叶、横结肠及其系膜横结肠及其系膜

48、、小肠袢小肠袢。后方与后方与右肾门右肾门及及右输尿管始部右输尿管始部相邻。内侧邻相邻。内侧邻胰头胰头及及胆总管胆总管。外侧邻。外侧邻结肠右曲结肠右曲。现在学习的是第56页,共94页 水平部:横过第水平部:横过第 3 腰椎前方。上方邻胰头;前方有小肠袢、小肠腰椎前方。上方邻胰头;前方有小肠袢、小肠系膜根和其中的肠系膜上血管;后方邻右输尿管、下腔静脉、腹主动系膜根和其中的肠系膜上血管;后方邻右输尿管、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和脊柱。脉和脊柱。升部:右侧邻胰头与腹主动脉;左侧与后腹壁移行处常形成升部:右侧邻胰头与腹主动脉;左侧与后腹壁移行处常形成13条腹膜皱襞与相应的隐窝。条腹膜皱襞与相应的隐窝。3.十二

49、指肠悬肌:十二指肠悬肌:又称十二指肠悬韧带或又称十二指肠悬韧带或 Treitz 韧带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韧带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连于右膈脚与十二指肠空肠曲,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成,连于右膈脚与十二指肠空肠曲,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曲的作用。现在学习的是第57页,共94页 4.血管血管 动脉: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后动脉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胰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十二指肠下动脉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分为前后两支,分别与胰十二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分为前后两支,分别与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吻合,形成前、后两弓,弓上分支营养十二指肠指肠上前、后动脉吻合,

50、形成前、后两弓,弓上分支营养十二指肠和胰头。此外十二指肠上部还有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的和胰头。此外十二指肠上部还有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的十二指肠上十二指肠上动脉动脉和和十二指肠后动脉十二指肠后动脉以及胃网膜右动脉的返支和胃右动脉的以及胃网膜右动脉的返支和胃右动脉的小支供应。小支供应。静脉:静脉:多与相应动脉伴行,除胰十二指肠上后静脉直接汇入门多与相应动脉伴行,除胰十二指肠上后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其它静脉均汇入肠系膜上静脉。静脉,其它静脉均汇入肠系膜上静脉。现在学习的是第58页,共94页肝肝 1.1.位置: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