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修太极拳术感悟传统文化上课讲义.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4965449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修太极拳术感悟传统文化上课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乐修太极拳术感悟传统文化上课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修太极拳术感悟传统文化上课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修太极拳术感悟传统文化上课讲义.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乐修太极拳术感悟传统文化-乐修太极拳术感悟传统文化-太极拳修炼浅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理论根基坚实,它以道家的“主静贵柔”,儒家的“中庸”思想为宗旨,强调身心双修,内外贯通,外足以舒展筋骨,内足以调和气血。注重精神和体魄的平衡发展。他的动作松柔自然,形意兼备,如春风拂柳,似行云流水,若三尺罗衣挂在无影之树上。舒缓圆活的拳势,营造出宋静平和的心境,从而使人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意、气、形、神逐渐趋于一体的至高境界。因此,太极拳被誉为继中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中国政府于二

2、00六年五月将太极拳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北京二00八奥运会开幕式上,万人太极拳表演,盛况空前、气势磅礴,被誉为流动的音乐、活动的雕塑和高雅的抒情诗。充分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之美。太极拳诞生于华夏大地,历尽沧桑、经久不衰、福泽世人、独放异彩。在实践中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它不但在祖国生根开花、硕果累累,而且已超过时空,走向世界。据统计,全世界已有150个国家二亿人习练太极拳,被称为“世界第一大运动”中国这一古老文化在防病健身和技击防身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功效。真可谓太极神韵魅力四射,太极之花香飘寰宇。身为太极拳习练者,每天处在这种优美高雅的运动中,时时体悟传统文化并与之相融相合、

3、共生共长,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太极拳寻踪关于太极拳的源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不是武术家,但作为一名太极拳修炼者,应该对其传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目前,国家体委承认的太极拳共分五大派,即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据中国武术史专家唐豪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北京大学体育教研室教授陈占奎与唐豪的观点一致。此外,一九八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太极拳全书详细介绍了五大派的太极拳精华,此书也奉陈王庭为太极拳宗师,其他各式太极拳皆由陈式太极拳演化而来。太极拳之所以传承至今,使众多世人身心受益,有两位太极大师居功至伟。第一位是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17

4、771853);第二位是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的杨露禅(17991872)。陈长兴是当时著名的拳师,人称“牌位先生”,传说他曾于庙会上任凭人流拥挤,站立半日而不动位置。在他之前陈式太极拳秘而不传外姓,但他却以超人的胆识和无私的胸怀将祖传的秘术传与杨露禅。当年杨露禅克服重重困难三下陈家沟学艺(民间有杨露禅舍命偷拳的传说)又有电视剧太极宗师取材于此。杨露禅艺成后归乡,以教拳为业,后经本乡儒生武禹襄兄弟介绍到北京骑营任武术教官。杨露禅曾于北京立擂台月余无敌手,人称“杨无敌”。杨之次子班侯(18371892)幼承家学,拳艺出众,20岁即助父教拳。杨氏父子不但拳艺高超,而且观念新潮,能把握时代脉搏,适应现实

5、需要,根据清末富室贵胄体质和生活的特点,删除原来拳架中的跳跃动作将技击和健身融为一体,形成了松柔圆活、老少皆宜、人人可练的拳式,故此杨式太极拳,风靡京都。之后杨露禅之孙杨澄蒲又将之定为大架子,也就是今天多数人练习的杨式太极拳。杨露禅将太极拳从河南山村传入北京,经三代不懈努力又将太极拳传遍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堪称太极拳界的拓荒者。因此,武术诗人杨季子有诗赞曰:不意豫南陈氏拳,却赖冀北杨家传。笔者于九十年代初开始练习陈式太极拳,后又专习吴氏太极拳,因对其情有独钟,故在此多提一笔。吴氏太极拳脱胎于杨式太极拳,武术家许禹生太极拳图解中说:“当年露禅先生任骑营教师时,得其真传者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也。

6、一刚劲、一善发、一善化或三人各得先生一体,有筋骨皮之分。”全佑是满族人后改姓吴,吴全佑在杨氏小架子的基础上,创编出“川”字步型、紧凑圆活、斜中寓正、擅长柔化的吴式太极拳。全佑之子吴鉴泉将家传太极拳发扬光大首先将太极拳带过长江传于上海,并于一九三三年在上海成立了鉴泉太极拳社。目前,有关专家对吴式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技击功效给与了高度的评价。一是最早从内地传至香港、澳门及东南亚。一九五四年鉴泉之子吴公仪在澳门与白鹤拳大师陈克夫比武,第一个回合就将陈的鼻部击中流血,使吴氏太极拳名扬东南亚(百度视频有比赛录像)。二是吴式太极拳大师多数为高寿。如吴图南(105岁)、马岳梁(97岁)、杨宇霆(96岁)、王

7、培生(86岁)。三是王培生大师在国内外有人推手较技无一败北,堪称奇迹。一九八二年王大师在沈阳与日本少林拳法联盟副会长山奇博通较技过程中,熟练运用太极拳“下式”、“云手”等招式,如老叟戏顽童,连摔山奇博通几个跟头,大展太极神威,轰动世界。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是一种武术,属于内家拳术,以虚静为主,重柔轻刚,即可健身又能防身,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整体运动。大家都知道,游泳是一项全身运动,但太极拳比之在动作的细致方面有过之无不及。因此,台湾太极大师郑曼青形象的把太极拳比喻为“陆地上的游泳”。拳谱说:“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向后而能得机得势。”又说

8、:“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一动无有不动,上于两膊相系、下与两腿相随”全身的每个细小关节,都在意气的贯穿下统一运动,形成上下协调、内外联动舒缓和谐的整体运动。(二)意气运动。拳谱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全凭心意用工夫”。在行拳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用意,其肢体动作,只不过是意的外在表现。虽然强调以气运身,但不可想象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识注于动作中,否则就会出现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通畅,而且还会造成气势散漫的病象。(三)弧形运动。通俗的讲,太极拳是以腰为轴,以四肢为轮,不间断的做弧形运动。拳谱说:“勿使有

9、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在所有的动作中,都要做到曲线饱满,姿势顺遂,又要求绵软而有弹性,即使是劲,也要像鞭子一样甩出去。这样由于肢体放长,整个身体就像打了气的轮胎一样与物接触,具有随高逐低的粘走作用。(四)高雅运动。陈氏太极大师陈鑫说:“临场先去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心中有情有景,自然能打出精神”。“外面之形秀若少女,不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因此,前辈太极大师无不是气韵高雅、诚信谦和、德艺双馨。是想,我们经常处在这样一种和谐高雅的气氛中,人的性格自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尤其是在目前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社会里,太极拳不失为一条通往身心和谐的捷径。三,太极拳的修炼程序太

10、极拳人人可练,随时随地能练,但易学难功。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掌握科学的修炼方法。笔者认为,如能遵循学拳、修拳、练拳和悟拳四步练拳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功。(一)学拳。太极拳的术语叫“盘架子”,目前,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太极拳的教学光盘触手可及。但按照传统的练法,最好是由老师口传心授。拳谱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只有老师把每个动作的关键之处,亲自示范,使学员有深切的体会,才能确保练拳质量。此阶段学员的任务就是严格按照老师的示范把每个招式学会,如同书法课的横、竖、撇、捺是基础和关键。(二)修拳。在此阶段,首先是由老师纠正学员不正确的动作,主要纠正学员肩、肘、腕、胯、膝的位置,进一

11、步明确每招的含义。其次是学员之间的互相纠正,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三是自己细心揣摩体会,按照老师的指点、要求,认真改正。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找一面大镜子,对照练拳,随时检验修正行拳动作。(三)练拳。太极拳是非常耗功夫的拳术。武术界有“形意三年打死人,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可见太极拳显效之慢。因此,各位习练者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在健身的基础上提升功夫境界。据说陈发科大师每日练拳数十遍;李经吾大师每天练拳后练功服都被汗水湿透;王培生大师每天凌晨四点开始,除了吃饭、睡觉,整日练拳、琢磨拳,人称“武痴”。林西王建国前辈今年85岁高龄,自一九五三年起修练太极拳至今,无论严寒酷暑,练拳不辍。太极拳不

12、仅是他摆脱了神经性头痛的痼疾,而且推手功夫劲意齐备,堪称我们身边的楷模。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但每天如果能挤出二十分钟的时间练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四)悟拳。郑板桥提到绘画时,有一句著名的心得,“画到生时是熟时”。意思是凡属技艺,修炼到一定程度,都有一种停滞不前的感觉和困惑。而度过这道难关就会将技艺提高到一个新层次。我们修练太极拳,除了勤学苦练外,还要精研拳理,从前辈的思想精华中,感悟太极拳的妙谛,提高太极拳的水平。太极拳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是因为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当代太极大师顾留馨曾评说:“近代太极拳的传布,以杨氏祖孙三代对教材教法不断创新之力最多。而于拳理的钻研总结,首推

13、武、李,较之王宗岳太极拳论之抽象的概括,远为具体切实,有继承有发展,乃能自成一家”。如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又如陈鑫大师的太极拳分类语录、王宗岳太极拳论、也都堪称太极拳的经典理论,字字珠玑、理法高明,是我们进步登高的阶梯。四、太极拳的行拳要求(一)悬顶驰项。“悬顶”也叫”头顶悬”,有的叫“虚灵顶劲”.拳谱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疑,所谓头顶悬也,”要像头顶上顶着一个气球一样,而不是用劲向上挺。驰项就是把颈部放松,头部既要灵活又不能晃动。自己检查的方法就是颈部轻轻挨着衣领即可。“人之头容,须于正直之中,兼有虚灵之妙,方为合法。”此外,下颌微收、舌抵上颚都有助于悬顶驰

14、项。对此,陈鑫大师在拳论中多有论述,“打拳全在领劲,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正气领起即行到头上,中气自然能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意思是如此。”因此,悬顶驰项是太极拳行拳的第一关键,要贯穿全过程。(二)含胸拔背。含胸与拔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含胸”即心窝未向内涵,命门穴后突,两肩双臂向内卷,背部自然能拔起。“拔背”也叫“圆背”,后背如有一张纸贴住,这就叫“气贴背”。能拔背小腹自然能沉实,也就是“气沉丹田”。杨澄蒲说:“能拔背则力由脊发,力大无穷也”。(三)沉肩坠肘。肘抬则肩必耸,肩沉则肘坠。肩沉可使脊部的力量传到肘,所谓“肩催肘”.“肩垂则力催肘前”,也是使气沉丹田。假使耸肩则气上浮,全身皆不得

15、力,故而发力不整。陈鑫大师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四)展指吐掌。就是手指自然松开,如荷叶状。在伸臂出掌到达终点的时候,要把掌心暗劲微微一吐,是指尖有一种感觉,如同有气灌注一般。陈鑫大师说:“中气运到中指头,方为运足。”(五)松腰收臀。太极拳中,腰是主宰。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和“主宰于腰”之说。松腰就是向下弓腰,使腰部向后弓出的一个姿势,弓腰可以催动腰胯部向下向前移动,这叫做“腰催胯”。因为胯与臀相连,所以同时达到臀部内收的效果。松垮不仅达到了“胯催膝”的目的。同时也推动了提档。拳谱说:“提档要领,收臀为高。”收臀提档,又能使丹田气沉发力。通过以上五项要求,更

16、能证明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发劲时腰部要向后弓。腰的生理状态是向前弯曲,腰弓则由曲变直,曲短直长,其劲力则向上向下延长。向上一股沿脊柱上行,催动脊背上拔,这就是拔背。反过来能拔背自然能含胸,力再由脊背达于两膊,主要是肩、肘、腕。通过沉肩、坠肘、坐腕、舒掌,最终使力达于手指。其中沉肩坠肘非常重要,拳谱说:“身力到手肩之所为。”“肩垂则气力到肘,肘垂则气力到手。”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它由盘架子和推手两部分组成。拳架为体,推手为用,盘架子是基础,推手是检验拳架子是否正确的标准。在各个招数练熟后即可练习推手。通过棚、捋、挤、按的四正推手和采、挒、肘、靠的四禺推手训练,最后是太极散手也叫“乱采花”。总之,要想完全掌握太极功夫,除了勤学苦练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太极理论,只有拳理明晰,才能最终达到功夫上身的目标。0二0一0年元月二十一日极散人于七星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