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而达的诗歌研究.docx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49141637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而达的诗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吴而达的诗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而达的诗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而达的诗歌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020 年 5 月 18 日摘要吴而达,字康侯,东坑角社人,明末清初遗民诗人,曾作康侯集古诗句、破梦草,均佚,现存诗歌八十首,收录于东坑诗文集中。作为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吴

2、而达所作的诗歌题材丰富,既有感慨国运衰微、怀念故国的咏史怀古诗,除了悼念故国之外,还有思念妻子的悼亡诗,因为亡国和战乱,流离失所,漂泊在外思念故乡的羁旅怀乡诗,其诗巧设孤寂冷清的意象,塑造苍凉悲壮的风格。善于用典表现为以典入诗和工于集句。 关键词:吴而达 诗歌 用典 意象AbstractWu Erda, a poet of Kanghou, Dongkeng Jiaoshe, a poet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once wrote Kanghou gathers ancient poems and broken dream gras

3、s, all of which are lost. There are 80 existing poems, which are included in Dongkeng poetry collection. As a poet of the Yi Dynasty, Wu Erdas poems are rich in themes. They not only lament the decline of the national fortune and the memory of the old country, but also mourn his wife. Because of the

4、 los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war, displacement, wandering outside, they miss the old country. Their poems skillfully set up lonely and cold images and create a desolate and tragic style. Being good at using allusions can be expressed as using allusions into poems and working in sentences.Keywords: W

5、u Erda; Poetry; Allusion; Imagery目录一、引言6二、吴而达诗歌的题材内容6(一)咏史怀古诗6(二)悼亡诗9(三)羁旅怀乡诗10(四)其它诗歌类型11三、吴而达诗歌的艺术特色12(一)巧设意象12(二)善于用典13(三)风格苍凉悲壮16四、结语17参考文献18致 谢19吴而达的诗歌研究黄书坚一、引言吴而达,字康侯,东坑角社人。生卒年未详,明诸生,入清,弃科举,明遗诗人。吴而达生平洁身自好,坚壁自守,不问生产,以致家徒四壁,过着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但他终日怡然自乐,并没有忧心憔悴的样子。中年丧偶,独有一子,以诗文资自给,旅食四方,常常依据个人喜好行事作诗。吴而

6、达雅好诗文,著有康侯集古诗句破梦草,均佚。东莞诗录卷二十四据宝安诗正收录了吴而达诗八十首,今人谢创志整理编入东坑诗文集,是本文研究的对象。二、吴而达诗歌的题材内容吴而达诗歌现存80首,诗歌题材大致可划分为感慨国运衰微的咏史怀古诗、怀念爱妻的悼亡诗、思念故乡的羁旅怀乡诗以及其它诗歌类型。诗人的这些诗多是在国亡之后所作,吴而达作为明代的一位遗民诗人,对曾经的故国非常的怀念,由此作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咏史怀古诗,这类咏诗怀古诗多是感叹国运衰微,抒发自己为国建功立业和孤寂失意的感情。(一)咏史怀古诗吟芷居诗话说:“宝安诗正将张穆、吴而达编入国朝,在尹源进、张朝绅诸人后,然两人节慕柴桑,遗世独立,故授陶潜

7、书晋之例,仍列诸明。” (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二十四明吴而达,1924年(民国十三年)刻本.东莞诗录将他收入“明”,表彰他“节慕柴桑,遗世独立”的精神,凸显其遗民身份,所以,吴而达作为一名明代遗民诗人,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目睹了山河破碎的场景,更是对曾经的故国念念不忘,感慨昔日的盛衰变化。于此,他作了一些涉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具有咏史怀古的诗,这类诗约有17首。吴而达认为奸臣误国,卖主求荣。明朝末年时期,有不少的官员为了眼前的利益出卖国家,对于这些人,吴而达表示深深的痛恨。 如有感(其一):不死存身作远谋,履朝冯道学归周。纵偷禄食宜无面,何事奸雄尚有头。千载秽名还秽口,百年藏骨不藏羞。秋宵

8、露滴铜驼眼,即使无声泪暗流。这首诗主要写诗人对奸臣的酣畅淋漓的痛骂。诗的开头就描写了投靠新朝者的行为,为了保全自身而作出长远的“打算”,这些人的“打算”其实就是为名为利,然后借用冯道这个历史人物比作这些人,冯道是五代十国的人物,曾效力过十个皇帝,做过五代宰相,欧阳修曾骂他是个不知廉耻的人 (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主. 新五代史 七十四卷M. 北京:中华书局, 1974.612。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对投靠新朝者作出严厉的抨击,认为这些人是肮脏和卑劣的,让后人也觉得恶心,即使死后藏得了媚骨也藏不了羞耻。表现了诗人对投靠新朝者的厌恶和鄙视。与这些人相比,吴而达更是想做一名隐居之人,即使有一身才华,也

9、不愿对新朝低头谀媚。如有感(其二) :共道谁家昼锦归,文能清望武能威。门墙每见高华屋,灯火何曾黑布帷。失水蟠龙徒自困,得肥群骛乱争飞,惟馀一个耕烟叟,不善云台不采薇。诗句的上半部分描述了那些富贵还乡的人和清白的名门望族,住着典雅华美的屋子,燃烧着的灯烛从不熄灭,然后画面一转,当皇帝失势面临困境的时候,追求名利的那些人就争着离去,鲜明写出了一些官员的丑恶嘴脸。与他们相比,诗人将自己比作一位农家的炊烟年老男人,既不想要名利,也不想像伯夷和叔齐那样的人采薇而食慢慢地饿死,可见,诗人清高又不迂腐的个性。他不羡慕那些为了荣华富贵而低下头颅的人,也不愿对当朝者俯首称臣,而是希望自己自食其力,这不仅是对自身

10、的坚持,也是自己对故国的忠诚之心。如感秋杂诗(其七):故国平居有所思,百年世事不胜悲。韶华每似离弦箭,得失真如反劫棋。玉漏岂能留将相,金貂原是借男儿。秋风秋雨梧桐夜,不记人间落叶时。诗人开门见山就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想起自己一生遭遇的事就非常的悲伤。颔联“韶华每似离弦箭,得失真如反劫棋”,描写诗人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感慨,感叹美好的年华就好像箭一样迅速消失不见,成功和失败就像棋一样交织在一起。颈联描写诗人也想像王侯将相那样为故国建功立业,也希望自己是侍从贵臣来报效国家。最后两句描绘了梧桐落叶的时节,但是诗人却不记得梧桐落叶时的日子了,这里借秋风和梧桐之景抒发诗人的时光飞逝、壮志难酬之情,也

11、隐喻诗人思念故国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又如感秋杂诗(其八):物换星移几度秋,荒凉行殿冷修修。谁怜急雨花争泪,最恨无情水倒流。一夜重城捐鼓角,片时诸将散貔貅。伤心怕见城南路,野草闲花满地愁。这是一首诗人凭吊古迹的诗,首联描绘了荒凉宫殿冷清的景象,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景象,颔联的“急雨花”和“无情水”更加衬托诗人心中的忧愁情绪。后四句诗人是回忆诸将散去勇猛的战士,抛弃城楼的战鼓和号角,怕看见曾经的城南路而伤心,心中的愁像满地地野花野草一样多。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忧愁之情。又如感秋杂诗(其十):残红满地销前夜,芳草留人想六朝。一卧沧江惊岁晚,不堪人事日萧条。这首诗通过“残红”“芳草”的景象激起了诗

12、人想六朝的思绪,六朝是指中国历史上南方的六个朝代,在这里更多隐喻为故国,因为故国不在了,诗人暗叹时光的流逝,一时间,思念故乡和故国以及伤感疾病的愁思涌上心头,诗句采用衬托和采用典故的手法,突出悲景衬悲情,寄托诗人的伤感和对故国的思念。再如感秋杂诗(其十一):前代愁时后代歌,汉家陵寝雨声多。山川旧忆刘皇叔,人物今无晋永和。千古斜阳千古恨,一重流水一重波。明知往事如蕉鹿,争那闲思往事何。诗的首联描绘了汉代帝王陵墓凄冷的景象,颔联中诗人引用了两种典故,一个是“刘皇叔”,另一个是晋永和,刘皇叔代指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刘备,“晋永和”是指春秋时期的秦国与晋国两国约定好停止打战,世代永远和平相处的故事。

13、诗人通过“刘皇叔”和“晋永和”这两个典故是怀念自己曾经的美好河山,可是现实不许诗人沉浸在这美好的回忆中,他感叹有多少的夕阳就有多少的遗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就像流动的水源源不断。最后两句是诗人即使知道曾经的往事如梦幻一般,也是不由地回忆往事自寻烦恼,进一步体现诗人对故国的无限思念和忧愁之情。可见,吴而达的咏史怀古诗有抒发自己对昔日盛衰的感叹,有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还有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二)悼亡诗吴而达与张氏相亲相爱,并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是到了中年之后,张氏的离世,让吴而达悲痛万分,想起夫妻二人一起经历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一起分离的日子就非常的伤心,加上妻子的坟墓又是旅冢,路途遥远,令诗

14、人深深牵念,由此写了一些悼亡诗,这类诗大约有37首。如悼尹仁甫内内子张儒人并引(其十四) :空山落日乱啼乌,添得新坟宿鹧鸪。明月一丘无侍女,寒灯半世傍穷儒。已知苟倩难忘妇,益信罗敷自有夫。三尺埋君君未肯,想应泉路亦踌躇。诗的一、二句描绘了夕阳落下,幽深少人的山林中,妻子的新坟墓住着鹧鸪的景象,诗人联想到自己“无侍女”和“傍穷儒”,就感觉非常地孤寂和凄凉,难忘曾经非常美丽地妻子,更加相信罗敷是有丈夫的。最后两句的“君未肯”和“亦踌躇”表达了对妻子的怀念之情,诗人非常的不愿意妻子在坟头里面,即使在九泉之下也会徘徊不前。二人的阴阳相隔令诗人非常的伤感和惋惜。又如悼尹仁甫内内子张儒人并引(其十八):幽

15、溪囗壑少人群,只有寒猿与冻云。三月园陵春黯黯,清明时节雨纷纷。椒浆一滴劳深酹,冥漠重泉哭不闻。残照四围山又老,手披芳草看孤坟。全诗主要讲述诗人祭奠妻子的场景,三月和清明两个时节说明诗人去祭奠妻子的次数之多。“寒猿”、冻云”等景象能看出当时环境的幽静和清冷。最后四句诗人将心中积累的思念之情全部迸发出来,当诗人将椒浸制的酒浆洒在妻子地上的时候,看到周围的残山,再看看自己手中的香草,心中的悲伤之情不由的流露出来,此时此景,真的令人哀叹不已。再如朝云墓(其三):风雨年深葬玉颜,孤坟寥落锁苔斑。蚀沉蝌蚪无人读,甜睡狐狸午梦闲。毕竟有怀空吊古,徘徊依旧一青山。何当去去频回首,日暮无端不肯还。诗的首联描写了

16、妻子坟墓因长期的风吹雨打,周围长满了苔藓。颔联借蝌蚪和狐狸隐喻自己孤独寂寞的样子。即使没有吊临古迹也有缠绵哀婉的感觉,什么时候一步步回头看越去越远,太阳落山不会因为你无缘无故地改变。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想继续留在亡妻坟墓,离开的时候越走越是不舍,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恋恋不舍之情。可见,吴而达的悼亡诗不仅是对妻子的深深爱恋,也是感慨自己孤独寂寞之感。(三)羁旅怀乡诗羁旅思乡诗,多指诗人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的诗作。与很多遗民诗人一样,吴而达因为亡国和战乱等原因,流离失所,漂泊在外,在这种环境下,吴而达由此作了一些怀念故乡的诗,这类诗大约有10首。如羊石秋怀(其一):蓬根吹断雁南翔

17、,病里惊看百感伤。丛菊两开他日泪,孤灯一夜九回肠。行随流水悲渔笛,独上高楼望帝乡。回首中原杳无际,碧天愁思正茫茫。首联通过“蓬”和“雁”的意象表现诗人在外漂泊之感,诗人在伤感的同时还要遭受病痛的折磨。颔联描写诗人孤独寂寞、伤心落泪的场景,进一步宣泄思念之情。颈联是诗人坐船听到渔人吹的笛声,独自一人上高楼眺望故乡的方向,可是故乡远看得不见踪影没有尽头,那思念之情也像天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尽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思念之情。又如羊石秋怀(其六):野戍寒侵万木摧,啼猿如代杜鹃哀。流离已叹东人哭,鸿雁那从北地来。越女不知亡国恨,祖生无复济川才。愁怀欲拨谁同醉,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是诗人对故国不在,流离在

18、外的感受。诗的上半部分描写了野外驻防之处被外敌入侵,东人流转离散的场景。对此诗人感叹,鸿雁为什么还要从北方来?诗句的下半部分,“越女不知亡国恨,祖生无复济川才”。越国的美女不知道什么叫亡国之恨,名将祖生即使拥有出众的才能也无法恢复山河。通过“越女”和“祖生”两个典故来表现诗人“剪不断”的忧愁之情。再如无题(其一):山外青山楼外楼,夕阳西下水东流。黄花催促重阳酒,一上孤城万里悲再如无题(其三):云物凄凉宿玉收,井梧摇落故园秋。人生最是难堪处,怀古思乡共白头。这两首诗的前两句都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诗人思乡之情。如无题(其一)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夕阳西下水东流。”描绘了连续不断楼阁和起伏连绵的

19、青山以及太阳落下时候的溪水。后两句的意思是诗人拿着菊花酿制的重阳酒,上城楼后抒发的无限悲伤之感。无题(其二)的一二句描写是秋天时节故乡井边的梧桐树的叶子飘落,在云层的衬托下显得孤寂冷清。此时此景,诗人说,人的一生最难以忍受的就是思乡和怀古了,这两个一起就足够让人白头了。可见,吴而达的羁旅怀乡诗不仅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对曾经故国故乡的怀念。(四)其它诗歌类型吴而达的其它诗歌内容参杂,如祝寿诗,祝寿诗,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祝贺他人的诗。一般来说,祝寿诗有唱和、答谢他人的特征,吴而达在明朝灭亡后,过着四处寄食的生活,在这过程中,与人交际的时候,如别人过寿,会写一些祝寿诗来祝福。这类诗大约有10

20、首。如寿丁硕亭(其二):有子定为天上客,如公真是地行仙。今朝又得长生诀,花甲重重不记年。诗的一二句就对寿星不吝赞美之词,诗人说你的儿子一定是天上的神仙,而你确实是长寿的神仙。最后两句则是对寿星的祝福,诗人说你现在得到了长生的秘诀,六十岁的年纪不记得年月了。又如寿丁群玉丈:春酒携来又介眉,惯看公貌识公奇。苍松挺秀寒梅古,龙马精神海鹤姿。几度白头浑不老,每培朱履醉何辞。仙家有果能延寿,曾摘悬崖十丈梨。首联写诗人带着酒来祝寿,颔联描写通过“苍松”、“寒梅”、“龙马”、“海鹤”等意象突出对寿星的赞赏。颈联写出寿星的神态面貌,穿着红色的鞋向宾客敬酒。最后两句诗人向寿星传达美好的祝福,希望寿星延年益寿。再

21、如寿张总戌戎夫人:玳瑁筵开七宝堂,夫人一笑举霞觞。碧栏阶下衣冠盛,红杏枝边日月长。千载尺松培旧业,五章文篆引书香。欲知世掌丝纶美,行见宫花插满行。这首诗的一、二句首先描绘了寿宴举办的隆重,夫人喜悦的拿起盛满美酒的酒杯向宾客敬酒的场景。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寿星盛装出场,突出对寿星宴会的热闹。最后四句诗人对寿星大大赞赏,说寿星拥有高洁的品质和世代读书的习尚,借用贾氏父子世代执掌帝王诏书的典故以及皇宫庭苑中的花木表现寿星的高贵。除了这些祝寿诗外,吴而达的其它诗歌还有即事感怀诗2首,如寄予庆沈太守,建功报国诗4首,如甲申即事,这些诗就不一一赘述了。三、吴而达诗歌的艺术特色吴而达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目睹国

22、家灭亡,经历长久的战乱,漂泊在外,中年又失去了心爱的妻子,使得他的诗带有苍凉悲壮的色彩。吴而达也极具才华,善用意象和用典,将它们融入自己的诗歌当中,从而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一)巧设意象古代诗歌的意象多是为诗歌奠定感情基调,为诗歌营造氛围或意境,吴而达的诗歌描写了不少的意象,这些意象有书、芭蕉、寒鸦、猿啼等,通过这些意象,塑造一种独特意境,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其表达的情感。 如羊石秋怀(其三):枫叶芦花并客舟,寒鸦飞尽水悠悠。乱离岁月虚青鬓,来往风尘易白头。故国有书何处寄,闲园多病五羊秋。平生多少伤心事,除醉无因破得愁。诗的首联就写了“枫叶”和“寒鸦”两个意象,枫叶往往出生长在江边,是秋天的产物

23、。寒鸦往往象征孤寂冷清的气氛。这两个意象描绘了一位孤独寂寞的老人坐船而去的画面。诗句“乱离岁月虚青鬓,来往风尘易白头”更是道出了诗人在战乱流离失所,在奔波劳碌下产生了白发。颈联诗人感慨自己伤病多,家书也不知道寄到何处,这里的“书”更多的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最后两句是抒发自己平生遭遇的感慨,诗人感慨自己的一生有很多的伤心事,但也只能借酒消愁了。又如羊石秋怀(其四):欲凭詹尹问行藏,雪落空依一草堂。九月寒砧催木叶,满城风雨近重阳。鱼龙寂寞秋江冷,禾黍萧条汉业荒。惆怅芙蓉换归路,不禁衰柳断人肠。在此诗中诗人运用了“寒砧”、“重阳”、“禾黍”、“芙蓉”、“柳”等意象。其中,寒砧一般称“寒碪”,有秋天冷

24、落萧条的含义,“禾黍”在这里指国家的兴盛衰亡。“芙蓉”在古代诗歌中有衰败的含意,这里指的是对曾经的故国衰亡的惋惜。“柳”有留之意,即对故国的依依不舍。全诗描绘了一个国家的兴盛衰亡的景象,诗人感慨物是人非之感,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再如感秋杂诗(其九):隔帘寒雨湿芭蕉,尽日霏微过小桥。孤客旅怀空悄悄,美人春问更逍遥。诗句“隔帘寒雨湿芭蕉”的芭蕉这个意象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古代诗歌中,芭蕉通常隐喻为孤独忧愁和离情别绪。如宋代词人葛胜仲曾作“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也是将忧愁之情在芭蕉上体现。诗人在雨打芭蕉场景下,路过小桥,发现旅馆的人都悄悄地离去了,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感。吴而达所描写的意象

25、,更好地融入了诗歌当中,让人入其境,更有一种“借景抒情”的韵味。(二)善于用典吴而达的用典首先体现在他能巧用典故,这些典故中包含了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像一些历史人物,如祖生、王谢、刘皇叔、孙吴、李陵、郭子仪,这些人多是王侯将相的人物,一方面借用这些人来表达亡国之痛,另一方面也是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如感秋杂诗(其三):登临一望一凄然,旧事那堪忆往年。地有楼台人杳杳,巷无王谢草芊芊。 繁华好信三春梦,钟鼎浑如午夜弦。回首羚羊歌舞夜,西风多少打渔船。诗的首联描写诗人登临高楼望景,看一眼就非常的悲伤,曾经的过往都不忍回忆。颔联侧重写了王谢这个典故,王谢指六朝望族王氏和谢氏两个家族的并称,王谢也是

26、曾经繁荣的象征,可是现在是“人杳杳”和“草芊芊”的景象了。先写颔联的萧条之处,进而引出颈联的繁华之处,通过以往的繁华反衬现在的萧条,通过对比更加突出诗人对以往山河的向往。除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诗中描写的王侯将相也是诗人所向往的。又如感秋杂诗(其十三):高排云阵阵初成,鼙鼓催来命已轻。去杀自能回淑气,不详何事爱佳兵。孙吴一出人添死,风雨初沉鬼哭声。惟有愁人低两眼,青山无语水无情。首联描绘了战争即将爆发的场景,云和鼓说明战争前的准备,颈联诗人对孙吴进行了刻画,孙吴指的是三国时期的政权,又称东吴。诗人认为孙吴出来行事就会死很多的人,风和雨沉了下去,还传来哭泣的声音,这里更多的是描写战争的残酷。最后两

27、句是写诗人的情感表达,此时此景,只有令人发愁两眼低下了,寂静无声的青山和无情的流水反衬诗人忧愁之情,不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忧愁之情,更是对自己坎坷遭遇的感叹之情。再如甲申即事(其一):鼙鼓声高戚圣颜,古来戎马破西关。李陵军丧无三捷,似道堂开有半闲。 一自愁云催落日,至今啼鸟怨空山。旄头夜烨西风冷,谁抱龙髯惨不还。甲申即事(其二):又报樊城不可支,征西车马羽书驰。只见元戎归紫墓,不闻飞将往胭脂。双旌四出勤王日,一剑空劳受命时。那能得再逢罗拜,重说单骑郭子仪。这两首诗不一样的是,前者通过李陵这个人物,侧面描写了故国的一些软弱之士,诗人对此表示这些人与国家的灭亡不无关系。对山河的不在表示非常的思念与哀愁

28、。后者引用了飞将即李广将军,称赞他不沉迷于美色,还引用了“勤王”这个典故,“勤王”出自于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当皇帝有难时,臣子应该出兵救援。最后两句中的“郭子仪”是诗人向往的功臣典范,郭子仪对于平定安史之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诗人通过这几个典故表明自己也想建功离业、报效国家的愿望。吴而达的用典,更多的是以典入诗,将典故融入诗歌之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通过这些典故,使诗歌更具内涵。除此之外,集句也是他善于用典的一大表现。陈伯陶评价吴而达诗:“长于集句。”李奇说“诗、古文词俱工,而集古尤工。”张其淦说他的诗:“集古如己出,伤心人别有怀抱也。”特别是“集古如己出”一句

29、,实在是对吴而达集古诗的极高评价。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东莞历史人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659-663.在吴而达的诗歌中,他所作的集句诗也有不少,如他的悼亡诗基本上都是集句之作,所谓集句诗,是用别人的诗句创作出一首新的诗,这种类型的诗不仅要求诗人博文强识,还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让人看不出集句的痕迹。吴而达善于用不同朝代诗人的诗句,将他们融合在自己的诗中,从而抒发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如悼尹仁甫内内子张儒人并引(其十三):环佩空归月夜魂,绿窗长是锁黄昏。仙源有梦寻遗迹,金屋无人见泪痕。何处霓裳深院曲,半含烟雨万家村。风流乐事谁能少,早晚怜君独闭门。这首诗的出

30、处有多位诗人的诗句,其中诗句“环佩空归月夜魂”来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何处霓裳深院曲”取材于白居易所作的七古长篇霓裳羽衣舞歌,“金屋无人见泪痕”来自刘方平的春怨。该诗首联描写夜里环形玉佩发出的声音 ,魂魄归来的情形,绿窗指的是女子的居室,这里隐喻诗人和妻子曾经相爱的情形,有“青山有情皆白头,绿窗无刻不黄昏”的韵味。颔联的“仙源有梦”和“金屋无人”进行了对比,诗人想去寻找世外桃源的遗迹,却没有人看见他悲伤的泪痕。颈联通过“霓裳曲”和“万家村”进一步阐述诗人怀念妻子之深。最后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诗人说令人快乐的男女之事谁会缺少,但我只想天天关起门来思念你,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之情。又

31、如悼尹仁甫内内子张儒人并引(其十九):每回回首一长颦,秋思青春不当春。垂柳着烟花着雾,湿云如梦雨如尘。魂迷异地兵兼寇,家对寒江病且贫。若是有情争不哭,除非啼鸟送行人。这首诗的来源有李群玉的金塘路中、杜审言的春日京中有怀、崔橹的华清宫三首其三、刘长卿的酬屈突陕以及韩偓的哭花等。诗句一二句描写诗人记忆中的妻子外出游玩心中带着忧愁来看春天,三、四句侧面写景,描绘了一个雾气笼罩着柳树、下的雨像灰尘一样四处飘散的景象。诗的下半部分描写诗人贫困与伤病交加在寒风中孤独寂寞的样子,也对亡妻表示非常的怀念和伤感,道出“有情争不哭,啼鸟送行人”的哀叹。再如悼尹仁甫内内子张儒人并引(其六):万里风烟接素秋,感怀空涕

32、黑貂裘。张仪有舌谁堪问,潘岳无妻客为愁。彩鸟望穷云漠漠,寒鸦飞尽水悠悠。他生纵有重来约,只恐相逢紫陌头。诗句“万里风烟接素秋”出自杜甫的秋兴八首,“潘岳无妻客为愁”出自李商隐的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寒鸦飞尽水悠悠”出自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这首诗也是诗人悼念亡妻之作,首联描写秋已渐深,诗人感叹疾病消磨着时光,不由得落下眼泪。颔联借张仪和潘岳两个隐喻自身,张仪的妻子对张仪的信任与爱念,潘岳的客人也会为他没有妻子而忧愁。颈联中的“彩鸟”和“寒鸦”是诗人对妻子的想象,夫妻二人阴阳相隔,不能见面。诗的最后一句诗人感叹,如果来世有重来的约定,夫妻二人恐怕要在紫陌相逢了,表现诗人对亡妻的极致思念与自己孤苦伶

33、仃之感。可见,这些集句诗表现出吴而达的才学之广,他对集句诗的创作能够融会贯通,融为己用。也体现了他善于用典,工于集句的一大特色。(三)风格苍凉悲壮与多数的明朝遗民诗人一样,吴而达的诗歌也带有遗民色彩,这种遗民色彩更多的表现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吴而达目睹了明朝的灭亡,并且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中年还丧失了自己心爱的妻子,这些因素促使他诗歌的风格是苍凉悲壮的,他也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中。如羊石秋怀(其二):铜龙满耳滴今宵,底事今宵更寂寥。银汉一条空似水,红楼何处夜吹箫。几时有信通瑶圃,无复寻芳过板桥。欲向蓬莱问消息。青山无路水迢迢。诗的前四句描写了铜龙、银汉、红楼、箫等景物,通过这些景物反衬诗人此

34、时的心境,有什么事情能比今夜更寂寞消愁,银河也像空的水一样,红楼在哪里吹箫。诗的最后四句,诗人感叹什么时候有信能通向仙境,不再有木板架设的桥游赏美景,想要向神山询问音信,可是青山太遥远了。能看出诗人想要解愁却无处倾诉,一种悲凉之风由然而起。又如无题(其二):黄榆白草莽萧萧,秋日平原好射雕。金簇有苔人拾得,自将磨洗认前朝。八月悲风九月霜,海天愁思正茫茫。鱼龙寂寞秋江冷,南北今年几战场。诗的前四句着重写景,黄榆和白草,簇和苔,通过这几个景物衬托此时环境的凄凉,颔联是将拾得的金簇又磨又洗后发现是前朝之物,这里更多的是诗人临古迹发现前朝之物的场景。后四句是诗人抒发的慷慨悲壮之情。在八月凄冷的风和九月的

35、霜的衬托下,像海一样的忧愁蜂拥而来,诗人感叹身世凄凉、穷困潦倒的悲凉之情。再如感秋杂诗(其一):西风惨惨夜堪怜,独上高楼思渺然。满地残柳空自舞,一围寒月为谁圆。 如何白帝乘权日,苦忆东皇淑气天。野老久无断旧历,不知今夕是何年。诗句前两句描写诗人在凄凉寒冷的日子独山高楼思考人生,“西风”和“高楼”表明诗人此时生处之境,孤苦伶仃,独自一人上高楼,颔联通过“残柳”和“寒月”景象表明诗人此时此景是思念自己的故乡。诗的最后四句中的白帝和东皇都是上古神话人物,诗人感叹自己如何像他们一样,能够乘权日和淑气天,而自己一介凡人,老了无法判断农历的日子,也不知道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整首诗无不体现苍凉悲壮之情。可见,

36、吴而达的诗歌风格是苍凉悲壮的,这与他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不无关系,这种风格是极具特色的。四、结语与同时代的明遗诗人相比,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吴而达名气不显,甚至是默默无闻,但不难发现,他们的创作主题有相通之处,感念乱离,眷怀故国,对亲人的渴望等。在吴而达的诗歌研究过程中,其诗八十首,从中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位极具才华,崇尚气节之人,可以看到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妻子的眷念、对故国的忠诚之心。国破家亡的生活背景使得他的诗歌风格是苍凉悲壮的,善于巧用意象和用典是他表达情感的媒介。在他的诗歌中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感受其本人的高尚品格,加深对那个时代背景的理解。 参考文献1谢创志编.东坑诗文集M.东莞文献专

37、藏,2005.9-23.2王元林编.东莞历史名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396-397. 3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东莞历史人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659-663.4谢正光编著.明遗民传记资料索引M.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72.5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顺康卷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2.6039.6(民国)陈伯陶编.东莞县志1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2547.7(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主.新五代史七十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612.8(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二十四明吴而达,1924年(

38、民国十三年)刻本.致谢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陈如碧老师。老师对我论文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及时对我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给予悉心指点,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改进性意见,投入了不少的心血和精力。老师对我的帮助和关怀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还要感谢我专业的授课老师们和所有同学们,大家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难忘的时光。此外,还要感谢朋友以及同学们在论文编写中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给我带来极大的启发。也要感谢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们,通过他们的研究文章,使我对研究课题有了很好的出发点。最后,谢谢论文评阅老师们的辛苦工作。衷心感谢我的家人、朋友,以及同学们,真是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才得以顺利完成此论文。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