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指导(题目 精讲 解题方法).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4909105 上传时间:2021-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课用】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指导(题目 精讲 解题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上课用】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指导(题目 精讲 解题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课用】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指导(题目 精讲 解题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课用】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指导(题目 精讲 解题方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歌】对比赏析题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题。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以上两首词都写于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但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却有些不同。请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 【答案】 描写内容不同: 鹧鸪天写夜雨后第二天散步,定风波写散步途中遇雨;鹧鸪天词人眼中所见既有衰败的景象,如乱蝉衰草,也有充

2、满生机的景象,如翻飞的白鸟、淡淡香味的荷花,定风波词人眼中所见是“穿林打叶”的雨景,“山头斜照”的雨后转晴之景。 表达情感不同: 鹧鸪天写谪居时于无奈之中,词人有短暂的闲适和愉悦,定风波写谪居时,词人能看淡身世浮沉、人事变迁,体现了一份旷达洒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的内容及表达情感分析。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析本词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内容:“沙湖道中遇雨”,定风波写散步途中遇雨;“昨夜三更雨”,鹧鸪天写夜雨后第二天散步。定风波词人眼中所见是“穿林打叶”的雨景,“山头斜照”的雨后转晴之景;“乱蝉衰草”,所见衰败的景象,“翻空白鸟”,有充满生机的景象。情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

3、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表现词人有短暂的闲适和愉悦。 解题技巧 对比赏析题 【提问方式】请从的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答案形式】 第一首诗(根据题干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首诗(根据题干角度进行分析);两首诗都写出了,但第一首诗,第二首诗(概括两首诗的异同) 【解题思路】 结合题干,明确对比的角度。既要明确分析的角度是意象、意境、情感还是手法,又要明确比较 的角度是相同点还是不同

4、点。 根据上述角度,分别对两首诗进行赏析。 归纳两首诗的异同点,形成最终答案。 【诗歌】炼字题一诗歌阅读(共4小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答题。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舜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注】: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有人说第三句中“满”和“羡”体现了古人讲究“炼字”的特点,试结合诗歌分别进行分析说明。【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本题是对炼字技巧的考查,基本答题步骤是: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

5、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满” 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由来不羡瓦松高”主要用了对比、拟人手法。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

6、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答案】“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的神韵风采。“羡” 把菊花人格化,将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对比,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解题技巧炼字题【提问方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它好在哪里?某字能否替换为另一个字,请说明理由。某个字是全诗的关键(诗眼),为什么?【答案形式】该字使用了手法(指出手法);讲的是(结合诗句,解说具体内容);由此表现出的特点(提炼意象特点、人物特点或意境氛围);表达出诗人对的情感;在结构上起作用。 (分点列举)【解题思路】指

7、出该字使用的艺术手法。结合诗句,解说所属句子的具体内容。提炼该字表现出的意象特点、人物特点或意境氛围。结合全诗,概括诗人的情感。指出该字的结构作用(统领全诗/作为线索贯穿全诗/引起下文/承上启下/呼应题目等)【诗歌】情感概括题&情感分析题一诗歌阅读(共4小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答题。卜算子张元幹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分析】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上下片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景色清丽寓幽怀独抱;意

8、象阔大衬悲壮情怀。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又一次展示了张元干“长于悲愤”的词风。【解答】首先要理解诗句中的典故“起舞闻鸡”的含义,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潮落秋江冷”景色凄凉,衬托作者内心的悲情。【答案】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解题技巧1.情感概括题【提问方式】结合全诗,概括诗人的情感;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哪些情感?【答案形式】对的之情;对的之情;对的之情。(分点列举)【解题思路】逐句概括诗人的情感,尽量讲清每种情感的基调与缘由。归并整理,形成最终答案。2.情感分析题【

9、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答案形式】诗人使用了的手法(指出手法);描绘出一幅的画面(描述意境,或概括诗句内容);借此表达出诗人对的之情(概括情感)。【解题思路】指出诗人使用的手法。描述意境,或概括相关的诗句内容。概括诗人的情感。【tips】诗歌情感概括题和情感分析题的区别在于“概括”和“分析”这两个词,情感分析题需要回答出诗人使用的手法,相关的诗句内容(意境),而概括题只需要回答出“对的之情”,也就是情感的缘由与基调即可。【诗歌】人物形象概括题&人物塑造方法题一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

10、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方法,应明确人物塑造的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对人物直接描写,其中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描写等。侧面描写是通过他人他事、环境描写等烘托人物形象。解析本题时应结合刻画人物的相关句子具体分析,答题要全面。【解答】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李将军形象的句子,注意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大类。正面描写的句子是“吟哦野客任狂疏”和“就中爱读英雄传”,应抓住刻画人物的

11、关键词,关注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比如“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接下来分析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中表现的形象,可见李将军非常的豪放,有志趣。侧面描写表现在首联和颔联,侧重环境描写,首联是自然环境,写出将军所住之地的幽静。颔联是书房摆设,通过书房摆设写出人物的个性,作为将领,将军很儒雅,有文人趣味。侧面描写还体现在“语笑侍儿知礼数”,通过“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表明将军有文化修养。【答案】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

12、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解题技巧1.人物形象概括题【提问方式】请概括抒情主人公/xx 人物的形象。这首诗塑造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中xx 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案形式】他是一个的人,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从可以看出。(分点列举)【解题思路】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分别用自己的话描述相关内容,佐证相关特点。2.人物塑造方法题【提问方式】诗人使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 xx 的形象?诗人是如何塑造 xx 形象的?【答案形式】诗人使用了描写,通过,生动形象地表现出 xx 的特点(正面描写);诗人使用了手法,通过,正衬/反衬/烘托/侧面表现出 xx

13、的特点(侧面描写)。【解题思路】指出诗人塑造人物时使用的手法(包括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也包括侧面描写:其他人物的正衬或反衬、环境的烘托等);用自己的话描述手法对应的具体内容,并概括由此体现出的人物特点。【tips】诗歌人物形象概括题和人物塑造方法题的区别在于,人物塑造方法题需要回答出使用的描写手法,而概括题只需要回答出“他是一个的人,从可以看出”即可,通常和情感分析题一起考察。【诗歌】诗论分析题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秋怀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1】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

14、颍东田。 注释:【1】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 有人评说本诗“既表现了儒家的忧世之情,也表现了道家的超然之想”,请结合该诗内容作简要分析。 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和与诗论、文学常识结合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答案】 “秋怀”重点在于“怀”。秋日风光好,诗人却黯然失色,黯然的是双鬓因忧伤国事而染霜;食厚禄却于国无补,这些体现了儒家的忧世之情。尾联希望驾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园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与世浮沉和苟且生活的厌倦,向往道家归隐超然的生活。所以说本诗“既表现了儒家的忧世之情,也表现了道家的超然之想”。 解题技巧 诗论分析题 【提问方式】 前人曾评价“”/有人说这首诗

15、“”,请据此分析诗歌。 【答案形式】 本诗使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的内容/表达了的情感,(用自己的话解说),所以说(回归诗论)。 根据诗论形式,分条分析。 【解题思路】 根据诗论的具体内容,切分层次。 明确每个层次对应的赏析角度,并进行赏析。 用自己的话对每个赏析要点进行解说,并回归到诗论原文,整理成最终答案。 【诗歌】艺术手法分析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

16、阳。 悬知,预测,推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最后,赏析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解答】“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结合注释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

17、梨花处处开”,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答案】1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2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3“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解题技巧艺术手法分析题【提问方式】请赏析诗句。这句诗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请分析手法在诗中的使用。请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角度/描写的角度/“景”与“情”的角度/“动”与“静”的角度/赏析诗句。【答案形式】某句诗使用

18、了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指出手法并具体解说);写出了,表现了(解说诗句内容,并进一步概括意象特点、人物特点或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的之情(概括诗人情感);(解说表达效果)【解题思路】结合题目要求,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并解说是如何使用的。解说诗句内容,并进一步概括体现出的意象特点、人物特点或意境氛围。概括诗人的情感。解说手法的表达效果。诗歌一意象题-意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

19、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诗歌翻译: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

20、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1. 意象题解题技巧 【提问方式】诗歌中意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品格?诗人为什么要写意象?【答案形式】诗人描绘出该意象的特点;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或品格) 【解题思路】结合诗句,指出意象的特征。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意境题解题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形式】这首诗通过等意象(列举意象)

21、;构成了一幅的画面(描述画面);营造了的氛围。 【解题思路】列举诗歌中的意象;根据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的画面; 点明景物营造出的氛围特点,通常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等。 【诗歌】语言赏析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是一首边塞诗,它的语言特点是什么?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却足以引起读者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我们不

22、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解析】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此诗描写边塞场景,又借边塞之景暗指怨情,是典型的边塞诗。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形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解题技巧语言赏析题【提问方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诗歌。【答案形式】这首诗的语言具有的特点(指出特点);例如“”,(举例并解说);表达出诗人对的情感(分析情感)。【解题思路】指出诗歌的语言特点,如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含蓄委婉、雄浑豪放、简练生动、清新自然等。结合相关诗句,用自己的话分析该特点。分析由此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