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薄氏腹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49010024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薄氏腹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薄氏腹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薄氏腹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薄氏腹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薄氏腹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薄氏腹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薄氏腹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薄氏腹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薄氏腹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薄氏腹针 摘要目的:视察探讨薄氏腹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9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针刺组及比照组,每组30例,分别采纳薄氏腹针、毫针、某品牌祛斑霜进行干预,结果数据采纳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临床视察发觉,三组患者症状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部分患者加重或无改善,且腹针难受程度较小甚至无痛,比较简单被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腹针组皮损面积、颜色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皮损面积评分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颜色评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照组皮损面积、颜色评分治疗前

2、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下降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针组下降指数最明显;三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腹针组疗效最显著。结论:薄氏腹针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薄氏腹针;黄褐斑;针刺 中图分类号R758.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7-1156-03 Clinical Study on Abdomin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melasma ZHANG Gui-feng1,2,HUANG Yong2,OU Wei-xiong1,TANG Shao-lan1,XIAO Wen

3、-qiu1 (1.Chinese Medicine School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e Xinxing County, Xinxing 527400,Guangdong,China;2.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eatment of chloasma with Abdominal Acupuncture and its mechanism. Methods 90 female patients with mel

4、as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B、 C 3 group, n = 30, respectively Abdominal Acupuncture、acupuncture、freckle cream intervention,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using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17.0.Results Clinical observations, 3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symptoms improved,

5、but aggravate or no improvement in some patients, and less abdominal pain or painless needle more easily accepted by patients, treatment no significant adverse reactions occur; A group of lesion size, color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B group lesion area scor

6、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color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C group lesion area, the color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3 group index ha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P 针刺组采纳常规毫针刺法

7、辨证治疗,选穴及操作方法:(1)主穴:患处四周阿是穴、合谷、三阴交、太冲;(2)配穴:情志不调,配肝俞、期门、曲泉、神门、内关;饮食失节,配脾俞、胃俞、足三里、天枢、中脘;精血亏虚,配肾俞、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冲任不调,配关元、中极、次、公孙、列缺;外受风邪,配风池、大椎、外关;(3)针具和手法:选用30号毫针针刺,采纳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出针。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2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 比照组采纳某品牌“白肤祛斑霜”,根据说明书连续运用1个月。 2.2 疗效判定标准2: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颜色基本90%,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肉眼视色斑面

8、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改变不明显,治疗后下降指数0。 评分方法:皮损面积评分:0为无损,1为面积2cm2,2为面积24cm2,3为皮损面积4cm2;皮损颜色评分:0为正常肤色,1为淡褐色,2为褐色,3为深褐色;总积分=面积评分+颜色评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2.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纳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采纳配对t检验分析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视察指标有无改变,假如资料不满意正态分布则改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

9、以治疗前评分为协变量,实行协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各项指标有无差异,如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纳Mann-Whitney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各组相关指标的改变有无差异;综合疗效的比较采纳Mann-Whitney检验。 3结果 3.1 结果:临床视察发觉,三组患者黄褐斑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改善或加重;比照组实行祛斑霜干预,最易被患者接受,但是疗效较差,部分患者色素镇静加重、皮损面积扩大;针刺组最难被患者接受,多数患者对针灸有恐惊心理,协作度较差;腹针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明显,部分胃肠功能紊乱或失眠者经过治疗后也得到肯定程度上的改善,且由于腹针难受程度较小甚至无痛,比较简单被患者接受

10、。在治疗前后患者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并视察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提示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3.2 皮损面积、颜色评分和下降指数评价:结果见表1,腹针组皮损面积、颜色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针刺组皮损面积评分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颜色评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照组皮损面积、颜色评分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下降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针组下降指数最明显。 3.3 临床疗效评价:见表2,结果提示,三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腹针组疗效最显著。 4探讨 薄氏腹针疗法以

11、神阙穴为中心,基于腹部经络、腹部神龟投射、腹部八廓等理论基础选穴组方,结合特定的手法刺激,主要针对慢性病、老年病、疑难病进行治疗。腹针疗法起效快速、针刺无痛、平安无害,在临床运用广泛。已有的报道5-6中,薄氏腹针多用于难受和瘫痪类疾病的治疗,治疗重点较为向头面、躯干倾斜,所治疾病主要涉及筋骨关节和神经系统。黄褐斑属于慢性病范畴,其治疗重在调理脏腑气血,这符合腹针治疗慢性病和调理作用的适应证要求。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腹针对黄褐斑的治疗应当有肯定疗效。既往临床已有报道运用腹针治疗黄褐斑有显著疗效7,但只是个案报道,临床尚未建立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辨证论治原则。本探讨通过临床比照探讨,发觉薄氏腹针对

12、黄褐斑有显著疗效,其效果要优于传统毫针辨证施治,且无痛、易被接受。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病机关键在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导致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导致颜面失于荣养而发病,即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8。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是由于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紫外线照耀过度等多种病理因素综合的结果9。而既往探讨表明,薄氏腹针对慢性、失调性、功能性疾病有较好临床疗效。从经络理论来分析,运用腹针治疗黄褐斑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腹针理论认为脐带是人体形成最早的经络,即先天经络,腹针具有强大的调整气血输布功能的作用,不但可以起到调整后天经络气血运行的作用,更能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复原脏腑功能的目的5。从

13、传统经络理论来看,腹针穴位主要分布在任脉、脾经、胃经、肾经上,而黄褐斑的发病也与这几条经络及与之相联络的脏腑亲密相关,针刺这些经络上的穴位有治疗该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及相应脏腑病的作用10-11。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腹针刺入人体腹部,可以刺激腹部的各种神经等组织,以诱发非损害性的传入冲动活动,产生穴位组织中的特异性信息,该冲动通过已有的神经通路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在不同水平上与来自机体不同部位的病理性(损害性)传入的阈上和阈下的刺激活动相互作用,同时激活抗损害系统的不同成分,影响内源性阿片、神经递质和其他物质的生成和分泌过程,使神经刺激的传导正常化,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操纵和指令功能,并

14、通过其调解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免疫功能和其他活动过程。即腹针是通过针刺调整神经体液的内环境,提高内脏在应激状态下相对稳定的实力,从而调整脏腑的功能而发挥调整全身的作用12。本探讨结果提示,薄氏腹针辨证施治黄褐斑有显著疗效,在肯定程度上印证了腹针理论的科学性。 本探讨由于时间、病例数、检测设备等的限制,未绽开完全随机比照探讨,没有比较分析每个证型的临床疗效,没有评价黄褐斑疗效判定的最佳指标ID值,更多探讨需进一步临床积累统计。 参考文献 1谭佩欣,黄 泳,张贵锋,等. 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探讨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1,28(1):81-82.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

15、.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S.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3叶世龙.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9):636- 638. 4张贵锋,黄 泳,区伟雄,等.建立腹针治疗黄褐斑标准化方案的探讨J.山西中医,2011,27(1):58-59. 5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 6黄 泳,张贵锋.针灸临床好用新型针法M.广州:暨南高校出版社,2009:1-10. 7陈希锋,蓝天飞,李秋芝.腹针结合中药治疗黄褐斑疗效视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209. 8徐灿坤,楚凤娟.黄褐斑的机理及辨证论治J.辽宁中医药高校学报,2008,3(10):30. 9白艳秋.黄褐斑病因病机述要J.中国药学刊,2005,12(23):2243. 10黄 泳,宋远斌,廖晓明,等.薄氏腹针“立体”用穴初探J.四川中医,2007,25(12):119-120. 11薄智云,罗 翌,吕海涛,等.试谈薄氏腹针疗法与脏腑经络理论的关系J.新中医,2008,40(9):104-105. 12温木生.从神经反射说看腹针的治疗机理J.中国保健养分,2009, 18(8):181-182. 收稿日期2011-03-20 修回日期2011-05-13 编辑/李阳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