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关于元宵起源、习俗、趣事_元宵趣事.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48842093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月十五闹元宵-关于元宵起源、习俗、趣事_元宵趣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正月十五闹元宵-关于元宵起源、习俗、趣事_元宵趣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月十五闹元宵-关于元宵起源、习俗、趣事_元宵趣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月十五闹元宵-关于元宵起源、习俗、趣事_元宵趣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正月十五闹元宵:关于元宵起源、习俗、趣事_元宵趣事河南报业网讯:元宵节的起源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起先持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为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经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始终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起先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

2、明灯”等多种形式。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建,至今仍在运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妙趣横生。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愿全家团聚和谐,在新的一年中健康华蜜。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许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利文元宵灯影映妙联清朝浙江吴兴人闵鹗元自幼善属对,经常是出口成联。有一年元宵节,他随父亲到毛尚书家做客。毛尚书家里张灯结彩,主宾击鼓传花,唱和宴饮,好

3、不喧闹。席间,毛尚书雅兴大发,提议以元宵为题作联属对,以助酒兴。是夜恰逢乌云遮月,星光暗淡,有一幕僚即景为一上联云:“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山河生色。”这则上联出来之后,满座高官名士苦思冥想,却最终没人能对出下联。这时,闵鹗元听得鼓声阵阵,不禁文思涌动,随口吟出一则下联:“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此下联一出,满座为之拍案叫绝。传闻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时遇到一个秀才,谈得很是投机。朱棣有意出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江山一统。”那秀才马上对出下联,并且奇妙地将明成祖的年号“永乐”嵌入联中:“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天子万年。”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秀才这副拍马

4、联都可谓对得恰到好处。不用说,此联使龙颜大悦,该秀才也遂被赐为状元。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父子,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按例张灯结彩、燃鞭放炮。老宰相出联试子曰:“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正好听到门外一声花炮脆响,忽然灵感一动,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此联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极具口语色调,堪称妙对。在为数众多的民间元宵灯联故事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唯恐要数下面这一则了。传闻王安石岁那年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巧遇一个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则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5、王安石读后,一时未能对出,便静默记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说巧不巧,考题正好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返乡途中,当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听说那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被招为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两件大喜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王安石真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捡了两个天大的便宜。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闻,不足为信,但这个故事中所提到的灯联的确算是佳联妙对,这一点毫无疑问。还有一副元宵灯联极为好玩,上联为:“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下联是:“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奇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出某种

6、人生感受,让人读后不禁露出会心的微笑。 刘书龙元宵节的传闻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种好玩的传闻。一种传闻是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着陆人间,被猎人射死。天帝知道后非常震怒,就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和善,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把这个消息告知了人类。听说这个消息后,有个老人想了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从今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另一则传闻则和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

7、特性既和善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时,发觉有个宫女打算投井。东方朔忙上前搭救,并问她为什么要自杀。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自进宫后就再没和家人见面。她想,既然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后特别怜悯,就打算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这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许多人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的签上都写着“正月十六火焚身”。一时间长安街人心惶惶。人们纷纷求问消灾的方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你们若看到一个红衣姑娘,立刻跪地请求。”正月十三傍晚,果真来了一个红衣姑娘,人们纷纷跪地

8、请求。那姑娘便说:“我是领旨来烧长安的。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日子想想方法。”说完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抓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一看大惊,赶忙请来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常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似乎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进城观灯,夹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就传旨照东

9、方朔的方法做。到了正月十六,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喧闹特别。元宵的家人也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最终和家人团聚了。如此喧闹一夜,长安城果真安然无恙。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六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肖依元宵为何叫汤圆元宵节的主要吃食是元宵,也叫“圆子”、“汤圆”。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聚,吃元宵意味着新的一年合家华蜜、万事如意。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记载看

10、,元宵作为欢庆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起先的。元宵在当时很宝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愿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运用元宵命名之。那么,元宵因何又叫汤圆呢?传闻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今袁世凯就给手下人下了个吩咐,以后不许再说“元宵”,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还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从今,汤圆之名也就叫开了。 星星河南报业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