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纲领(很精准).doc

上传人:z**** 文档编号:48831454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纲领(很精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纲领(很精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纲领(很精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纲领(很精准).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质文本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开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开展打下必要的根底。教学目的1获得对终身开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根底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

2、;能够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评价。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开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课程安排按照高中课程方案,高中地理必修课,每周3课时,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根底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中地理选修课,累计周4课时,课程内容为人文地理根底知识及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展。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必修课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

3、环境各组成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开展的重大意义及实施途径。2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根本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地理根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3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开展的观点。教学内容一、宇宙中的地球 教 学 内 容 要 点 知 识 要 求一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二日地关系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地球的

4、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四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1 人类宇宙观念的开展2 宇宙探测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影响。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等。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了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 读图分析: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 通又特殊的行星,

5、并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 操作演示: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并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3 绘图说明: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4 综合分析:根据日地关系、地球运动等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方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二、大气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大气的组成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1 大气的热状况 2大气的运动三天气、气候与人类1常见天气

6、系统的特性及活动特点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大气环境保护了解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理解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特点。2分析类比: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

7、当地气候的影响。4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意义。三、陆地和海洋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地壳和组成和变动 1岩石 2板块构造学说 3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陆地水三海洋1 海水温度和盐度2 海水运动3 海洋环境保护四水循环五生物和土壤1 生物2土壤了解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了解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8、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开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 实际观察:在野外对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到作实际观察,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2绘图说明: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过程。3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说明海洋表层平均盐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4 综合分析: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5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四、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是经济开展的根底 2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3自然资源

9、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二自然灾害有其防治1 主要灾害类型及其危害2灾害防治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了解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和组成。了解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了解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一些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2树立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观点。3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理解地理环境

10、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六、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一农业 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二工业1 响工业区位因素2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开展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了解农业开展与区位的关系。从土地利用方式的角度,理解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因素。了解工业开展与区位的关系。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并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开展特点。学习方法与情感、态

11、度、价值观要求 1 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分析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2比较分析: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或不同的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给予评价。3社会调查:选择当地某农村或工厂,进行一次生产过程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生产联系图,并作说明。4认识人类通过开展生产加深扩大了与环境的关系,并领会因地制宜开展生产的意义。七、人类的居住地 - 聚落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聚落的形成和开展 1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2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理解城市化的标

12、志。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城镇或农村开展的情况如人口、建筑、产业规模等。2综合分析: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当地某城镇的形成与开展。3认识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八、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二交通运输1交通运输网 2城市交通三电子通讯四商业贸易 1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2国际金融和贸易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并结合实例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

13、结合实例,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开展。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理解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站及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2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商品流通情况。3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在人类社会开展中的重要作用。九、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开展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环境问题的后果 三产生环境问

14、题的原因 四人类寻求可持续开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可持续开展思想的内容 3可持续开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4中国的可持续开展道路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了解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开展的相互关系。 了解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开展的历史演变。 理解可持续开展的概念、原那么。理解可持续开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开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开展道路的必要性、根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理解个人在这个过程

15、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那么。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2联系实际: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开展。4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受、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标准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行为。选修课教学目标1了解人文地理根底知识及其在经济建设、社会开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2初步掌握学习人文地理的调查、访问、分析资料等根本方法,学习运用人文地理的根本概念和原理思考和分析问题。3了解中国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开展方

16、面的区域差异。了解中国在区域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树立区域可持续开展的观念。4能够联系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展的根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本地国土整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5结合人文地理和中国国土整治方面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一局部教学内容一、人口与环境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开展与环境 2人口开展根本模式及分布 3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 二人口素质与环境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2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1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中国人口迁移了解人口开展与环境之间的关

17、系。 了解人口开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地区分布。 理解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的概念。结合中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结合实便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阅读人口开展模式的有关图表,分析人口开展根本模式的特点。2绘图分析:根据资料绘图,分析当地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的关系。3联系实际:从当地生产和生活中找出一至两个典型事例

18、,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4对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二、城市的地域结构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 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2城市的地域形态二城市功能分区与地域结构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2城市地域结构三城市规划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范围。结合实例,了解各种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结合实例,了解合理规划城市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从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分析本地区城镇在地区开展中的作用。2社会调查:调

19、查学校所在地城镇的地域功能分区情况。3读图分析:读学校所在地城镇规划图,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4认识城市的分布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三文化景观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的构成 2文化景观的类型 3文化景观与环境 二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1文化源地 2文化传播了解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结合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方面,了解不同文化景观的类型。了解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景观对环境的反映及对环境的再塑造等,并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景观的特点。 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源地,并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源地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文化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学习方法与

20、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文化的传播、扩散图,分析文化传播和扩散的路径,认识其特点。 2综合分析:运用有关资料、图像和实例,分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3通过身边文化现象,认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4懂得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文化并各有特点,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四、旅游活动与环境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 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二旅游资源1旅游资源的特性 2自然旅游资源 3人文旅游资源 4旅游景观的欣赏三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2实现旅游活动与环境的协调开展了解旅游活动的开展特点,以及在满足人类需要、促进地区经济开展和扩大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理解旅

21、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开展的必然产物。 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 了解各种自然景观的旅游价值。了解各种人文景观的旅游价值。了解旅游景观欣赏的根本要求。 了解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 了解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举例说明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提高对旅游资源的审美情趣及欣赏能力,树立保护旅游资源的道德风气,培养严格执行保护环境各项法规的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五、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2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二世界经济地理格局1世界经济全球化

22、趋势 2 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开展 3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三综合国力1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 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结合案例和热点,理解国际政治地缘合作与冲突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 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结合案例,理解区域开展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结合案例,理解国际经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 了解影响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结合案例,了解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举例说明:收集新闻媒体中的资料,举例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综合分析: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开展之间的关系。 3案例探讨

23、:讨论国际合作或冲突、竞争的案例,探讨其背景和前景。 4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念、合作与竞争观念、法制观念、和平观念与开展观念。第二局部教学内容一、 中国的区域差异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中国的自然区域差异 二 中国的经济区域差异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根本特征。 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理解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中国存在不同开展地区的原因和主要特征。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说明:能够阅读和使用专题地图,说明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域间的差异。2通过中国区域差异的学习,认识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国情。二、中国的国土整治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24、 要 求一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展 二 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理解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开展的关系。 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举例说明:举一实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2认识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三、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展的案例研究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二荒漠化的防治三河流的综合治理四山区开发五农业低产区的治理六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七交通建设八海岛、海域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九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十城市新区的开展 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理解水土流失

25、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了解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结合西北等区域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结合长江三峡工程等实例,了解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以及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及对策。 结合南方低山丘陵等实例,理解山区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了解山区综合开发的途径。结合黄淮海平原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了解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主要方法和成就。结合东北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区域农业开展的条件,以及开展商品农业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开展方向。结合西南等地区的实例,了解交通建设对于区域开展的重要意义。了解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结

26、合海南岛等实例,了解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了解海岛海域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途径。结合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实例,理解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原因,了解调配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结合上海浦东新区等实例,理解城市开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城市新区开展的可能模式。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说明区域整治、开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效。2社会调查:对当地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本地区域整治和开展的设想。3认识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但是改造的措施和结果应能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