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招题库-2013年高考试题语文(江苏卷) 答案解析版2.pdf

上传人:君**** 文档编号:4874930 上传时间:2021-11-2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8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招题库-2013年高考试题语文(江苏卷) 答案解析版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招题库-2013年高考试题语文(江苏卷) 答案解析版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招题库-2013年高考试题语文(江苏卷) 答案解析版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招题库-2013年高考试题语文(江苏卷) 答案解析版2.pdf(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3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语文语文卷卷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1515 分)分)1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 3 分)分) (D D)A高亢引吭高歌伉俪沆瀣一气B稂莠锒铛入狱阆苑书声琅琅C孩提骇人听闻尸骸言简意赅D馈赠功亏一篑匮乏振聋发聩【答案】D【解析】A 项 kng/hang/kng/hng;B 项 lng/lng/lng/lng;C 项hi/hi/hi/giD 项全读 ku。【评价】从整体上讲,江苏试题年年都在求新,落实在各个考点上,语音题也在稳中求变,因变而新。2009 年、2010 年高考都是多音

2、字,2012 年高考糅杂同音字、同声旁字(以下简称“同声字” ) ,今年却专考同声字,形式虽新,却也是老题,沿袭了新课标卷、全国卷试题样式。2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3 分)分) (B B)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A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如临深渊 B买椟还

3、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答案】B【解析】南辕北辙:到南方的楚国去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第句共有两个转折句,每一转折句的前句都言的是作品的表面,后句都言的是作品的实质,选择“买椟还珠”最为恰当。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二者都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的意思,但“异曲同工”偏重于效果极好,

4、 “殊途同归”偏于中性,并且二者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异曲同工”针对的是不同的对象“异曲” , “殊途同归”针对的是采取不同方法、途径“殊途” 。很明显,第句中“不管我们在哪一条路上”指的是“殊途” ,而不是“异曲” 。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二者合为“临深履薄”一词,意义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意即二词都可选。【评价】这道题沿袭了 2012 年的成语题,不过亦有创新,变语段成语选填改为不同语句成语选填,似乎显得更为容易,尤其前两句,但第句却给人有故意设难之疑,相同的成语,让不明就里的考生在二者区别上大耗脑筋

5、和时间,命题者真坏!不过,利用排除法,是能很快作出选择的。3 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 1515 个字。个字。 (4 4 分)分)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解析】划线句是个比喻句,解答时,得根据语意找出比喻句中的各个喻体及其分别对应的本体,然后组合成句就行了,但针对语感较强的考生而言,只需凭借语感就能答出含义来的。根据语意,整个语段是讲“环境”的,青年人抱怨“环境” ,对于青年人而言,这个“环境

6、”是不大好的。 “长者”的话必是劝告、警示年青人的:“保护自己的脚”劝他“穿上一双鞋子” ,是劝以前“赤脚”的年青人,由于“环境”不大好,得“穿上一双鞋子” ,劝他对“己”有所改变,即要“改变自己” (本体) ;后者“给全世界铺上地毯”就是“改变世界” (本体)了。二者结合是言: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更容易。当然,在答题中,可以会出现“保护环境,应从自身做起,而不要好高骛远”之类的答案,也应该视为正确答案。【评价】这类语言表达题,我向来是看好的,因为它的确是在考查考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是对语文素养的考查,当然要赞一个!4 4有研究者对有研究者对 200200 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

7、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5 5 分)分)年龄作品20岁前2125 岁2630 岁3135 岁3640 岁4145 岁处女作72人95 人36 人7 人代表作8 人31 人96 人50 人25 人【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解析】作答表格题,首先要看的是表格是针对什么问题或现象来作的调查或统计,要求考生从什么角度来答题,其次再去看表中数据所体现的征象,说白了,就是审题!题干明确告知两个信息:一是此表

8、统计的是 200 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二是作家渐至成熟。这里要清楚的是什么是作家的“成熟”什么是作家的“不成熟” ,当然,“不成熟”指的是“处女作” , “成熟”指的是“代表作” 。这样就把表格数据分成两块了:一块是发表处女作的年龄,一块是发表代表作的年龄。而表格中发表处女作人数多(203 人)的主要集中在 20 岁前至 30 岁,发表代表作人数多(176 人)的主要集中在 26 岁至 40 岁,这说明什么?正好说明成熟的作家要比不成熟时晚上 10 年左右。那么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来答呢:大多数作家要花上十年左右的不断创作时间,方能达到创作上的成熟。【评价】表格题虽然不是什么新

9、题了,但作为江苏省高考题,却是新题,因为以前从未考过。不过,此题相对于传统的表格题,此表格数据所反映的信息较为曲折隐晦,或者说是传统题的叠加。因为考生解答此题需要做到这么几个步骤:第一步,大多数作家发表处女作的年龄集中在 2030 岁;第二步,大多数作家发表代表作的年龄集中在 2640 岁;第三步,作减法,发表代表作的年龄与发表处女作的年龄之差,隐含作家渐至成熟的信息。在传统题中,是要先写出前两个信息,而后再以这两个信息为基础写出结论来,但此题却要求考生直接写出结论来,难度就增加了不少。二、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文阅读(191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 58 8

10、 题。题。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

11、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 ”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

12、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分) (C C)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 B及即尊位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答案】C【解析】 “疾满百日当解禄” ,请病假满一百天应当解除俸禄,这本是一项制度,所以“制” ,应释为“制度、规定” 。【评价】实词题已考过多年,似乎已走到山穷水尽之时了,但年年考年年都似有说不尽的话:既然划定了 120

13、 个实词,为何又“节外生枝”呢?在此题中,只有“及”字是 120 个实词中的,其余全是“节外生枝”!其实, “120 个实词”这个概念已沉入历史,今天的考生应知多识广才是!6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 3 分)分) (D D)在邺下名为清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ABCD【答案】D【解析】第句李丰还未为官(白衣:平民百姓) ;第句是言李丰在曹爽专政时的为官态度,并不是讲其“不贪财” 。【评价】此题仍然是常规题,也已走过许多年,不过

14、此题确有其魅力:要说高考对考生的人生影响巨大,那么此题对考生的人格影响也将是巨大的!这样的题应该考下去,不然,我们还能用什么来熏陶当今浮躁社会中的浮躁学生呢?7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3 人)人) (A A)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

15、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答案】A【解析】根据第一段明帝问吴降人闻名中国的江东名士是谁,吴降人说是李安国,再加上明帝左右的人都知道李丰就是李安国,说明李丰的名声不只是在魏国传播。【评价】这道题依然是“情节”概括题,只要读懂文章故事,做此题并无难度。8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10 分)分)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3 分)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4 分)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3 分)【答案】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被选中

16、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解析】第句处理好“所在” “以丰对”和句子的通顺即可;第句处理好“尚” (求偶,引申为娶妻) “外辞之” “惮”和句顺即可;第句处理好“缺” “谁可补者”和句顺即可。【评价】翻译,除了准确,还须做到句顺,这是今年高考特别注意的一项得分点。其实,句顺最大程度地反映着考生对文言文或者说对常识的掌握程度。三、古诗词鉴赏(三、古诗词鉴赏(1010 分)分)9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

17、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说明说明“山静似太古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一句的含意。 (2 2 分)分)【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 ,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 ,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评点】这题有点难,一是“太古”给人以“静”感,考生是不大明白的。二是由于不知道“太古”之有“静”意,当然就不知道此句是拿“太古”来写“山”之“静”的。所以此题没有从考生的实际出发。“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

18、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 4 分)分)【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 ,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评点】这道题是简单而适合考生的,只要稍微体会一下,考生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意绪。宋诗钞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芒焰在简淡之中” ,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

19、简要分析。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 4 分)分)【答案】 “门掩世味” “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 “馀花” “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 ,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评点】所给答案有点答非所问不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答的:“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不是从“山” “馀花” “好鸟”等这些闲适悠远的意象中得来,显然与

20、题目所问有些出入。应该这么作答: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表面则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四、名句名篇默写(四、名句名篇默写(8 8 分)分)10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离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21、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评点】本次高考默写,是历年来最为容易的一次。在默写上不设置障碍,这是一种气度,更是对当今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种体谅,力顶!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20 分)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11414 题。题。何容何许人也老舍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

22、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

23、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 。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

24、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

25、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一九三五年十二月1111 “他们是旧时代的

26、弃儿,新时代的伴郎。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4 分分) )【答案】点题;引领全文。 (每点 2 分)【解析】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 ,从而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评价】本题属于“作用题” ,答案应涉及两大方面“内容上”和“结构上” ,但所给答案只是结构方面的,不涉及内容方面(当然,有人将“点题”视为内容) 。而且“引领全文”似是错误答案,因为若是引领全文,则全文得写“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然而下文却不是这么写的。所以答案应该改为:内容上:是对何容等一类人是何许人进

27、行回答,并引出“何容兄” 。结构上:点题;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 (1 点 1 分)12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矛盾的现象” ,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以概括。 (4 4 分)分)【答案】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 (1 点 1 分)【解析】本题属于概括题,其要点依据题目提示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均分布于第二段至第四段中,而且都是作者的评价语(议论性语句) ,只是要答出“矛盾”的双方来,所以审题相当重要。【评点】此题其

28、实是人物形象题,文章虽在语言表达上有些当时的口语化色彩,与我们相距有点远,但亦是容易读懂的,因而不存在答题难度。13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6 分分) )【答案】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解析】 “好、坏,何容是何容:”与文中两处划线句,都是讲何容的性格特点的:第一处划线是言其“不妥协” ,第二处划线是言其“不改变” , “何容是何

29、容”暗含“坚持自我” 。而“他的微笑”则是讲其能坦然面对一切;对于“好、坏” , “何容是何容” ,则还含有“置之不理”之意。能抓住这些或明或暗的信息,此题得分应该相当不错。【评点】此题有两问:第一问实际是含义题;第二问仍是人物形象题。回答这两问,题干提示联系文中两处画线句,其意在给考生以作答的方向或者说是暗示,因而其难度并不是很大,关键是在审题上是否能审题准确。1414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内涵。 (6 6 分)分)【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

30、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解析】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考虑句子的含义,而后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评点】此题出得是相当巧妙的,因为在必修教材中有老舍的一篇散文想北平 ,这难道不是一种有意而为之?不过答案和应放在一起来答,这样似乎更好些。【总评】这篇散文选得有点出人意料,甚像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目设置很讲人文关怀,处处给予提示,不设置审题障碍,这是继 2012 年高考以来的所体现出的命题者越来越广阔的胸襟,值得称赞!但第 11 题,在答案的设置上是有些问题的,恳请命题人能关注或者深入一线教学,让命题跟实际教与学贴合得更紧一些!六、现

31、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18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51717 题。题。论名声德叔本华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

32、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

33、,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

34、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金玲译,有删改)1515文章说文章说“立功立功”与与“立言立言”是通向是通向“名声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别。(6(6 分分) )【答案】立功的

35、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解析】二者的区别,主要分布于第二段至第四段中。既然是区别,就要成对答出这种区别,思维上要求缜密。【评价】这道题属于概括题,而且行文思路在二者区别的体现上是非常明晰的,难度不是很大。1616文章最后一段说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 ,又说,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名声并不代表价值” ,二,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6 分分) )【答案】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

36、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解析】第一句话要关注其前“因此”一词及其后的解释,第二句话要关注其前“然而”一词及其后的论证。前句是结论句,后句是观点句。同时,第一句要把握住关键词“绝对价值” ,第二句要理解此句的潜台词:“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或“有名声者并不具有价值” 。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取舍作答。【评价】此题是有些难度的,尤其是对“绝对价值”的体会,要抓住文中的“品格”“靠其本身” “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来进行概括,如果答成“名声是依靠本身品格、伟大的头脑和心灵”也可算作正确;第二点应选择的潜台词是“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 ,意即“没有获得名声的

37、人也同样有其绝对价值” 。其实,这道题就是含义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领悟能力,无疑这是一道好题。1717我国古代有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6 分分) )【答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解析】依据答案,方知此题要求考生答出我国“三不朽之说”与叔本华之言的异同。【评价】如果不看答案,觉此题是要求考生答出自己是如何看待“三不朽”的,属开放性题目,谁

38、成想是要求答出异同来?所以此题在表述上是有误导性的。题目直接写成“请谈谈我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与叔本华的说法的异同”不是很好吗?【总评】此文本选得相当好,思路相当明晰,但却未出思路题,2012 年选文不好,却反而出了思路题,这不知是何因。当然任何题都可以出,为什么一定要出思路题呢?不过,命题还是要讲究科学,不含糊,不答非所问,能这样,是莘莘学子之幸!第 16 题得分估计不是很高,第 17 题估计很多学生答偏。七、作文七、作文(70(70 分分) )18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

39、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 800字。【审题】这是一则故事性材料,有起因,有过程,有结果,立意就显得简单了。【立意】起因:无意识的行为比有意识的行为造成的伤害可能更大过程:顾此失彼,千虑一失本是人性的弱点结果:面对困境,懂得适时调整自我方为大智慧;行为虽小,影响却大,人类应该检敛自我行为;人类的活动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应保护、不惊扰自然为前提;【评价】材料作文本是意料之中的,而高考以此材料命题实属意外:一、开口小,可立意的角度并不多,并易造成偏题;二、虽立意正确,但可用素材并不多,说理文一定很多,即便用到素材,贴标签的现象一定不鲜见;三、专长记叙文写作的考生受到压制,因为故事性材料,易写议论文,即使写记叙文,可能会出现材料的“翻版” 。所以,作为高考作文材料,此命题有其不成功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合同协议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