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数据库(一)考试大纲.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48729978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数据库(一)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互联网数据库(一)考试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数据库(一)考试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数据库(一)考试大纲.doc(3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互联网数据库(一)考试大纲II 课程考核目标与内容课程特征在本课程的助学和教学中应当尽可能采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工业企业、商业、金融、政府机构等各个领域取得教学实力,以使考生的学习与未来的实际工作能够更加紧密的结合。试卷中所涉及的问题加以本课程大纲中所确定的实绩、领会和应用的有关要求依据,涉及将不超过大纲要求的内容。但是,考题将要求考生具备理解并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卡是大纲基课程内容中所给出的场景知识特利,试卷有可能在其他场景条件下提出问题。课程学习将采取教学与案例助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应使考生掌握分析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应用案例的技巧,并学会设计数据库。这些方法包括:.节度案例

2、的能力和技巧.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技巧在本课程的助学和教学中,建议采用案例教学和管理考核方法。他要靠生的上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使考生学习尽可能多的指示,还是他们能够在考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试题设计到内容与考核目标之间的大致关系在本大纲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中给出。答题的广度及深度不超过课程内容,考生可参考气象局里。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诗的考生能够: 了解数据模型三要素即常用数据模型; 了结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掌握数据库技术三、考核目标试题可取自课程内容重的任何有关专题内容。每个专题按章列出相应的内容;每张由若干家组成。每家内

3、容标题下列出内容细节,包括试题要求的事迹、领会和应用的各种内容。专题是根据设定的学习顺序列出的。当然,教师和考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具体要求适当调整学习顺序。考核的能力要求由低到高的分成“世纪”、“联合会”、“应用”三个层次:识记:应世纪的内容涉及本课程的基本知识领会:要求对本课程相关内容能够进行礼节应用:要求应用课程知识和对内容的领会处理不同条件下的实际问题。四、课程内容第一章 绪 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首先应该了解数据管理发展历程,并理解数据模型的三要素及常用的三种数据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和数据的两层映象,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内 容第一节 数

4、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本节首先介绍了数据(Data)、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随后重点介绍了数据管理经历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保存;数据需要由应用程序自己管理,没有相应的软件系统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数据不共享;数据不具有独立性)、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可长期保存,由专门的软件即文件系统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共享性差;数据独立性低)和数据库系统阶段(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好,冗余度低;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并对这三个阶段进行了比较。

5、本节最后介绍了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制、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理论。第二节 数据模型本节首先介绍了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即数据结构(用于描述系统的静态特性)、数据操作(用于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完整性约束(是完整性规则的集合)。随后介绍了概念模型的涵义(它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的第一层抽象)及表示方法,主要介绍了最为常用的实体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 Approach),该方法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实体(Entity)、属性(Attribute)、码(Key)、域(Domain)、实体型(Entity Type)、实体集(En

6、tity Type)和联系(Relationship)。在本节最后介绍了三种最常用的数据模型即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网状模型(Network Model)和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并分别介绍了三种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及完整性约束、存储结构和各自的有缺点。第三节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本节首先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即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属于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的用

7、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和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结构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并介绍了数据库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两层映象:外模式/模式映象和模式/内模式映象。数据的两级映象保证了数据库外模式的稳定性,从而从地层保证了应用程序的稳定性。第四节 数据库管理系统本节首先介绍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组成,一般来说,数据库的功能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数据定义功能。数据定义包括定义构成数据库结构的模式、存储模式和外模式,定义各个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映射,定义模式与存储模式之间的映射,定义有关的约束条件。(2)数据操纵功能。数据操纵包括数据库进行并发控制,安全性检查,完整性约

8、束条件的检查和执行、数据库的内部维护等。(4)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确定文件结构和存储方式及实现数据之间的联系,以便提高存储空间利用率的提高随即查找、顺序查找、增删改等操作的时间效率。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建立数据库包括数据库初始数据的输入与数据转换等,维护数据库包括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数据库的重组织和重新构造等,性能的监事与分析等。6.数据通信接口。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提供于其他软件系统进行通信的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通常由四部分组成:数据定义语言及其翻译处理程序、数据操纵语言及其解释程序、数据库运行控制程序和一些实用程序。随后简单介绍了数据库管

9、理系统的工作流程。 考核知识点第一节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数据管理经历的三个阶段:人工阶段、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阶段;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制,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理论。第二节 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的概念和意义;概念模型的涵义及表示方法:实体联系方法,E-R图的概念和应用方法;实体(Entity)、属性(Attribute)、码(Key)、域(Domain)、实体型(Entity Type)、实体集(Entity Type)和联系(Relationship)的概念;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的涵义与区别及其

10、她们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及完整性约束、存储结构和各自的有缺点。第三节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的概念和涵义;数据库系统在三级模式之间提供的两层映象外模式/模式映象和模式/内模式映象;第四节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组成;(1)数据定义功能。(2)数据操纵功能。(3)数据库运行管理功能。(4)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6)数据通信接口。数据库管理系统通常由四部分组成:数据定义语言及其翻译处理程序、数据操作语言及其解释程序、数据库运行控制程序和一些实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考核要点第一节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识记:数据、数据库、数据

11、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人工管理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领会: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数据管理经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理解三个阶段的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了解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制、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理论。第二节 数据模型识记:数据模型的三要素:即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概念模型的涵义;实体联系方法:实体(Entity)、属性(Attribute)、码(Key)、域(Domain)、实体型(Entity Type)、实体集(Entity Type)和联系(Relationship)的概念;层

12、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领会: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的涵义及其在数据库中的作用;理解概念模型的涵义及表示方法,掌握实体联系方法,该方法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ER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理解三种常用的数据模型即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存储结构和胳肢的有缺点。应用: 运用所学进行实体抽象,并运用ER图建立满足一定完整性约束条件的关系型数据模型。第三节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识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即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数据库系统在三级模式之间提供的两层映象:映象外模式/模式映象和模式/内模式映象。领会:数据库系统的三

13、级模式结构的涵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在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个两层映象的作用。第四节 数据库管理系统领会: 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组成;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 实 践运用E-R图建立满足一定完整性约束条件的关系型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简介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关系模型的构成,理解关系代数的两类运算以及关系演算的两类演算语言。内 容第一节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本节介绍了关系模型的组成: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的完整性。关系模型中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张扁平的二维的表,它能够表达丰富的涵义,描述出现世界的视听及实体间的各种关系;关系操作包括代数

14、方式(关系代数)和逻辑方式(关系演算)以及介于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之间的语言(steuctured Query Language),而逻辑方式又可分为元组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其中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是关系模型必须满足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同时介绍了关系模型的一些相关概念:域(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属性(关系的首行)、模式(关系名和关系的属性集)、元组(关系中的每两个元素)、码(关系中某一属性组)、关系模式(关系的描述,它包括关系名、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属性向域的映象以及属性间数据的依赖关系)、数据库的型(数据库描述,它包括若干域的定义以及在这些域上定义的若干关系模式,亦

15、称为数据库的外延)。第二节 关系代数本节主要讲述了关系代数的运算:传统集合的运算(将关系看成元组的集合,其运算是从关系的“水平”方向即行的角度来进行)包括并、交、差和广义笛卡儿乘积;专门的关系运算(这类运算同时涉及行和列)包括选择、投影、连接和除。关系代数的运算符包括:集合运算符、专门的关系运算符、算术比较符和逻辑运算符。第三节 关系演算本节通过实际的关系演算语言介绍了关系演算的思想。元组关系演算以元组变量作为谓词变元的基本对象。一种典型的元组关系演算语言是ALPHA语言,它主要又CET、PUT、HOLD、UPDATE、DELETE、DROP六条语句,可以实现检索和存储功能(更新、删除、插入)

16、。域关系演算以元组变量的分量作为谓词变元的基本对象,一种有特色的域关系演算语言是QBE,可实现检索操作和更新操作(修改、插入和删除)。 考核知识点第一节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模型的组成;数据结构的概念;关系操作的分类;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的内容及其分类;关系模型的完整性控制机制;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域,属性,模式,元组,码,关系模式,数据库的型,数据库的值。第二节 关系代数传统的集合运算(并、交、差和广义笛卡儿乘积,)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和除);关系代数的运算符(集合运算符、门的关系运算符、算术比较符和逻辑运算符)第三节 关系演算元组关系演算语言ALPHA语言

17、的功能;域关系演算语言QBE语言的功能。 考核要点第一节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识记: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关系的完整性,关系代数,关系演算,元组关系演算;域关系演算;域;属性;模式;元组;码;关系模式,数据库的型,数据库的值。领会: 关系数据库的组成,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模型的三类完整性;关系代数语言、关系演算语言和介于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之间SQL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关系代数识记:并、交、差和广义笛卡儿乘积、选择、投影、连接和除、集合运算符、门的关系运算符、算术比较符和逻辑运算符.应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传统的集合运算和专门的关系结果。第三节 关系演算 识记: 元组关系演算语言;域关系

18、演算语言。应用:能运用元组关系演算语言ALPHA进行元组关系演算;能运用域关系演算语言QBE进行域关系演算。 实 践1.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传统的集合运算和专门的关系运算。2.运用元组关系演算语言ALPHA进行元组关系演算。3.运用域关系演算语言QBE进行域关系演算。第三章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SQL语言的主要特点,掌握语言的数据定义功能和数据操作功能,理解视图的定义和优点,了解数据控制的功能,了解嵌入式SQL语句的一般形式及其分类。内 容第一节 SQL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SQL语言的产生及其主要特点,其特点包括:1,综合统一,SQL语言集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数

19、据控制语言的功能于一体,语言风格统一,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活动;2.高度非过程化,用SQL语言进行数据操纵,用户只需要提出“做什么”,而不必指明“怎么做”,因此用户无需了解存取路径,存取路径的选择以及SQL语句的操作过程由系统自动完成,3. 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SQL语言采用集合操纵方式,不仅查找结果可以是元组的集合,而且作一次插入,删除,更新操作对象也可以是元组的集合,4. 以同一种语言结构提供两种使用方式,SQL语言即是自含式语言,又是嵌入式语言,5.语言简洁,易学易用,SQL语言功能极强,而且语法简单,接近以英语口语,容易使用。第二节 数据定义本节主要介绍了SQL的数据定义

20、功能三部分中的两部分:定义基本表和定义索引。定义基本表部分讲述了定义基本表的语句格式,修改基本表的语句格式和删除基本表的语句格式,定义索引部分讲述了建立索引的语句格式和删除索引的语句格式。第三 节 数据操纵本节主要介绍了SQL语言的检索和更新两部分功能。检索部分主要介绍了简单查询(仅涉及一个表)语句、连接查询(同时设计两以上的查询,包括等职连接查询,自然连接查询,非等值连接查询,自身连接查询,外连接查询和符合条件连接查询)语句、嵌套查询(将一个查询块嵌套在另一个查询块的WHERE子句或HAVING短语条件中的查询)语句和集合查询(将多个SELECT语句的结果进行集合操纵的查询、集合操作主要包括

21、并操作,交操纵和差操作)的语句,更新部分主要介绍主要介绍了修改、删除和插入三类语句。第四节 视图 本节首先介绍了视图的定义,视图是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视图)导出的表,它所对应的数据不实际存储在数据库中,数据库中只存储视图的定义,视图一经定义就可以和基本表一样被查询和删除,也可以用来定义新的视图,但更新操作将有一定的限制,随后重点讲了建立视图的语句格式,查询视图的语句格式和更新视图的语句格式。本节首先介绍了视图的优点:(1)视图对数据库的重构造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逻辑独立性,(2)简化了用户操作,(3)视图机制使不同的用户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数据;(4)视图机制对机密数据提供了自动的安全保护功能。

22、第五节 数据控制 本节首先介绍了数据控制的概念:也成为数据保护,包括数据的安全控制(保护数据库,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斜路和破坏)、完整性控制(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与相容性)、并发控制(多个用户并发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时,对它们加以控制、协调,以保证并发操作正确执行,并保持数据库的一致性)和恢复(当发生各种种类的故障,使数据库处于不一致时,将数据库恢复到一致状态)。同时简单介绍SQL语言的数据控制功能。 考核知识点第一节 SQL概述 SQL语言的产生及其主要特点:1,综合统一2.高度非过程化3. 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4. 以同一种语言结构提供两种使用方式5.语言简洁,易学易用第二节 数据定义

23、定义基本表的语句格式、修改基本表的语句格式,删除基本表的语句格式;建立索引的语句格式、删除索引的语句格式。第三 节 数据操纵简单查询语句,连接查询,嵌套查询,集合查询,修改语句,删除语句,插入语句。第四节 视图视图的定义:建立视图的语句模式,查询视图的语句的格式,更新实体的语句格式;视图的优点:(1)视图对数据库的重构造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逻辑独立性,(2)简化了用户操作,(3)视图机制使不同的用户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数据;(4)视图机制对机密数据提供了自动的安全保护功能。第五节 数据控制数据控制的概念:数据的安全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恢复;SQL语句的数据控制功能。考 核 内 容 第一节

24、 SQL概述识记:SQL语言的主要特点。第二节 数据定义识记:定义基本表;定义索引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定义基本表,并可以对基本表进行修改和删除操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索引和删除索引。第三 节 数据操纵识记:简单查询语句,连接查询,嵌套查询,集合查询,修改,删除,插入。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数据库进行简单查询,连接查询,嵌套查询,集合查询,更新操作。第四节 视图识记:视图领会:视图优点。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建立视图的语句模式,查询视图的操作,更新视图操作。第五 节 数据控制识记:数据控制的概念:数据的安全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恢复。领会:SQL语言的数据控制功能。 实 践

25、1用SQL语言创建,修改或删除基本表,视图,所有那。2用SQL语言进行各种类型的查询。3. 用SQL语言实现数据更新(插入、修改和删除)。第四章 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奔章的学习,考生了解数据依赖的定义及其两种重要的类型,理解各类型范式的概念及涵义,并掌握了相关概念及关系模式规范化的步骤。 内 容 第一节 数据依赖 本节首先介绍了数据依赖的涵义:通过一个关系中属性间值的相等与否体现出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是现实世界属性间相互联系的抽象,是数据内在的性质,是语义的体现,随后重点介绍了数据依赖的两种类型:函数依赖(Functional Dependency,简记为FD)和多值依赖(Mul

26、tivaluted Dependency,简记为 MVD)。本章最后介绍了数据依赖相关的一些概念:码(唯一确定各个实体的一组属性)、候选码(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表示一个元组)、主码(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选定其中一个即为主码),主属性(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码中的属性)、非主属性(不包含在任何码中的属性)和外部码(关系模型中属性或属性组并非该关系模型的码,而是另一个关系模式的码)等。第二节 范式本节首先介绍了范式的概念(符合某一种级别的关系模式的集合)及范式的分类,重点介绍了各类范式的概念及其涵义:第一范式(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都是不可分的基本数据项);第二范式(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基础上

27、,第一个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码);第三范式(关系模式的每一个非主属性既不部分依赖于码,也不传递依赖于码);BC范式(在关系模式中,每一个决定属性集都包含码);第四范式(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基础上,对于每个非平凡多值依赖都含有码)。第四节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本节首先介绍了关系模式规范化步骤:1.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2.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传递依赖;3。消除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和传递函数依赖4. 消除非平凡且非函数依赖的多值依赖5. 消除不是由候选码所蕴涵的连接依赖。随后讲述了关系模式的分解以及与原关系模式等价的三个标准,1.分解具有无损连接性2.分解要保持函数依赖3. 分解既要保持函数依赖,又要

28、具有无损连续性。 考核知识点第一节 数据依赖数据依赖的涵义:函数依赖和多值依赖;平凡函数依赖,非平凡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数据依赖相关的一些概念:码、主码、候选码、主属性、非主属性、外部码。第二节 范式范式的概念及范式的分类: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BC范式、第四范式。第三节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关系模式规范化的步骤:关系模式的分解:判断关系模式的分解与原关系模式等价的标准。 考核要点第一节 数据依赖识记:平凡函数依赖,非平凡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数据依赖相关的一些概念:码、主码、候选码、主属性、非主属性、外部码。领会:数据依赖的定义;

29、函数依赖和多值依赖第二节 范式识记:范式的概念;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BC范式、第四范式。领会: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第三节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识记:关系模式规范化的步骤:判断关系模式的分解与原关系模式等价的标准。领会:关系模式规范化;关系模式的分解应用:对关系模式实现规范化,使其满足第三范式。 实 践运用所学知识对关系模式实现规范化,满足第三范式。 第五章 数据库保护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措施,理解完整性约束条件和控制机制,理解并发控制的原则和方法,了解恢复的原则的原理及实现技术。 内 容第一节 安全性 本节首先介绍了数据库安全性的概念:保护数据库以防止

30、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随后讲述了安全性控制的一般方法:用户标识和鉴定(是系统提供的最外层安全保护措施,由本系统提供一定的安全方式让用户标识自己的名字或身份)、存取控制(为了保证用户只能访问他有权存取的数据,必须对每个用户定义存取权限,包括自主存取控制和强制存取控制)、定义视图(其功能为提供数据独立性)、审计(把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自己记录下来并放在日志中)和密码存储。第二节 完整性本节首先介绍了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和完整性约束条件(系统用一定的机制来检查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否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概念。随后讲述了完整性约束条件的分类:1.值的约束(对数据值的限制)和

31、结构的约束(对数据之间联系的限制);2.静态约束(对数据库每一确定状态的数据所应满足的条件)和动态约束(数据库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新、旧值之间所应满足的约束条件);3.立即执行约束(在执行用户事务时,对事务中某一更新语句执行完之后马上对此数据库所应满足的约束条件进行完整性检查)和延误执行约束(在整个事务执行结束后方对此约束条件进行完整性检查,结果正确方能提交)。同时介绍了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整性控制机制具有的功能:定义功能(提供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机制)、检查功能(检查用户发出的操作请求是否违背了完整性约束条件)和保证功能(如果发现用户的操做请求使数据违反了完整性约束条件,则采取一定的动作

32、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同时讲述了实现完整性需要考虑的问题:1.外码是否接收空值 2.在被参照关系中删除元组,包括级联删除、受限制删除和置空值删除 3.在参照关系中插入元组,包括受限插入和递归插入 4. 修改关系中的主码,包括不允许修改主码和允许修改主码。 第三节 并发控制 本节首先介绍了并发控制的单位事务的概念(并发控制的单位,他是用户定义的一组操作序列)及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丢失修改,不能重复读和“脏”数据读出)。随后讲述了封锁的概念(事务向系统发出请求对某个数据对象加锁)及类型(排他锁、共享锁),同时介绍了两类锁的协议:1.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封锁协议一级封锁协议(事务在修改的数据之前

33、必须先对其加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它可防止丢失修改,并保证事务时可恢复的)、二级封锁协议(一级封锁协议加上事务在读取数据之前必须先对其加共享锁,它可防止丢失修改和读“脏”数据)和三级封锁协议(一级级封锁协议加上事务在读取数据之前必须先对其加共享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它可防止丢失修改、不读“脏”数据和不可重复读);2.保证并行调度可串行性的封锁协议两段锁协议(所有事务分两个阶段对数据加锁和解锁)。本节最后介绍了死锁和活锁的预测方法。第四节 恢复 本节首先介绍了事务的特征:原子性(事务是数据库的逻辑工作单位)、一致性(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隔离性(

34、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和持续性(一个事务一旦提交,他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的改变就应该是永久的)。随后讲述了数据库运行故障恢复的原理和策略:1. 事务故障恢复(事务撤销),在不影响其他事务运行的情况下,强行回滚该事务 2.系统故障恢复,系统重新启动后除需要撤销所有未完成事务外,还需要重做所有已提交的事务。3.介质故障恢复,需要装入数据库发生介质故障前某个时刻的数据库副本,并重做自此时始的所有成功事务,将这些事务已提交的结果重新记入数据库。最后介绍了恢复的实现技术: 1.数据转储(DBA定期地将整个数据库复制到磁带或另一个磁盘上保存起来的过程,分为静态转储和动态转储,2.登记日志文件(日志

35、文件使用来记录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的文件,主要有两种格式:以记录为单位的日志文件和以数据块为单位的日志文件)。 考核知识点第一节 安全性 数据安全性的概念:安全性控制的一般方法:用户标识和鉴定、存取控制、定义视图、审计和密码存储。第二节 完整性完整性的概念;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概念;完整性约束条件的分类:1.值的约束和结构的约束 2.静态约束和动态约束 3.立即执行约束和延误执行约束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整性控制机制具有的功能:定义功能、检查功能和保证功能。第三节 并发控制并发控制的单位事务的概念;并发控制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封锁的概念;封锁的类型;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封锁协议三级封锁协议;保证并行调度可

36、串行性的封锁协议两段锁协议,死锁和活锁的预防方法。第四节 恢复 事务的特征:事务故障恢复,系统故障恢复,介质故障恢复.数据转储登记日志文件。 考核要点第一节 安全性识记:数据库安全性的概念。领会:安全性控制的一般方法:用户标识和鉴定、存取控制、定义视图、审计和密码存储。第二节 完整性识记:完整性的概念; 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概念,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整性控制机制具有的功能:定义功能、检查功能和保证功能。领会:值的约束和结构的约束.静态约束、和动态立即执行约束和延误执行约束。第三节 并发控制识记:并发控制单位事务的概念;封锁的概念。领会:封锁的类型;并发控制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数据一致性的封锁协议三级封

37、锁协议;保证并行调度可串行性的封锁协议两段锁协议,死锁和活锁的预防方法。第四节 恢复识记:事务的特征;:事务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领会:事务故障恢复,系统故障恢复,介质故障恢复.;恢复实现技术:数据转储和等级日志文件。 第六章 数据库设计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数据库设计的步骤,理解并掌握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以及数据库实施的方法,了解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的内容。 内 容第一节 数据设计概述本节首先介绍了数据库设计的概念:对于一个给定的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同时讲述了数

38、据库设计的特点:1.数据库是建设在硬件、软件和技术与管理界面综合;2.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系统设计的结合。随后简述了数据库设计方法:新奥尔良方法、基于ER模型的设计方法、基于3NF(第三范式)的设计方法和基于抽象语法规范的设计方法,他们都属于规范设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过程佚代和逐步求精的方法。本节最后介绍了数据库设计的六个步骤:1.需求分析(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2。概念结构设计(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对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3。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结构模型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4。数据库物理设计(为逻辑模型选取一个最合

39、适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5.数据库实施(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及其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6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数据库应用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第二节 需求分析 本节首先介绍了需求分析的任务和目标:通过详细调查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充分了解原系统(手工系统或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概况,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系统的功能。同时简述了需求分析应获得的对数据库的要求: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随后介绍了调查用户需求的具体步骤:1 调查组织机构情

40、况 2.调查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3。明确对新系统的各种需求;4确定新系统的边界。同时讲述了需求分析的方法,首先调查清楚用户的实际需求并进行初步分析,与用户达成共识后,在进一步分析与表达这些需求。本节最后介绍了数字字典的概念(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并讲述了数据字典的组成部分:数据项(是不可再分割的数据单位)、数据结构(反映了数据之间的组合关系)、数据流(是数据结构在系统内传输 路径)、数据存储(是数据结构停留或保存的地方,也是数据流的来源和去向之一。)和处理过程(处理过程的具体处理逻辑一般用判断表或判定树来描述)第三节 概念结构设计 本节首先介绍了概念结构设计的定义(将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户需求抽

41、象为信息结构即概念模式的过程)和概念结构的特点:1.能充分地反映现实世界;2.易于理解3. 易于更改 4.易于向关系、网状或层次等各种数据模型转换。随后讲述了概念设计的步骤:1.自顶向下(首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然后逐步细化);2.自底向上(首先定义各局部应用的概念结构,然后将它们集成起来,得到全局概念结构)3.逐步扩张(首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然后向外扩充,生成其他概念结构);4.混合策略(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方法)。同时介绍了数据抽象的类型:分类(定义某一概念作为现实世界中一组对象的类型);聚集(定义某一类型的组成成分);概括(定义类型之间的一种子集联系)。本节最后讲述了分ER

42、图的设计步骤(选择局部应用;逐一设计分ER图)及视图的集成(合并分ER图,生成初步ER图,修改与重构,生成基本ER图)。第四节 逻辑结构设计 本节首先介绍了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与选用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和步骤:1.把概念结构向一般的关系、网状模型转换;2.向特定的DBMS支持下的数据模型转换;3.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重点讲述了ER图向数据模型的转换:1.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2.一个M:N联系转换成为一个关系模式;3.一个1:N联系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型,也可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4.一个1:1联系转换为一

43、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5 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6.同一实体集的实体间联系;7.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合并。同时简单介绍了数据模型的优化方法;1.确定数据依赖2.对数据依赖进行极小化处理,消除冗余联系;3.按照数据依赖的理论对关系模式逐一进行分析,确定分别属于第几范式;4 分析关系模式是否适应应用环境,确定是否进行合并或分解;5.对关系模式进行必要的分解或合并。第五节 数据库物理设计本节首先介绍了数据库物理设计的步骤:1.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存取路径的选择和调整;确定数据存放位置;确定存储分配);2.评价物理结构

44、。本节最后讲述了数据库物理设计的主要内容:1.为关系模式选择存取方法(包括索引存取方法、聚集方法和HASH方法);2.设计关系、索引等数据库文件大物理存储结构(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和确定系统配置)。第六节 数据库实施与维护 本节首先讲述了数据库实施步骤:1.定义数据库结构 2. 数据装载 3.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 4. 数据库运行。最后介绍了数据库维护的主要内容: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数据库的重组织和重构造。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数据库设计概述数据库设计的概念;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数据库设计方法;数据库设计的步骤。第二节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任

45、务和目标:调查的内容;需求分析的方法; 数据字典的概念;数据字典组成,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第三节 概念结构设计概念结构设计的定义;概念结构的特点;概念设计的步骤;数据抽象的类型;自顶向下;自底向上;由里向外;混合策略;分类;聚集;概括;分ER图的设计步骤;视图的集成。第四节 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的步骤;ER图向数据模型的转换;数据模型的优化方法。第五 节 数据库物理设计 数据库物理设计的步骤;数据库物理设计的内容;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评价物理结构。第六节 数据库实施与维护数据库实施的步骤:数据库维护的主要内容;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数据

46、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数据库的重组织;数据库的重构造。 考核要点第一节 数据库设计概述 识记:数据库设计的概念;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领会: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数据库设计的方法。第二节 需求分析 识记: 需求分析的任务和目标:需求分析的方法; 数据字典的概念;数据字典组成,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领会:需求分析的方法。应用:结合案例对实际问题进行需求分析。第三节 概念结构设计 识记: 概念结构设计的定义; 概念结构的特点;概念设计的步骤;分类;聚集;概括;分ER图的设计步骤;视图的集成。领会:自顶向下;自底向上;由里向外;混合策略; 应用: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念设计。第四节 逻辑结构设计识记: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逻辑结构步骤领会:ER图向数据模型的转换。应用: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结构设计。第五节 数据库物理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