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新学案】2014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二十八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639489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榜新学案】2014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二十八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榜新学案】2014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二十八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榜新学案】2014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二十八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榜新学案】2014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二十八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课时作业课时作业(二十八二十八)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读北纬 30附近三个三角洲的位置示意图,回答 12 题。1关于图中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条河流的汛期在季节上不一致B三地的气候特点相似C三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D三地的植被类型相同2关于以上三角洲人文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地都有水稻种植业的分布B灌溉水源是三地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三河两岸都曾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D三地都是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地区读下图,回答 34 题。3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正确的是()AA 地区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

2、光照不足BB 地区农业发展引河流水灌溉最容易导致水土流失问题CC 地区发展河谷农业是因该地热量相对充足D相比 D 地,F 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光热充足4图中耕作方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该地区()A水利设施不足B环境污染严重C人口密度过大D干旱少雨下图是某区域不同时期示意图。读图完成 56 题。25有关该区域 20 世纪 80 年代初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B受地形影响,聚落间联系不便C聚落间均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D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明显6下列不属于该区域 20 年来发生的明显变化的是()A交通条件明显改善B矿产资源得到开发C旅游业的兴起D再城市化明显(2013

3、武汉质量检测)读图,回答 78 题。7有关两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稠密,自然增长率都较高B两区域南部均以电子工业为主C区域北部为重要的粮棉产区D区域城市群形成的最重要物质基础是区域内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资源8 区域中湖泊自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明显萎缩。下列关于湖泊萎缩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湖泊水面减小,导致当地气温日趋升高B湖泊数量减少、面积减小,容易引发旱灾C湖泊水面减小,使得湖泊对气候的调节功能减弱,温差加大D湖泊萎缩,汛期蓄洪能力下降,加剧了当地的洪涝灾害读某国地域相连的 X、Y 两地区简况表,完成 910 题。X 地区Y 地区自然条件气候夏

4、热有雨,冬暖干燥,积温为 5500,年降水量为 460 mm。河流少,流量不大,冬季时有断流。地势低平,土壤较肥沃,煤、铁资源丰富气候夏热有雨,冬冷干燥,积温为 4000,年降水量为 1 400 mm。地处大河中下游,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多酸性土壤。河流流量极大,并有大量河水入海人文条件小麦、棉花种植面积大,工业发展早、基础好,以重工业为主;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可持续发展因某些资源的严重不足而存在较大困难种植业、林业、渔业等部门齐全;工业起步晚,基础弱,以轻工业为主;城市密度较低,多沿河分布9.关于 X、Y 两地区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AY 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比 X 地区优越B从气

5、候条件来看,X 地区可发展旱作,Y 地区可发展水田3C从发展趋势来看,X 地区工业发展速度比 Y 地区快D两地区城市分布的区位条件相同,但 Y 地区城市化水平要高于 X 地区10为使 X、Y 两地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优势得以发挥,解决 X 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遇到的突出困难,应实施的从 Y 地区到 X 地区的区间工程是()A电能输送B粮食调运C人才输出D跨流域调水(2013东营模拟)山东省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坚持生态为先,确保绿色发展。按照规划,黄河三角洲将用全新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大、链条长的项目优先在区城内布局建设。读图,回答 1112 题。11下列关于东营的区

6、位优势的叙述,错误的是()A海陆交通便利B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经济带交汇地带C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能源资源丰富D毗邻三大城市群,市场广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12为实现黄河三角洲在开发建设中,坚持“生态为先,确保绿色发展”的发展模式。下列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合理的是()A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区域的科学发展B退耕还林、划区放牧、围地蓄水、工程造林、保护湿地资源C配合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应重点发展能源、化工、钢铁等工业D发展风电、核电等新能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2013南宁模拟)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中部,过去是一片茫茫的荒原,人烟稀少。随着油田的开发,大庆

7、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城”,目前人口已经达到 242 万。读大庆油田石油产量的增长示意图,回答 1315 题。1320 世纪 60 年代,大庆当时处于区域发展的()A初期阶段B成长阶段C转型阶段D再生阶段141976 年,大庆油田的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 5 000 万吨,下列各说法中,在该阶段最可能存在的是()A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简单,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微弱B大庆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C空气清新、环境优美D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15从图中可以看出,自 1995 年以后,大庆油田石油产量不断下降。为避免矿竭城衰4的命运,大庆正在进行二次创业。下列做法不

8、可取的是()A做大石化产业,以化补油B发展多种经营,以多补主C强化畜牧产业,以牧补农D将老城区人口外迁,减轻城市压力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16读下列两区域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20 分)(1)有关甲、乙两区域地形、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2 分)()A甲区域地形以丘陵为主B甲区域地势北高南低C乙区域地形以盆地为主D乙区域地势西高东低(2)图中 A 地位于 B 地的_方向,两地主要的外力作用类型是什么?(4 分)(3)A、C 两地的气候特征有何差异,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何影响?(8 分)(4)就目前的条件来看,A、C 两地适合发展的工业类型各是什么?试说明原因。(6 分)17(2013河

9、南联考)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0 分)(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8 分)(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6 分)(3)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6 分)5课时作业(二十八)一、选择题1C2.A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河流分布等可判断:甲为尼罗河三角洲、乙为长江三角洲、丙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第 1 题,三条河流都位于北半球,汛期都出现在夏季;甲地为地中海气候,与乙、丙亚热带季风气候差异较大,植被类型不同;河

10、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C 选项正确。第 2 题,三地都有水稻种植业分布,A 选项正确。3C由图可知,A、B 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区,光照充足,但 B 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不突出。C 地相对青藏高原上的其他地区而言,热量较充足,故在该地发展河谷农业。F 地土壤肥沃,但纬度比 D 地高,光热条件没有优势。4A由题图可知,该耕作方式出现于华北地区,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该地水利设施不足,垄槽可起到完善水利设施的作用。5D6.D20 世纪 80 年代初该区域聚落分布的主要特点是沿河流、交通线分布;图示区域为我国江南丘陵地区;聚落间联系不便,河流成为阻碍其联系的主要因素。该区域20 年来交通条件

11、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温泉的开发,使旅游业兴起;出现乡村城市化。7C8.A区域(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城市化水平已很高,城市群处于鲁尔区,该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的,但区内没有铁矿石资源;区域(湖南)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为重要的粮棉产区,其南部电子工业不发达。洞庭湖的萎缩使附近地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明显加大,但不会导致当地气温日趋升高。9B10.D第 9 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图表的分析比较能力。结合表中信息可知:Y 地区地形、土壤、积温等条件不如 X 地区,故 A 选项不正确;X 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资源不足而受限,故 C 选项不正确;X 地区的城市

12、可能因资源而兴起,Y 地区的城市可能因河流而兴起,两地区的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不同,故 D 选项不正确。第 10 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表中信息可知,X 地区年降水量小,而 Y 地区年降水量大,故可实施从 Y 地区到 X 地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11D12.C第 11 题,黄河三角洲与韩国隔海相望,但与日本之间隔朝鲜半岛。第12 题,虽然黄河三角洲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但为改善其环境,应重点发展无污染的循环产业经济,逐步降低能源、化工、钢铁等工业的比重。13A14.B15.D第 13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 世纪 60 年代大庆油田石油产量很少,可以推

13、出为初期阶段。第 14 题,此时大庆处于发展的成长阶段,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资源被大量开采,导致资源面临枯竭,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第 15 题,将老城区人口外迁,减轻城市压力之后给其他城市或地区带来人口压力,带来新的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 A、B、C 均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非选择题16解析:本题以两区域等高线图为背景,主要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甲图为南亚的孟加拉国,A 地处恒河三角洲,地势北高南低,为热带季风气候,流水作用强;人口密度很大,经济发展

14、水平较低,劳动力廉价。乙图为美国西南部沿海地区,图中地势总体为东高西低,B 地位于海岸山脉的内侧,降水较少,风力作用强;C 地为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交通便利,科技力量雄厚。答案:(1)B(2)西南A 地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B 地以风力作用为主。(3)气候差异:A 地全年气温高,降水量大,分雨(湿)季和旱(干)季;C 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有利:A 地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C 地光热充足。不利:A 地季风气候不稳定,多水旱灾害;C 地雨热不同期,夏季干旱。(4)A 地是劳动力指向型,因为该地人口稠密,劳动力廉价。B 地是技术指向型,因为该地科技力量雄厚;交通便捷。

15、17解析:第(1)题,阶段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农业由种植业向城郊农业不断转变。原因是市场需求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利润也更高。第(2)题,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从图例和注记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第(3)题,从阶段一到阶段二,可以从图中看到具体措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变为城郊农业为主。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6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移动、集中,电子工业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区聚集。(3)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