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doc

上传人:Wo****W 文档编号:48467655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济人口、资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p 【摘要】:p :本文通过经济人口、资环境承载力模型对成都市20_-2021的经济人口、环境承载力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p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conomic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model population in Chengdu 20_-2021 economic,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o carry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t

2、atus , and on this basis a number of remendation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关键词】:p :人口 经济承载力 资承载力Key words:Population; economic capacity; resources capacity作者简介:臧旭升,山东潍坊人,1982年12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刘雪飞(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口、资和环境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3、编号】1004-7069(2021)-05-0112-01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人口承载力从生存角度讲可定义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资,生态和环境在保障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资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土地能及其他自然资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产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二、经济人口、资环境承载力模型本文拟采用人口与经济资的环境承载力模型。具体介绍如下:在某地区内,PP表示实际人口数量,ES表示社会经济技术人口容量,则:ES=经济发展指数/一定标准下的人均经济占有指标;RE表示自然资人口容量,则:RE=自然资拥有量/一

4、定标准下的人均资占有量。当r1,e1时,说明对应的承载力不足。三、成都市人口与经济、环境资承载力实证分析p (一)对成都市资、经济承载力的计算我们依据20_1-2021年成都年鉴和全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对成都市人口与经济、资环境承载力进行计量(详见表一)。分析p 表明:20_-2021年成都市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e)均小于1,这说明成都市经济具有强大的发展态势,经济人口承载力比较富余,但同时我们看到除20_年外,成都市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逐年增大,人口经济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以粮食计算的资承载力指数(r)均大于1,并且随着年份呈逐年增大的趋势,20_年资超载19.91万人,到2021年资超载人口

5、则达到435.82万人,据预测随着人口的增加,将继续呈现出加大的趋势。(见表一)(二)对计量结果的分析p 1、结果表明成都市资、经济承载力均呈下降态势。资承载力超载表现得尤为明显,经济承载力虽呈富余状态,但富余空间越来越小,说明随着人口增长,成都市经济、环境承载力愈小,成都市人口与资环境、经济间的矛盾日益加剧。2、粮食资承载力超载而经济承载力富余,说明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这与成都市努力推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这凸显了成都市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是随着人口增加这种优势将逐渐消失,因此应该在继续控制人口的前提下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3、在上述承载力指数变动曲线中,经济承载力指数变动

6、平稳,而资承载力指数曲线变动幅度比较大,原因在于粮食生产受不定的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四、对策建议(一)要坚持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虽然近几年来生育率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人口基数大造成的每年出生人口数仍比较大,总体人口数量仍然不断扩大,这势必对资需求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抓好人口数量的控制问题。(二)继续坚持深化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一要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推动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的发展,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地提高人口的承载能力。二要以中心城镇为重点,发挥城镇在区域人口承载中的增长极作用,通过城镇经济发展,带动城镇

7、的人口承载能力。(三)切实保护现有资,对资的开发利用要做到长期规划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资,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参考文献】:p :1成都市统计年鉴20_1-2021.2叶忱等.江苏省人口、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资与环境.20_2 (1).3隋志坚.固原市县域人口与经济环境相对承载力分析p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_7(2).4陈英姿.景跃军.吉林省相对资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学刊.20_6 (1).5国家统计数据库c_/inde_.jsp.6四川统计外网/qkpdf/ggkf/ggkf202105/ggkf20210577.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