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doc

上传人:李** 文档编号:47282024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摘要: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是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从事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通过深入教学实践,探究了一系列对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实之有效的策略,有力地解析了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首要任务;引导小学生自觉寻找解题捷径是其重要手段;鼓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创新是其重要目的。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知识;主动性;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小学数学可以掌握扎实的数学功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化学、物理等其它学科奠定基础。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心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

2、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解题捷径,拥有灵活的数学思维方式,敢于不断探索、创新数学理论,从而掌握数学真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首要任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心态,肯定他们在学习方面取得的成绩,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兴趣爱好等多设置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贴近于生活的小问题,例如:在学习(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和画法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请小同学们列举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角度实物以及思考如何可以精确有效地度量出这些角度等问题,来使同学们很自信地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互动,让他们

3、了解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身边的许多问题,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更好的掌握数学的相关知识。二、引导小学生自觉寻找解题捷径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灌输数学解题方法的旧式教育模式显然存在诸多弊端,一味地对数学解题方法进行灌输,不仅使学生从小就受到课本以及教师解题思维方式的限制,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到的解题方法很难真正地掌握,而且容易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形成惰性思维习惯,影响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效率。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辅助学生加强数学解题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学会总结各种解题方法的利弊,从中挑选

4、出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必定会掌握一套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捷径,从而保持清晰的解题思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正方体、长方体面积计算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方体、长方体特征的异同性,使学生明白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掌握了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自觉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两种不同的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用计算长方体面积的公式来计算正方体表面积,即:两个底面积加上侧面积之和;(2)掌握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的特殊性质,自觉探索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实际上等于六个底面积之和。 三、鼓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创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

5、过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夸奖、鼓励小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的独立思考行为,从而使他们敢于大胆创新思维方式,探索数学真理,不迷信于书本知识,走出“本本主义”的思维误区,把数学知识真正的融入实践之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做到学习课本理论,但不拘于课本理论的学习态度,在探索真知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最终研究出自己的创新结果。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材每章最后的探索学习部分,为学生拓展课本理论,搜寻一些既有利于使学生思维得到扩展,又能够使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探索试题,来提高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还能最大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其更牢固的掌握课本知识。四、结语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无论对于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还是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前景都有重大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学生的不同特点,总结出一套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参考文献:1韩跃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应用题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8). 2张婕. 新课程下的应用题教学J.成功教育,2007(10). 3曹才翰.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史爱荣.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