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46886970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重要文言知识;(重点)2 .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学习文章逐条反驳的说理艺术和驳论文写作手法。(难点)3 .欣赏其简洁严谨,理足气盛,寓刚于柔的语言风格。4 O感受作者的人格精神。一、导入:提到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是一生的政敌和朋友。王安石出生在1021年12月,比司马光小两 岁。两人又在1086年5月和10月相继离世。他们先后都担任过宰相。他们都不是“太平阁老”。邵氏闻见录里记载“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他们都是刚正不阿、敢作 敢为、惊动朝野的“铁腕能臣”。他们也是同气相求、私交甚厚的朋友,他

2、们都有“立身行道,辅 世养民”的政治抱负;他们又是“所操之术多异”,和而不同的君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顶级文学 家王安石和顶级史学家司马光在行政治国方面的一次交锋,进一步领略王安石的论辩风采。二、文题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是司马光的复姓。“谏议”那么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答司 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三、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王安石,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开始推 行新法。当时任翰林学土、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在第二年(1070年)二月二 十七日,推心置腹地给

3、王安石写了长达4046字的信一一与王介甫书,从“用心太过”,“自 信太厚”两方面指出变法的失误之处。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王 安石“故略上报”,没有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共312个字,进一步说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于是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 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书。四、精研文本,展开教学活动活动一;检查演习导学案(亦可另作一课时)。作者简介,正音、断句 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重要的实词、虚词的解释和关

4、 键句子的翻译、文学常识等。(附每段重点词语解释)第一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 见恕也。明确: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每:往往,常常。操:持。术:主张,方法,这里指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见:被上报:回信。辨:通“辩”,分辩。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具:通“俱”,详细地。所以:的原因见:用在动词前

5、,称代自己。恕:原谅,宽恕。第二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 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那么以谓受命于人士,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 那么固前知其如此也。儒者:这里指读书人。名实:名义和实际。见:用在动词前,称代自己。见教者:指教我的问题。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以致:因而招致。人主:皇帝。修:修改。以:把。不为:不能算是举:施行,推行。

6、辟:驳斥,抨击。难:责难,排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壬:“佞”的假借字。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第三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 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 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那么某知 罪矣;如日今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那么非某之所敢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恤:忧虑,顾念。媚:形容词作动词,献媚。善:形容词做名词,好事。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

7、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i):计划,主张。度(du6):考虑。义:适宜。是:认为正确。见:动词,看见可:值得膏泽:膏泽:名词作动词,施恩泽。事事:做事。前一 “事”字是动词,后一 “事”字是名词。守:墨守。知,领教,接受。敢知:敢于领教。第四段: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由:机缘,机会。无由:没有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活动二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把握文脉,理清思路明确:第一局部:说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说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局部:全文驳斥的重点局部,作

8、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 守派谬论指责进行逐条驳斥。第三局部:分析保守派的思想根源,揭示改革遭抵抗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四局部:书信常规的结束语。文章的结构已经理清,它符合典型的驳论文的范式,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活动三:驳论文的写法。(一)驳论文的定义: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 (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二)这类文章写作的一般思路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挖根源4.指出路(三)再读课文,重点锁定二三自然段,理出回信的论证思路:明确:首先,合情合理地提出双方认可的

9、道理,寻找到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之后,列出对方的观点, 再有理有据地驳斥名不副实的指责;又针对司马光重点渲染的问题“以致天下怨谤也”,解释基于众 人和士大夫这些保守派的思想根源,自己助皇上变法的现实,加以盘庚迁都的例证,从现实和历史 两方面强调“怨谤”之多是早有预见的,最后以两个假设,进一步说明变法的态度和决心;这是典 型的驳论文的写法,读来有一种一气贯通、言短意长之感。(活动四)探究课文,讨论高屋建甑的论辩艺术。(一)第二段中,说说王安石为什么要先提出“名实”的问题?明确:王安石所提出的“名实”的问题“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矣。”王安石为自己的论辩寻找到了强有力的理论

10、依据,即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名实相符理论,这个 理论的呈现,已经暗示了司马光文中所言名不副实的问题。罪名和事实是否一致就抓住了辩论的本 质。为下面的驳论建立了稳固的逻辑支点。“立片言以居要”,起到理论奠基的作用。(二)请尝试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L明确:“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与王介甫书的原文有1700多字来指责变法的弊端。王安石迅速捕捉到其主要观点,仅用25个字概括出来。从中我们会惊叹王安石高超的概括能力和要言不烦的智慧。)2,补充相关与王介甫书原文的重要语句,看看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谴责有多犀利。第一是“侵官”。“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

11、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第二是“生事”。“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放放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第三是“征利”。“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 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第四是“拒谏”。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能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缺乏于恕乎”;第五是“致怨”。“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 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

12、归咎于介甫”。三)面对司马光的如此犀利的指责,说说王安石如何驳斥司马光呢?1.明确:针对指责,逐条反驳。驳侵官一一“某那么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助人 主)驳生事一一“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遵先王)驳征利一一“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谋天下)驳拒谏一一“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自然成立)驳怨诽一一“至于怨诽之多,那么固前知其如此也。”(不屑反驳)2.重点精析:通过司马光的原信,我们能看出王安石的高屋建令瓦的才智,没有就事论事地一一辩白,而是站 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先驳“侵官”。 没有纠结是否侵夺有关机构的权力这些具

13、表达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 变法的是“入主”,是出于皇帝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是经过朝廷的认真 讨论而确立;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 至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反过来也指责了对方违忤“人 主”旨意。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 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相反,是不是你违背先王之政。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 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理财”,而在 于为“谁”征利、理财。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

14、难也就站不住脚了。然后驳“拒谏”。我们来明白一下,什么是“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 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而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 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了。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 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 一顾的轻蔑意味,并由此引出下一段重点驳论。这一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白,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着 眼,这种辩白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所阐释的变法是大势所趋、名正言顺、为国 为民的作为。总结论辩艺术:大处着眼,立足于理,针锋相对,直击要害,攻守相济,理足气盛。

15、(四)第三段如何分层论证“怨谤之多”的呢?(重点回敬).明确:首先承着上一段的“固前知其如此也”,引出对导致“怨诽”根源的剖析。当前士大夫和众人 的苟且逢迎的现状,皇帝的心愿和自己的不避艰险“助上抗之”。又用反问句,增加了结论的不容 置疑性。接着,用“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土大夫而已”殷的事实,从历史中举例论证“怨 诽之多,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缺乏为奇。另外,也证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 性,增添了说服力。王安石变法并非一意孤行、肆意妄为,而是度义后动、准备充分的理性作为。最后,“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那么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 不事事,守前所

16、为而已,那么非某之所敢知。”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 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明确态度和立场,同时揭示保守派言行的实质。1 .表达怎样的论辩艺术?归纳:挖掘本质,鞭辟入里;引经据典,理盛气足,以退为进,柔中有刚。活动五:归纳王安石的人格魅力清人吴汝纶评价本篇:“固由兀傲性成,究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明确意思:固执坚决是由倔强不随俗的性格形成的,推究驳斥也理由充足、气势盛大,所以强悍 有力端方严峻没有旁逸斜出的言辞。这种高度自信、深刻的认识、简练的语言等因素就构成的峭刻劲厉的文章风格。这是文风也是刚 毅果决,坦荡担当的人品、人格表达。在文章的开篇,我们能看到王

17、安石接到司马光来信后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与开诚相见。开篇的 客套与收篇文字之中蕴含的坚决自信之意,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展示了不以私废公,也 不以公废私的政治家的情怀;对事理的分析论辩,要言不烦,一两句直刺问题实质要害,态度坚决, 斩钉截铁,不遗余力,流露出光明磊落的精神风貌。第三段中从当时的现实和历史两方面去揭示变法 的阻力早有预知,而依然为国为民勇往直前,坚定执着。展示了高屋建令瓦、刚毅果决的改革家的气魄 和形象。五、课堂小结。“天变缺乏畏、祖宗缺乏法、人言缺乏恤”,这“三缺乏”主张展现了王安石锐意进取精神, 吞吐宇宙的胸襟。梁启超曾评价王安石:假设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列宁在讨论俄国土地革命时说:他是中国最重要的改革家。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在中国抗日时期来到中国说:王安石对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有很大影响。我们应该为我国有这样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而骄傲,更要学习王安 石敢于担当、锐意进取,以匡世济民为己任的大丈夫情怀,成为国家未来的脊梁。六、布置作业1 .诵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文言文字词的积累。2,拓展阅读:司马光读了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会有什么反响,如果你是司马光会从哪些角度 回复。阅读司马光的三封与王介甫书,体会文化高官的文采和人格魅力。3.好书推荐:梁启超王安石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