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山区文化资源角色与定位研究.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46882119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山区文化资源角色与定位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山区文化资源角色与定位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山区文化资源角色与定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山区文化资源角色与定位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乡村侬战略视虾 山区文化资源角色与定位研究一、研究缘起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宏伟事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山区总人口占全国总 人口的比例约为55%,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二以上,只有山区开展了,乡村振兴战略才有活力可言。 基于此,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背景,以“山区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对福建省南平市洋墩乡进行田野调查,窥探 山区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的角色和定位,企盼山区文化建设事业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得以长效和可持 续开展,这一旨归恰与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愿景不谋而合。农村文化资源是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可以开展成产业化的文化存在的对

2、象,具有浓郁的农村乡土气息和特定时期 的反映其现象的特征,包括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农村农业文化资源、农村民俗文化资源、农村景观文化资源、农村饮食 文化资源、农村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农村口述文化资源等等。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向农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关 注“农村文化”是极为重要的。党和国家从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 大战略任务,再到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不表达出对农村开展的高度关怀。时代的诉求指引我们要用最接地气” 和“通灵气”的田野调查去关注最具中国特色和历史印记的文化家底,用科学和开展的眼光去解读一个地方的历史和风土 人情,力求把握其内在联

3、系和外在影响。“山区文化资源”不仅是在“山区”这一特殊区域中衍生并留有山区人民印记、能够 承载人类文明、并蕴藏丰富价值的物质存在,也是表达山区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现象。文章以中国典型的山 区福建省顺昌县洋墩乡为缩影,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其文化资源类别及其开展现状,深入研究“山区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 战略中的角色与定位,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为加快山区经济文化建设步伐探寻出合理之路。二、田野调查样本概况(一)福建省南平市洋墩乡基本概况洋墩乡地处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北部,历史悠久,下辖10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总面积129.9平方公里,其 中山地面积143517亩(该乡森林覆盖率达78%,洋墩乡

4、为典型的山区),耕地面积13157亩,水田11035亩,粮食 产量3766吨。洋墩乡是客家人聚居地,人风淳朴,热情好客,生活和谐,和睦相生。(二)洋墩乡“山区文化资源”种类根据洋墩乡调查的实际情况以及结合相关概念界定,在此将洋墩乡“山区文化资源”分成产业文化资源、物态文化资 源、精神文化资源加以归纳。1 .产业文化资源洋墩乡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原因,形成了“柑橘产业+”多业融合的产业文化资源大格局。柑橘产业是 全乡的支柱产业,除此之外,洋墩乡毛竹产业、杉木产业、菌菇种植产业也别具特色,乡内建有乡综合林场和国有林场; 建有菌菇种植基地,基地内食用菌竹荔、姬松茸、天然红菇栽培迅速开展。2

5、 .物态文化资源物态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有的是历经风雨传承至今,有的是在当下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成长和开展起来 的。一般地说,但凡与人的物质需要相关,或者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相关的物质存在,都可归纳为物态文化资源。洋墩 乡物态文化资源以保存完好的傅统建筑最为突出,远至千年植物,近有革命年代传承下来的珍贵物态遗产。3 .精神文化资源共产党宣言指出:“思想的历史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无论是在城镇地区,还是乡村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们能够“记住乡愁”的精神坐标载体,是作为一切人自由开展的条件,是可以被 群众掌握的、可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的精神所在。洋墩乡曾深入

6、开展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摸清了本地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调查工程116个,涵盖13个门类,此外,洋墩乡还有丰富的以乡约为内容的精神文化 资源。乡约是乡民基于一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某种共同目的而设立的生活规那么及组织。传统的乡约在教化乡里、促 进乡治、劝善惩恶、保护耕牛山林等方面有一定的实效。洋墩乡的乡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涉及乡民修身齐家、立志立 业、日常规范等方面,并通过宣传栏、村干部入户宣传、典型人物示范效应等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山区文化资源开展的角色与定位(一)提升内涵定位:活化乡土底蕴,挖掘内在价值调查发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有序推进

7、,洋墩乡山区文化资源在活化乡土底蕴的基础上,内在价值得以进一 步彰显。例如,在产业文化开展方面,当地深度梳理柑橘产业沿革历史:柑橘文化开展始于民国30年间,开展在新中 国成立后,兴盛于改革开放以来,柑橘产业文化资源的开展凝结着厚重的乡土底蕴,在新时代焕发着蓬勃生机。乡村振 兴战略下山区文化资源开展要以提升内涵定位为重要指针。千姿百态的山区文化资源产生和开展于本土,内涵的提升有 助于其更富有活力和渗透力,更易于被山区人民所接受和推崇。山区文化资源在内涵定位的助力之下将增强山区人民对 本区域文化的自豪感,树立坚定的文化信仰。提升内涵定位最重要的是要如上述案例乡产业文化资源开展一般,活化乡土底蕴,挖

8、掘内在价值。要以“盘活”“再 生”-“升级”为线路指导,在尊重原始态势的基础上将山区文化资源进行综合盘点,挖掘其内在价值并灵活运用于现代生活 之中,使容易被遗忘的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得以再生,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升级为提升山区精神文明和文化自信 的内容引擎。(二)认准品牌定位:塑造独具特色的山区文化资源符号符号,是具有一定表现形式,用来传达特定意义、信息的某种客观事物,它既具有实在的客观属性(能指,sign计er), 也具有主观的意向属性(所指,signifed) o提炼文化符号、塑造品牌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创造价值的一种重要模式。 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符号能够使人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

9、一个地方的记忆。这就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下认准山 区文化资源开展的品牌定位,这一旨向可以是生动的、独特的,至少是有特别之处,有特点的。例如,洋墩乡红地村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浑然一体,古村落中保存了较多的古老建筑,新村是色彩丰富的七彩建 筑,规划错落有秩,传统文化符号以现代化的表现手段在新村的设计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新村的外墙以赤橙黄绿青蓝紫 为基本色调,内墙那么以白色为主色调,当地独具一格的“竹文化”被恰到好处地嵌入于七彩建筑的整体设计之中,外围体 现出了竹文化的优雅与大气,内在彰显出了以竹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融合的艺术特色。“七彩建筑”这 一文化资源符号的成功塑造为红地村开展以民宿为主

10、导的山区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山区文化资源得到了最大 有效的利用。(三)明确传承定位:打造多元化的山区文化资源传承模式文化资源的传承性是文化在时间上的表现形态,一个国家通过文化资源的代际传递,实现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资源能够层出不穷,就是因为文化资源的不断传承和积累。文化资源的传承具有强大的动力和完善的机制,伴随着 人们主动的传承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时代在变,人们对待山区文化资源的态度也因势而变,如何打造多元化的山区 文化资源传承模式是值得深度探究的话题。洋墩乡在山区文化资源传承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将农民建设家乡的自发行动纳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战略

11、统一行动。例如,洋墩乡洋坑村通过申报评选“传统古村落”,村内的郭岩山获顺昌县旅游 局规划批准为生态旅游保护区,该村因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获批“全国第四批传统古村落”;在精神文化传承方面,洋墩 乡通过普查搞清楚文化资源的分布、种类、价值等,并建有占地760平米的文化大楼,力求多途径对山区文化资源进行 传承和保护。山区文化资源明确传承定位既要与山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相符,又要善于以客观条件为基础,推陈 出新,融入现代化的元素。根据案例的情况和现实开展的需求,市场化传承模式、保护性传承模式、教育性传承模式是 打造多元化的山区文化资源传承模式的可行之路。市场化传承以培育山区特色的产业链为主,

12、一方面以全产业链的方式 打造带动产业文化资源的开展,另一方面实现了经济效益的丰收;保护性传承模式恪守尊重传统的原那么,建立合理的机制 和方法对山区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的保护;教育性传承模式是通过山区教育复兴,有机融合家庭教育、村落共同体教育和 学校教育,促进“文字留村”,充分激发村民为主体的文化自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体系。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001).2王冲.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资源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10 (34) : 56-

13、57.3何国强,林跃文.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续集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4卢昌文,石红春.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与实现J.高教论坛,2019 (02) : 38-42.5李树榕,王敬超,刘燕.文化资源学概论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吴小萌,郑庆昌.新型城镇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05): 260-262.网李明泉,田野的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9波德里亚,刘成富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胡郑丽.文化资源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11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申维辰.评价文化一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3章艳涛,王景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衔接的策略、经验与问题顺昌县洋墩乡响应国家“三大 战略”案例研究J.农村经济,2020 (08) : 52-59.14鲁可荣,胡凤娇.乡村教育复兴与文化传承路径探析以浙江四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7, 39 (06) : 117-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