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区综合交通规划简介.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46685742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区综合交通规划简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村区综合交通规划简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村区综合交通规划简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区综合交通规划简介.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村区综合交通规划简介 村区综合交通规划简介 曹辉 1、芳村区发展概况 芳村区是广州十大行政区之一,位于广州市西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发展最活跃地区的腹地“大广佛都会区”广州与南海、佛山之中心位置,珠江自西北向东南环区流过,全区三面环水,西与南海黄歧区陆路相连,北、东、南三面分别与荔湾区、海珠区、番禺市、南海市三山港、平洲区隔江相望。现辖花地、鹤洞、冲口、石围塘、茶窖 5 个街道办事处和东漖镇(下辖 17 个行政村)。全区面积 46.2 平方公里,1999 年常住人口 17.5 万,加上流动人口,总人口约 27 万人。芳村 1985 年才正式纳入市区建制,为城乡结合区域,城市建设起步相对较迟,城市

2、化水平较低。当时芳村被称之为“荒村”,建区之初,一桥、一路、一车、几渡舟(即珠江大桥、芳村大道、19 路公交车、轮渡)是当时芳村城区交通的写照。随着近年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芳村区新建了一大批交通设施,如过江桥梁、隧道,以及地铁一号线,将芳村区与广州中心区以及珠三角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周边地区特别是南海、佛山、中山、顺德等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芳村区作为广州市对外联络区域,其重要性日益增强。芳村不再荒,路路连四方,已是如今广州市芳村区的新形象,到过芳村的人无不慨叹城区建设变化之快。但是从发展上看,芳村区作为广佛都会区的重要桥梁,未来随着广佛都会区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芳村地区交通枢纽、

3、物流、客流中心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也将相应产生更大发展。因此,在芳村区建立一套高效、快捷、完善的综合交通系统,促进并引导未来的持续发展是本次规划的目的。2、规划目标 本次芳村区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明确芳村区道路网形态及功能,落实道路红线;制定芳村区近、中、远期的交通发展战略与交通规划方案;完善轨道交通枢纽和对外交通枢纽的交通组织,并为其配套设施发展提供预留用地。本次交通规划应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为芳村区的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为芳村区的交通发展提供指导。3、芳村区交通现状与分析 3.1 政府与公众咨询调查分析 3.1 政府与公众咨询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大部分芳村居民对芳村

4、区交通还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占67%);芳村的交通管理情况一般(占84.4%);对目前芳村区公交车的服务质量感到比较满意(占 50.2%)。3.2 道路交通设施现状 3.2 道路交通设施现状 芳村区现状主要道路包括:进出口道路“三桥四路”,珠江大桥、珠江隧道、鹤洞大桥,广中公路、龙溪路、广佛公路、西南环高速公路(增漖立交、海南立交、黄歧立交);区内主干道“两纵一横”,芳村大道东沙大道、花地大道、鹤洞路;区内次干道 要信息要信息 要舒适要舒适要要快捷快捷公众的需要公众的需要要环境要环境要经济要经济要安全要安全“两纵三横”,东漖北路东漖南路、洞企石路、花蕾路、浣花路、龙溪中东路。由于芳村区经济与人

5、口发展相对较慢,现状交通需求并不强烈,交通设施提供的服务水平较高。现状整体路网负荷度为 0.39,其中高快速路负荷度为 0.39,主干路负荷度 0.44。现状道路网高、快速道路和主干道比例较高,道路密度已达设计规范标准,(设计规范快速路网密度 0.40.5km/km2,主干道路网密度 0.81.2 km/km2),次干道、支路较少,特别是支路严重不足,按规范支路路网密度应达 34 km/km2。表一 现状道路网指标 道路等级 高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合 计 道路长度(km)9.4 29.7 20.7 13.16 72.96 比例(%)12.9 40.7 28.4 18 100 道路密度

6、(km/km2)0.55 1.74 1.21 0.77 4.2 道路面积(km2)0.3 1.5 0.6 0.16 2.56 道路面积率(%)1.75 8.8 3.5 9.2 15 注:建成区面积 17.1km2 3.3 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3.3 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根据对芳村区居民的抽样调查,所有居民的人均日出行次数为 1.83 人次/日。有出行居民的人均出行次数为 2.21 人次/日。芳村区日均出行总次数为 50 万人次。由于芳村区是广州市西南地区客流集散地,对外交通占了总出行的一大部分。表二 芳村区居民不同出行方式出行量构成比例(%)交通方式 摩托车 小客车 出租车单位车公交车地铁自行车步

7、行轮渡 其他 合计1998 年 市区 10.35 2.28 0.72 5.05 17.490.0221.4741.92 未计 0.70 1001998 年 芳村区 11.48 2.19 0.05 2.19 24.040.0125.1434.43 未计 0.47 1002000 年 芳村区 10.87 3.78 0.37 0.98 21.5 5.3417.0532.43 7.68/100由上表知,2000 年芳村区居民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出行占全部出行的 71%,是芳村区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也是最基本的出行方式。公共交通出行约占 35%(包括地铁、地面公交、轮渡、出租车),比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8、 20%要高。摩托车的比例占约 13%,基本与自行车持平,轮渡出行方式占 7.68%不容忽视。3.4 公共交通现状分析 3.4 公共交通现状分析 现状公共交通设施包括地面公交、地铁和轮渡。地面公共交通比较发达,共有 34 条公交线路,联系广州中心区的公交线路有 25 条,联系南海佛山的公交线路有 9 条,联系海珠区的有 4 条,只在芳村区内的公交线路有两条,日均运量为 20.2 万人次。地铁一号线 部分经过芳村,在芳村区内设西朗、坑口、花地湾和芳村四站,芳村区段日均运量为 4.6 万人次。轮渡地位不可忽视。芳村现有 6 个轮渡客运码头,8 条客运专线,日均运量从 1998 年的 8.3 万人次

9、下降到 2000 年 6.4 万人次。目前芳村公交系统中,地面公交还是起着骨干的作用,占总运量的 65%。地铁所占比例虽然只有 15%,但由于地铁出行距离长,主要解决跨区交通,所以地铁还是起着芳村公交主干线的作用。轮渡作为芳村区的传统交通方式以及特色交通工具,在芳村区公共交通规划中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目前轮渡客运量占芳村公交总运量的 20,但都以短线为主,且发展趋势不断萎缩。3.5 现状主要交通问题 3.5 现状主要交通问题 1)过境交通穿越中心地带,过江交通北重南轻,进出口道路过境比重大,出口通道能力较弱。2)路网结构缺陷,连通性差,交通过于依赖主干道。主要表现在次干道与主干道不能形成一个干道

10、网络系统。主次道路比例失衡、主多次少,主次道路连通性差、不成网络。如芳村中心地区主干道围成的三角形地带,花地大道和芳村大道在长达 3.6km 内,无任何横向道路相连,次干道全部截止在花地大道以西。芳村大道北广佛公路无平行道路分流,早高峰小时双向车流量达 3150 辆。3)公路客运站场进出交通不畅,配套设施不完善,站点功能有待论证。4)芳村区现有的交通组织与管理相对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行人设施极其匮乏;交叉口缺少路口展宽与渠化;灯控交叉口较少;缺少道路标志、标线。5)大型集散点停车设施不足。6)公交线网密度低,覆盖率低,非直线系数略大;主要道路重复线路多,布局失衡;公交线路车辆配备不均;芳村公交

11、车均站场面积偏小,更有部分公交首末站占道设置;现状没有公交停车场和保养场,公交车辆停车保养十分不便;公交中途站在选点、站距、几何设计、停靠公交线路设计等方面不尽合理;交通方式换乘较弱,三种公交方式衔接不够顺畅。4、芳村区交通需求研究 首先进行交通小区划分、土地利用模型、矩阵模型、路网模型的更新,对过江桥车流量、出入口车流量、现状主要道路车流量等进行校核;接着分析特征年(2005 年、2010 年)和远景年对交通量进行预测,内容包括交通供给假设、未来经济增长预测、人口与就业预测、居民出行量预测、车辆增长预测、交通方式划分、机动车高峰出行 OD 量等;最后对特征年的路网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得到的整体

12、路网情况。表三 广州市及芳村区人口与就业岗位情况 广州市人口与就业 芳村区人口与就业 年份 人口(万人)就业岗位(万个)人口(万人)就业岗位(万个)2000年 555 250 27 12.8 2005年 580 280 36 17 2010年 600 310 40 20 表四 广州市及芳村区个人出行需求 市区出行 芳村区出行 芳村区占的比重 全日 出行量 万人次 出行率 万人次 出行率 比重(%)2001年 1035 2.18 50 1.83 4.8 2005年 1110 2.18 68 1.88 6.1 2010年 1207 2.2 78 1.94 6.4 表五 芳村区不同出行方式出行量构成

13、比例 出行方式 步行 单车 摩托车小汽车公共汽车出租车交通车 地铁 轮渡 2000年比重(%)32.43 17.05 10.87 3.78 21.5 0.37 0.98 5.34 7.68 2005年比重(%)25.3 13.98 7.5 7.1 26.5 3.37 0.65 6.5 7.1 2010年比重(%)22.8 9.8 4.3 13.6 28.5 5.2 0 7.8 7.0 表六 芳村区整体路网情况 年份 车公里 负荷度 速度 路网容量 2000年 126700 0.45 35.6 281556 2005年 205516 0.49 33.1 419420 2010年 276861 0

14、.58 31.9 477347 5、芳村区交通发展战略 本次规划的一大特点是在总体战略及规划方案确定前,进行了多方面的战略方案的选择,用以确定芳村区的道路网络形态、轨道客运线网布局、公共交通网络发展方向、对外交通枢纽的选择、停车供应的选择、界定各种交通方式的作用等。5.1 总体战略 5.1 总体战略 强化芳村区作为广州西南门户的交通枢纽地位,建设先进的物流和客流集散中心,建立具有网络城市结点功能及体现生态环境优势的综合交通体系,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广州辐射西南的客货运枢纽,广佛地区城市间公路运输网连接的纽带,轨道交通客运线网的换乘中心,功能级配合理的地区道路网络,快捷、舒适的多元化公

15、共交通体系,技术先进的交通控制系统,以促进芳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次规划主要突出“具有芳村区特色”即要突出芳村区是广州市西南交通门户;是西部人流与物流的集散中心;水上交通特色;生态环境优势。5.2 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5.2 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 4 个完善、发达、先进的交通系统,构筑人本交通、生态交通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即建设完善的道路网络体系;建设发达的对外交通体系;建设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先进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维护并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设施与公共交通设施;重视并改善行人步行系统和步行环境。规划中根据芳村区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了道路网络、客运交通、对外交通及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战略

16、要点。6、芳村区综合交通规划(20002010 年)芳村区综合交通规划遵循整合、优先、容量控制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使规划具有前瞻性、超前性与可操作性。6.1 道路网规划 6.1 道路网规划 道路网规划着重要解决以下问题:城市出入口的选择与过境交通走廊的布置;与中心区的衔接通道;对芳村区经济腹地、生态绿地的交通屏蔽与保护;公路客、货运通道的布置。具体措施包括增加西南出口快速通道,加密东西干道,改善站场及码头交通衔接,开辟滨河景观道路,完善路网结构,强化道路功能分级,提高支路网密度等。芳村区规划路网格局为:三纵五横、一个半环、二个绿环、六座过江桥(隧)、六个城市出口。“三纵”为如意坊主干道、花地大道

17、、芳村大道;“五横”为珠江大桥放射线、花蕾路、浣花路、龙溪路、鹤洞路;“一个半环”为西环高速公路;“六座过江桥”为珠江大桥、如意坊大桥、珠江隧道、洲头咀大桥、鹤洞大桥、东沙大桥;“六个城市出入口”为广佛公路、穗盐路、南海联桂路、龙溪路、广中公路、广珠高速公路西线;“二个绿环”为环绕珠江和花地河沿岸景观道路,规划宽度 40 米,为次干道。表七 芳村区不同规划时期的道路网指标 合 计 规划阶段 道路等级 规划 范围(km2)高快速路(km)主干路(km)次干路(km)支路(km)道路长度(km)道路密度(km/km2)道路长度 29.7 14.42 33.54 26.56 58.83 133.05

18、 4.48 规划近期 比例(%)10.8 25 20 44.2 100 道路长度 29.7 24.13 28.73 67.12 62.8 182.78 6.15 规划中期 比例(%)13.2 15.7 36.7 34.4 100 道路长度 29.7 29.6 35.8 65.5 160.8 291.7 9.8 规划远期 比例(%)10.1 12.3 22.5 55.1 100 *芳村区行政范围为 46.2km2,扣除珠江和花卉基地,道路规划指标统计范围为 29.7km2。针对芳村区现状人行系统极不完善的情况,本规划确定至近期增设人行设施 7 座,远期鉴于芳村区的景观,建议多修行人地下通道。规划

19、至 2010 年芳村区自行车出行比重控制在 10%以内,应尽可能引出主干道及重要的次干道,利用一般性次干道、支路和街坊小路,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自行车行驶系统,作好交叉口的自行车渠化,配合大型的人流集散场所与换乘点处理好自行车的换乘与停放。鉴于芳村区现状停车设施严重不足,公共设施配建停车场比例低,路边乱停车现象严重,规划至远期提供 60000 个公共及配建泊车位,主要在芳村客运站、滘口汽车站、葵蓬生态旅游区、花卉博览园、东沙高科技园区、黄大仙旅游区及规划的商业、居住中心等人流集散场所建设固定停车场,并利用部分道路设置路边临时停车带,以满足各种不同的停车需求。6.2 芳村区公共交通规划芳村区公共交

20、通规划 芳村公共交通规划目标: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轮渡交通和出租交通为补充的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的公共交通体系。公共交通发展指导思想:贯彻公交优先原则;重点发展地面公交和特色公交,如水上巴士、环岛绿色公交;加强地面公交、地铁、轮渡和对外交通的衔接;强化客运交通枢纽立体化换乘的概念设计。珠江大桥放射线珠江大桥放射线芳村大道芳村大道花地大道花地大道花蕾路花蕾路浣花路浣花路龙溪路龙溪路鹤洞路鹤洞路如意坊放射线如意坊放射线环城高速公路珠江大桥珠江大桥如意坊大桥如意坊大桥珠江隧道珠江隧道洲头嘴大洲头嘴大桥鹤洞大鹤洞大桥东沙大桥东沙大桥广佛公路广佛公路穗盐路穗盐路南海联桂路南海联桂路龙溪路

21、龙溪路广中公路广中公路广珠高速公路西线广珠高速公路西线6.3 对外交通规划对外交通规划 作为广州市的西南门户,对外交通在芳村区的整个交通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芳村区的对外交通系统涵盖铁路、公路、水运等多方面,其布局直接影响到芳村区的发展方向、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干道走向、城市环境和城市的景观。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及组织良好的联运系统是对外交通规划的重点。铁路铁路 铁路的长远发展应主要注重两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市域国铁客货分流、国铁城市化”发展战略对既有铁路进行改造与城市客运利用;另一方面是结合南部广州新城及龙穴岛深水港的发展,预留南部边际疏港铁路的发展条件。规划保留石围塘铁路线、广钢专用线,并规划

22、新建两条铁路支线以结合向南部发展。港口港口 港口规划包括岸线利用和港口布局。规划芳村区白鹅潭以西岸线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结合目前岸线利用现状和城市发展规划,作为城市生活及绿化岸线。南航道(后航道)长期以来已形成各种类型工业、港口、仓储为主的岸线利用格局。规划开发东沙开发区两围港、扩建芳村港区、石围塘至广州南站战备码头用地和通道保留。公路主枢纽公路主枢纽 规划芳村客运站发展成为广州市向西南辐射的交通枢纽;规划滘口汽车站现有的客运功能暂时予以保留,但应逐渐弱化,将其所承担的客运逐步向芳村客运站转移,直至完全解除其客运功能。由于西部物流中心的功能、性质尚未定位,故本规划仅对物流中心在芳村区内的选址区域

23、提出了建议,列出各用地特点比较以供参考,未作具体的用地推荐,待西部物流中心性质、功能确定后,再进一步进行选址论证。7、近期交通改善实施建议 近期交通改善的重点是:尽快修建、完善地区性主骨架路网,增加及完善道路交通设施。近期实施时间为:2001 年2005 年,一期工程从 2001 年 3 月至 2001 年 10 月,二期工程从2001 年 11 月至 2005 年 12 月。实施的内容包括:完善路网结构,改善关键路口,增加行人过街设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造轮渡码头,加强交通管理。近期交通改善的具体项目有:完善路网结构,新建道路工程 13 项:修建珠江桥放射线、修建西南放射线、打通龙溪路西段

24、(花地大道鹤洞路)、打通穗盐路、修建花蕾路延长线(花地大道芳村大道)、修建浣花路延长线(花地大道芳村大道)、修建东沙大桥系统、完善芳村新体育馆周边道路、开通芳村客运站周边道路、修建东漖北路向南延长线(至龙溪路)、打通环翠西路至花地大道南、修建长堤景观路。改善 5 处道路交叉口:花地大道与花蕾路交叉口渠化、花蕾路与鸿雁路交叉口渠化、芳村大道与鹤洞路交叉口渠化、东漖北路与花蕾路交叉口渠化、东漖北路与浣花路交叉口渠化。增加 7 座行人设施:芳村客运站天桥、区政府西侧天桥、培英中学天桥、滘口汽车站天桥、花地大道南增南路天桥、芳村大道东教北路隧道、白鹤洞公交汽车站天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龙溪大道的公交线路与停靠站点,以服务九运会场馆、花卉博览园等运动、休闲、生态旅游点;增加芳村大道南、鹤洞路公共交通线路与停靠站点,以服务广钢、广船和东沙经济开发区的居民;增加衔接地铁与轮渡的公共交通线路与停靠站点,方便居民换乘;对于新建与改建道路,都必须设置或规划预留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同时,近期工作还包括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注重大型居住区与大型公建项目的交通评估工作等。本文曾发表于 2001 年 12 月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广州城市交通规划论文集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芳村区综合交通规划,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