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七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人民版05160315.doc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4655967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七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人民版051603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七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人民版051603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七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人民版0516031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七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人民版05160315.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时作业提升练七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著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形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解析】选C。从材料中国语主要记载公卿之“语”,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反映出史书编著者对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士阶层兴起的形势有所意识,故C正确。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思想,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

2、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解析】选D。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小农力量壮大,民众的力量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选D。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主流思想,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C。3.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A.战

3、国时期的礼崩乐坏B.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C.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D.国君巡狩应成为常态【解析】选C。据材料“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可知强调的是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C符合题意。材料与礼崩乐坏无关,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民本的重视,与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无关,B排除。国君巡狩应成为常态的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D排除。4.(2020龙海模拟)汉书宣帝纪:“五凤四年夏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据此可知()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4、思想具有限制暴政的功能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的记载无任何科研价值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解析】选B。解读材料可知,体现“天人感应”思想的是皇帝的诏书而非历史撰述,且汉书作者为班固,A错误;“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说明皇帝在天象异常的情况下反省自身,注意民生疾苦,表明“天人感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故B正确;汉书中关于日食的记录为后代研究天象提供了依据,并非没有任何科研价值,故C错误;材料汉书记载的是西汉时期的历史,与东汉无关,故D错误。故选B。5.(2019天津红桥区模拟)中国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

5、”等处世格言。这些格言体现了_思想()A.儒家的民本 B.道家的无为C.法家的法治 D.墨家的尚贤【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重天命轻人事的处世理念,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统治者要爱民安民,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错误;材料主张明哲保身,不争不妄为,体现了道家无为思想,故B正确;法家的法治是主张有所为,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错误;墨家的尚贤是关于人才选拔的政治主张,与材料中不争的主旨不符,故D错误。6.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6、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开创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选B。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春秋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才被统治者推崇,故B正确;孔子的春秋不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错误;汉代时,儒学才被统治者所推崇,当时已是官僚政治,故C错误;春秋是编年体,故D错误。7.(2019枣庄模拟)下图为宋代铸造的大观通宝钱,由宋徽宗御题钱文。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由此可见当时()A.北宋政府铸钱具有随意性B.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很大C.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平民化D.皇帝的好恶

7、决定经济政策【解析】选B。据材料中“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可得出因有彗星闪过,认为是吉祥之兆,因而铸钱,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故B正确。8.战国时代的儒、法、道、阴阳、纵横五家,在汉初仍然活跃,但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为主。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政府的提倡B.儒学的思辨化C.佛教的传入D.庄园经济发展【解析】选A。根据“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为主”的史实,再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A正确。B是宋代理学;佛教传入是在西汉末期,排除C;庄园经济的发展对儒学变化没有直

8、接影响,排除D。9.(2019济南模拟)儒学研究中,对五经原文的注释称为“传”,后世对“传”加以注释称为“注”,对“注”进行阐发称为“疏”,此外还有“正义”“集解”等多种解释方式,这表明儒学()A.注重传承并不断发展B.是统治人民的工具C.流派众多,各有侧重D.兼容并包,内涵丰富【解析】选A。五经是孔子编订的文献,后世又加了“传”“注”“疏”等对其进行解释,说明既传承又发展,故选A。题干仅是对五经的解释阐发,并没有形成其他流派,也没有吸收其他的思想,体现不出兼容并包,故C、D错误;B材料没有体现。10.(2019衡水中学模拟)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

9、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在江都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思想的内容是: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赦免董仲舒是受此学说的影响。故C正确。11.汉武帝时期太学设立。“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太学的兴办()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

10、思想统一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C.建立了以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解析】选A。太学教授的内容是儒家经典,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思想大一统,故A正确;太学博士弟子经考试合格者可入朝为官,并没有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故B错误;“以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是形成于隋朝的科举制而非西汉时期的太学选官制,故C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问题,故D错误。12.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17 586次 46.53% 法观念 法、刑 4 648次 12.30% 财富观念 利、财、富 4 765次 12.61% 公平公正观

11、念 均平 4 427次 11.71% 道观念 道 6 367次 16.85% 上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A.主流价值观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解析】选A。根据图表,社会伦理观念比例最高,表明儒家思想在汉朝确立了正统地位,故A正确;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法家大行其道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从汉朝以来,政府一直强调“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主流思想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

12、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9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16分)【解析】第(1)题

13、,“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二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4分)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5分)(2)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

14、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16分)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

15、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材料核心在于官民关系,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概括出有关官民关系的特点。认识需要根据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分析这一关系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答案: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4 分)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4 分)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4 分)-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