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532221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8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读图文材料,完成第1题。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多年冻土结构示意图1.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解析: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永冻层上层的冰融化,变成了活动层,活动层厚度变大,永冻层上界下降。活动层厚度变大,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全球变暖,春耕播种的时间提前,且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2、由于活动层厚度变大,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故选D项。答案:D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全球减排协议。读图,完成第24题。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柱状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美国人均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一,应承担主要责任和义务B.发达国家节能减排技术水平高说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少C.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技术水平低,说明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多,应承担主要责任和义务D.图示十个国家中人均CO2排放量最少的是印度3.下列现象与全球变暖无关的是()A.

3、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向北移B.北极熊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C.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D.喜马拉雅山雪线北坡比南坡高4.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就启示我们今后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下列属于低碳经济的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强化科技创新,推进生物固碳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A.B.C.D.解析:第2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多,人均排放量大,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少。印度CO2排放总量较少,人口众多,故人均排放量最少。第3题,全球变暖使

4、高纬地区变得适合农业生产,冬小麦的安全种植界线北移;北极熊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中纬度地区更温暖,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喜马拉雅山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比北坡低,与全球变暖无关。第4题,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包括降低资源能耗、优化能源结构、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固碳技术等。答案:2.D3.D4.A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习惯。“碳中性”是指生活中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森林、大海等资源,将这个量抑制到地球可以吸收的程度,保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2008年3月,联合国副秘书长提出了“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概念之后,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

5、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据此完成第56题。5.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条件或现象是()A.冰岛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B.新西兰农业高度机械化C.挪威有95%的电力来自水力发电D.哥斯达黎加森林覆盖率高,是世界上人均种植树木最多的国家6.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A.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B.全球平均气温与现在相比大大降低C.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D.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更干旱解析:第5题,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条件或现象是那些大量消费矿物能源,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或现象,A、C、D三项均有利于

6、全球变暖的防治,新西兰农业高度机械化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第6题,绝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则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幅度减少,全球变暖减速,有利于减缓海平面上升速度。答案:5.B6.C读下图,完成第78题。7.北京市()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8.据图信息,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B.减少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解析:第7题,北京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多扬尘天气,雾霾天气

7、较多;夏季降水多,大气污染物少,雾霾天数少;雾霾的主要来源是区域传输、汽车尾气排放和冬季燃煤;北京市工业生产对雾霾影响较小。第8题,北京市PM2.5污染严重,而PM2.5的主要来源是区域传输、汽车尾气排放和冬季燃煤供暖,故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人工增雨费用较高,且不适宜大范围使用;缩短冬季供暖时间不符合实际发展需求;将有污染的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不会有效减少PM2.5的排放。答案:7.B8.D下图为某地年平均降水pH值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第910题。9.关于a、b、c、d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四地都处在酸雨区B.a地较b地酸雨严重C.c地较d地酸雨严重

8、D.a、b为重酸雨区10.该地pH值等值线的弯曲受主导风的影响,该地主导风向应该是()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解析:pH值越小,雨水酸性越强;图中等值线凸向高值,因此弯曲方向pH值低于两侧,酸雨较重,因此主导风向为西南风。答案:9.B10.C为了支持联合国国际森林年,第40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强调森林所提供给人类生命维系的价值,以及人类生活质量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固有联系。据此完成第1112题。11.可能演化成酸雨的环境问题是()A.水体污染B.全球变暖C.乱砍滥伐D.大气污染12.随意抛弃废旧电池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土壤有机物污染

9、B.大气颗粒物污染C.土壤重金属污染D.大气气态污染解析:第11题,酸雨是人们燃烧矿物燃料排放SO2和NOx形成的,属于大气污染。第12题,旧电池中含有大量重金属,易导致土壤污染。答案:11.D12.C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新西兰测得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所测的数据要大12%。据此完成第1315题。13.数据表明()A.大气比10年前清洁了,紫外线容易穿过大气B.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仍在扩大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多D.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增强14.下列现象中与紫外线增多直接有关的是()A.土壤酸性增强,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腐蚀B.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

10、被淹C.患白内障和皮肤病的人数明显增加D.季风区的洪涝灾害增多15.下列采取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降低紫外线对人类伤害的是()外出时,使用防紫外线的伞推广使用新型制冷系统和无氟制冷剂生活中少使用喷雾剂涂抹防晒霜A.B.C.D.解析:人类大量使用含氟制冷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明显升高,影响人类健康。氟氯烃化合物广泛用于制冷设备、化工产品中,如空调、冰箱、发胶、喷雾剂等。减少氟氯烃的使用是减轻臭氧层破坏,降低紫外线伤害的根本措施。答案:13.B14.C15.B16.2008年2月28日,中国首次大学生北极考察队从北京出发,前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为期

11、半个月的考察。考察期间获得的材料如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冰雪之都”奥斯陆以前2月的平均气温是-2,而2008年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仅-2-3;2007年的几个星期,从挪威海域通过北冰洋,再到白令海峡,出现的无冰地带,比前些年同期宽了不少。材料二北极上空存在臭氧洞,科学家预测未来1520年臭氧洞还将扩大。材料三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冰鸥、贼鸥等极地动物在近20年中数量锐减;北极熊体内积累的多氯联苯等物质使其免疫力、繁育能力每况愈下。在考察期间队员们没有见到一只北极熊。(1)北极上空臭氧洞的出现,会使地球上的生物更容易受到的伤害。臭氧洞出现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层。(2)北极熊的数量明显减少,

1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其生存环境恶化海水变得越来越咸导致其饮用水源缺乏有毒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其健康考察人员使用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危害其生存A.B.C.D.(3)根据材料,考察队获取的全球变暖的证据是;。(4)为了应对全球变暖,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1年波恩协议又提出可以用增加森林植被量来抵消二氧化碳排放指标,提出这项决定的依据是。解析:第(1)题,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臭氧主要的作用是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使北极熊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另外,根据题干信息,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危害北极熊

13、的健康。第(3)题,根据题干信息,该区域气温明显升高,海冰融化,出现无冰地带。第(4)题,因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通过叶绿素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答案:(1)紫外线平流(2)D(3)气温升高海冰减少,出现无冰地带(4)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17.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其中pH值小于5.0的降水为重酸雨。目前我国酸雨覆盖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读2002年和2006年全国降水pH值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2002年2006年(1)据图简述我国酸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点。(2)2006年降水pH值小于5.0的省级行政区域主

14、要有。(最少写3个)(3)(双选)上述省级行政区域pH值偏低的共同原因是()A.能源消耗量大,酸性气体排放量大B.气候湿润C.山地丘陵分布广D.水稻土分布广(4)在防治酸雨方面我们可采取什么措施?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掌握知识的内在递进关系,具体分析如下。答案:(1)空间分布特点:我国酸雨主要发生在南方(或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或华中、华东沿海地区酸雨严重,长江以北酸雨不明显)。空间变化特点:酸雨影响范围扩大。(2)浙江、江西、广东、湖南、重庆、四川(3)AB(4)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水能、核能、天然气)所占比重;实施清洁生产,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