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1220324.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507307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12203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12203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12203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1220324.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基础夯实1.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种五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相传神农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五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我们无法推测是否是神农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答案A2.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商业运输

2、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解析题干中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从原始社会发明的骨耜到西汉时期的直犁再到唐朝发明的曲辕犁,这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答案D3.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剌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由此可见()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解析题干先提出观点:人工施肥在战国受重视,接着引用孟子、荀子的话来证明此观点。孟子说,歉收之年,是因为施肥不够;荀子说,开垦荒地,锄草播种,多施肥,是农夫的

3、本职工作。由此可见,战国的农业生产非常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答案B4.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的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中国的比例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国()A.农业科技在世界上最发达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自然环境最优越D.铁犁牛耕技术最高解析在古代中国,提高粮食产量主要是靠精耕细作,故选B项。答案B5.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石有多幅。其分布如下:出土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

4、格尔江苏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较广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D.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已经遍及全国解析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仅从牛耕画像石的分布情况看不出B、C两项;其出土地点集中在几个省份,不能说明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已经遍及全国,只能说明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较广。答案A6.后汉书载:“建武初诏征(任延)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以提高农业

5、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解析依据材料中“不知牛耕”“教之垦辟”“百姓充给”等信息,可知精耕细作提高了农业产量,故选B项。A项中的“曲辕犁”出现在唐代,与后汉书不符,可排除。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B7.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水利工具的发展密切相关,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D.能够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解析图1、图2工具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灌溉工具桔槔、隋唐五代时期的灌溉工具高转筒车。其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利用人力,后者利用水力。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8

6、.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井渠D.灵渠解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蜀守”“冰”“百姓飨其利”,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描述的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故选A项。答案A9.化繁为简是图示法教学的一大特点。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示意图,空缺方框中最可能是()A.精耕细作B.个体农耕C.集体劳作D.自耕农经济解析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处于早期农业阶段,这一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靠人们的集体劳作进行生产,C项正确。A、B、D三项主要是封建时代农业的特征。答案C

7、10.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落后性B.具有再生性C.具有脆弱性D.具有稳定性解析材料前一部分强调小农经济生产组织简单,进而在此基础上强调此种生产方式容易重建即具有再生性,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脆弱性的特点,但材料中未涉及,故排除A、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排除D项。答案B能力提升11.(2015课标全国,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

8、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生产情况。材料信息强调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实质上是在肯定小农经济对农耕的促进作用,因此农业收益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所以C项正确。春秋末年,铁器与牛耕的出现,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A项表述与材料因果关系颠倒,故可以排除。农业收益的增加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出战国时期农业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所以B项错误。小农经济规模小,且有脆弱性的特点,再加上其土

9、地私有,容易导致土地兼并,从而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增长,所以D项错误。答案C12.元代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血。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A.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C.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D.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解析材料反映了元代农业发展深受水资源制约的现象,这揭示了古代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特点。答案B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在淮河流

10、域修的芍陂,灌溉面积一万多顷;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修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工郑国在泾渭水系修的郑国渠,灌溉面积达四万顷,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材料三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什么进步?有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提到的都江堰工程为什么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生产方式?(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参考答案(1)进步:对牛的控制

11、,反映了当时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作用:利用畜力可以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2)都江堰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3)生产方式: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耕农经济。(4)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水利的兴修、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的宽松开明政策等。14.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个体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材料二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

12、屋。(唐)聂夷中咏田家材料三杨光斌教授认为,“小农经济不是中国几千年经济难以发展的原因而是结果,因为商业会导致私人财富的大量聚集,这不为中国的专制统治者所喜欢”,他们“绝不愿意私人财富扩充到不能控制的地步,为王朝的安全之累。”“朝廷和统治阶级靠收租纳税过活,而不靠贸易。”摘编自王金磊、李晓鹏制度变迁动力的缺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2)解读材料二蕴含的有关小农经济的相关信息。(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参考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农民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辛,小农经济容易破产;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3)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统治者对社会进行控制;有利于征税并保持税源的稳定;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