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测评9戊戌变法人民版选修120191115157.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368407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测评9戊戌变法人民版选修12019111515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测评9戊戌变法人民版选修12019111515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测评9戊戌变法人民版选修12019111515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测评9戊戌变法人民版选修120191115157.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综合测评(九)(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

2、,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核心观点:由

3、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以后发生

4、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7分)(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答案】(1)主张:君主立宪。背景: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足之处: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2)视角:现代化史观。影响:触动了中国

5、传统的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3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

6、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四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所持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6分)(2)你认为材料三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5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4分)【答案】(1)看法:节奏很快。评

7、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了隐患。(2)正确。史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3)历史依据:倡导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民族意识觉醒。4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

8、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9、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8分)【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

10、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材料二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务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旧有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振兴皇基。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夫病症既变,宜用新方;岁步既更,宜革旧历。”(1)根据材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的创新和保留。(6分)(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9分)【答案】(1)创新:实

11、行君主立宪;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保留:保留了君主权力和地位。(2)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促进了民族觉醒,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提供了借鉴。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

12、,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康有为)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定宪法的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 “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根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并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9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6分)【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改革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