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新起点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363074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新起点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新起点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新起点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新起点考试试题含解析.doc(3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新起点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几种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命体中无机盐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B. 人体内的核酸彻底水解,产物有8种C. 处于休眠状态的大豆种子中通常不含水分D. 蛋白质间的差别一定是因为氨基酸的R基团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1、水在人体内有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种形式,其中自由水直接进行新陈代谢,而结合水必须转化成自由水才可以进行新陈代谢。所以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例越大,新陈代谢越缓慢,抗逆性越强。2、细胞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DNA由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RNA由四种核糖核苷酸组成。【详解】A、生命体中无机盐大多

2、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错误;B、人体内含有DNA和RNA,彻底水解后能得到五种碱基,一种磷酸,两种五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共8种产物,B正确;C、大豆种子即使处于休眠状态,也含有水,只是含有的结合水含量较高,自由水含量较低,C错误;D、蛋白质结构的不同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有关,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2.下列关于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表述,错误的是A. 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且共用一套密码子,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B. 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体现了生物的统一性C. 组成细胞和地壳的

3、化学元素种类差异很大,体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的差异性D. 叶肉细胞有叶绿体来进行光合作用,而贮藏细胞没有,体现了细胞的差异性【答案】C【解析】【分析】统一性是指不同细胞或生物体具有相同的物质或结构,而差异性则是强调不同细胞或生物体具有不同的物质或结构。【详解】A、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且共用一套密码子,描述的是细胞的相同点,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A正确;B、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描述的是生物的相同点,体现了生物的统一性,B正确;C、组成细胞和地壳的化学元素种类差异大体相同,体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的统一性;组成细胞和地壳的化学元素含量差异很大,体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的差异性

4、,C错误;D、叶肉细胞有叶绿体来进行光合作用,而贮藏细胞没有,体现了细胞的差异性,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统一性和差异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螺旋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物质或生物结构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某些蛋白质具有的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特定的功能B. 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实验时观察C. DNA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结构的稳定性D. 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时,其上DNA分子也随之解旋【答案】D【解析】【分析】1、结构决定功能,蛋白

5、质的特殊结构决定其特殊功能。2、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结构决定功能,因此某些蛋白质具有的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特定的功能,A正确;B、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所以水绵是验证光合作用的场所及条件的良好材料,B正确;C、DNA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使其具有结构的稳定性,C正确;D、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而DNA双链的解旋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的DN

6、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因此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的双链并不随之解旋,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以“螺旋”为题材,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掌握结构决定功能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4.下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 小鼠肝细胞膜上存在蛋白质使葡萄糖能跨膜运出细胞膜B. 紫色洋葱的细胞壁中不存在糖类和多肽结合形成的物质C. 酵母菌的细胞核中存在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结构D. 大肠杆菌的细胞质中不存在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核酸

7、分为DNA和RNA,RNA和蛋白质结合可形成核糖体,DNA和蛋白质结合可形成染色体,DNA转录时可以和RNA聚合酶结合,RNA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详解】A、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小鼠肝细胞膜上存在蛋白质,使葡萄糖主动运输运出细胞,A正确;B、紫色洋葱细胞壁的成份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在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上不存在糖类和多肽结合形成的物质,B正确;C、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核中存在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结构,如染色质,C正确;D、大肠杆菌中存在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结构,如转录时DNA和RNA聚合酶结合,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

8、解和记忆能力,熟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5.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 过酸、过碱、高温会使酶失活,应在低温下保存酶制剂B. 酶催化反应后,会立即被分解成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C. 酶为分子提供能量,从常态转变为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D. 在无催化剂作用的化学反应中,加入酶后化学反应加快,说明了酶具有高效性【答案】A【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

9、,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过酸、过碱、高温会使酶永久失活,应在低温(0-40)条件下保存酶制剂,A正确;B、酶作为催化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反复发挥作用,催化反应后一般不会被立即分解,B错误;C、酶不能为分子提供能量,加热能为分子提供能量,酶只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C错误:D、酶与无机催化剂比较,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在无催化剂作用的化学反应中,加入酶后化学反应加快,由于没有形成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10、所以不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考生识记酶的本质和特性、明确酶催化的特点和酶促反应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6.下列关于细胞基本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离不开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协作B. 水绵的叶绿体有巨大的膜面积,其上分布着色素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C. 好氧细菌没有线粒体,能以有氧呼吸合成的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D. 蓝藻细胞内只含有藻蓝素和叶黄素,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答案】D【解析】【分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

11、合作用的场所,原核细胞虽然没有线粒体与叶绿体,但其细胞质中含有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光合色素,因此也能进行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详解】A、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一种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形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共同协作,A正确;B、水绵属于真核生物,其依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有巨大的膜面积,其上分布着色素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B正确;C、好养细菌是原核生物,虽然没有线粒体,但含有有氧呼吸酶,能利用氧气进行有氧呼吸。细胞都能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这也是细胞统一性的体现之一,C正确;D、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D错误。故选D。【点

12、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与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掌握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分泌蛋白的分泌、典型原核生物等相关知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7.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脉试剂和斐林试剂B. 探索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用碘液检测,观察黄褐色的深浅C.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需要用到显微镜、苏丹或苏丹染液D. 黑藻叶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可用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

13、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染液(或苏丹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详解】A、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A错误;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可用碘液染色,观察是否变蓝以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的剩余量,从而判断不同温度下酶的活性,B错误;C、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不一定要用显微镜,如可直接向组织样液中加入苏丹或苏丹染液进行观察,C错误;D、黑藻叶含有叶绿体,用酒精脱色,可防止原有颜色对染色后的干扰,所以黑藻叶片经酒精

14、脱色处理后,可用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8.测得油菜种子在出土前,以脂肪为底物氧化分解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的比为1,原因是该种子A. 仅进行有氧呼吸B. 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C. 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D. 仅进行无氧呼吸【答案】B【解析】【分析】脂肪中H与O的比值较高,如果是以脂肪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消耗O2的量要大于产生CO2的量。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可以产生二氧化碳。

15、所以以脂肪为底物氧化分解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的比为1,可说明种子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详解】油菜种子在出土前是黑暗环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脂肪为底物的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如果只有有氧呼吸,则氧化分解消耗的02与产生的C02的比应该大于1;根据以脂肪为底物氧化分解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的比为1,可知该种子在测试条件下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中物质量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假定某男孩的基因型是XAY,其祖父和外祖父的基因型均是XAY,祖母和外祖母的基因型均是

16、XaX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男孩的基因A必然来自A. 外祖父B. 外祖母C. 祖父D. 祖母【答案】A【解析】【分析】男孩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Y染色体来自父亲。女孩的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详解】某男孩的基因型是XAY,该男孩的Y染色体来自父亲,X染色体来自母亲,故基因A必然来自其母亲,又知其祖父和外祖父的基因型均是XAY,祖母和外祖母的基因型均是XaX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母亲的A基因来自该男孩的外祖父,所以该男孩的基因A必然来自外祖父,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

17、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0.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般来说,基因突变比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影响更大B.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数目变异都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D.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导致基因的种类的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该过程中基因的数量不变,基因的种类发生变化。而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减少或以染色体组的形式增加或减少,染色体数目变异会导致基因数量发生变化。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增加、缺失、易位和倒

18、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详解】A、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数量,而染色体数目变异会使基因的数量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染色体数目变异比基因突变对生物的影响更大,A错误;B、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基因突变与染色体数目变异都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正确;C、一般基因突变不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而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C错误;D、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的种类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一般不会导致基因种类的改变,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熟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1.

19、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说法错误的是A. 该病可以通过对孕妇的产前基因诊断进行检测和预防B. 该病是由于基因改变导致酶的合成异常,从而改变生物性状C. 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的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D. 患者红细胞呈弯曲的镰刀型,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判断是否患病【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控制性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影响生物性状。2、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从而导致mRNA上碱基序列的改变,最终导致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发生了改

20、变。【详解】AB、该病是由于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发生了改变导致血红蛋白异常,最后改变了生物性状,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由于该病属于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所以可以通过对孕妇的产前基因诊断进行检测和预防,A正确,B错误;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被替换,从而导致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的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C正确;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发生了改变,呈弯曲的镰刀型,故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状判断其是否患病,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12.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的叙述,错误

21、的是A.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萨顿提出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B. 格里菲思运用物质提纯和鉴定技术,提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C. 赫尔希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D.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离不开富兰克林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呈现的DNA衍射图谱【答案】B【解析】【分析】1、格里菲斯利用小鼠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该实验没有运用物质提纯和鉴定技术。2、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根

22、据32P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可知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详解】A、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是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来的,A正确;B、格里菲思并没有运用物质提纯和鉴定技术,艾弗里和赫尔希、蔡斯采用到了此技术,B错误;C、赫尔希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所做的实验结果,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C正确;D、富兰克林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呈现的DNA衍射图谱,这一发现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学研究中利用的相应的研

23、究方法,包括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模型构建法、同位素标记法等,并运用这些方法考查了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适中。13.如图为DNA复制的图解,rep蛋白是一种DNA解旋酶。据图分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由图可知,DNA复制时随从链的复制不是完全连续的B. DNA结合蛋白可能具有防止DNA单链配对形成双链的作用C. rep蛋白可以破坏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磷酸二酯键D. 正常情况下,该DNA分子会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答案】C【解析】【分析】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

24、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详解】A、由图可知,DNA复制时随从链的复制不是完全连续的,A正确;B、DNA结合蛋白缠绕在DNA单链上,可防止DNA单链重新配对形成双链,B正确;C、rep蛋白是一种DNA解旋酶,可以破坏碱基与碱基之间的氢键,不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磷酸二酯键,C错误;D、在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正常情况下,该DNA分子会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D正确。故选C。【点睛】

25、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知识点,熟知DNA复制过程和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14.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 环卫工人由于长期户外工作晒黑,属于可遗传变异B. 由于水肥充足,小麦出现的高产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C. 过度日光浴使人患皮肤癌,属于紫外线照射诱发基因突变的结果D. 红花和白花杂交子代全为粉红花,是因为遗传物质发生了融合【答案】C【解析】【分析】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详解】A、人由于晒太阳而使皮肤变黑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

26、发生改变,是不可遗传变异,A错误;B、水肥充足,小麦出现高产性状,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可遗传变异,B错误;C、过度日光浴使人患皮肤癌属于紫外线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的,C正确;D、杂交过程中,基因不会融合,红花和白花杂交子代全为粉红花,是不完全显性导致的,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1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免疫细胞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B. 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C. 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 组织液不断生成和回流,保持动态平衡【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

27、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正常人体的组织液、血浆之间的物质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转化,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锁骨下静脉回流注入血浆。【详解】A、血浆和淋巴中存在着各种免疫细胞,例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A正确;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B错误;C、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以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D、血浆可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进入血浆,所以组织液不断生成和回流,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组成和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

28、考查考生形成知识网络,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16.下列关于兴奋的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轴突B. 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D. 兴奋在神经纤维膜内传导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与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相反。【详解】A、在同一个神经元

29、上,兴奋可以从树突或细胞体传至轴突,A正确;B、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B正确;CD、兴奋部位的膜内为正电荷,未兴奋部位的膜内为负电荷,所以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兴奋在神经纤维膜内的传导方向相同,都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C正确;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7.接种乙肝疫苗后一般需要间隔1个月、6个月再次注射第二针和第三针,连续接种的主要目的是A. 疫苗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大量的抗体B. 疫苗刺激T细胞产生大量淋巴因子C. 二次免疫刺激机体产生

30、大量淋巴细胞和抗体D. 增强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杀伤力【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接种是用人工方法将免疫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输入到机体内,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乙肝疫苗其实就是制备乙肝病毒表面的某些有效蛋白(抗原),这些蛋白接种人体后,免疫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武器”来对抗乙肝病毒,而接种者本身不会被感染。当人体再次接触乙肝病毒的时候,这种早已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武器”就会立即“开火”,清除病毒,抵御感染。【详解】A、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B、接种疫苗主要是刺激机体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从而抵抗病原体,而不是疫苗刺激T细胞产生大量淋

31、巴因子,B错误;C、由于二次免疫刺激机体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抗体,所以连续接种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人体特异性免疫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和抗体,C正确;D、疫苗预防疾病主要是利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溶菌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18.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A. 人体产热主要的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B. 除汗液外,呼气、排尿和排便也能散热C. 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依赖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D. 寒冷时,大脑皮层作为内分泌活动枢纽形成冷觉【答案】D【解析】【分析】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

32、散热和蒸发散热;机体各组织器官产生的热量,随着血液循环均匀地分布于全身各处。当血液流经皮肤血管时,全部热量的90%由皮肤散出,因此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还有一小部分热量,通过肺、肾和消化道等途径,随着呼吸、尿和粪便散出体外。【详解】A、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A正确;B、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汗液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散热,另外呼吸、排便、排尿等途径也能散热,B正确;C、人是恒温动物,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正确;D、大脑皮层不是内分泌活动枢纽,下丘脑才是内分泌活动枢纽,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了

33、解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19.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长素既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也能传达调节信息B. 顶端优势是指侧芽生长素合成受阻,发育受到抑制C. 农民适时摘除棉花顶芽,利用了生长素两重性的特点D. 2,4-D是与生长素具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植物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顶端优势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顶端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去掉顶芽,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受阻,浓度降低,于是抑制就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详解】A、生长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可以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A错误;B、顶端优势是指顶芽生长素向侧芽不断运输,而使得侧芽生

34、长素过高,从而抑制侧芽生长,顶芽优先生长的现象,B错误;C、农民适时摘除棉花顶芽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利用了生长素两重性的特点,C正确;D、2,4-D是人工合成与IAA有相似作用的生长素类似物,不属于植物激素,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及顶端优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下列关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灌木比草木植物更高大,在争夺阳光中占优势B. 灌木阶段比草本植物阶段物种减少,空间结构复杂C. 灌木的出现为许多鸟类栖息提供食物和空间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答案】B【解析】【分

35、析】1、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详解】A、灌木阶段取代草本植物阶段是因为灌木比草本植物长得高大,在争夺阳光中处于优势地位,A正确;B、灌木阶段比草本植物阶段物种增多,构成的食物链和

36、食物网相对复杂,空间结构也因此复杂,B错误;C、灌木的出现为许多鸟类栖息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更广阔的空间,C正确;D、灌木阶段是在草本阶段的基础上形成的,草本阶段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幅度增加,导致异养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所以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21.如图是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漏斗内外有不同浓度的同一种溶液S1和S2,实验起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37、. 若平衡时液面差h0,则起始时溶液浓度S20,则平衡时溶液浓度S2=S1C. 若平衡时液面差h=0,原因可能是半透膜允许溶质分子通过D. 半透膜可用于模拟动物的细胞膜或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答案】B【解析】【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详解】A、若平衡时液面差h0,说明半透膜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水分子更多的从低浓度溶液移向高浓度溶液,所以起始时溶液浓度S20,则半透膜两侧也存在浓度差,使水分子更多的从S2移动至S1,且半透膜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故平衡时溶液浓度S2应该等于0,B错误;C、若平衡时液面差h=

38、0,原因可能是半透膜允许溶质分子通过,否则液面差0,C正确;D、动物的细胞膜或植物细胞原生质层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可看做一层半透膜,故半透膜可用于模拟动物的细胞膜或植物细胞原生质层,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2.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植株置于密闭玻璃罩密封,给予适宜的光照,其他条件适宜,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A. 容器内02含量逐渐降低后基本不变B. 天竺葵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为零C. 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降低D.

39、 叶绿体中H、ATP含量上升【答案】A【解析】【分析】在适宜强度的光照下,玻璃罩中的天竺葵植株,初始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导致CO2含量逐渐降低,当CO2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玻璃罩中CO2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详解】AB、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植株置于密闭玻璃罩密封,给予适宜的光照,其他条件适宜,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随着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密闭玻璃罩内CO2浓度逐渐降低,02含量上升,当净光合作用速率降低至零时,容器中CO2和02含量基本不变,A错误,B正确;C、密闭容器中,CO2含量一定,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CO2减少,CO2与五碳化合物生成三碳

40、化合物量减少,三碳化合物被还原不变,因此叶绿体基质中C3的含量减少,C正确;D、根据C项分析可知,一段时间后C3化合物含量降低,则还原C3消耗的H、ATP会减少,故使H、ATP含量上升,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知识,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23.某兴趣小组学习了“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后,还设计了“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的模拟实验(Y、y和R、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做法不合理的是( )A. F1 Dd个体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一个小桶各两色小球(标记D、d比例1:1)B. F1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两个小桶各两色小球

41、(标记D、d比例1;1)C. F1YyRr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两个小桶,一个小桶有两色小球(标记Y、y,比例1:1);另一个小桶有两色小球(标记 R、r,比例1:1)D. F1YyRr个体自交产生的雌雄配子自由组合,两个小桶各四色小球(标记YR、Yr、yR、yr比例1:1:1:1)【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

42、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详解】A、由于Dd产生配子的比例为D:d=1:1,要模拟Dd个体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一个小桶各两色小球(标记D、d,比例1:1),A正确;B、要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其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就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故模拟出Dd产生的配子比例,即两个小桶各两色小球(标记D、d,比例1:1),B正确;C、YyRr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可能的基因型及比例就是(1YY:2Yy:1yy)(1RR:2Rr:1r

43、r)相乘,甲桶中三种小球模拟1YY:2Yy:1yy,乙桶中三种小球模拟1RR:2Rr:1rr,C错误;D、YyRr个体自交过程中配子可能的组合方式有16种,可以甲桶中都放入四种颜色小球模拟四种雌配子,乙桶中都放入四种颜色小球模拟四种雄配子,且四种小球的比例相等,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模拟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学生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原理,注意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的细节,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24.已知豌豆圆粒对皱粒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若干豌豆植株中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杂交,子

44、代数目足够多且每组子代数目相同,F1中圆粒:皱粒=2:1。若将亲本圆粒豌豆自交,则F1中圆粒豌豆:皱粒豌豆的比例是A. 7:1B. 5:1C. 3:1D. 1:1【答案】B【解析】【分析】豌豆圆粒对皱粒为显性,假设由A和a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题意可知,亲本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杂交,F1中圆粒皱粒21,由于AaaaAa:aa=1:1,AAaaAa,可知亲本中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AA和Aa,并且比例为1:2。据此答题。【详解】由题意知,豌豆圆粒对皱粒为显性,豌豆植株中的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杂交,子代数目足够多且每组子代数目相同,F1中圆粒:皱粒=2:1,则亲本圆粒豌豆中显性纯合子:杂合子=1:2。只有

45、这样,杂交后代中皱粒豌豆的比例为2/31/2=1/3,与实验结果相符。亲本圆粒豌豆自交(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比值仍为1/2),子代皱粒豌豆的比例是2/31/4=1/6,圆粒豌豆的比例是1-1/6=5/6,即F1中圆粒豌豆:皱粒豌豆的比例是5:1。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25.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A. 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B.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由于等位基因分离,子代出现性状分离C.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全都是单倍体D. 三倍体

46、香蕉无子的原因是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紊乱,无法形成正常配子【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才属于基因突变。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详解】A、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才是基因突变,而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不一定改变基因结构,A错误;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由于A、a等位基因分离,子代出现性状分离,B正确;C、单倍体的定义就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C正确;D、三倍体植株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紊乱无法形成正常配子,一般无子,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规律实质、可遗传变异的类型等知识,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26.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人体所有的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B. 抗利尿激素随血液流到全身,与肾小管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C. 寒冷环境人体通过多种方式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与炎热环境相比,人体在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因此有机物分解增加,产热增加,所以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