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与旅游.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286226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风情与旅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民俗风情与旅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俗风情与旅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风情与旅游.doc(6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民俗风情与旅游 、民族与民族风情 1、民族与民族风情概念 2、民族风情的特点 3、民族风情与旅游的关系 4、民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价值 1、民族与民族风情的概念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民族风情: 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的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服饰、乡土工艺,甚至到需要细心观察和体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 2、民族风情的特点 (1)民族性和地方性 (2)丰富性和

2、多样性 (3)大众性和传播性 (4)时代性和稳定性 u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u不同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 u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u不同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 时间上的传承空间上的扩布 3、民族风情与旅游的关系 (1)民族风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旅游有助于民族风情的交融与发展 (3)了解民族风情是体验旅游和搞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民族风情旅游概念 民族风情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民族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中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4、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 (1)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2)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3)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二、民族风情

3、旅游的特色表现 1、民族服饰 5、民族节庆 2、民族建筑 6、民族歌舞 3、民族饮食 7、民族宗教 4、民族婚恋 1、民族服饰 服饰的作用与功能 u 适应自然环境的防护性功能u 确定社会角色的区别性功能u 恪守礼仪伦常的规范性功能u 表示民间信仰、多神崇拜的功能u 美化生活的审美性功能 2、民族建筑 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形成原因: u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u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u 文化的差异性u 民族审美心理u 民族文化交流 3、民族饮食 我国少数民族饮食特征: u 悠久的饮食文化u 多元的饮食结构u 独特的饮食习俗u 多样的美学特征 4、民族婚恋 我国少数民族婚恋特点: u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

4、自由u 择偶方式多种多样u 婚礼各具特色u 婚俗古老悠久 5、民族节庆 u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u 民族节日起源于祭祀u 民族节日的传承与演化 民族节日类型: u 岁首节日:泼水节、十月节、春节u 祭祀节日:跳弓节、蚂拐节、盘王节u 农事节日:开秧米、新米节u 娱乐节日:壮族三月 三、绕三灵u 商贸节日:三月街、七月骡马会 u 宗教节日:木脑纵戈、格东节、火把节 6、民族歌舞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特点: u 古朴性:原生性的“史前艺术”u 交融性:相互影响u 民俗性:民俗活动 u 复合性:与酒、服饰等关联 7、民族宗教 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特征: u 多元并存、相互兼容u 民族宗教的世界性u

5、外来宗教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三、我国民族风情旅游的分区 1、西南民族风情区 2、中南民族风情区 3、东南民族风情区 4、东北内蒙民族风情区 5、西北民族风情区 1、西南民族风情区 包括。藏族、彝族、白族、傣族、佤族、纳西族、水族、哈尼族、羌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怒族、独龙族、基诺族、布依族和侗族等民族。 项目。云南民族村、云南博物馆、司岗里佤族村庄、新平花腰傣风情、楚雄彝族“火把节”等。 2、中南民族风情区 包括:壮族、瑶族、毛南族、苗族等民族. 项目:广西民族博物馆、惠州龙门瑶族风情园、毛南族风情园(广西、贵州)、湖南凤凰苗族博物馆等 3、东南民族风情区 包括。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等

6、民族。 项目:广西防城港京族风情园、张家界土家风情园、罗源福湖畲族园(福建)、三亚黎族风情园等; 4、东北内蒙民族风情区 包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鄂温克等。 项目:黑龙江中俄民族风情园、呼伦贝尔民族风情园(集中展示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蒙古、俄罗斯在内的五个少数民族风情) 5、西北民族风情区 包括:回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 项目:宁夏博物馆、中华回族风情园(宁夏)、恰尔巴格风情园(_)、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_)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民族风情:是指在长期的历

7、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的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服饰、乡土工艺,甚至到需要细心观察和体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 民族风情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民族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中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要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动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能力,会保护自己,并且可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娃图腾:就是以其娃及其衍生物,如蟾蜍为其崇拜的古老图腾。 民族风情的

8、特点(1)民族性和地方性(2)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不同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3)大众性和传播性(时间上的传承 空间上的扩布(4)时代性和稳定性 民族风情与旅游的关系(1)民族风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旅游有助于民族风情的交融与发展(3)了解民族风情是体验旅游和搞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 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1)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2)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3)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族风情旅游的特色表现(一个民族阐述) 1、民族服饰 2、民族建筑 3、民族饮食 4、民族婚恋 5、民族节庆 6、民族歌舞 7、民族宗教 民族服饰的作用与功能(举1-2例子): 1、适

9、应自然环境的防护性功能 2、 确定社会角色的区别性功能(年轻姑娘绿色、清新秀丽 中年已婚黑色、清雅庄重 老年妇女白色、清净洁白) 3、恪守礼仪伦常的规范性功能 4、 表示民间信仰、多神崇拜的功能 5、美化生活的审美性功能 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形成原因: 1、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2、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文化的差异性 4、民族审美心理 5、民族文化交流东巴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藏族民族风情 一、藏族的源流与分布 1、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藏族自称博博巴。 2、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从而得名博,博巴意思就是居住在博地区的人。 神山冈仁波齐 佛教著名的标志:万字格 圣湖玛旁雍措(西

10、天的瑶池) 雪域江南林芝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 二、藏族民居: 1、黑色帐篷(牧区) 牦牛毛织成 2、平顶碉式建筑(农区)二至三层,楼层一顶楼为尊 三、服饰民俗。“勒规”(劳动服饰)藏族叫楚巴。 “赘规”(礼服),节庆盛装“扎规”(武士服)水袖 “帮典”汉语称围腰或围裙 七色丝绒发辫(天珠“思怡”:美好,威德,财富之意) (嘎乌:随身佩戴的护身佛盒)男子:腰间系挂“四青”:刀 针 锤子 火镰等。女子:腰间多挂“雪纪”:刀、针线盒、火镰、珞松 四、饮食民俗:粑为主食,嗜饮青稞酒和酥油茶(酒倒满茶不)祝酒 迎客礼俗 五、婚恋嫁娶: 1、情卦 2、抢帽子 3、独特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制,抢婚) 丧葬

11、习俗:天葬、火葬(僧人或高贵之人)、塔葬、水葬、土葬(有传染病的人) 六、宗教信仰:全民信仰喇嘛教 喇嘛教分为四个教派:(1)宁玛教(江教)(2)举派(白教)(3)格鲁派(黄教) (4)萨迎派(花教) 藏族宗教建筑:嘛呢堆、风马旗 七、岁时节令:藏历新年、传诏大法、望果节、赛马节 八、礼仪禁忌:礼仪:献哈达、磕头、敬酒敬茶、铺彩绸路 禁忌。(人)忌食马肉、驴肉和狗肉,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 纳西族民俗风情以殉情为荣 一、源流与分布。纳西族史称“婆娑”、“磨些”等,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1954年,以“纳西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 源流:8世纪以后集居在丽江一带 (玉龙雪山)人口分

12、布: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维西、中甸、宁蒗、德钦等县,以及四川的盐边,盐源,木里县。纳西族有它自己的文字。 二、东巴文化。以东巴文化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音乐、东巴画、东巴舞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1、东巴象形文字:属原始象形文字,共有1400个单字,被誉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东巴文”:纳西语为“森究鲁究”,意为“木石的标记”。 由象形符号,音标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 2、东巴经。是用东巴文字学成经书,是东巴文化的核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方面的内容,是纳西族传世的百科全书

13、。 3、东巴画。以其古朴、拙雅、粗犷而不失流畅、舒展的风格取胜。 东巴画艺术的主要形式有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 4、东巴音乐。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所吟诵的一种曲调,并伴有乐器,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纳西古乐:纳西族的稀世“三宝”:纳西古乐汇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 传承方式:师带徒或夫带子的方式。白沙细乐:是一部大型的风俗性古典套曲,形成于清末民初。“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已经失传的“黄经音乐”三部分组成。 5、东巴舞。是纳西族的古典乐舞。 “东巴经”中有一部令人惊叹的舞蹈教程,即蹉姆舞谱。 三、民居民俗:“三坊-照壁”(庭中的花园) “四

14、合五天井” 典型居民:木氏土司衙署 丽江古城。即大研镇,位于丽江坝中部。民居建筑多为两层木结构楼房,穿斗结构。木坯墙,瓦屋顶。 木楞房。是摩梭人最常用的房屋形式。 四、服饰民俗:纳西族的服饰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丽江,维西县服饰(“披星戴月”羊皮披肩) 二是香格里拉县白地和丽江奉科服饰。 三是宁蒗摩梭人服饰。 五、饮食民俗:丽江粑粑,鸡豆凉粉、糯米血肠、“三叠水席” 六、婚恋嫁娶: 1、“殉情”。是纳西族西部方言区的一种特殊的习俗,纳西族称为“游无”。 云龙雪山云杉坪殉情之都 女儿国美丽的泸沽湖 2、摩梭人的“阿注”婚是摩梭人婚姻制度。“阿注”意为“朋友、伴侣”。这种婚姻的主要特点:男不娶,女不嫁

15、。 八、岁时节令:纳西族传统节目:丽江棒棒会(农历正月十五)棒棒会的举行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 2、三朵节。“三朵”为玉龙雪山之神灵。(每年农历二月初八) 3、七月会:(农历七月中旬)又称“七月骡马会” 九、礼仪禁忌。忌食猴、猫、狗、青蛙肉;忌在门槛上坐不能闯入产妇房间。 成年礼。女孩举行穿裙礼,男子举行穿裤礼。 白族民族风情崇圣寺三塔、蝴蝶泉 一、白族的源流:白族史称“白子”、“僰子”,自称“白子”、“白人”等,1956年统一称为白族 二、白族的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区及丽江、碧江、昆明等地。 三、民族服饰。白族崇尚白色,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

16、 总体特征。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称,对比强烈,挑绣精美,装饰繁而不杂。越往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素雅饰简。 风花雪月帽。下关的风,上关的花,仓山的雪,洱海的明月。 四、白族的民居民俗: 1、白族的民居形式:一正两耳,走马转角楼,三坊一照壁,四分五天井(坐西朝东) 2、白族民居典范:大理古城、喜洲民居大理有三宝,鹅卵石砌墙不会倒。(三宝:大理石、药材、白羊帽) 五、独特婚俗:掐姑娘:第一天“踩棚日”,第二天“正喜日”第三天下厨做鱼羹 背新娘 六、民族特色节日: 1、三月街 2、白族火把节 3、绕三灵; 4、蝴蝶会 七、饮食习俗:白族三道茶:第一道茶:苦茶;第二道茶:甜茶;第三道茶:回味茶 特

17、色小吃:大理石砂锅鱼、小锅饵丝 苗族民族风情 一、源流与分布。苗族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九黎”,“三苗”。 苗族和瑶族有着共同关于盘瓠的传说和崇拜,一“盘瓠之后”相称。2021年:894万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 二、民居民俗。以高山为主,以天然的地势来划定同其他民族居住地域。 三、服饰民俗:“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传统形式的大领和大襟衣,百褶裙,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 苗族服饰特点:用色大胆,大红大绿,鲜艳亮丽,图案充盈对称,目点蜡和绣花均不用描图打底,图案以几何图为主。“骏马飞渡”是苗族服饰和头冠上的珍品图案,由一排马和

18、马背.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可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和海南型五大类和各个款式。 锦鸡舞:(贵州)排调镇 白苗、黑苗、小花苗、汉苗(蒙刷)青水苗(蒙刹) 苗族服饰反映来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 四、节日习俗:苗年(农历9月或11月)、跳花场(踩花山)、姊妹节(农历3月5至17日),牯脏节 苗族银饰的特点。以多为美,以重为美,以大为美。 五、饮食民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以糯米为贵,丰收与喜庆的象征。 腌鱼、腌肉、腊肉 ”无辣不成菜” 六、民族工艺:银饰、织锦 瑶族民族风情 一、瑶族有几十种不同自称和他称,多数自称“勉”(或棉) 二、饮食民俗。瑶族饮食嗜

19、吃酸、辣。 腊肉:瑶族民间肉类存储方式 打油茶 民间有“一杯苦、二杯甲(涩)、三杯才是好油茶”之说。(常年饮用起健脾养胃,提神醒脑之功效) 三、服饰民俗:素以丰富多彩著称,“好五色衣服” 传统服饰,尚黑、蓝、青、白等色。 盘头头饰。老年妇女戴着青色的三角帽;中年妇女戴着蓝色的三角帽;年轻姑娘戴花布蒙成的三角帽。 多姿多彩的头饰靛瑶头饰 艳丽妩媚的红瑶服饰(红瑶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 四、节日习俗:盘王节(农历10月16日)(十年或十二年一次)祝著节(达努节,农历5月29日)红瑶晒衣节(农历6月6) 瑶族是民风较为强悍的民族。赤足爬刀梯,过火海是其中两项惊险的绝技。 壮族(56个民族中人口最

20、多的少数名族) 一、源流与分布 壮族源于瓯越来(西欧骆越) “块壮字”亦称“土俗字” 壮族共有1700万人,主要聚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分布于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及四川等省。 民间俗语:“汉人住街头,壮人住水头,苗瑶住山头” 南宁中山路 柳州(被贬官员) 二、依“那”而居的居住习惯(那即田) 村落的分布与稻作密切相关;村落的名称具有鲜明的稻作气息 “依田而居,据田而作,以田为本,因田名村” 三、五彩斑斓的民俗服饰习俗 按服饰可分为:斑衣壮,红,花,黑衣壮 四、赖“那”而食的饮食习俗: “饭羹稻鱼” 以食用糯米为中心的饮食习俗宁明壮粽 五、倚“那”而乐的节日习俗: 三月三歌节,蚂拐节,牛魂节

21、现代节日:布罗陀文化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它的亲属”“它的标记”。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动、植物或者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 蛙图腾:就是以蛙及其衍生物,如蟾蜍,为其崇拜的古老图腾。蚂拐节(蛙婆节):找蚂拐、游蚂拐、孝蚂拐、葬蚂拐。广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敢壮山 六、绚丽多彩的传统工艺: 花山壁画、铜楼艺术、壮锦艺术 壮锦。以素色细纱为经,以多种颜色的丝绒为纬而织成。以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驰名中外。 壮锦色彩:红配绿,看不俗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

22、国四大名锦”。印象刘三姐:漓江山水+名族风情+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 黎族一个古老又美丽的名族(海南) 五指山 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茶村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 一、黎族名族源流与分布。黎族是中国岭南名族之一。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是壮侗名族后裔。译音“俚”“里”“李”“黎”,在壮语中的意思是“蛇”的称呼。主要聚焦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好绣面纹身。 二、黎族建筑船形屋 三、黎族饮食。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 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有“鱼茶”和“肉茶”两种。常吃摈榔还有防病治病和

23、美容的功效。黎族特有节日:“三月三”。海南传统的知名小吃:“加积鸭”,俗称“番鸭”。 文昌鸡是海南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一。 四、黎族服饰。妇女穿对襟后扣上衣和绣有花纹的筒裙,裙子分为长、中、短裙三种,戴绣花头巾,项圈和手镯。男子服饰比较简单。 最著名的黎族纺织品,有黎锦、黎幕、黎裙、挂包、头巾、花带等。 五、黎族婚俗。”放寮”结亲,槟榔为是婚礼品,咬臂示爱,断竹离婚。 六、海南的特色文化节庆。“三月三节”,换花节,洗夫人文化节,儋州民间歌节,七仙温泉嬉水节,南山长寿文化节,中国海南欢乐节,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 朝鲜民族风情(虎) 一、源流与分布。从朝鲜半岛迁入,300多年历史

24、,共有19238万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三省。善于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之乡。延边“秋时到处悬美果”,著名的苹果梨远销国外。 二、服饰民俗: 男性。上袄下裤,加穿带纽扣有色坎肩。 女性。上襦下裙,襦短裙长。喜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同胞”之称。男女上袄皆为斜襟,无纽扣。 三、饮食习俗。泡菜(辣、甜、酸)、冷面、打糕、三伏狗肉酱汤。 狗肉汤。“宁无菜肴也要有汤”之说。 四、居住习俗:传统居民:山顶式的青瓦白墙建筑,坐落在依山平地上,四斜坡式屋顶,分瓦房与草房两种。 朝鲜第一村红旗村。 五、人生礼仪:百日宴,周岁生日宴,祝寿礼仪,花甲宴,人甲宴,回婚礼 六、婚姻习俗:男主外

25、,女主内 六次礼节:纳彩,问名,纳吉,纳币,请期,迎亲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席宴礼 七、文化艺术: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伽倻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等。男子摔跤、踢足球,女子荡秋千、跳跳板。朝鲜族能歌善舞,延边朝鲜族自治区以“歌舞之乡”著称于世。传统舞蹈:长鼓舞,象帽舞,扇子舞。 民族歌曲:阿里郎道拉基(桔梗花花语:永远的爱)等。民间体育:摔跤,荡秋千,跳跳板,足球,拔河(500多斤) 八、传统节日:春节、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流头节(农历六月十五) 上元节: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还要到河里放灯船,吃“五谷饭” 回族一个把信仰融入灵魂的民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 伊斯兰

26、教的创始人:默罕默德 清真寺 一、民族概况:回族自称“回回”或“回民”。广泛分布与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宁夏回族自治区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素有“回族之乡”之称。语言:回族的通用语言为华语,第二语言阿拉伯语。 阿訇。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 二、回族的服饰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1、回族男子服饰:回回帽: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 戴斯达尔。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 2、回族女子服饰: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 三、饮食特点。伊斯兰饮食规定以佳美为原则。 最大的饮食禁忌是吃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

27、,忌食动物的血液,禁止饮酒。 宁夏五宝:红(枸杞),黄(甘草),蓝(贺兰山石),白(滩羊皮),黑(发菜或煤炭)为何不吃猪肉: 1、貌丑,怪异,性贪婪,愚笨; 2、喜污秽; 3、性恶无常; 4、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经,既不能看到天也不能回头。 宁夏回族饮食特点: 1、面食多于米食; 2.喜欢吃甜食; 3、喜欢吃羊肉 四、伊斯兰建筑:特点: 1、穹隆; 2、开孔:所谓开孔即门和窗的形式; 3、纹样 清真寺是举行礼拜之地 五、特色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葬礼。实行土葬,忌火葬;主张速葬。 学号:2021060001人文学院应用英语姓名:朱怡霞 摘要。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中”的美誉。26个

28、民族的历史积淀,使得云南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这些丰富多彩而富有内涵的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关键词:云南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资源;资源开发 云南民俗风情 1、傣族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泼水”的形式来庆祝,所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数百种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区,全州各地都有“泼水节”,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规模最大,盛况空前。“泼水节”一般从傣历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开始。这一天彬彬有礼的傣家儿女,取来清洁的水,

29、用树枝蘸取,互相泼洒,以示为您洗去一年的尘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水花放,傣家狂”,人们提桶端盆取得水来,见面就迎头盖睑地泼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象征着占祥、幸福、健康。青年男女手中相互泼出晶莹明亮的水珠,还混合甜蜜的爱情。街市里、广场上到处见人们在相互追逐泼浇。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唱,空中朵朵水花四溅,大地一片欢声笑语,“泼水节”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景洪市的泼水节期间,还举行极富民族特色的斗鸡、跳孔雀舞、傣族青年男女掷彩绣荷包、放高升以及在澜沧江里进行划龙舟比赛,放孔明灯等民族娱乐活动。 2、彝族火把节 云南的彝族、白族、纳

30、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火把节的内容程序是:白天人们饮酒祝贺节日并进行摔跤、斗牛活动。武定县、禄劝告县等

31、地的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长约米、直径约20-30公分的干松柱火把点燃。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每年逢火把节的晚上,从昆明到路南县石林风景区的中外游客有数万人至十几万人,每个人手持火把,与彝族人民汇集在石林风景区,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为给旅游者助兴,当地政府还在石林风景区组织放礼花,整个夜空五彩缤纷,使观者目不暇接。 3、白族三月街 云南大理三月街,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历时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资交流

32、盛会,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欢聚的节日。三月街每年都按时在苍山东麓、大理城西举行。这期间诸商云集,环货山积。各族人民都要把好的工艺品、土特产拿到三月街出售,把最优秀的文艺节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选最好的骑手参加赛马。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三月街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几十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参加这一盛会,在全国或云南亦属少见。 4、哈尼族长街宴 每年农历12月初(阳历10月10日左右),是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哈尼族的春节-昂玛突节。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节日。每当节日的头天,村中龙头就到村头的龙树林中央摆设祭桌,宰杀无杂色毛的龙猪,敬请龙来和大家共度

33、佳节。请龙完毕,龙头就把龙猪肉切成与全村户数相等的块数分给各家各户吃。昂玛突节的第二天,家家户户要做黄糯米、三色蛋、猪、鸡、鱼、鸭肉、牛肉干巴、麂子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准备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一家摆一至二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摆成一条米多长的街心宴(当地人称长龙宴或街心酒),这是中国最长的宴席。除此之外,云南各民族的节日还有:景颇族目脑纵歌、傈僳族刀杆节、彝族插花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三朵节等等。 5、佤族婚俗 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一是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动到盖木鼓房前这个月内;二是九月至十二月之间,从修完房屋晒台到祭祀水鬼

34、这段时间内。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为她准备嫁妆。嫁妆主械有衣服、被盖、纺织工具和生产工具。姑娘出嫁时所戴的银器饰品一律不陪嫁,而是采取借戴的形式,借戴一两年后归还娘家,要不就由新郎家出钱购买。佤族的结婚仪式比较简单,婚期共三天。第一天,男女双方各自请本寨的乡亲们来吃一餐酒饭。第二天,男方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聘礼中含有部分现金、部分结婚用品和送给女方家的礼物。第三天,父母牵着姑娘的手欢欢喜喜同迎亲队伍一起送到男方家。新娘来到男方家后,由魔巴杀鸡看卦,并对新婚夫妇祝福。 过去,佤族也有转房的习俗。丈夫去世妻子可以转房给弟弟,如弟弟已婚,经嫂嫂和弟媳同意,亦可转为弟的小老婆。如女方不愿意转房,也可另嫁,

35、但必须由新夫家付聘礼给亡夫之弟或同姓家族。夫妻不和,也可以离婚,但若为男方主动提出,则不退聘礼;若女方提出,则要退回聘礼。 云南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

36、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1、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和优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尚未开发和发现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在民俗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独特的相对优势,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云南民族地区不仅有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

37、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云南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云南民族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较好的搭配和合理的组合,形成了云南民族地区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颇具开发优势。体现在: 第一。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内容极其丰富,具有多样化和独特性的特点,有利于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云南的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条件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只要合理开发,注意保护,将具有很大的优势,必然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既分散于全省各地,

38、又相对集中,有利于联合开发和集中开发的结合。 云南行政区划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山、海拔悬殊大、气候差异大的状况;二是一个行政区划中具有多个民族;三是同级行政区划间的面积悬殊很大;四是民族自治地方多;五是市的建制偏少。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容易沟通,形成中华民族中的特殊民族团体。各个民族又是相对集中分布的,形成各自的民俗文化。这样的民族分布特点决定了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相对集中与分散的局面,容易进行单个民族旅游资源的集中开发,又有利于多民族的联合开发。 第三。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与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旅游资源不同类型的有机组合可增强资源的吸引功能,具有良

39、好的旅游开发效应。 第四。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正与现有成熟的旅游线路相结合,极易开发。云南的旅游资源丰富,几乎是到处都有,现在而且一般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云南的旅游资源丰富,又与东盟接壤,可以发展国内旅游,也可以发展国际旅游。中国大陆居民到东盟旅游的主要路线之一就是以云南为基础向东盟延伸。 第五。云南民俗旅游资源中民间节日较多,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休闲性。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节日也很多,大大小小约有四百个,有的民族除了大的共同的节日外,不同的支系又有不同的节日。有的节日不仅一个民族过,其他民族也过,只是在时间、方式、传说等又有一些不同。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这也正是了解少数民族风情习俗

40、,到少数民族地区观光旅游的好时机。 2、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区外,其他地州市的旅游设施较差。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程度低,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旅游管理差 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相当的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

41、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4、开发资金不足 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因为缺乏资金,很多旅游项目搁浅,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市场需求相适应。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结束语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曾是荒芜野蛮的代名词,甚至少数东部地区的人说起云南还会惊恐地问:你们的毒品放在街上卖的吗。这未免夸张,但云南的发展的确比较落后。云南拥有丰富的

42、民俗旅游资源,却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云南的民俗旅游业未能得到有力地发展。如此丰富的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云南26个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充满内涵,岂止是个蛮荒地。参考文献: 1、欧阳国斌云南优势资源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 2、杨桂华突出特色,深化云南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云南大学旅游经济重点学科研究文集1996年 3、喻学才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年 第三篇: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西北民族大学 旅游资源鉴赏期末大作业 专业班级:08级环境工程2班学号:p081914375姓名:马雪婷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摘要】 文章从民俗风情旅游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入手,并突出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重要作用

43、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时所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关键词】 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旅游;民族信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旅游资源也不仅限于静态的地貌旅游资源,水色风景的观光等,动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民俗风情就是最具有活力的一旅游资源,她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丰富了我国的旅游活动,下面将浅谈一下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一,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风情就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所有旅游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